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多山。想来古时的路只能沿着山间水边的谷地蜿蜒通行,万不得已的地段,便在密林中开凿天梯,在山体上架设栈道,在建筑设施很落后、全凭人力劳作的年代,那是何等的艰巨?也许这就催生了李白“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之感慨。
我之前到过四川两次。一次是先到南京后登船,溯长江而上到宜宾,然后换陆路继达目的地。另一次是坐火车,北上西进,从西安转而南下。似乎记得,无论是轮船上还是在列车上,都是过了不止一个夜晚的。时至今日,全国各地入川,已可水陆空三者任选其一了。仅从火车来说,从苏州出发,虽要14、5个小时,也是一天内到达,算得上是朝发夕至的了。
现在以成都为中心,高速公路四通八达。国道、省道与乡道应该也是密如蛛网的了。然因为有山,纵便有了现代的筑路技术,盘桓在蜀地还远非是件易事。仅举几例亲身感受如下。一、车过宜宾前后,一个隧道紧接一个隧道;列车以每小时200公里左右的时速行驶,穿过这些紧连的隧道大约花费了半个多小时。二、到黄龙去的全是山路,路沿着山体盘旋而行,一个山体上往往上下重叠着着三五条盘山路,走了半天,还是在这座山上。三、我们从九寨沟唯一的路上出来,因前方的一座桥梁被前一天雨水引起的泥石流冲垮,抢修,借道一个村子绕行,足足等待了四个小时……
以下图片,第一部份,从苏州到成都一路风光及历时;第二部份,因一次小小的泥石流引来的交通堵塞亲历;第三部份,“蜀道虽还难,天路白云间”。

我们所乘坐的动车是早晨7:03准时发车。走的是沪汉蓉线。图为车将进无锡站

一小时后,车过南京长江大桥

南京到合肥途中的水乡风光

汉中平原的农田风光

宜昌境内

宜昌之西,多隧道。车从一个隧道出来,远处的山头刚露一下面,又进入了另一个隧道

重庆是个大站。抵达时,天已断黑

到成都东站已是22:28

那天我们6时不到就从九寨沟出发,按计划赴黄龙。车行不到十几分钟,便被堵住了。前方有人过来,说是桥梁被泥石流冲垮了,得抢修。问:得多长时间?起码8小时,下午3时能修好就不错了。那个急与恨哦!中国大妈们内急了,打起花伞,扯起丝巾,筑成了“野战厕所”的围墙。(图片特地作了虚化处理)

“既来之,即安之”。我就在路边拍些花花草草。往来路上一望,好画哪

车如蚁行,一会朝前挪动一小段,周而复始。水夺路而来,侵蚀着路基

车到这处时,已有路政人员放置了警示牌

那些地势低于路基的人家,昨夜都进了水

挖机正在铺设临时便道

便道从一个羌民居住的村子经过

我们通过这里时,已耽搁了四个小时

比我们不幸的大有人在。由于便道只允单向交替放行,这批游客还在焦急地等候通过

途中遇见一个团,说起因堵车,赶到黄龙时已近暮,总算幸运地购到了5点钟最后一班索道的票上山,没走多久天就黑将起来。“不过,我们还是看到了黄龙美丽的晚霞”。听起来虽然有些心酸,但我还是非常赞赏这种“不以已悲”的积极态度

有一个团是先游黄龙再奔九寨沟。那晚他们被堵在路上12个小时。“九道湾”绵延十几公里的路边,全是饮料瓶、食品包装物和手纸。这张图上所见的生活垃圾还不是最多的

“蜀道难”。到九寨沟去的路,很长一段都是沿着岷江岸边蜿蜒前行的

在古代,则还要艰辛。云南有茶马古道,这江对面则是通向松潘的古道。(图是从我座位对面的窗口拍的,要避让座上的人头,视野只有这么一点点)

现在走的这条道,是汶川特大地震后改道重建的,等级提高了,有许多地段都经过隧道,比傍在山坡边要安全多了

纵便仍是傍山而行,滑坡多发地段都架设了防护顶棚

隧道、高架桥,拉直了方向,缩短了路程的距离

然还有不少路段,仍沿袭了盘山的方式

管中窥豹,在蜀地,这样的现象一定还很多

一个铁路建设工地

在建中的兰成铁路。将来,从兰州到成都将有了新的捷径

暮色降临,对着窗外的景色,耳边仿佛传来了《天路》的旋律

“黄昏我站在高高的山岗,盼望铁路修到我家乡。一条条巨龙翻山越岭,为雪域高原送来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