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探凶手火烧死者臀部怪异动机 樊家林速写
人物档案 樊家林,52岁,四川警察学院教授,专业技术三级警监。 个性言语 侦查破案要依靠科学。 第一印象 沉稳慎言,思维缜密,交谈中体现出深厚学识与修养。 本报记者杜萌马利民 “有的案件破了,并不值得太高兴。” 樊家林这样说,源于他在探究一些刑事案件的侦破过程后,发现侦查人员在涉案关键线索一闪即逝的瞬间没能及时把牢。樊家林对此深怀忧虑,在他看来,“破案讲科学,就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冤错案的发生”。 和乞丐聊出命案线索 那年寒冬,某城市一栋楼六层的房主打算将空置一半的房间出租给商人做仓库,没想到那里发生了一起命案。 死者是一名20岁上下的年轻姑娘。赶赴命案现场的办案民警看到,死者衣着脏兮兮的,死者躺卧位置临近的墙壁上呈现着大量喷溅血迹,死者臀部一侧被火烧焦,地上有一小堆纸片燃尽的灰烬。 萦绕在办案人员脑海里的问题是: ——这楼层空置日久,死者衣着邋遢,像是乞丐。冬日里,乞丐多选择这类避风处过夜,莫不是乞丐间因矛盾激化引出了命案? ——死者怎能毫无戒备之心,这有违一般年轻姑娘具有的人身安全常识。 ——勘查现场得知,凶手用手抓住死者头发一次次狠狠地将她的头颅撞击墙体,以致鲜血喷溅。从衣着看,死者经济条件不好,凶手图财杀人的可能性不大,但凶手为什么火烧死者臀部呢?这似乎说明作案人对死者有强烈的性报复倾向。 种种迹象表明,死者可能是乞丐,案件也与乞丐有关,或许存在因争风吃醋杀人的可能性。 办案民警便装接触乞丐,请乞丐吃街头麻辣烫,听他们胡吹瞎聊。 聊着聊着,突然有乞丐提到一个人,那人被称为“扫帚星”(民间俗指将会带来灾难或厄运的人,是骂人的说法)。乞丐们不知那人姓啥叫啥,却经常被那人欺负,说那人有一次喊这些乞丐帮他偷东西,乞丐们不干,那人就用打火机火苗燎他们。 很快,办案民警找到被乞丐们称作“扫帚星”的那个人,发现此人智力水平偏低。 这起命案是这样发生的:“扫帚星”在街头遇到智障女,两人此前完全不相识,一见面互生好感,“扫帚星”没想到智障女一下搂住他脖子,窜到他背上要他背着走。行进途中,智障女突然用手指猛挠“扫帚星”后颈部,这可惹火了他。一气之下,他把她背上那栋没人的六层楼上,拼足气力报复她,致她于死地…… 对比最初依据线索做出的预判,案情真相是:死者不是乞丐,凶手也不是,与凶手偶然相遇,相互根本不认识,杀人动机既不是现实矛盾冲突,也不是因争风吃醋杀人。 办案不能勉强下结论 一起案件发生后,往往因证据有限,导致案情扑朔迷离。能否将案件发生的真实原因“框”入分析思考,并围绕正确思路展开卓有成效的侦查行动,如何做到运用科学手段把握这一点,樊家林说“特别难”。 樊家林有过许多参与办案的经历,出现场回来常常失眠,脑海中翻来覆去对已知线索做出假设和判断,纠结于肯定、否定、质疑、犹豫的复杂情绪中。 记得有一次赶赴命案现场,他得知夫妻两口子被人杀死在家中,在现场看到前屋窗帘和靠窗的桌子上留有大量血迹,既有浸染留下的血痕,也有流注状血痕,有滴落留下的血痕,也有蹭擦留下的血痕,有静止状态留下的血痕,又有移动过程中留下的血痕。这些血痕蕴藏着大量的犯罪信息,像无声的语言诉说着发案时的情形。不过,重现案发情形,还需要勘查人员有敏锐的观察力,借助科技手段,通过严密的系统化思维才能做到。 樊家林说,到案发现场,为自己最初形成的印象找理由是经常发生的事。 在他看来,用对待科学的态度对待破案,势必要对预设判断做质疑和反证,不能说服自己并做出合理解释的,就不能轻易判定。 樊家林对采访的记者说,侦查学是人学,侦查人员要了解人性,懂得生活,要“上知天文地理,下知鸡毛蒜皮”;侦查学是“社会学”,侦查人员要了解区情社情,各行各业,各类场所;侦查学更是科学,侦查工作最重要的是——不要轻视科学的东西。 (原标题:查探凶手火烧死者臀部怪异动机) |
|
来自: yezhu8888 > 《司法案件 历史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