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女德在现代社会中的自我实现

 乡下老太 2014-09-30

 

女德在现代社会中的自我实现

 

近年来,倡导“相夫教子”、“三从四德”、“守妇道”的女德班已经在我国遍地开花:从北京、山东、河北一直绵延到陕西、广东和海南。不过据媒体报道,广东东莞蒙正国学馆“女德学堂”,把“打不还手,骂不还口,逆来顺受,绝不离婚”作为“女德”四项基本原则,消息传开,各界一片哗然。25日,蒙正国学馆“女德学堂”被叫停,但质疑之声却仍未消解。有人说促进了家庭和谐,也有人说这是“洗脑”、是“对女人的人格否定”,争议不断的“女德学堂”因此引起社会的极大关注。

 

现在,我们对一位女性“成功”的定义与古代的标准已经大相径庭了。如果从世俗的角度来看,现代女性有了更多在事业上的实现机会,以及选择配偶的自由。但女性是否因此获得了更多的幸福?至少在数据上,离婚率依然高企,面对自我角色定位,女性依旧存在许多困顿,这无疑为“女德班”提供了成长的土壤。

 

自古中国就有完整的女德教育,认为女性最本分的职责是相夫教子,为国家培养人才,纵使自己有在外界功成名就的能力,也不必去施展。这样的观点对现代接受高等教育、身怀抱负的女性来说,似乎显得陈腐僵化。然而,其背后古老的伦理和教化意义何在?是传统文化忽视了女性的角色与智慧,还是现代社会异化了女性的功能?

 

以家庭为重、相夫教子并不是“卑”,而是一种很崇高的修养境界。

 

东汉时期的班昭曾专门为女性写了一本小册子,名为《女诫》。这本书只有1800多字,却是我国最早、传播最深远的女德教材。首先,它申明了女子在社会和伦理中最重要的地位和意义——所谓“敦伦尽分”、“内外有别”。“外”的经济重担应该由男子承担,女子则负责教育好子女的道德,培养孩子成为圣贤,稳固家风,引导丈夫积德行善。

 

这样的定义并不等同于现代社会局促于狭小世界内的“家庭妇女”,女德教育里,母亲想把孩子教育为圣贤和栋梁,女子自己首先必要心存高远、志向远大,其间一定会经历千辛万苦,放弃私利和个人享受,是一种很崇高的修养境界。

 

现代人理解古代文化,难免存在许多误解。比如“男尊女卑”,“卑”不是指代“卑微”,而是表达“谦卑”。《易经》中开篇的乾坤两卦,其实已清楚表明男女虽职责有别,但地位同等。“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大地因其平稳厚德,万物才得以生息繁衍。大家对“女子无才便是德”这句话也有太多错解,所谓“无才”不是真的没有才能,而是她的心里没有把才放在心上,心中不执着于这些才华。即使是才艺很高,她也不觉得自己有才,谦卑到极处。始终以谦卑为自己最高的指导原则和做人的方针。

 

恭敬和顺从并非骂不还口、打不还手,而是在丈夫的德行上、事业上、子女教育上给予帮助和成就。

 

可以说,中国传统女德教育中对女子的劝诫是非常完整的。从宏观的人生哲学,到微观的行为、举止标准。女德中反复强调男女的体性不同,需要顺应天地之道。“生男如狼,犹恐其尪;生女如鼠,犹恐其虎。”意思是说男孩希望像狼,恐怕他羸弱不堪。女孩希望她眼光向内,小心翼翼,如果像虎狼一样拼争,违背天性,可能就得不到幸福。

 

在女德中,对恭敬和顺的标准也并不是消极淡泊的。所谓:“夫事有曲直,言有是非。直者不能不争,曲者不能不讼。讼争既施,则有忿怒之事矣。此由于不尚恭下者也。”意思是,自己认为有道理的事,应该争到底。但有争心,就会伴随着愤怒之心。在家庭琐事上没必要去争,但应该坚持大是大非、大仁大义。女子真正的“顺”不会拘泥于家事的俗务,而是在丈夫的德行上、事业上、子女教育上给予帮助和成就。

 

在女德中,首先阐明的是“修身”的至关重要,珍视美好的品格,不随波逐流。对子女的教育中重视因果,也就是责任感的教育。让子女了解,你所种的因,未来将得到怎样的果。

 

在我们的古代教育中,不只教人处理人际关系,还会教人认识人与宇宙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生命的关系。现代人的目光和知识面太物质,造成我们活得很短视。小到自我的挣扎和不解,大到家庭问题、公司问题、社会问题。问题在哪里?根本在于教育,因为我们存在有许多潜在的、可以改善的机会。古代有两句重要的话:“闺闱乃圣贤所出之地,母教乃天下太平之源。”又云:“治天下,首正人伦;正人伦,首正夫妇;正夫妇,首重女德。”闺闱就是母亲的房间,古代的教育就是圣贤的教育、君子的教育。如果一个女子能教育子女成才,贡献要远远大于在一个工作岗位上做出的贡献。这不是在歧视女性,因为教育好子女,会促进整个社会的安定和团结。如果失去了母教,社会就会存在很多潜在的危险。”

 

女德在现代社会中的自我实现

 

几千年来,炎黄子孙,传承的就是孝字。孝的含义是很深的,好像天体的运行,地球在地球的运行轨道上,月球在月球的运行轨道上。互相之间不乱走,它就不会发生碰撞,它就平安无事,很安稳。大自然是这样,家里也是这样。

 

在中国五千年的文明中,女德同样是非常深邃的文化,蕴涵着中国人在各个方向上对生命的理解。有学者认为,涵养女德不必与现代社会割裂开来:“第一,不要执着于文字的表面功夫,执着于文字相,生搬硬套。第二,不要执着于名词的相。你要能够进到里面,又能出得来。第三,不要执着于言说相,不是说了某事如何就应该这样去办,道理通了就好,事情可以善巧方便处理。”

 

时下由于诸多“淑女班”、“女德班”设置的课程很多似乎都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但所教授的课程内容又良莠不齐,这也引发了不少担忧。在某种程度上,这也是国学热的衍生物,但是表现出的确是功利主义和市侩哲学,也是古今中外社会中较恶劣观念和思想的集中体现。中国市场经济正处在高速发展的阶段,在这个特殊的时期,从道德文化建设角度来说,如何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需要认真思考,而不是一窝蜂地办几个“女德班”就能解决的。

 

就个人来说,需要我们做父母的思考的是,当今社会,男人不太阳刚,是现代女性的遗憾;女人不太阴柔,显得并不可爱,则是现代男性的共同感觉。男性的阳刚,女性的阴柔,必须从小在家庭中养成,而父母就是扮演子女的生活教材。夫妇双方彼此各自反省,好好修治自己,应该是夫妇之道返回正常化的重大功课。寂寥繁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