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读书笔记《十三》

 水晶宫114 2014-09-29

(四)、阴盛戴阳服药格拒证(白通加猪胆汁汤证):
原文315、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
解词:(1)脉暴出——即脉博由无脉而突然出现浮大躁动之象。
        (2)脉微续——即脉象逐渐恢复。
提要:阴盛戴阳证服热药格拒的证治及预后。
语译:“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句承上条。服白通汤后,出现下利不止,四肢厥冷,脉伏不显,干呕心烦,为病重药轻,格拒增剧,可于白通汤中加咸苦之猪胆汁、人尿以引阳入阴,庶可避免再发生格拒。服白通加猪胆汁汤后,脉象由无脉而陡然暴出,乃阴液枯竭,孤阳无依,发露于外,预后不良;脉象由无脉而稍稍微续,为阴液未竭,阳气渐复,预后良好。
分析:本条分三段解:
1段:“少阴病┉与白通汤”——同上条。
2段:“利不止┉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
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心烦——阴寒极盛,格拒热药,阴不系阳,胃失和降,虚阳上扰所致。
辩证要点:脉微,下利滑脱不禁,厥逆无脉,面赤,心烦,干呕。
病机:阳脱阴竭,阴阳格拒。
治法:破阴回阳,宣通上下,反佐咸寒,滋阴养液。
方药:白通加猪胆汁汤。
葱白四茎,干姜一两,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人尿五合,猪胆汁一合。
上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胆汁,人尿,和令相得,分温再服。若无胆,亦可用。
折现代量(原量):葱白4茎,干姜15g,附子30g,童便100ml,猪胆汁20ml。
水600ml,煮取200ml,去滓,内胆汁,人尿,和令相得,分温再服。
方解:白通汤——破阴回阳,宣通上下
        人尿胆汁—咸寒苦降,引阳入阴。
        合用使热药不为阴寒格拒的反佐法。
3段:“服汤┉微续者生”说明服药后的两种转归:
服药后脉暴出——是一线残阳外越,回光反照之象,多主死;
服药后脉微续——是阴液未竭,阳气渐复之象,预后较好。
临床体会:刑锡波说:“本方是治疗阴盛于下,格阳于上的方剂。此证多见于疾病的垂危阶段,每见阴阳离决的现象,为患者的生死关头,若用药不准,易致患者死亡”。
现代应用:本方可治霍乱吐泻、中风卒倒、小儿慢惊、暴卒之病属阳脱之病机者屡建奇效。有报道方中童便可治肺结核咳血、溃疡病出血等有效。
案例80——泄泻:
俞某,男,6个月,1972年12月19日住院。家人代诉:患儿已腹泻13天,近日腹泻加重。住院检查:营养差,神疲,皮肤弹性差,前囟凹陷,口唇干燥。诊断:1、单纯性消化不良并脱水;2、营养不良IIo,给予乳母生、氯霉素、新霉素、补液、葛根芩连汤等中西药,仍泻下无度,烦躁不安,口渴,呕吐水样便,面色苍白,目眶凹陷,睡卧露睛,即紧急会诊。诊见舌苔白腻,脉细数无力。此为患儿久泻,脾阳下陷,病邪已入少阴,有阴盛格阳之势,病已沉重。予白通加猪胆汁汤。
附片15g(开水先煨),干姜4.5g,葱白2寸(后下)。
水煎3次,汤成,加入童便30ml,胆汁6ml,炖温分6次服。
12月21日复诊,体温降至正常,泄泻亦减,以附桂理中汤善后。
按语:利下不止,并现烦躁呕吐,窍无涕泪,弄舌露睛,目眶凹陷,为病情严重。其病机为真阳不能固守,阴液随之内竭。故急用白通汤破阴回阳,反佐咸寒苦降之猪胆汁,引阳入阴,以解阴阳格拒之势。       (廖浚泉医案)
附:1、四逆类方剂的功效、药物对照鉴别:
