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克劳塞维茨军事思想精髓

 昵称9798465 2014-09-30
(2008-10-03 12:17:08)

  克劳塞维茨:先从军,再著《战争论

1780年6月,卡尔·冯·克劳塞维茨普鲁士马格德堡布尔格镇的一个贵族家庭。1792年,12岁的克劳塞维茨在波茨坦一个步兵团当士官生。1793年,克劳塞维茨参加了普法战争。1795年,15岁的克劳塞维茨升为少尉。1801年秋,21岁的克劳塞维茨进入柏林军官学校学习,得到普鲁士军事改革的倡导者柏林军官学校校长香霍斯特的赏识。香霍斯特对克劳塞维茨的思想和活动有很大的影响。1803年,23岁的克劳塞维茨从柏林军官学校毕业,在香霍斯特的推荐下,克劳塞维茨担任奥古斯特亲王的副官。

1806年10月,26岁的克劳塞维茨在对法作战中被俘。1807年10月释放回国后,任普鲁士军事改革委员会办公室主任。1809年,29岁的克劳塞维茨进入普鲁士总参谋部工作。1810年,30岁的克劳塞维茨升为少校,任柏林军官学校战略学和战术学教官,同时为王太子讲授军事课。

1812年4月,克劳塞维茨反对普鲁士国王与拿破仑结盟,辞职到俄国参加反法战争。1813年,33岁的克劳塞维茨在俄国升为上校。1814年,克劳塞维茨从俄国回到普鲁士。1815年,克劳塞维茨先后担任军参谋长和军团参谋长,并开始研究军事理论。

1818年,38岁的克劳塞维茨担任柏林军官学校校长,并升为将军。克劳塞维茨担任柏林军官学校校长的12年间致力于《战争论》的写作。1830年,克劳塞维茨调任军团参谋长。1931年11月16日,51岁的克劳塞维茨病逝。

克劳塞维茨的妻子在1932年到1933年间整理出版了《克劳塞维茨将军遗著》共10卷,《战争论》是其中的第一、二、三卷。

《战争论》的事实基础

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彻底摧毁了法国的封建制度。处于封建制度下的普鲁士、奥地利和俄罗斯等欧洲国家先后组成7次反法联盟,企图颠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政权。1792年到1794年,法国打退了反法联盟的进攻。1799年11月拿破仑发动雾月政权掌握法国政权后,进行了一系列的对外侵略战争。拿破仑的侵略战争给欧洲的封建制度以沉重的打击,宣告欧洲封建军事理论的破产,使现代军事学术完善起来。克劳塞维茨亲历了这个时期的多次战争。《战争论》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经验的总结。

1806年德意志在与法国的战争中采用落后的线式战术遭到惨败,克劳塞维茨在这次战争中当了俘虏。这次惨败唤醒了包括克劳塞维茨在内的一大批人。他们在政治上反对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但在军事上看到了法国军队的变革。克劳塞维茨等人猛烈抨击封建军事制度,并大力提倡军事革新,形成了德意志军事思想革新浪潮。《战争论》就是对德意志军事思想的革新。

德国古典主义哲学从康德开始,到黑格尔已经建立了一个庞大的思想理论体系。克劳塞维茨与黑格尔是同时期的人。克劳塞维茨写《战争论》时正值黑格尔哲学在德国处于主宰地位。《战争论》深受德国古典主义哲学的影响。

孙子兵法》、《战争论》和《未来战争论

《战争论》诞生于欧洲从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过渡,军队从封建雇佣制向普遍征兵制过渡,作战方法从线式战术向散兵战术过渡,战争从冷兵器向热兵器过渡的历史转折时期。

《孙子兵法》诞生于中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人的自我意识大规模觉醒,奴隶起义此起彼伏,地主阶级和奴隶主阶级之间的夺权斗争愈演愈烈,阶级矛盾、社会矛盾和诸侯国之间的矛盾空前尖锐和激烈,兼并战争、夺权战争、争霸战争和攻伐战争频繁上演,战争规模不断扩大,权力斗争和政权更迭接连不断的春秋时期。

