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城镇化进程中的乡村儒学

 红瓦屋图书馆 2014-09-27
城镇化进程中的乡村儒学
2014年09月27日  来源:齐鲁晚报
  ▲ 读书会现场。从左至右:艾恺、廖晓义、梁钦宁。本报记者 许建立 摄
     在轰轰烈烈的城镇化浪潮下,“农民进城”是时下的一个时髦词汇。与此相伴随的是,青壮年的流失,使乡村的“空心化”问题越来越严重。在此大背景下,我们该如何看待正在我省进行的乡村儒学实验?近日,本报“青未了·读书会”特别邀请到著名汉学家、梁漱溟研究专家艾恺先生,梁漱溟孙子梁钦宁先生,北京地球村环境教育中心创始人廖晓义女士,在位于济南市阳光舜城商业街的溪边树会馆共话城镇化进程中的乡村儒学。
  □本报记者 吉祥
  改造乡村,
需要通盘考虑

  艾恺:在理论上,城镇化是好事,梁(漱溟)先生也不会反对。他的乡村建设有两个目的:一是把城市的好处特别是工业化的好处带到乡村去;另一方面,他要复兴中国固有的文化、固有的道德,复兴儒家的思想。我看现在的情况是,实现梁先生的第一个目标即把城市的好处带到乡下去也许可以达到;实现他的第二个目标即把乡下的传统道德、传统文化带到大城市去,(实现起来)不一定的,这在理论上是好事,梁先生要是在的话,也不会反对。
  梁钦宁:现在大家都愿意把儒学发展到乡村去。在民国的时候,有许多像我祖父这样的人,像陶行知、卢作孚、晏阳初,他们都走到乡村与当地的农民结合,想通过自己的思想、行动去改变和促进社会的发展。他们几个人的做法虽然不一样,但和而不同,也都是好朋友。像陶行知先生,我祖父参观了他的晓庄师范后说:“我要跟你要人。”陶行知先生立刻派了他的两个得力助手跟随我祖父到了邹平。他们都是互相支持的。现在大家想通过儒学对农村产生影响,我觉得通过一种方法解决农村问题是不可能的,得根据情况选择适合的方法。我祖父的乡村建设就是从政治、经济、教育、社会组织上对乡村进行全面的通盘的改造。因此我认为,在乡村推广儒学当然是必要的,但真正要改变农村则需要一个全方位的策略。

乡村的衰落
是全世界的问题

  艾恺:廖晓义女士他们现在做的乡村社会建设项目,也是从基层往上发展。与梁先生不同的地方也有,比如,梁先生那个时候也不管生态学和环保,当然那时在中国的乡下一点工业也没有,所以也谈不上污染。还有就是乡村现在所面临的问题,在梁先生那个时候是不可思议的,比如“三留问题”(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但基本上,廖老师和梁先生的工作还是很接近的。
  梁先生不是想用西方的组织,而是用中国式的类似“乡约”这样的组织来打造农村的社会组织。乡村的衰落是全世界的问题,无论哪里,乡下人都会觉得城市生活多姿多彩、舒适,一直到现在都是这样。比如,在拉丁美洲的大城市,因为乡下人大量进城形成了穷人区,问题很多,中国也许不会。我一直到现在都不太明白,我在邹平的时候,住的地方靠近一个小工厂,那个小工厂很脏很臭,但一般的年轻人宁愿在那个小工厂工作也不愿在乡下。工业化已经完成的国家的人对这个现象不会理解,比如美国人会觉得乡下很好,因为那里环境很好,技术也很发达,即使住在乡下他也很方便。
  梁钦宁:我补充一句,造成现在乡村年轻人都去城市讨生活的原因,和长期以来政策向城市倾斜密不可分。

儒学进乡村,
有赖行政助力

  廖晓义:我们今天遇到的最大问题是找不到活的理由,安身立命的问题解决不了。我和梁先生当年的看法相似,觉得要修复传统文化,希望真的在乡村。我在乡村做了六七年,我的感受就是,只要把农民组织起来,他们会形成一个利益的共同体。
  现在最大的困难是乡村的精英流失了,青壮年都走了,一个空巢的乡村是最大的困难。但有一句话叫否极泰来。多数中国人都有一个乡村情结,从我的感受来看,现在基层政府也有很多想做乡村治理创新的领导,我们要去接近他们,帮助他们。从我个人的经验看,我们要是没有他们的帮助和认可,也根本不能把农民组织起来。从这个意义上说,政府只要把思维方式转过来,它比知识分子有更多的力量。比如,在我老家的那个县,我只带了一个社工去进行乡村建设实验,但就是因为当地的县委书记认同这个,他用他的行政力量,把一个县的乡村改变了面貌。如果只是我来推动的话,就是三头六臂也不能进展这么快。然而,就因为有县委书记的支持,各个村子的互助会组织起来了,联席会开起来了,村民成立了很多组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