干姜附子汤——————————急救回阳—干姜一两,生附子一枚。
四逆汤————————————回阳救逆—干姜两半,生附子一枚,炙草二两。
四逆加参汤——————回阳救逆益气生津—干姜两半,生附子一枚,炙草二两,人参一两。
茯苓四逆汤——————————回阳益阴—干姜两半,生附子一枚,炙草二两,人参一两,茯苓四两。
通脉四逆汤——————破阴回阳宣通内外—干姜三两,大附子一枚,炙草二两。
通四加胆汤——————回阳救逆益阴和阳—干姜三两,大附子一枚,炙草二两,胆汁半合。
白通汤————————破阴回阳宣通上下—干姜一两,生附子一枚,葱白4茎。
白通加胆汤——破阴回阳宣通上下咸寒苦降—上方加人尿五合,胆汁一合。
2、四逆类方病机症状对照鉴别:
干姜附子汤—阳气暴脱,阴寒内盛—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身无大热,脉沉微
四逆汤———肾阳虚衰,阴寒内盛—脉沉微,但欲寐,自利口渴,小便清长,四肢厥逆,欲吐不吐
四逆加参汤—吐利过重,阳亡液脱—频繁吐利后利止,恶寒而脉微。
茯苓四逆汤—少阴阳虚,阴液不继—汗下后烦躁肢厥,脉微细。
通脉四逆汤—阴寒内盛,格阳于外—手足厥逆,下利清谷,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面赤。
通四加胆汤—吐利过重,阳亡阴竭—频繁吐利后,无物可吐下,汗出而厥,四肢拘急,脉微欲绝。
白通汤———阴寒内盛,格阳于上—但欲寐,下利清谷,面赤,手足厥冷,脉沉微。
白通加胆汤—阳脱阴竭,阴阳格拒—脉微,下利滑脱不禁,厥逆无脉,面赤,心烦,干呕。

(五)、阳虚身痛证
原文305、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语译:少阴病,见身体疼痛,手足厥冷,骨节疼痛,脉沉无力者,是少阴心肾阳虚,水寒不化,寒湿留着于筋脉,肌肉,筋骨所致,可用附子汤治疗。
参考原文304、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解词:口中和——指口中不苦,不燥,不渴。
提要:少阴寒湿身痛的证治。
分析:成因:素体阳虚,感受寒湿。
病性:本虚标实。
病位:骨节肌肉。
症状:口中和——阳气虚弱,寒湿侵袭。
        背恶寒——背为阳,阳气虚衰,失于温煦所致。
        身体痛,骨节痛——阳虚阴盛,水寒不化,寒湿留着筋脉骨节肌肉,
        经脉受阻,经气不利。
        手足寒,脉沉——阳气虚弱,不能温煦,不能鼓动。
1、恶寒身痛鉴别:太阳证—恶寒身痛—兼脉浮而发热。
                        本证——恶寒身痛—兼脉沉不发热。
2、恶寒的鉴别:
太阳表证—恶寒—卫阳被郁于肌表——全身恶寒,与发热头痛,脉浮并见。
阳明经证—恶寒—热盛汗多津气受伤—背微恶寒,与心烦口干舌燥,脉洪大并见。
本证———恶寒—少阴阳虚阴盛———背恶寒甚,与无热,口中和,脉沉并见。
3、身痛的鉴别:
        病        因        病        机        脉        象        治       
麻黄汤证        外感风寒        卫闭营郁        脉浮紧        发汗解表
新加汤证        发汗太过        营阴不足        脉沉迟        解表养营
疮家禁汗        久患疮疡        气血亏虚        脉微弱        气血双补
附子汤证        少阴阳虚        寒湿侵袭        脉沉无力        温阳除湿
辩证要点:背恶寒,口中和,身体痛,骨节痛,手足寒,脉沉。
病机:肾阳虚衰,寒湿内盛。
治法:温阳化湿,镇痛祛寒。
1、灸关元、气海、丹田、大椎、膈腧等。
2、方药:附子汤。