公元前512年,在近三个世纪的频繁的战争实践的基础上,诸子百家的争论中,汗牛充栋的文献和书籍中,诞生一部跨越时空的军事巨著——《孙子兵法》。

公元1830年,在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的浪潮中,在冷兵器向热兵器过渡的过程中,在长年累月的战争实践基础上,又诞生了一部军事巨著——《战争论》。

公元2008年,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和政治全球化的过程中,在人类文明从分裂走向统一的过程中,在两次世界大战、冷战、频繁的局部战争的基础上,在机械化战争向信息化战争过渡的过程中,又诞生一部跨越时空的军事巨著——《未来战争论》。

战争是强迫敌人屈服的武力手段

克劳塞维茨认为战争是迫使敌人服从我们意志的一种暴力行为。

宇宙中一切物质的物质理想都是“随心所欲,为所欲为”。任何人都渴望世界按照他的方式来运行。任何人都渴望其它人服从他的意志。任何国家都希望其他国家服从他的意志。这种源于“随心所欲,为所欲为”的物质理想的意志冲突是一切猜疑、威胁、仇恨、冲突、矛盾和战争的根源。父母希望孩子听话,其实质就是父母希望孩子服从他们的意志。老师希望孩子听话,其实质也是老师希望孩子服从他们的意志。如果孩子不听话,父母和老师就会用语言、惩罚或武力迫使孩子听话、认错和服从他们的意志。领导希望下属得力,老板希望员工卖力,同学希望互相帮助,同事希望和睦相处,妻子希望丈夫称心,丈夫希望妻子如意,……,其实质都是一个人希望别人服从他的意志。如果领导对下属不满,就会教育、批评、打压、打击和报复下属。如果老板对员工不满,就会教育、批评、打压、打击和开除员工。夫妻间的争吵和打骂往往是因为在一件小事上的意志不合。国家间的猜疑、冲突、矛盾和战争,与其说是利益不合,不如说是意志不合。

一切言论和行为的目的都是让自己的意志得以体现。伐谋、伐交、伐兵和攻城的目的都是让对方服从己方的意志。让自己的意志得以体现是本能,也是目的,其他的一切都是手段。战争只不过是让自己的意志得以体现的一种武力手段而已。

战争的暴烈性

克劳塞维茨认为战争不是仁慈的行为,幻想有一种巧妙的方法,不必造成太大的伤亡就能解除敌人的物装或打垮敌人,这种错误思想是最为有害的。克劳塞维茨认为在战争中手段只有一种,那就是战斗。

任何作战计划都不应该考虑如何减少敌人的伤亡。战争的直接目的就是摧毁敌人的抵抗能力,核心目的就是摧毁敌人的抵抗意志,最终目的是让自己的意志得以体现。局部战争中摧毁抵抗意志比较容易,全面战争中摧毁抵抗能力比较容易。大国型局部战争的结束是因为双方或其中一方不愿意继续战争,可以称为放弃战争意志。不对称型局部战争的结束是因为强者放弃战争意志或弱者丧失战争意志或弱者丧失抵抗能力。小国型局部战争的结束是因为放弃战争意志或丧失抵抗能力。大国全面战争和世界大战的结束是因为一方丧失了抵抗能力或一方丧失了进攻能力。

克劳塞维茨认为暴烈性在战争中由弱到强不断扩大,在抽象战争中趋向极端,在现实战争中得到修正。暴烈性在抽象战争中,由弱到强,由小到大不停发展,不达到极限不会停止。所有手段、所有作战能力都用于战争,并且直到敌人的无力抵抗为止。

暴烈性在现实战争中受到战争代价、战争收益和人类良知的修正,即人类理智的修正。暴烈性由弱到强,由强到弱,直到停战,就是正态战争。暴烈性从强跃迁到停战,就是速战速决的柱状战争。暴烈性由强到弱,直到停战,就是长尾战争。暴烈性在强和零之间跃迁就是脉冲战争。长尾战争就是在战争的第一时间投入最大的战斗力,摧毁敌人的核心抵抗能力,然后摧毁其剩余抵抗能力。脉冲战争就是在战争的第一时间和每次行动时都投入最大的战斗力。长尾战争就是力求头部大尾部短,从而逼近柱状战争。脉冲战争就是力求减少脉冲的次数,从而逼近柱状战争。正态战争就是力求两头短中间粗,从而逼近柱状战争。

