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何怡海随笔《关于习书的临帖与出帖》

 草木之人66 2014-09-29

                  关于习书的临帖与出帖

 

                       文/何怡海

 

    很多书法爱好者都面临过这样两个困惑——

    首先是究竟要怎样才能将字写好?这个问题只有一种回答:即认认真真、老老实实地临习古代碑帖才能把字写好,更准确地说:只有这样下功夫,才能真正入门而成为书道之人。否则,无论你天资有多高、也无论你有多么刻苦,都将无济于事!这好比你想成为一个作家首先得认字学文化一样。

    二是,临习古代碑帖的功夫已经下了,而且很多人还做得非常好。有些甚至临了几十年、一辈子的字帖,而一旦离开原帖,写起来就不是那回事了。还有的虽然可以背帖写,写出来的字与某某某某家一模一样,但寒冬酷暑、孜孜矻矻几十年只能写“王字”、“颜字”、“柳字”、“欧字”、“米字”.....;更有滑稽可笑者,只是模仿了时下某些名流大腕或者自己启蒙老师的书风就万事大吉了,于是并以书法家、书法大师自诩了。时下的书坛还真有点像中央台主办的“小品大赛”——鬼都能笑出尿来!

    为什么有些人临习了很长时间的碑帖仍然没有自己的面貌呢?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有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把碑帖写死了,困在古人的碑帖里出不来!为什么出不来呢?在我看来,一是书读少了。不读书,哪来才气和文气?哪来思想与灵感?很多人误认为写字与文化没有关系,一般书法爱好者就是犯了这个错误。二是固执、不谦虚、认死理,之所以几年、几十年写来写去还是老样子,往往与固执和骄傲有关。前者是学问问题,后者是性格问题。这两个问题不解决,恐怕是“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在从事书法的学习、研究和创作的过程中,临帖只是手段,出帖才是目的。相对而言:临帖和入帖比较容易,难就难在出帖,何谓出帖?出帖就是将自己所学过的所有碑帖不仅能够写到位,更重要的是要理解到位,最后达到融会贯通,将几种书风或书体进行杂交,使之产生出新的品种。“板桥体”就是最典型的“杂交体”,虽然“板桥体”有少许做作的痕迹和弱带一点“江湖气”,但毕竟形成了郑板桥独特的个性书风,无论谁写《中国书法史》都少不了郑板桥。从“板桥体”足可以看到郑板桥的聪明才智非同一般!还有晚清大书家何子贞,他“何体”书风的形成也是杂取百家,当然最主要得益于籀篆、汉隶和颜字,当曾国藩第一次看到何绍基的字之时,并赞不绝口:“何子贞之字必留后世无疑”!

    在临习碑帖的过程中,首先要考虑是“审美取向”的定位。你打算将来以什么书风立足于书道?就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需要来选择范本。并不要什么都临,什么都学,人生苦短,“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就算你特殊高寿,顶多也只能活三个三十八年,只能弹三次指头,何况一般人活两个三十八年或者多一点就不错了,只能弹两次指头,再想弹第三次指头却没时间了,不吃不喝不睡觉,都不可能学完。人活着没有必要这么累,英年早逝总不是一件幸福的事,轻松一点、愉快一点,能学多少就多少,关键是学而致用,要为创新而学,不要做书奴。从临习中思考一些有价值的学问,从碑帖中吸取一些为自己创作服务的营养。例如字的结体、线质、章法、风骨和内在的韵味等等等等。何绍基在临帖时经常采取意临的方法,这才是绝顶的聪明人。他才真正懂得临帖的目的是什么?有些人不知咋的?脑筋总是转不过湾来,一根筋到底!虽然刻苦,但事倍功半,因此不要迷信“刻苦”二字。正确的选择比盲目的努力更重要、更划算!只有这样,才能从浩如烟海的传统文化中走出来,创造出一个全新而厚重的自我!

 

                        2011年8月10日于湘潭“敬松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