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茯苓三两,人参二两,白术四两,芍药三两。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折现代用量:附子10g,茯苓15g,人参10g,白术20g,芍药15g。
水煎取汁,温分3服。
方解:附参——温阳祛寒
        术苓——健脾燥湿
        芍药——和营通痹。合用温经扶阳,健脾除湿。
现代应用:多用于治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心功能不全之心悸、冠心病、子宫下垂、胃下垂、内耳眩晕、妊娠腹痛、尿闭、多尿等病,以阳虚寒湿内盛为辩证要点者。
案例81——身痛(阳虚感冒)
李某,男,76岁,2012年11月5日诊。
主诉:全身酸痛伴背部恶寒,自汗3天。
患者素禀体弱,常易胃痛感冒,今冬气侯骤冷,触冒风寒,感浑身酸痛,自汗畏寒,背冷尤甚,困倦嗜睡。自服三九感冒灵,自汗更甚而恶寒不减,迁延两日,病清日重,今由其子带来就诊。
刻诊:患者面色咣白,四肢逆冷,鼻塞声重,自诉恶寒怕冷,背冷甚,身痛骨节酸痛,困倦思睡,时时自汗。诊其脉沉而弱,舌质淡苔白薄,舌体胖而质嫩。
诊断:阳虚感冒。中医辩证:肾阳虚,寒湿内盛,感受风寒,营卫不和。
方选附子汤化裁。
附子20g,茯苓30g,红参12g,苍术15g,白芍15g,桂枝15g。
3剂,水煎服。
服1剂,恶寒身痛减,3剂服完,病若失。后经随访,愈后体力超过以前,至今已一年未感冒。
按:本例体弱多病,经常感冒。笔者治其感冒遵照“实人感冒发其汗,虚人感冒建其中”的原则,常用桂枝汤、补中益气汤等加减应用。本次感冒伴自汗,初拟用桂枝汤,但经祥细辩证,见其表现为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背恶寒,加之困倦思睡,脉沉等,辩证为少阴阳虚,寒湿内盛,选用附子汤温阳化湿,镇痛祛寒,加桂枝调和营卫。由于辩证用药思路正确,药仅3剂,不但能迅速愈病,且能改善体质,提高抗病能力,使病愈至今体质状况良好,一年多来再无感冒发生。                                       (余泽运医案)

 

(六)、阳虚水泛证:
原文316、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语译:少阴病二三日不见好转,至四五日,邪气日衰,肾阳更虚而出现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下利等症状,为心肾阳虚,阴寒内盛,不能制水,致水气不化,泛滥为害。因水气随气机的升降而变动不居,故可出现或咳嗽、或小便通利、或下利清稀、或呕吐等或然症,这种肾阳虚水泛证可用真武汤治疗。
参考原文82、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解词:(1)身瞤动——即身体筋肉跳动。
        (2)振振欲擗地——即肢体颤动欲扑倒于地。
提要:肾阳虚水泛的证治。
分析:成因:1、太阳病误治伤及肾阳;
        2、肾阳素虚。
病性:本虚标实。病位:肾。
症状:汗出不解——指少阴病不解,不是太阳病不解。
        仍发热——发汗太过,虚阳外越。
        心下悸——阳虚不能化气行水,水气泛滥,上逆凌心。
        头眩——水气上犯清阳。
        身瞤动,振振欲擗地——阳虚筋脉失温,水湿浸渍肌肉筋脉所致。
        腹痛——阴寒内盛,水阻气滞。
        小便不利、或利——肾阳虚气化失常,水停于内,则小便不利;下焦阳虚不能制水,则小便通利。
        四肢沉重疼痛——少阴阳虚寒盛,水气不化,浸淫肌体所致。
        自下利——水寒下趋大肠。
        或咳或呕——肾虚水停,水气上泛,犯肺则咳,犯胃则呕。
