分享

中秋夜宴西府味道夜宴

 songsgt 2014-09-27
中秋夜宴西府味道夜宴
发表时间:2014-09-05   来源:宝鸡日报

    9月 8日,又是一年中秋节。西府中秋节的气氛高潮在晚上,彼时,儿女归家,阖家团圆,一桌家乡饭格外香甜;月儿圆满,文人感怀,诗词文章书写五味杂陈;庄稼成熟,农村老人敬拜月亮,祈盼风调雨顺……美食、民俗、诗词共同展示了西府中秋节的韵味——简单却甜蜜、朴素却和美。

西府吃食庆团圆

    美食 西府吃食庆团圆

    家人团聚自然少不了一顿团圆饭,中秋团圆饭是仅次于“年夜饭”的家宴,西府主妇们总是将最美味的吃食摆上桌。节前,让我们看看家乡的中秋美食究竟有哪些。

    本地名吃上饭桌

    其实,宝鸡人的中秋饭桌上并没有什么山珍海味,主要是当地的家乡菜,唱主角的是家乡小吃。

    岐山县益店镇妙敬村七旬老人姜凤岐说,中秋节的压轴饭在晚上,下午四点多老伴和女儿、儿媳们就开始在厨房里忙活,准备晚饭。六七点左右,饭桌在院子里撑开,皮冻、凉拌肘子、辣子炒肉等凉热菜端上饭桌,团圆饭考虑到全家人的口味,有小孩爱吃的油炸花生米,有男人爱吃的下酒菜蒜拌黄瓜,还有老人能嚼动的炒豆腐。姜凤岐说,这顿饭总少不了岐山有名的几样小吃——擀面皮、锅盔、臊子面,因为儿女在外面吃不上家乡小吃,回到家就想吃一口家乡饭。

    正如姜凤岐老人所说,西府人的中秋团圆饭总少不了家乡饭。如果把各县区的中秋饭归纳起来看,简直就是一次西府名吃集中展览:眉县人端出了十大碗,凤县人煮好了干脚棒,麟游人做出了血条面,扶风人打出了搅团,陇县人摆上了马蹄酥……

    在西安打拼的岐山小伙王荣说,吃过那么多美味佳肴,最好吃的还是家乡那一碗臊子面。想必中秋这顿团圆饭之所以如此美味,是因为这饭菜里满是家乡的味道,家人就在眼前,团圆的滋味怎能不香甜?

    家人分食“月饼馍”

    中秋节必然少不了月饼,这天,全国千家万户吃月饼,图个节味和吉祥,宝鸡人也不例外。如今西府人吃的月饼大多是从商场购置,样式口味各不相同。在老一辈西府人记忆中,过去生活艰苦,吃不上现在这般精美的月饼,粮食充裕一点的家庭会制作“月饼馍”,用来供中秋节吃食或赠送亲友。

    我市民俗专家李福蔚在《宝鸡民俗丛书》中写到了“月饼馍”的制作方法,麦面揉团抹油,压扁后内装糖、芝麻、核桃仁、大枣等为馅,再用模具压好“月饼馍”,或烙或蒸熟,模具大小不一,有的如碟子一般大,上面刻有月亮、云彩、兔子等图案,压出的“月饼模”格外花哨。中秋节这天,月饼馍按照家人数量切成小块,在外未归的也要切一块,表示思念。一家人分食“月饼馍”,寓意家人永远在一起,团团圆圆。

    现在,“月饼馍”已经渐行消失,模具也难寻,但是家人一起吃月饼、盼团圆的风俗未曾改变。(记者   张琼)

    民俗   中秋为何敬月亮?

    月圆中秋,在中秋节诸多节日元素中,最不可缺的就是盈盈的满月,节日活动也大都围绕月亮展开。

    关于中秋节的起源说法较多,其中一说认为中秋节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人敬拜月亮的活动。中秋节在唐初成为固定节日,盛行于宋,但祭祀月亮的活动却早得多。古籍《礼记》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讲述了帝王春天敬拜太阳、秋天敬拜月亮的活动,随后,拜月风俗被贵族官吏和文人学士效仿,渐渐传到民间。

