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卫·赫伯特·劳伦斯(David Herbert Lawrence.1885—1930),英国作家、诗人,被誉为“文学天才”,是20世纪世界文坛最独特和最有争议的作家之一。劳伦斯出生在矿工家庭,没有接受过大学教育。在那个还弥漫着维多利亚虚伪的清教风气的时代里劳伦斯显得与众不同。他的父亲阿瑟·劳伦斯除了在矿井和酒吧之外,在家里的形象是:坐在滚滚的炊火前,一边烤早餐腊肉,用面包接着腊肉上滴下来的油,一边断断续续地读着当天的报纸。母亲莉迪亚则是一位受过良好教育的女子,她爱好诗歌,读了很多书,喜欢和有教养的男人讨论宗教以及哲学、政治等问题。在这样的家庭中,他身体孱弱、敏感,观察力和记忆力极佳,同时为无所不在的母爱所控制着。这些都写进了自传体小说《儿子与情人》(1913)中。 劳伦斯最有影响的名篇是《查特莱夫人的情人》 (1928),三十年遭禁使这部作品不仅争议大、轰动效应强,对读者的吸引力更强。其次是姊妹篇《虹》 (1915)和《恋爱中的女人》(1921),这是他创作高峰阶段的力作,体现了一种独特的劳伦斯式的色彩。另外,在近二十年的创作生涯中,劳伦斯为世人留下了长篇小说《白孔雀》、《外遇》、《阿伦的拐杖》、《袋鼠》、《羽蛇》;还有近十本诗集、三本游记、三本短篇小说集、散文集、书信集、戏剧集和画集。劳伦斯执著于探索两性关系和性爱的问题,以牧歌式的浪漫清调和超凡脱俗的真知灼见震惊20世纪初的西方文坛,并对后来的性文学发展产生了深刻而长远的影响。 前期代表作品是自传性三部曲:《北回归线》(1934)、《黑色的春天》(1936)、《南回归线》(1939)。由于在他的作品中有许多露骨的性描写,所以很多出版社都予以拒绝,称为淫秽禁书。这三部作品在法国面世之后,以“地下方式”广泛流传。1930—1939年间米勒曾在法国居住生活过一段时间,因此对欧洲文化有更深的了解。他不仅立足于美国,而且还立足于欧洲。他是西方现代文明的批判者。他的作品洞察力十分有深度,实际的创作也非常卓越。得到过许多名家的称赞。当然也存在非议。一生穷困潦倒,怀才不遇,自称为“流氓无产者的吟游诗人”。1940年回国,在加州的大瑟尔创作了“殉色三部曲”——《性爱之旅》(1949)、《情欲之网》(1953)和《春梦之结》(1960),但由于他小说中的人物生活颓废放荡、陋习恶行遍处、俚语脏话满篇,被视作写“下流作品”的作家,也因为这些原因他的主要作品不能在美国出版。1961年经历长年诉讼后《北回归线》才在美国出版,米勒最终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被60年代的反正统文学运动者称作“自由与性解放的预言家”。 杜拉斯的父母受殖民主义宣传的蛊惑,年轻时来到法属殖民地的越南,在这里以教书为生,生儿育女,惨淡经营。杜拉斯出生在人海口的湄公河边,在那里自由地长大成人。她18岁离开越南,奔赴巴黎读书。攻读法学、数学与政治学,但她却迷恋上了文学,并且走上终生从事职业写作的道路。杜拉斯70岁完成具有浓郁的自传色彩的《情人》,是她情爱人生和支那情结的生命总结。杜拉斯富于激情、好走极端,读者阵营分成了“崇拜杜拉斯派”和“敌视杜拉斯派”:前者赞叹杜拉斯勇于探索,标新立异;后者抨击杜拉斯否定传统,离经叛道。她在长达半个世纪的艺术创作中,为我们展现了多姿多彩的艺术世界。杜拉斯的主要作品大多被改编成电影,这也是她能够产生世界性影响的一个重要原因,她还因此而投身影视界做起了制片人。她的小说、戏剧、电影创作,她的评论,她的随笔,“熔小说风貌,戏剧情境,电影画面与音乐色彩为一炉”,成为20世纪文学创作中一道独特的景观。 1967年,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玩笑》在捷克出版,获得了巨大成功,作者在捷克当代文坛上的重要地位从此确定。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后,《玩笑》被列为禁书。昆德拉失去了在电影学院的教职。他的文学创作难以进行。在此情形下,他携妻子于1975年离开捷克,移居法国,并很快便成为法国读者最喜爱的外国作家之一。他的绝大多数作品,如《笑忘录》 (1978)、《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1984)、《不朽》(1990)等都是首先在法国走红,然后才引起世界文坛的瞩目。他曾多次获得国际文学奖,并多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除小说外,昆德拉还出版过三本论述小说艺术的文集,其中《小说的艺术》以及《被背叛的遗嘱》在世界各地流传甚广。昆德拉善于以反讽手法和幽默的语调通过性爱描绘人类的生存境况。他的作品表面轻松,实质沉重;表面随意,实质精致;表面通俗,实质深邃,机智中充满了人生智慧。近年来,他放弃捷克语而开始尝试用法语写作,出版了《慢》(1995)、《身份》(1997)和《无知》三部曲。 埃尔芙丽德-耶利内克(Elfriede Jelinek,1946一),战后出生于奥地利的米尔茨楚施拉格,一个捷克移民的犹太裔家庭。自幼开始学习钢琴、管风琴和长笛,后进入维也纳音乐学校学习。1964年毕业后,又在维也纳大学学习戏剧和艺术史。1971年获维也纳大学管风琴硕士学位。70年代初,她辗转柏林、罗马等地。1974年与戈特弗里德·许恩斯贝格结婚,居住在慕尼黑和维也纳。 耶利内克很早就开始写诗,1967年出版诗集《丽莎的影子》和处女作——《莉萨·沙滕》。1970年发表讽刺小说《我们是诱鸟,宝贝》,随即引起强烈反响。耶利内克迄今共创作了各类作品50部,获得了21项文学奖,其中英语作品4部,法语作品9部,其余均用德语创作。其作品在欧洲颇具影响,特别是女性读者对她的作品情有独钟。而她在文体和风格上又不拘一格,散文、诗歌、小说、剧作、影视脚本等文体都曾在她笔下诞生。此外,耶利内克本人还有“激进女性”之称,因为她的许多作品都以强烈批评男性的专制而著称。在她发表的作品里,她所写的大多数是妇女如何被男权文化和性暴力毁掉的故事。她的代表作是带有自传成分的《钢琴教师》,主要作品还有长篇小说《女情人们》(1975)、《情欲》(1989)、《死者的孩子们》(1995)、《贪婪》(2000);戏剧《克拉拉》(1981)、《城堡戏剧》(1985)、《在阿尔卑斯山上》(2002)、《死亡与少女》(2002)等。2004年荣膺诺贝尔文学奖。
摘自《诱惑与困惑:伦理视野中的20世纪西方性文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