辩证要点:1、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下利,或小便清长、或呕。
        2、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或全身水肿,小便不利,
        苔白,脉沉。
病机:肾阳亏虚,水气泛滥。
治法:温阳化气行水。
方药:真武汤。
茯苓三两,芍药三两,白术二两,生姜三两(切),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折现代用量:茯苓15g,芍药15g,白术10g,生姜15g,附子10g。
水煎取汁,温分3服。
方解:附子——温补肾阳
        茯苓——健脾利水
        白术——健脾燥湿
        芍药——敛阴和营
        生姜——宣散水气。合用,温阳健脾,化气行水。
加减:1、咳者,加五味子半升,细辛一两,干姜一两—散水寒,敛肺气;
        2、若小便利者,去茯苓——不需利水;
        3、下利者,去芍药(苦泄伤阳),加干姜二两——温里;
        4、若呕者,去附子(可不去),加生姜足前为半斤——和胃降逆。
咳加干姜辛味共,小便若利去茯苓,呕去附子生姜倍,利去芍药入干宁。
应用要点:本方主证临床以形寒肢冷,小便不利,浮肿咳喘,头眩心悸,面白神疲乏力,痰白量多质稀,大便溏泄,舌质淡,边有齿痕,苔润滑或白腻,脉沉、细、弱、迟等为主症。临床重在把握阳虚水气不利的病机。方中附子的用量在15-30g,亦可根据患者体质、病情适当加量,但宜注意久煎以解其毒。
证、方鉴别:
苓桂术甘汤—头眩—脾虚水停,水邪上蒙清阳—阳虚水停—重点在脾—治以健脾行水。
真武汤———头眩—肾阳虚,水气中阻,上冒清阳-阳虚水停—重点在肾—治以温肾制水。
附子汤-肾阳虚衰-寒湿侵袭(湿在骨节肌肉)-以恶寒身痛,脉沉为主——————温经扶阳,除湿止痛。
真武汤-肾阳虚衰-水气内停(水邪泛滥周身)-以头眩心悸身瞤动浮肿尿不利为主—温阳化气行水。
附子汤—附、苓、术、芍—有人参,重在温补元阳而除寒湿。
真武汤—附、苓、术、芍—有生姜,重在温阳化气而散水饮。
现代应用:多用于慢性肾炎、心源性水肿、肾病综合征、尿毒症、心衰、慢性肠炎、低血压、慢支、羊水过多等属阳虚水泛者。
药理研究证实,本方有强心、利尿、降血脂、抗动脉硬化、改善肾功能、促进残留肾单位代偿功能及肾小球、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对肾上腺皮质醇有调节作用。
案例82——支饮水肿(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患者,王某,男,60岁,2004年12月17日诊。
患慢性支气管炎10余年,发展为肺心病已2年。近期因感冒加重,出现咳嗽、气喘,动则加剧,不能平卧,吐清稀泡沫痰,尿少色清,全身水肿,阴囊肿大如瓮,脘闷食少,四肢逆冷。经用抗感染、解痉平喘、强心利尿、间断输氧等综合治疗,气喘水肿仍不缓解,邀余诊治。
刻诊:患者述证如前,兼见畏寒喜暖,舌淡胖大有齿痕,脉沉细结代。余辩证为肾阳不足,水气泛滥,上凌心肺。治宜温阳利水,用真武汤加味。
茯苓60g,芍药20g,白术15g,生姜20g,附子30g,干姜15g,五味子6g,细辛10g,葶苈子(包煎)40g,葫芦巴30g。水煎服,5剂。
服3剂,尿量增多,咳喘好转,5剂服完,水肿消失,已不咳喘。后改用金匮肾气汤合桂苓术甘汤以巩固疗效。
按:本例见咳喘不能平卧,痰液清稀,尿少水肿,畏寒喜暖,舌淡胖大有齿痕,脉沉细结代,为肾阳亏虚,水湿泛滥。方选真武汤温阳化气行水;干姜、细辛、五味子散寒宣肺止咳;葶苈子强心利水平喘;据余国俊经验,真武汤加芦巴子治疗阳虚水肿有卓效,诸药合用,对心源性水肿辩证属阳虚水泛、凌心射肺之喘咳水肿可建奇效。                             (余泽运医案)

 

