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盘门”,苏州古城八城门之一,位于古城西南部。随着时光的变迁,盘门这个名字,已逐渐被“盘门三景”所取代。所谓“三景”,一为盘门水陆城门,一为横跨古运河(现为环城河)的吴门桥,一为瑞光寺塔。这次大运河申遗成功,其中包括苏州的运河遗产四条运河故道和七个点段;七个点段之一便是盘门。我也乘东风,将早先拍的盘门三景的片子找些出来,展示一下这个点段的今日风光。限于篇幅,本集只上“三景”的主体,其他的择日再介绍。
盘门始建于春秋吴国阖闾元年(公元前514年),距今正好2500年。盘门当初亦称蟠门,传曾“刻林木作蟠龙” 以镇越国的王气。后因此处的河水萦回交错,改称“盘门”。盘门的水陆城门各有内外两重。陆城门内外城门中间有一“瓮城”,是为古时交战时引敌进入而“瓮中捉鳖”而设计的。水城门是当时沟通西南角城内外的唯一水路通道。盘门外的水道,就是昔日大运河的故道。我在小时候坐船到吴江乡下去,记得便是从盘门进出的。
吴门桥,始建于北宋,详细年代无考。今桥为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重建。因处于水陆要冲,有吴中门户之意,乃为桥名。桥为单孔石拱桥,桥身全长66.6米,桥底宽5.8米,中部宽4.8米,拱券长 16米,拱顶离正常水位9米多,大于半径,桥上两坡各铺设整块花岗石条石50级。原来吴门桥是出入盘门唯一的桥,但后来盘门成了景区,便又在其东不远处架设了一座蟠龙桥,其北过盘门三景的主入口而直指司前街。
瑞光寺塔始建于三国时代吴国赤乌十年(公元247年),系孙权在当时的“普济禅院”内所建。宋宣和间(公元1119-1125年)修建时,朱励把塔改建成13层的“天宁万寿宝塔”。因塔现五色光,易寺名为“瑞光禅寺”。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改建为七层。寺毁于清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现瑞光寺塔高44、42米,为八面七层,砖木结构。最近一次修葺刚刚完毕。孙权在苏州另建的一座塔为北寺塔;传这两座塔,都为报母养育之恩,一为纪念其生母,一为纪念其养母。真是“生子当如孙仲谋”啊。
解放后不久,古城西南片比较偏静与冷落,故有“冷水盘门”之称。好长一段时间里,那里除了“抄近路”路过,几乎无人问津;那座塔的檐都掉光了的,稍稍好于倒塌前的杭州雷峰塔的旧照模样。我记得塔是孤零零地耸立在野地上,周边是低矮的、零散的农舍与菜地。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有几次到苏纶厂与针织厂去办事,我也抄过几次近路从那里经过,有时还能见到三五只老鸦,在塔身外盘旋,有时亦会见成群的麻雀从塔中扑飞出来……1983年,盘门三景开始立项,现在则成了中外游客的旅游胜地了。

位于新市路南东大街的景区门楼

入口处有牌坊,朝东一侧题“瑞光胜迹”(谭以文书),另一侧题“赤乌遗踪”( 郦方书)

盘门城楼。城楼前空地即是瓮城。瓮城内周的长度为108.4米

在城墙的平台上看城楼

启闭城门的绞关石

盘门是古时候兵家必争之地。图为城门上陈列的土炮

盘门水城门

城墙高5米。被绿蔓攀满了,朝阳中色彩显得很暖

盘门的城墙现有300多米长

雪天的盘门城楼一瞥

始建于北宋、重建于清同治十一年的吴门桥,全长66.6米。现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现在位于吴门桥东不远新建了蟠龙桥,以沟通东大街与南门路

在城楼上看吴门桥。前面的平板小桥名水关桥

始建三国时代吴国赤乌十年的瑞光塔。我小时候所见就是这个样子。(图片为网上搜来的,感谢原作者)

整修一新的瑞光塔。曙光初临,万道霞光齐射塔身。瑞光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瑞光塔为砖木结构阁楼式塔的典型建筑,八面七层,逐级向小收拢。图为塔基局部

塔的底层在塔心壁上的不同方向上?有佛像

佛像之二(这些佛像的脸感觉就像一个人。联想到武则天时代,那些石窟中的佛像有些是摹仿了武则天的长相;这个佛像是否是摹仿了孙权母亲的脸型,不得而知,仅为个人猜测)

瑞光塔内部

瑞光塔内部之二

瑞光塔内部之三

塔心部份

塔心部份之二

塔内门洞处上视

塔内门洞处上视之二

瑞光塔虽经多次整修,但根据塔身的遗迹(特别是带年号的),专家鉴定一至三层还是北宋初期的遗物

在塔内楼梯上俯视

瑞光塔在盘门景区的东部。登塔西眺,景区新建的主要建筑都与塔在一根轴线上。而塔的影子,也将它的飞檐画在地面上。即便没有登塔的游客,也仿佛走过了塔的一层又一层

花絮
(题头图正好是“盘门三景”。吴门桥南两侧现在有建筑了,最近我想去再拍一张季节与时间段更好一些的,但发觉在这个位置再也拍不齐“三景”的标志了,所以这张老图片也有点珍贵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