现实的战争往往是波浪战争,可以近似为正态战争、柱状战争、长尾战争或脉冲战争。最理想的战争是柱状战争,其次是长尾战争,再次是脉冲战争,最后是正态战争。柱状战争要求先胜后战,以石击卵。长尾战争要求一击定乾坤,战争风险较大。脉冲战争对战争实力要求较高。

例如:整个战争共发射1万枚导弹。在战争的第一个星期发射了500枚,第二个星期发射了1000枚,第三个星期发射了7000枚,第四个星期发射了1000枚,第五个星期发射了500枚后战争结束,那么就是正态战争。在战争的第一个小时内发射了7000枚,其后的10个小时内发射了3000枚,战争就结束了,那么就是长尾战争。在战争的第一个小时发射了4000枚,第二个小时没有发射,第三个小时发射了3000枚,第四个小时没有发射,第五个小时发射了3000枚,战争就结束了,那么就是脉冲战争。

在上面的例子中,如果正态战争的总时间由五个星期缩短为一个星期就是柱状战争。长尾战争在发射7000枚之后战争就结束了,就是柱状战争。脉冲战争在发射4000枚之后战争就结束了,就是柱状战争。

拥有三次脉冲战争的实力,计划打一场长尾战争,就会获得柱状战争的效果。例如:按照正态战争预计整个战争需要发射1万枚导弹,那么就准备3万枚导弹,在战争的第一时间发射1万枚导弹。这样就能实现先胜后战,以石击卵,一战而决。只需1万枚导弹,却准备3万枚导弹,是为应对战争的偶然性。只存在必胜的军事实力,不存在必胜的战略战术,因为战略战术的偶然性是无法避免的

战争的偶然性

克劳塞维茨认为战争中存在不确定性,较少确定性。战争是力量、意志和智慧的较量,是错综复杂且若明若暗的,计算和判断都是大概的,不准确也不非常可靠。

战争中充满意外和偶然,减少意外和偶然的最好办法就是速战速决。意外和偶然是无法避免的,可能是好的意外和偶然,也可能是坏的意外和偶然,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双刃剑,其好坏完全取决于如何应对。力量的意外和偶然是因为没有做到知己知彼,意志的偶然是因为把结束战争的主动权交给了敌人,智慧的意外和偶然是不能避免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希特勒以为英法会承认波兰被占领的既成事实,结果英法宣战了;希特勒以为法国战败后,英国会屈服,结果英国继续抵抗;希特勒以为打垮苏联后,英国会屈服,结果希特勒没有打垮苏联。希特勒三次把结束战争的主动权交给了敌人。第一次中东战争,阿拉伯联军以为停火谈判对自己有利,结果给以色列以喘息之机,停火期限一到,以色列就发动了反攻而不是谈判。第四次中东战争,埃及以为占领了运河东岸的部分地区就可以作为对以色列谈判的筹码,结果给以色列以喘息之机。先胜后败的战争大都是因为把结束战争的主动权交给了敌人

发动战争的主动权、战役主动权、战斗主动权、战场主动权和结束战争的主动权都必须掌握在自己手中。战争一旦发动就只能摧毁敌人的抵抗能力或抵抗意志之后才能停止,中间绝不能有任何停顿。诱降只能在更加猛烈的打击下进行,给敌人的选择只能有两个:要么立即投降,要么立即被摧毁。在敌人宣布投降之前,摧毁行动不能有丝毫的减弱和停顿。敌人只能在被摧毁的过程中思考是否投降,不允许在片刻的停顿中思考是否投降。为了减少意外和偶然,最好的办法是摧毁敌人的抵抗能力。对其是否仍然具有抵抗能力可以作出明确的判断,而其是否仍然具有抵抗意志则无法作出明确的判断,特别是在其仍然具有抵抗能力的情况下。在敌人仍然具有抵抗能力的情况下,如何判断其已经丧失抵抗意志或愿意停火?除非敌人宣布投降或要求停火,否则不要自以为是地揣测敌人的意志。

