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老街坊以念想,给陌生人以故事 ——“花儿金”金铁铃和他的绢花人生
天下绢花出北京,北京绢花出花市。何曾想过,只小小绢花竟撑起了旧时一整条街道的商贾繁华,这条街道想必老北京们不会陌生,它就是崇文门外花市大街。成型于清乾隆年间的花市大街,距今已两百多年历史。当年这里老字号、老作坊云集,集市、庙会不断,是民间文化集中地。如今的花市大街,已多是居民生活设施,虽时移世易,但从一些未曾迁徙的老街坊们身上,总能寻着点旧时踪迹。街道上常可见花市大街的黑白老照片,一条街道,守护着它自己的历史,给老街坊以念想,给陌生人以故事。而花市大街关于绢花的故事中,有着那么些绕不开的人物,金铁铃便是首当其冲的一位。
 (“花儿金”第五代传承人金铁铃)
子承父业,痴迷绢花 作为“花儿金”第五代传承人,金铁铃的绢花人生跟大多数工艺美术传承人一样,多得益于家庭环境的耳濡目染,从小就接触和喜欢绢花。父亲金玉林是鼎鼎大名的花儿金第四代传承人,其作品多次得到朱德委员长的高度称赞,苏联著名画家克里玛申称赞他是“中国天才的民间艺术家”。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其“老艺人”、“北京市劳动模范”的称号。1956年,金玉林积极响应号召,带头参加公私合营,他领军的北京绢花厂是全国绢花行业的标杆,而且是当时出口换汇的龙头企业,长年排名第一。这些来自于父亲的光环,并未让金铁铃怠惰自己的艺术创作生涯。躺在父亲的功绩上固然可靠,但对金铁铃来说,父亲的荣耀带给他的更多是一种责任。 金铁铃1978年进入北京绢花厂,因为父亲在绢花厂的威望,他儿子的所作所为便会受到更多人关注。不能丢父亲的脸,不能丢“花儿金”的脸,成为金铁铃当时的工作信条。带着这样的信念投入工作,1982年,年仅28岁的金铁铃获得了全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和银奖,以后担任北京绢花厂技术创新组组长,以后其设计的作品多次在全国工艺展中获奖。不负父亲的名声,专注于绢花制作,在之后的路途中,金铁铃开始走出父亲的光环,创新和拓展自己的创作之涯。

(月季花丛中几可乱真的菊花)
旧时头饰,今日艺术 金铁铃制作的菊花、牡丹、玉兰等摆放在花丛中,几可乱真。金铁铃也笑称,每次自己捧着一盆刚制作完成的绢花出门时,街坊总会惊诧道:“这花儿怎么养得这么好?”足见其绢花成品的逼真程度。 据了解,绢花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民间传说:唐玄宗的宠妃杨贵妃额角上长了一个疮,愈合后留下一块小疤,为了遮盖疤痕,杨贵妃便在头上斜插一支鲜花,谁知竟显得更加俏丽。但鲜花戴不了几个时辰就蔫了,一位心灵手巧的宫女,用绸子、绫子扎成假花,给贵妃戴在头上,更增添了姿容。此后,妃子、宫女们也竞相效仿。后来,这种“头饰花”传到民间,盛行一时,逐步发展成独具风格的手工艺品“绢花”。此外,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清宫内府御用工厂所设的各种工匠作坊中就有“花几作”,专司绸、缦、绢、纸等供花、宴花、瓶花等,及至清中期,绢花业更进入繁荣鼎盛时期。据《北平工商概况》记载:“各街市花庄及住家营花者约在一千家以上。”建国后,绢花手艺在国家的支持和老艺人的努力下,突破传统,不断推陈出新,使古老的工艺大放光彩。

(艺术创作需要对生活的细微观察)
细微观察,追真仿鲜 我们今天市面上随处可见装饰性的假花,金铁铃将这一类假花统称为“行活儿”,并不可视为绢花行业的艺术创作。首先,普通假花的材质就已采用涤纶,完全脱离了“绢花”之“绢”的质地;其次,不少假花反季节反常规,不遵照植物本身的生长规律,而是一应乱来。廉价的做工,流水线生产。 而在这样的市场局面下,金铁铃仍追求和坚持着自己“追真仿鲜”的艺术追求。为了“追真”,他成了一个花卉达人,对各种花儿的名称如数家珍,知道各种不同花儿的形状乃至生长规律。他在家里也喜养花,没事的时候就观察琢磨着花儿的枝条、花苞、花蕊等的造型和微妙的变化。即便在出去旅行时,别人会带上这样那样特产回家,他倒好,常常是挑上一担鲜花不惜辛苦老远带回家。就本着这股子“痴”劲,金铁铃将绢花做的惟妙惟肖,除此之外,形神逼真不让鲜花的绢花也仰赖于一套复杂严格的制作程序。一朵花由原料到成品,要经历十几道乃至几十道细致工序。选料、上浆、剪样、染色、窝形、粘、攒活,做一盆花儿经常要花上二十多天的时间,每一道工序都需细致的生活体验与耐心闲适不浮躁的心态。若是忙活着靠这挣钱,那这活好不了。
手艺爱好,走向责任 2007年,“花儿金”被选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此开始,金铁铃觉得自己的角色起了变化,从前他只当这是自己的手艺和爱好。如今,更多了一份传播文化的责任。“花儿这个技艺,我觉得我有义务把它发扬光大,继续传承下去。”2008年,崇文区成立了“花儿金博物馆”,这是国家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也是历史的巩固和传播。这间社区博物馆依托地下用于紧急避难的民防建筑而办。拾级而下,别有洞天,穿过历史文化长廊,走过明城墙、袁崇焕祠、隆安寺、蟠桃宫等“花市十景”壁画,可以看到馆中展示的金铁铃不少优秀的绢花作品,以及父亲与他两代人对绢花这个行业的沉醉。 对于年轻一点的北京人,初来这座城市生活的外省青年们来说,即使路过花市大街,他们可能也不会想到,就在脚下的这片土地上,曾涌现出1000多家簪花铺,在清朝时期甚至缔造了一个花儿行的盛世。而手艺人们孜孜不倦于艺术创作与传播文化,为的就是有一天,这些绢花的故事,能为后来的人们所记得并如薪火一般继续传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