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下这个题目时,是在我刚翻完新到手的第3期《鉴湖》,心中一阵愉悦,似乎若有所感,有话要说,于是几乎不假思索的落了笔。但落下笔后,又深感困惑、迷茫。一个小说的门外人,去谈这样一个专业的话题,怎么谈?谈些什么呢?
我们为什么要读小说?这是个老话题了,的确不好谈,谈了未必有新意,也未必能谈到点子上,就像我们谈人为什么要吃喝拉撒睡一样,还真不太说的清楚。但老话题虽多属于常识的范畴,却往往为人们左倒右倒,不知如何是好,于是常常不由自主的去关注它。读小说的话题可能就属于这样一种现实状态。
从语法上来看,作为一个疑问句,“我们为什么要读小说?”,包括两种相对立的疑问。一种可能是,我们为什么要读小说?读小说没用啊!再一种可能是,我们为什么要读小说?读小说有用啊!这情景很有趣,很像辩论中的正方与反方。既然如此,我们也不妨在本文中正方反方一下。
正方,读小说没用处。读小说能管吃喝吗?能管升迁发财吗?能管文凭职称吗?不能,的确不能。我们确实没有见过谁是因为读了小说而因此小康,而因此飞黄腾达,而因此功成名就。没有,一个都没有。
反方,读小说有用处。谈论读小说之有用处,若是泛泛而论,还很难辩驳正方,那就引经据典,以一当十。书柜上有本《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获奖演说全集(1901—1991)》(1993年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正好可以拿来一用。
诺贝尔文学奖是现代以来,国际社会中地位最高、影响最大的世界性文学巨奖,先后获得这一殊荣的,有诗人、小说家、戏剧家和哲学家、历史学家,他们的作品以其理想主义倾向和在人类精神领域的影响而据有独特的地位。同样,在每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颁奖仪式上的颁奖词和获奖演说,人们不仅从中可以了解获奖作家的生平与作品,品味他们独具魅力的文采与个性,也能体会出他们对文学的思考,对人类价值的终极关怀。所以,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词和获奖演说,也可以被看作是人类最优秀的头脑对文学价值最深刻的思考,最智慧的诠释。
做一下文抄公,摘录几位获奖作家的颁奖词和获奖演说片段。
瑞典文学院在1901年法国诗人、哲学家普吕多姆颁奖典礼上的颁奖词(这是诺贝尔文学奖的首次颁奖):
他作品中常见的主题是心灵深处对爱的渴求,以及难以逃避、命中注定的不安
与忧愁。他那些晶莹剔透的抒情诗中包含感情与冥想,呈现出高贵和尊严。他的心
灵在诗中坦然呈露,缓缓倾述,于伤感中透出温柔,那高贵、深沉的思索和无法抑
制的哀愁,那字句间流露出的忧郁,震撼着读者的心灵。
瑞典文学院在1925年英国作家、戏剧家肖伯纳颁奖典礼上的颁奖词:
他勇于和传统观念抗衡,勇于和虚伪、半虚伪的传统感情对抗,都证明了他眼
光和立意的高远。他所具有的人道主义,以及他用冷静的方式所推崇的美德,就是
在我们这个时代所罕见的心灵的自由、忠诚、勇敢,思想的明敏。
美国作家福克纳在1949年颁奖典礼上的获奖演说:
人类是不朽的,这并不是说在生物界惟有他才能留下不绝如缕的声音,而是因
为人有灵魂——那使人类能够怜悯、能够牺牲、能够耐劳的灵魂。诗人和作家的责
任就在于写出这些,这些人类独有的真理性、真感情、真精神。诗人和作家所能恩
赐于人类的,就是藉着提升人的心灵,来鼓励和提醒人们记住勇气、荣誉、希望、
尊严、同情、怜悯之心和牺牲精神。
苏联作家肖洛霍夫在1965年颁奖典礼上的获奖演说:
我愿我的书能够帮助人们变得更好些,心灵更纯洁,唤起对人的爱,唤起积极
为人道主义和人类进步的理想而斗争的意向。如果我在某种程度上做到了这一点,
我就是幸福的。
诺贝尔文学奖的确非同寻常。读着这些无与伦比的优美文辞,我们就像在听一段大提琴独奏,或者一曲命运交响曲,心会随音符一紧一紧,甚至泪流满面。这个时候,我们只有感伤、深沉和忧郁,无法再去质疑我们为什么要读小说。
其实,我们本来无须去争辩,去旁征博引,我们多么需要读些小说。其实,我们也明白,读小说可休闲,可益智,可养心,总归是益多“害”少。但现在的问题是,我们什么都有心思,唯独对读小说没心思,理由只一个字:忙。
我也是这样一个人,为着生计,也为着名利,整天忙个不停,甚至因恐惧所谓的落伍,即使是那些与生计和名利无关的事也非得去忙碌一番。于是,时间终因被忙碌填的满满的,没有一丝缝隙,我原本养成的阅读习惯也就若即若离,渐行渐远,一年中读一、二部小说便是很了不起了。然而,人似乎是有所为了(其实并没有作为),还很与时俱进(其实是人云亦云),可身累了,体疲了,尤其是一颗焦灼的心,不知该放哪儿获得片刻的宁静?
人不同于行尸走肉、草木昆虫,人有一颗会思想的头颅;人又有着无比丰富的心灵,是自然界中最具感情的动物。所以,当我们身不由己、不辞辛劳的奔波于滚滚红尘中,不妨挤个空,稍作停歇,在小说世界中坐上一会儿。这,不仅仅是为了我们的身,我们的心,我们的安宁,也为了我们的灵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