战争的从属性,战争是政治的继续

克劳塞维茨认为必须从一切战争现象的相关联系和相互制约中去考察战争,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战争是有政治产生的。战争总是在某种政治形式下产生的,而且只能是某种政治动机引起的。一切战争都可以看作是政治行为。政治意图是目的,战争是手段。克劳塞维茨认为军事统帅必须同时又是政治家。

敌人屈服了,但仍然保有军队,不是真正的不战而胜。不仅要让敌人屈服,还要让敌人自己解除自己的武装,这才是真正的不战而胜。用各种手段让敌人自废武功,比精确解除敌人的武装力量更好。

以强大的军事实力为后盾,发动经济战争,垄断全球的物质生产和金融,和平统一全世界。当一个国家的人大部分都是中国企业的员工时,统一不就只差最后一个形式了吗?以军事实力为后盾进行并迫使他国接受经济侵略是最佳战略。经济战争:政治是目的,军事是后盾,经济是手段军事战争:政治是目的,军事是手段和平战争:政治是目的,军事是后盾,其他一切都是手段,其中经济是主要手段

政治就是获得让世界按照自己的方式运行的权力的游戏。政治是权力的游戏。战胜敌人就是获得迫使敌人屈服的权力。

军事理论的灵活性和时代性

克劳塞维茨认为必须建立活的战争理论,反对建立死板的理论公式。任何理论都不可能把特殊情况全部包括进去。作战几乎在一切方面都没有固定的范围,然而每一种理论都带有进行综合时难免的局限性。理论和实践之间存在着永远无法解决的矛盾。任何战争理论都是一定时期的战争经验的总结,而战争是发展的,因此战争理论只能随着战争的发展而发展。

军事理论必须具有指导性、灵活性、超前性和时代性。军事理论用于指导战争而不是用于束缚战争,因此灵活性是其必然要求。军事理论是对过去战争经验的总结,更是对未来战争的指导,因此军事理论必须具有超前性。任何军事理论都会有其时代烙印,都是对过去一段时间的战争的总结和未来一段时间的战争的指导。因此,军事理论具有时代性。军事理论总是存在过时的问题,即使军事思想也不例外。真正不朽的军事思想只有那么几条。

民众战争的重要性

克劳塞维茨认为,虽然单个居民对战争的影响就像一滴水对于大河一样,微不足道,但是全国居民对于战争的影响不是无足轻重的;民心、民意在国家力量、军事力量和作战力量中是一个重要因素;民众战争是对战争过程的扩大和增强,采用民众战争可以大大地增加自己的力量。民众战争是防御战争的一种手段,善于运用民众战争这一手段的国家会比那些轻视民众战争的国家占有相对优势。为开展民众战争必须建立民众武装。民众武装只能用来从外部或边缘蚕食敌军,破坏桥梁,封锁隘口,袭击兵战和运输队等。民众武装要分散使用,敌人越分散,民众武装与敌人的接触面积就越大,作用就越大。

移民战争就是用人民和平地去占领他国的领土,并将他国人民同化。以强大的军事实力为后盾,经济战争和移民战争双管齐下,采用远交近攻的策略和平吞并他国。利用人民去发动舆论战争和示威游行是人民战争的又一种方式。用退役军人建立民兵武装,配备单兵导弹、单兵火箭筒、榴弹发射器、迫击炮、小型火箭炮、重机枪、高射机枪、民用货车、民用汽车、军用汽车、手机和笔记本电脑等。一线军队淘汰的装备给二线军队,二线军队淘汰的装备给民兵武装。民兵武装淘汰的装备就废品回收再利用。最好专门设计并大规模生产价格低廉的民兵武装装备,让民兵武装和警察通用。警察也全部由退役军人构成,形成常备军、军警、民兵三层武装力量,人数分别为100万、150万和200万,费用分别为1万亿、1000亿和100亿。规定各种保安都必须是退役军人。常备军的费用直接来自国家财政;军警的费用来自国家财政和罚没收入,国家财政支出1000亿即可;民兵的费用主要来自聘请保安的用人单位和物业管理收入,国家财政支出100亿即可。