    西府部分农村地区,至今还保留着“敬月亮”的习俗。宝鸡教育学院教师、民俗学者杨权良曾多次跟随家人一起“敬月亮”,中秋节这天若是晴天,晚上八点以后月亮会越来越圆,这时,农人会在小院摆一个供桌,桌上摆满瓜果梨枣和月饼,燃香祷告,希望生活能够美满幸福,就像这轮满月一般圆满。敬拜完成后,家人分食供桌上的瓜果月饼。  随着人们科学知识水平的提升,“敬月亮”已不再是一种封建迷信活动,而是人们表达美好愿望、感恩大自然的一种方式。

    中秋节为什么要“敬月亮”?杨权良说,中秋节这天为满月,象征圆满,人们希望生活像满月一样处于最美好的状态;中秋月亮又圆又亮,象征团圆,敬拜满月表达人们阖家团圆的心愿。同时,古人把月亮也叫“太阴”,与太阳相对而生,日月轮转,带来了万物的生长、发育和丰收,中秋时节,瓜果庄稼成熟,敬拜月亮表达对自然的感谢。另外,月亮代表“阴”,也象征女性,所以,西府人敬拜月亮的多为女性,面对圆满的中秋明月,女人们难免会发出感慨:人生若得此般圆满,多好。(记者   张琼)

    诗词  文人缘何爱中秋?

    中秋节作为我国的传统节日,古往今来,文人墨客都以写诗填词的形式来咏月,表达情思。

    有学者统计,在包含近五万首诗的《全唐诗》中,涉月诗歌多达五千多首。究其原因,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毛佩琦解释,在我国文化中,人们把人间非常美好的事物喻为月亮。在所有的美好事物中,最美好的叫圆满,只有最圆的月亮才能象征最圆满的事物,人们认为月亮最圆的这一天是团圆、和谐的象征。

    借助这些“月”之意象,文人们有的抒发相思之情,有的发怀古之叹,有的感慨人生无常。酒与月,是诗仙李白一生不曾离开的忠实伴侣,无论他身处何方,总会留下美酒与明月的感怀,《月下独酌》正是写于秋月下:“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文人钟爱中秋节的现象不仅存在于古代,现代社会也是如此。宝鸡诗词协会副会长朱晓林介绍,现在人们有了手机、网络等通信工具,但这些还是代替不了亲人相聚的感觉,一到中秋节,在外打工、上学、上班的亲人不一定能回家,亲人之间心生挂念,这些情愫就会通过诗词文章表达出来。

    宝鸡诗词爱好者朱月仙爱写月亮,有一年,她与家人一起中秋赏月,倍感温暖,遂写下了一首小诗:谁悬玉镜碧霄间,直教人间久平安,但得仙眸会心笑,一消长恨五千年。

    文人们对月下万物的欣欣温情,让我们领略到了中秋节的文雅风情。(记者   王星)

    辨字  “中秋”与“仲秋”

    中秋节根据其所处时令和节俗特点,有多个别称,诸如月夕、秋节、八月节等,但在有些商品广告上,却出现了“仲秋节”的字样,其实,“中秋”和“仲秋”所代表的意义并不相同,“中秋节”也不能简单地用“仲秋节”来代替。

    仔细分析,“仲秋”的“仲”读 zhò ng,表示次序;“中秋”的“中”读 zhō ng,表示位置。二者写法不同,读音不同,意思也不一样。“仲秋”一词,最早见于《尚书·尧典》:“宵中,星虚,以殷仲秋。”“宵中”指秋分,这一天昼夜长短相等;“星虚”为星座名,指“虚星”,乃北方玄武七宿之一;“殷”是“正”的意思,古人以秋分这天昼夜交替的时候和虚星见于南方正中的时候作为确定仲秋的依据。古时,人们将秋季三个月分别称为孟秋、仲秋、季秋,“仲秋”指的是一个月,即农历八月。而“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据《周礼·春官》记载,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中秋献良裘”“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动。南宋人吴自牧《梦粱录》卷四“中秋”记载:“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此日三秋恰半,故谓之‘中秋’。此夜月色倍明于常时,又谓之‘月夕’。”“中秋”指的是一天,即农历八月十五,正值“三秋”(秋季三个月)正中间,故称为“中秋”。

    可见,在古时秋分是确定仲秋的一个时间节点,而中秋节多在秋分前后“徘徊”,有时也会与秋分相遇,但今年中秋节却与白露节气在同一天( 9月 8日),这也将成为 38年来人们过得最早的一个中秋节。 (记者  董建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