(七)、下焦不固便脓血证:
原文306、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语译:少阴病,出现下利便脓血的,用桃花汤治疗。
307、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提要:虚寒下利滑脱不禁、便脓血的证治。
分析:病性:虚寒。
病位:脾肾大肠。
症状:下利,便脓血(为下利滑脱,大便脓血)——脾肾阳衰,肾关不固,脾失统摄,大肠滑脱所致。
        特征:病程较长,脓血杂下色暗淡不泽,里急后重不显,腹痛绵绵,有时加重,喜温喜按,口淡不渴。
        腹痛——阳虚寒凝所致。
        小便不利——下利津伤,化源不足所致。
辩证要点:下利不止,便脓血,色赤暗,白多红少,腹痛绵绵,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脉沉弱。
病机:脾肾阳虚,寒湿凝滞,滑脱不禁。
治法:温涩固脱。
方药:桃花汤。
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筛末),干姜一两,粳米一升。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温服七合,内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若一服愈,余勿服。
折现代用量:赤石脂80g(一半煎服,一半筛末),干姜5g,粳米20g。
水煎煮令米熟,去滓取汁,冲赤石脂末3g,日3服。若一服愈,余勿服。
方解:赤石脂——涩肠固脱
        干姜———温中散寒
        粳米———补脾益胃。合用,温中涩肠。
使用注意:1、下利见滑脱不禁者均可用此方,不一定必要便脓血;
        2、本方煎服法是赤石脂一半煎服,取其温涩之气,调节整体;
        一半筛末冲服,取其真接粘附肠中,加强收涩止泻止血之效。
        临床体会:本方对脾阳虚弱,大肠滑脱者,用之有效。可治虚寒滑脱之久泻、久痢;虚寒性吐血、便血;虚寒性妇女崩露、带下、功能性子宫出血等证。
方证鉴别:
桃花汤—腹痛,小便不利,下利—脾肾虚寒,利久阴津耗竭,肾不固,脾不运。
真武汤—腹痛,小便不利,下利—肾阳虚不能制水,水气阻滞,肾不固,脾不运。

 

(八)、正虚气陷证:
原文325、少阴病,下利脉微涩,呕而汗出,必数更衣,反少者,当温其上,灸之。
解词:(1)数更衣,反少——指大便次数多而量少。
      (2)当温其上,灸之——指灸上部的百会穴。
提要:少阴病阳虚血少气陷下利的证治。
分析:下利——脾肾阳衰,脾虚不运,肾关不固。
        脉微涩——微为阳气衰少,涩为阴血不足。
        呕——阴寒上逆。
        汗出——阳虚不能固表。
        必数更衣,反少——阳虚气陷,阴血虚少,故大便次数多而量反少。
病机:阳气虚衰,阴血不足,阳虚下陷,阴寒气逆。
治法:灸百会——温阳升陷。
        若灸法与汤药并用则疗效更佳。

 

(九)、寒逆剧吐证
原文309、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解词:烦躁欲死——指烦躁难忍。
语译:少阴病,呕吐而下利,手足逆冷,烦躁难忍的,用吴茱萸汤治疗。
提要:论阳虚阴盛,吐利烦躁的证治。
分析:吐利——少阴寒邪上逆,中焦升降失司所致。
        手足逆冷——为升降紊乱,阴阳气一时不相顺接的表现,每在剧烈呕吐的同时出现,呕吐暂停后,厥冷的表现也暂时缓解。
        烦躁欲死——由气机逆乱,吐泻交作,频繁剧烈所致。
