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习书的续言
文/何怡海
早几天,我写了一篇关于习书的随笔,好像意犹未尽,今天接着说。
所谓书法流派,就是历史上各个书家由于不同的审美取向和艺术追求所形成的独特语言和风格。凡大师们留下的语言和风格,总是会有粉丝的模仿与追随,正如鲁迅先生言:“天下本无路,走的人多了并成了路”,于是并有了各种不同艺术追求的群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并无形中形成了不同的艺术倾向,或者叫流派。
我这样理解流派不知是否对?因为之前,好像还没有人对“流派”下过什么确切的定义。反正我又不是前呼后拥的庞然大物,说错了也无伤大雅,绝对不会对学术界、理论界造成任何空前的混乱与争论。人微言轻,就像一颗小石头扔进了茫茫的大海。
当习书到了一定阶段,能够熟练的掌握了一至两种楷书的风格时,加上对中国书史和书法美学理论的基本了解,就可以开始选定自己的艺术追求和目标了。
如果当初临学的是欧阳询或虞世南或褚遂良的楷书,这表明在你的潜意识里是喜欢灵秀飘逸、温和儒雅的书风,那么,在如何选择临学行书或其他书体时,最好是围绕“灵秀飘逸、温和儒雅”这个中心展开;
如果当初你是从颜楷或魏碑入手的,最好是朝着“雄浑厚重、磅礴大气”的书风一路发展;当然也有先后朝两个方向发展,其书风两者兼有的。但这样走下去比较难,因为人的智商和精力毕竟有限。
无论是走前一条路还是走后一条路,我的看法是:都要从唐追溯到秦、汉、晋、北魏。
如果想增加笔力线条的沉稳、圆韵和遒劲,籀篆不可不学;如果想在行草书上独具风流,“二王”尤其是大王(王羲之)不可不临。同时对智永、张旭、怀素、孙过庭、黄山谷、王铎、张瑞图...不可不读;如果要追求字的古朴雅趣,汉隶北魏不可不研。
同时只临其字还不够,还要对历史及相关的文化和书法渊源作大概的了解。这样才会对古贤大师们其书风形成的来龙去脉作全面系统的了解,这样去学习书法绝对是有益的。因为你的手上功夫和学问功夫同时在增长,只有手上功夫而没有学识功夫,很可能就会滑向“传统包袱类”的队伍。
“传统包袱类”的书家们之所以不能从传统中走出来,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重要原因是学识和理论修养不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其实这些人中也不乏读书人,但他们都把书读死了,把古代碑帖临死了。没有把本来死了的古人读活,古人只是躯体死了而灵魂和思想活着;而他们却是躯体活着而灵魂与思想死了!
三国蜀汉的马谡对兵法倒背如流,而打起仗来却一塌糊涂!书呆子是难以有建树的,古今中外、概莫伦外。因此做任何学问都要融会贯通。文化、文化关键在于化,这个化就是要“化得开”也就是说要善于“变通”。
习书更是如此,临帖并不是目的,而只是学习书法的途径和手段,最后形成自己的个性语言和独特的书风才是彼岸。就像蜜蜂采花一样,最后酿出来的是蜂蜜而不再是花粉。
在片临碑帖的过程中,要逐步体会和领悟古人的笔墨技法和对每个字的结构造型的处理方法,只要沉下心来深入研究,久而久之你会对各种碑帖的构成元素和风格特征熟记于心,
然后采用“遗传学”的方法,将同科、同属、同种的各种碑帖进行科学的“杂交”,即先用一种碑帖作为“母本”,再在同科、同属、同种的碑帖中选一种帖作为“父本”进行“交配”,根据“遗传与变异”的规律,只要“父本”和“母本”的基因都是优质的,在一般情况下其后代也是优质的,除非因环境因子的突变而造成的基因突变,那只能另当别论了!
(抛砖引玉的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2010年10月22日于广州番禺海龙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