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军屯”义广哨

 七里山人 2014-09-30
“军屯”义广哨
[ 玉溪网   发布时间:2014-08-15   进入社区    来源:   点击:3 ]

 

     宋氏族人宋大寅曾被嘉庆皇帝赐进士出身,点为“即用知县”,而他所制定的“祖训十条”和“族规十则”,规范了宋氏子孙的行为准则。直至今日,宋氏后人仍然遵循着祖辈留下来的规矩。

义广哨是一个古朴的村落,在村中狭长巷道边的老宅前,不时会发现古时的生活痕迹

     在宋氏宗祠中挂有一块“功宏明国”的贴金大匾。据说,这是明朝开国名将沐英手书赐予宋氏族人宋桂枝,以表彰其开凿星云湖和抚仙湖之间河道等功绩。

  明朝年间,为巩固边疆政权,官方进行了大规模移民,而原本驻守云南的明军则以“军屯”的形式参与当地的发展,留下了极具军事味道的地名并使汉族的历史文化在当地得到传承和发展。通海县义广哨就是这众多“军屯”中的一个。近日,记者走进义广哨,试图感受这股传承的脉搏。

  地名折射历史

  义广哨是一个临近公路的村落。沿村中狭长的巷道前行,两旁的百年老宅在安静的村中显得孤寂而沧桑。门前,古井缘壁上那繁多且深邃的绳索拖拽的印痕似乎讲述着古时人们取水洗衣、烧饭的繁忙景象和历史。

  云南地名为铺、哨、关、站、营、旗、卫者,都和元末明初大规模汉民入滇直接相关。在义广哨有一宋氏宗祠,距离进村的道路不远。其坐北朝南,背靠义广哨山。该宗祠始建于清代嘉庆年间,清末竣工,占地2300平方米。据了解,公元1381年(明洪武十四年),宋家的老祖随沐英征讨云南。后来,明王朝为巩固对边疆的统治,将一部分军士留在了当地繁衍生息。目前,这里居住着宋氏子孙1000多人。

  73岁的宋氏族人宋延忠说:“我的先祖是宋祥公。宋氏到义广哨有200多年历史。明代建立初期,云南、贵州等地还被元朝残余势力统辖。洪武十四年,宋氏福、禄、帧、祥四公授指挥史,跟随沐英平定云南。其后,四公留守云南要隘之地,并袭千户。当时,云南南部到昆明的一条主要驿道需经建水、通海到江川海门桥,过晋宁到昆明。”

  宋祥公和其后裔留在云南后,一开始原本驻守在江川海门桥。那么为什么会迁往通海?据史料记载,明末政治腐败,人民无法生活。崇祯十七年(1644年)张献忠率农民起义军从游击流动作战,转到运动流动作战,并开始进攻西南一带。“当时,义广哨属于华宁。由于明王朝担心张献忠进攻和占据云南南部到昆明的主要驿道,所以祖上宋桂枝派宋大川前往义广哨山口守哨,并在此地繁衍生息起来。慢慢地,人们在村中建起了宗祠,以表对先辈的敬意。”宋延忠说。

  据说,现在宋家的宗祠是目前玉溪各县区的寺、庙、宗祠中保留比较完整的古建筑之一,且内涵也首屈一指。那么,在宋家的宗祠中,人们又能找到怎样的历史文化内涵呢?

