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7)斯坦福课程方案改革:用历史启发未来

 灵藏阁 2014-09-29

《中国科学报》 (2012-02-08 B3 思考)

    美国的一些精英高校有定期系统地修订课程的传统,斯坦福大学就是一例。自上个世纪初以来,斯坦福已经历7次综合性的本科课程修订,最新的一份长达128页的课程方案已于今年初公布,已通过听证程序,并提交教授会表决。

    这份新课程方案在确立本科生7项思维和行为的教育目标、55项课程改革建议的同时,强调了通识和专业课程相互融合、拓展学生知识面、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学习环境和强大的教学支持系统、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并重等议题的重要性。

报告中富有洞察力、启发性和创新性的观点俯拾即是。但真正吸引笔者关注的,是本次课程改革项目的组织者和参与者们所展示的工作态度—— 一种虽名为改革,实则把历史和传统的“痕迹”作为未来之路出发点的态度!

    大学的课程改革理应以旧课程实施的成效评估为基础,而非依样画葫芦。但实际上,大学推行改革时通常缺乏应有的制度记忆,师生们可能不记得学校上一次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什么,也不知道原先设定的目标如今实现了多少,因此也不太了解改革的真正对象是什么。在捍卫课程的制度记忆方面,本次斯坦福大学的课程改革充分体现了对于自己学校历史和前辈改革的尊重。

    除了长达两年的现状调查,本次课程改革委员会还回顾和评价了一些关键的课程问题的历史演变过程。除了在校的师生和各相关部门,他们还专门调查了历届斯坦福校友,通过历史大跨度的校友调查,课程委员会不但了解了各历史阶段课程改革的成效和经验,而且还洞悉了大学课程对于校友个人不同人生阶段的意义!

    在新课程方案中,读者可以浏览斯坦福大学自上个世纪初以来在专业课程、通识教育、外语教育、写作和口头表达、大学一年级教育、宿舍教育、海外学习、通识教育管理、教学评估、学习咨询等方面改革取得的成就和遇到的挑战。对外而言,公布这些素材不失为一次出色的关于斯坦福学校文化的公关宣传;对内而言,课程发展的历史则是一份独特的校史教材——虽然几乎所有大学都在撰写自己的校史,但不是每个身处自己学校的师生都有幸了解前辈们在课堂内外学了些什么,教了些什么。然而,如果连历史上一些基本的教学活动都知之甚少,人们又如何继承和发扬一所世界名校卓尔不凡的教育遗产呢?

    通过课程发展历程的话语分析,我们可以更清晰和深刻地体会一所大学取得的进步、所秉持的教育信念、以及办学目标在落实中固有的张力、矛盾和周期性出现的困境。纵观斯坦福大学历次课程方案,我们确实发现,昔日提出的一些课程议题,可以被重新定义为当下的课程改革目标,包括如何评价、改善和激励本科教学;如何改善学生咨询文化;如何丰富学生宿舍学习体验;如何在这个日益复杂且彼此依赖的世界背景下,培养有责任感的全球公民;一流研究型大学发展所需的知识专业化趋势,与有责任感公民养成所需通识教育之间的矛盾;教学活动如何才能向不同专业的学生开放?是否可以设计出能真正激发学生探索和发现精神的课程,而避免那些学生学过即忘的知识……

    大学课程改革从来都是一项复杂的使命。如果我们可以从院校课程变化史中截取可资借鉴的经验和记忆线索,那么课程变革可以变得顺利一些,因为制度记忆有助于减少改革的不确定性,减少探索过程中的怀疑、犹豫、抵制乃至方向迷失。这方面,斯坦福大学做得很有“历史感”,犹如它一贯自称的、同样具有历史感的另一个校名——“农场”(Farm)。

   期盼中国的高校在推出一项新改革方案时,也能先勇敢地“晒出”昔日改革者作出的目标承诺,看看哪些承诺实现了?哪些没有实现?哪些可以做得更好?哪些则被彻底遗忘了?而此时,我们或许可以看到,大学改革原来不只是对未来作出新的承诺,它还意味着对那些具有永恒价值但被淡忘或扭曲的信念的重申和唤醒!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教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