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学习朱敏才夫妇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一位驻外 17 余年的外交官,一位年逾七旬的老人,放弃了北京安逸的晚年生活,来到我们贵州遵义县的乡村小学,无怨无悔地为我们家乡的这些孩子们奉献着他们夫妇俩晚年的余晖。作为一名教师,学习他们的事迹,我深受启发。 一、不断学习,努力创新。朱敏才一生勤勉好学,做了不少关于教育方面的工作,译著了《自学快速阅读法》和《成功方略》,主编了《跨越世界屋脊》。在支教期间,为了更好地与学生交流,夫妇俩学习了苗语,教学中,朱敏才经常向妻子和其他老师请教,反复翻阅《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书籍,认真做好笔记,真正做到活到老学到老。我们要学习他们勤勉好学的学习态度,坚持把勤勉好学作为一种政治责任来认识,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二、 热爱教育,热爱学生。爱是师生沟通的桥梁。朱敏才老人,在尖山小学,面对孩子们的种种困难,不是置之不理,而是不断思索,努力为孩子们解决困难。“爱是什么?她是人类最美好的语言”。在充满爱的眼神里,我们将不会看到落后生、不会看到“弱智生”、不会看到不听话的孩子, 他们都是祖国的花朵,都是每个家庭的希望。学生们读懂了教师的爱,他们用自己的进步和成绩来回馈这一份份沉甸甸的爱,教育事业成了爱的事业。一时的“爱”能做到,贵在持之以恒的“爱”。无论是喜笑颜开时还是烦闷苦恼时,无论是对待品学兼优还是存在差异的孩子,我们都应保持对孩子的爱,让学生在爱的海洋里成长,让自己的事业在爱的浸润中发展。 三、不计得失,乐于奉献。随着社会的发展,似乎“奉献”离我们已有了距离。在我们身边的朱敏才夫妇却为我们做出了奉献的榜样。他们不要报酬,甚至还为他们的这份爱还自帖着生活费、车费,为这个地方的孩子们无私的奉献着,教育着一批又一批可爱的孩子们。朱老人在外支教九年,从未回过一次家,用他爱人的一句话来形容再贴切不过了:他的这种行为,简直比大禹治水还“大禹”。“老师像蜡烛, 燃烧自己照亮了别人”,殊不知,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教师燃烧自己的同时,也享受了自己的辉煌”。 四、坚忍不拔,苦中求乐。从望谟二小到尖山小学,从石龙小学到中心村小,长期艰苦的支教环境,夫妇俩落下了一身病。因紫外线照射,营养不良,孙丽娜右眼完全失明,满嘴淋巴肿大,慢性肠炎也在折磨着她;朱敏才患有高血糖、高血脂、呼吸暂停综合症等疾病。身体的病痛,没有阻挡夫妇俩“等哪天实在爬不起来,再回北京”的决心和“哪里艰苦往哪走,哪里贫困往哪奔”的信念。我们要学习他们坚忍不拔、克难攻坚的意志和苦中求乐、积极乐观的心态,不断提升人格魅力,不断增强工作热情。 陶行知说:“捧着一颗一心来,不带一根草去”。朱敏才夫妇就是最好的写照。我们一定要坚守这种教育情怀,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为实现“教育强县”的目标而不断努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