  宗祠记录过去

  宋氏宗祠分为上、下殿和东西厢房,有四个静室、一个花园,是八天井四合院正府式建筑,上、下殿高差1米。大殿举架高峻,翼角起翘显著,古朴典雅。宗祠建筑所用石料全部为细劈的青石料,做工精湛,特别是上殿的三条白玉石门坎,每条长约4米。这在各地宗祠中极为罕见,堪称一绝。房屋构架全部采用嗑松木,且用料较大,制作精细。上、下殿的檐口,刻有镂空透雕。宗祠中的18扇格子门做工、雕工极为考究,大殿内部所有神龛木料都经土漆油刷,精工雕刻。

  据当地人说,明清时期,滇南至昆明、南京、北京的官道均需由宗祠前通过。前往昆明、北京赶考的学子和路过的官宦名流曾在宗祠内书写了40多副对联和10多块名匾,为后人留下了很多宝贵的墨迹。上世纪50年代,宗祠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但建筑总体保存完整,而对联、名匾因种种原因流失,幸好目前存于祠中的“文魁”、“亚魁”和清嘉庆二十四年中二甲21名进士的“进士”匾和宋氏宗谱中的“祖训十条”和“族规十则”还保留得非常完整。据说,现在通海、江川和华宁的宋氏子孙仍能背诵一些已经流失的对联内容。

  记者注意到,在宗祠上殿有一块“功宏明国”的贴金大匾。虽无法看清它的落款,但据说这是明朝万历年间沐国公题书赐予宋宗奉(宋桂枝)的。其家谱内有这样的记载:“……桂枝公始迁柿园是为一世祖功宏明国继之……”宋延忠说:“明朝,江川海门一带水道不通,一遇大雨湖水倒灌,常遭水患。万历年间,祖上宋桂枝率领子孙和驻守在海门的兵士等人工开凿星云湖和抚仙湖之间河道,疏通水流,造福一方。加之祖上战功卓著和垦荒自给等功劳,沐国公便手书‘功宏明国’四字赐予宋桂枝,以示表彰。”

  据了解,当时宋桂枝率领众人开凿的河道就是现在人们所熟悉的江川隔河,在江川海门的地方史料中,也有开凿隔河的相关记载。

  传统得到延续

  俗话说,树大分杈。随着生命的传递、繁衍,许多家族在不断的扩大中,一些族人从祖居地迁居他处,形成了其他分支,但这些族人,依然会牢记家族的传统并将其进行延续和传承,这也是中华民族延续了几千年的传统,是帮助人们寻根问祖、缅怀先祖、激励后人、互相协作的人文精神。义广哨宋氏就是这样的一个代表。

  如今在宋氏宗祠内,除了保留完整的匾额外,曾经受损的“宋氏宗祠”、“亚魁”、“源远流长”等匾额都由宋氏后人雕刻后按原位重新挂上。据了解,宋氏自明代迁到义广哨后,经康熙太平盛世,物质生活开始富庶,精神文化需求也迅速增加。本以行武出身的宋氏家族在中原汉文化影响下,开始重视子孙的文化教育。族人宋大寅在清嘉庆二十一年考中云南乡试第39名举人,嘉庆二十四年科考中第199名,殿试中二甲第21名,被嘉庆帝赐进士出身,点为“即用知县”,被任用为浙江绍兴府山阴县知县。道光十四年,道光皇帝连下两道圣旨,对宋大寅的祖父、祖母、父亲、母亲分别给予表彰,并封其祖父宋国举为“宋廷赞”,父亲宋文园为“文林朗”,封祖母、母亲为七品儒人。其间,宋大寅制定了“祖训十条”和“族规十则”,规范了宋氏子孙的行为准则,使家氏不忘其本。

  宋延忠说:“‘祖训’、‘族规’直到现在我们都在遵守。宋氏祭祖活动,自1644年祖上定居义广哨后,至今几乎没有间断过。其主要内容是教育族人,承扬祖德、启迪后人、尊祖敬宗、爱家爱族、爱国守法,继承和发扬祖辈的光荣传统。即使在特殊年代,族人也会举行简单的‘小祭’。宋氏子孙在祭祖活动中不但了解了家族的历史渊源,也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现在,我们对家族中考上大学、中学的孩子都要给予奖励。这不仅是对他们的鼓励,同时也是在传承祖上对教育的重视,希望宋氏多出人才。”(记者 顾世丹 文/图)

编辑:杨宇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