辩证要点: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
病机:中阳虚衰,寒浊中阻。
治法:温胃降逆。
方药:吴茱萸汤(方见阳明篇)。

 

二、少阴热化证:
概念:病者素体阴虚阳亢,感受外邪,邪入少阴,易从阳化热,从而表现出阴虚阳亢之征,叫“少阴热化证”。
(一)、阴虚火旺证:
原文303、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
语译:少阴病经过数日,出现心中烦躁,睡眠差,是因肾水不足,心火偏亢所致,用黄连阿胶汤治疗。
提要:少阴阴虚阳亢、心肾不交的证治。
分析:成因:素体阴虚,邪入少阴从热化。
病位:心、肾。病性:虚、热。
症状:心中烦,不得卧——肾阴亏虚,不能上济于心,心火独亢于上。
        可兼见: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沉细数。
辩证要点:心中烦,不得卧,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沉细数。
病机:阴虚火旺,心肾不交。
治法:滋阴泻火,交通心肾。
方药:黄连阿胶汤。
黄连四两,黄芩二两,芍药二两,鸡子黄二枚,阿胶三两。
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内胶烊尽,小冷,内鸡子黄,搅令相得,温服七合,日三服。
折现代用量:黄连20g,黄芩10g,芍药10g,阿胶15g,鸡子黄1枚。
芩、连、芍药先煎取汁,阿胶烊入煎好的药汁中,药小冷,搅入鸡子黄,分3次服用。
方解:黄连、黄芩——清心火,除烦热
        胶芍鸡子黄——滋肾养阴,安神。
        合用,共使心肾得交,水火既济。
煎煮方法:只煮黄芩、黄连、芍药三味,煮好后去掉药渣,取一次量的热药液,将阿胶打碎后溶入药液中,稍冷,再打入一枚新鲜的生鸡蛋黄,搅拌均匀。这时鸡蛋黄并没有熟透,药液成一种稀糊状态。若将煮熟的鸡蛋黄研碎放入药液中,则疗效不明显。
郝万山说:我用本方治疗一般神经衰弱的失眠,没有明显疗效,但对外感热病以后,发热已退,遗留有心烦不得眠者,效果很好。对多年失眠,常服安眠药的患者,当其因患外感病痊愈后,心烦失眠症状加重,兼舌红苔薄白,脉细数,投以本方,也有佳效。
本方与栀子豉汤均见心烦不得卧,二者鉴别:
栀豉汤—热扰胸膈,津液未耗—以心中懊憹,卧起不安为主,舌苔多黄—-治以清宣郁热除烦。
本方——肾阴不足,虚火上炎—心烦不眠为主兼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数—治以滋阴清热降火。
现代应用:多用于阴虚火旺失眠、下利便脓血、高热昏迷、甲亢、心律失常、支扩咯血、尿血、功能性子宫出血、眼球出血、慢性胃炎、口腔溃疡、神经衰弱、梦遗、早泄等属阴虚阳亢者。
案例83——失眠:
患者,崔某,女,65岁,2000年3月4日诊。
失眠半年,西医予调节神经、镇静安眠药无效,某中医予酸枣仁汤、补心丹效仍不显,多方治疗时轻时重,特来我所就诊。
刻诊:心烦失眠,每夜睡眠不到2小时,伴手足心热,咽干,舌质红有裂纹,少苔,脉沉数。辩证为阴虚阳亢,心肾不交。用黄连阿胶汤。
黄连12g,黄芩8g,白芍药10g,阿胶(烊化)10g,鸡子黄(冲)2枚,上肉桂(冲服)1g,夜交藤60g,珍珠母30g。水煎服,5剂。
二诊:上方服至3剂,能睡4小时,五剂服完,已能睡6小时左右,但易醒梦多。查其舌红转淡,舌上已生薄苔,脉数转缓,上方加龙、牡各30g以镇潜安神。5剂。
三诊:已能正常睡眠,舌脉复常,用六味地黄丸合交泰丸以善后,2年后随访,愈后未发。
按:《内经》曰:“阳气盛则稹目,阴气盛则瞑目”。心肾为水火之脏,心阳常需下降于肾,使肾水不寒;肾水常需上济于心,使心阳不亢,二者水火既济,心肾相交,可保持人体阴阳的平衡协调,维持正常的睡眠。本例为阴虚阳亢,心肾不交而致之失眠。故用黄连阿胶汤合交泰丸滋阴泻火,交通心肾;夜交藤、珍珠母养血镇潜安神。诸药合用,滋肾水,泻心火,使心肾相交,阴阳平衡则寤寐正常。                                          (余泽运医案)
