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灵枢经

 龙行无疆123 2014-09-29

【原文】

        五藏有[1]六府,六府有[1]十二原[2],十二原出[3]于四关[4],四关主治[5]五藏。五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十二原者,五藏之所以[6][7]三百六十五节[8]气味[9]也。五藏有疾,应[10][11]十二原。十二原各有所出[3]。明知其原,睹其应[10],而知五藏之害[12]矣。

【译文】

        五脏与六腑相关联,六腑与十二原相关联,十二原出于四关,四关主治五脏疾病。五脏发生疾病,可以取十二原进行治疗。十二原是五脏所借以禀受三百六十五个腧穴之气的。五脏发生了疾病,十二原会出现相应的反应。十二原经气都有各自的起源,了解了它们各自的起源,看到了他们的异常表现,就可以明了五脏的疾病了。

【注释】

        [1] 有:表络属也,联络、关联之意也。

        [2] 十二原:心肝肺脾肾五脏原穴各二,膏肓原穴各一,总十二原穴也。非指十二经原穴也。

        [3] 出:起源也。

        [4] 四关:有二说。汉.荀悦《申鉴.俗嫌》曰:“临脐二寸谓之关,所以关藏呼吸之气,以禀受四体也。”临脐二寸者,上为下脘穴,下为石门穴,皆为任脉穴也;左右为天枢穴,足阳明胃经穴也。此为腹四关,为一说也。张景岳《类经》卷八第十五注:“四关者,即两肘两膝,乃周身骨节之大关也。故凡井、荥、腧、经、合穴,皆手不过肘,脚不过膝,而此十二原者,故可以治五脏之疾。”为二说也。

        另有一说,以手阳明胃经原穴合谷、足厥阴肝经原穴太冲各二为四关,主治顽疾久治不愈者,原治加此四穴,谓之“开四关”,每获效验,备录于此。

        [5] 主治:主者,以上驭下也。治者,治理也,调和使之归于平者也。

        [6] 所以:所依、所靠、所凭、所借也。非表因果也。

        [7] 禀:禀受、承纳也。

        [8] 节:经络相交之处也,气之出入之门也,谓之腧者、穴者也。

        [9] 气味:气也。三百六十五节有气之出入,无味之或存,故气味者,仅气之一意也。

        [10] 应:征候所应也。

        [11] 出:出现、表现也。与起源之出不同也。

        [12] 害:疾也,病也。

【原文】

        阳中之少阴,肺也,其原出于太渊,太渊二。阳中之太阳,心也,其原出于大陵,大陵二。阴中之少阳,肝也,其原出于太冲,太冲二。阴中之至阴,脾也,其原出于太白,太白二。阴中之太阴,肾也,其原出于太溪,太溪二。膏之原,出于鸠尾,鸠尾一。肓之原,出于脖(音bo薄)胦(音yang央),脖胦[1]一。凡此十二原者,主治五藏六腑之有疾也。胀取三阳,飧泄取三阴[2]

【译文】

       肺脏属阳位中的少阴,它的原穴是太渊,太渊穴有两个。心脏属阳位中的太阳,它的原穴是大陵,大陵穴有两个。肝脏属阴位中的少阳,它的原穴是太冲,太冲穴有两个。脾脏属阴位中的至阴,它的原穴是太白,太白穴有两个。肾脏属阴位中的太阴,它的原穴是太溪,太溪穴有两个。膏的原穴是鸠尾,鸠尾穴只有一个。肓的原穴是脖胦,脖胦穴只有一个。上述这十二个原穴,主治五脏六腑所发生的的疾病。腹部胀满的疾病,取三阳经原穴,发生飧泄食不化之类的疾病,取三阴经原穴。

【注释】

        [1] 脖胦:音boyang薄央,今任脉气海穴。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

        [2] 胀取三阳,飧泄取三阴:多以胀取足三阳经腧穴治疗,飧泄取足三阴经腧穴治疗解。但本段经文专述五脏与膏肓共十二原穴,未涉及十二经脉。而三阴三阳又难以与十二原联系解读。故疑为他篇错简于此。

       

请阅读本文的朋友帮忙点击文章下方的[推广]内容,谢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