案例84——口疮(舌炎)
李某,女,72岁,2012年4月16日诊。
主诉:口腔溃烂伴心烦舌痛半年余。
患者于半年前出现口腔溃疡,初服阿莫西林胶囊+V-B2片一周左右溃疡即愈合,但随即又复发,经多次用西药治疗,时愈时发,一个月前到笔者门诊治疗,见其舌尖部红绛溃烂,诊为心火亢盛,给导赤散加味3剂,服后效不明显。因忙于种袋料香菇,故迟至今日才来复诊。
刻诊:口痛舌痛不能吃热饭,心烦少寐,手足心热,口腔两颊有两个溃疡点,舌体红无苔,舌尖部溃烂剥脱,色红绛而少津,脉细数。
辩为:肾阴不足,心火亢盛。
治宜:滋肾阴,泻心火。方选黄连阿胶汤合导赤散、犀角地黄汤。
黄连12g,阿胶10g,黄芩10g,白芍10g,鸡子黄2个,木通10g,生地30g,竹叶15g,水牛角30g,丹皮15g。 4剂。
诸药先煎取汁,阿胶烊入煎好的药汁中,药小冷,搅入鸡子黄,分3次服用。
4月20日2诊:两颊部溃烂面已愈合,舌红转淡,舌尖部溃烂减轻,心烦少寐减,已能顺利入睡,脉数转缓。药已中病,效不更方,前方继服4剂。
4月27日3诊:舌尖溃疡愈合,5天未复诊,昨起舌右侧面又发溃疡,色鲜红,剥脱如前。此肝胆火盛也,仍用前方加赤芍15g,大青叶15g。4剂,水煎服。
上药服完,舌面溃疡愈合,痊愈。随访至今,愈后未发。
按:舌尖属心,舌根属肾,舌中属脾胃,舌两侧属肝、胆。舌尖部溃烂剥脱而少津,脉细数,伴心烦少寐,手足心热,乃少阴肾水亏于下,心阳亢于上;舌尖部色红绛为心火亢盛,热入心营所致。用黄连阿胶汤滋肾水而制心火;犀角地黄清热凉血;导赤散导心火下行。诸药合用则滋肾水、泻心火,清热凉血导火下行,热清火祛则口腔溃疡自愈。                   (余泽运医案)
(二)、阴虚水热互结证:
原文319、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
语译:少阴病下利数日,出现咳嗽,呕恶,口渴,小便不利,心烦,眠差等症,可用猪苓汤治疗。
提要:少阴阴虚水热互结的证治。
分析:成因:1、他病误治伤津(阳明误治);
        2、素体阴亏。
病性:本虚标实。
症状:口渴、渴欲饮水——水热互结,津液不化,又有阴虚津液缺乏所致。
                心烦不得眠——肾阴虚于下,心火亢于上,心肾不交,水火不济所致。
        可兼小便不利(本证小便不利不是尿少,而是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征)——水热互结,影响水道的通利。
        咳、呕、下利——由于水邪常逆流横溢,偏渗大肠则利;上犯于肺则咳;上逆于胃则呕。
        辩证要点:心烦不得眠,小便不利,或见下利,咳、呕、渴。
病机:少阴热化,阴虚水热互结。
治法:清热育阴利水。
方药:猪苓汤(见阳明篇)。
1、猪苓汤与黄连阿胶汤均有心烦不得眠,应加鉴别:
猪苓汤证———阴虚水热互结——兼小便不利,下利,咳而呕渴。
黄连阿胶汤——少阴阴虚火旺——兼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细数。
2、真武汤与猪苓汤均有小便不利、下利、咳、呕,应于鉴别:
真武汤—肾阳虚水气内停—兼头眩、心悸,身瞤动,浮肿—本虚标实水停—温阳化气行水。
猪苓汤—阴虚水热互结——兼发热,心烦不眠,渴,舌红少津—本虚标实水停—育阴清热利水。
三、少阴阳郁证(四逆散证):
原文318、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解词:泄利下重——指下利重坠不爽。
提要:阳郁致厥逆的证治。
语译:少阴病,出现四肢逆冷,同时并见或咳嗽,或心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不爽,里急后重等证的,可用四逆散治疗。
分析:四逆(手足不温)——少阴阳气内郁不达四末所致。
        或咳或悸——兼肺寒气逆则咳;兼心阳不足则悸。
        或小便不利——气机郁滞,水道不利。
        或腹中痛——气机不利,寒邪内乘。
        或泄利下重——肝气郁结,疏泄失常,木横侮土。
辩证要点:四肢厥逆,或见腹痛,泄利下重,咳嗽,心下悸,小便不利。
病机:阳气内郁,气机不畅。
治法:疏畅气机,透达郁阳。
方药:四逆散。
炙甘草,枳实(破,水渍,炙干),柴胡,芍药。
上四味,各十分,撏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现代用法:上药各等份为散,开水冲服,每次2-3g,每日3次。也可作煎剂服。
方解:柴胡——疏肝解郁
        枳实——行气散结
        炙草——调和肝脾
        芍药——缓急和中。
        诸药合用,使肝气条达,郁阳得伸,则肢厥自愈。
        加减:1、咳者加五味子、干姜(温肺敛肺)各五分,并主下利;
        2、悸者,加桂枝五分——温补心阳,平冲降逆;
        3、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利水;
        4、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散寒行气;
        5、泄利下重者,加薤白三升——行气导滞。
四逆不分四逆散,咳加姜味下利同,悸加桂枝腹痛附,下重薤白秘尿苓。
现代应用:多用于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胸膜炎、肋间神经痛、神经性腹胀、急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慢性胃炎、反流性食道炎、过敏性肠炎、痢疾、癔病、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征、月经不调等属阳郁气滞者。
案例85——腹角痛(附件炎):
李某,女,36岁,2011年5月6日诊。
自诉:左下腹疼痛伴白带增多1年余。患者1年前开始感左下腹阵痛,后逐渐发展为固定隐痛,每因生气或情志不畅则疼痛加重,并感白带增多,色黄,有腥臭味,外阴偶感搔痒,月经量少色暗而不畅,在县医院经B超检查诊为“左侧附件炎”用过阿莫西林、庆大片、甲硝唑、金鸡胶囊等,虽能缓解症状,但左下腹痛始终未愈,经人介绍,找你治疗。
刻诊:患者诉夫妻感情不和,情志抑郁,常喜太息,腹诊左下腹有条索状物,压痛,舌质暗红,苔薄,脉细弦。
少腹为厥阴肝经之所属,情志郁结,肝失疏泄,致气滞血瘀,经络瘀阻,则少腹疼痛。治宜疏少阳而和厥阴,佐以通络散结,仿岳美中治腹角痛经验,用四逆散加薤白化裁之。
柴胡15g,赤、白芍各15g,炒枳实15g,甘草10g,薤白15g,丹参20g,甲珠9g,王不留15g,败酱草30g,桂枝12g。水煎服,5剂。
5月14日二诊:腹痛消失,白带减少,查左少腹条索状物仍未消失,但局部已无压痛。嘱前方继服5剂。
22日三诊:腹痛愈后未发,3天前月经至,量稍多而通畅,查左下腹条索状物消失,B超复查:附件炎症消失。半年后随访,愈后未发。
按:岳美中教授认为:腹角者,少腹也,此部位隶属厥阴之界。乃厥阴经气失于疏泄,必致气滞血瘀,经脉阻滞不通,发生腹痛[35]。治用四逆散疏厥阴少阳经气,薤白、桂枝通阳散结,丹参、败酱草活血行瘀,甲珠、王不留通经活络,合用共奏疏肝解郁,活血通络的作用,以此治疗腹角痛疗效肯定。
(余泽运医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