为鼓励军人创新,设立创新积分,服役奖金=基本奖金X(1+创新积分),在退役时发放或每五年发一次。普通士兵的基本奖金是三年3.6万,五年7.2万,十年10.8万。创新积分为9,就有36万到108万。为杜绝腐败,普通士兵的创新积分不打折,小队长的创新积分9折,中队长8.5折,大队长8折,大队长以上7折。下级的创新积分按照10%的比例计入上级的创新积分中,只向上传递一次。这样创新能力强的人就可以得到快速提升。为杜绝腐败,设立军事反腐败法庭,下级可以状告上级窃取其创新成果。移民战争、舆论战争(文化)、示威游行和单兵作战是人民战争四种形式。

对付人民战争的办法是限制移民、舆论战争(文化)、示威游行和非接触征服。用导弹或炸弹摧毁敌国的发电站、自来水厂、燃气厂和民用通讯设施,迫使敌国人民屈服。一旦发电站、自来水厂、燃气厂和民用通讯设施被摧毁,敌国有再多的军警、民兵和公民都只能屈服。

防御中的进攻和反攻

克劳塞维茨认为,进攻不是单纯的进攻,防御也不是单纯的防御,进攻和防御是交织在一起的。防御中必须有进攻,防御应适时转入反攻。

进攻是积极手段,防御是消极手段。无论如何,错位攻防都是必须的。错位攻防包括进攻反准备的防御性进攻,避实击虚的进攻性防御和避锐击钝的反攻。防御有三种:错位攻防、主动防御和被动防御。

集中兵力

克劳塞维茨认为,战略上最重要和最简单的原则是集中兵力。不能平均使用兵力,也不能逐次使用兵力,必须在决定性的空间和时间集中兵力。

集中兵力、集中火力和集中战斗力都是集中摧毁力。在战略和战术上都必须集中摧毁力。集中摧毁力的目的是获得摧毁力优势摧毁敌人和防止被敌人摧毁。

数量优势

克劳塞维茨认为,在兵力数量上不能取得绝对优势时,也要在决定性的地点造成相对的数量优势。必须首先和尽量争取数量优势。

总量=数量X质量。同时追求数量优势和质量优势,和平时期首先追求质量优势,战争时期在质量一时难以改变的情况下则首先追求数量优势。落后的导弹只要数量多,也能造成威胁,但是落后的飞机数量再多也难以造成威胁。取得局部的总量优势是获得胜利的充分必要条件

打击敌人的重心

克劳塞维茨认为,所有力量的集中打击都必须指向敌人整体所依赖的重心。所谓重心就是敌人力量和运动的中心,核心、要害和关键部位等能够使敌人失败的决定性要点。领导人、军队、首都和民众意愿等都可能是重心。当敌人有几个重心时应尽量少地归结为几个或一个重心。用尽可能少且集中的几次主要行动或一次主要行动打击敌人的重心。

打断敌人的战争链条。在战争的第一时间摧毁敌人的全部或主要卫星就可以打断信息化军队的战争链条。全盲的电磁干扰就可以切断网络中心战的神经,破除其战场单向透明的优势,让战场双向迷茫。石墨炸弹可以破坏敌国电力网络,让敌国内部陷入瘫痪。反卫星系统、运载电磁弹头的导弹和运载石墨弹头的导弹是遏制信息化战争的三大法宝

速战速决

克劳塞维茨认为,进攻一旦获得巨大的胜利就不应该停顿,不应该思前想后,不应该进行休整,只能追击,一鼓作气地完成任务。

进攻的唯一优点就是掌握出敌不意的主动权。突然和速度是进攻的两大支柱。一战而决,在战争的第一时间打垮敌人,结束战争

包围和迂回

克劳塞维茨认为,进攻会战一开始就要进行包围或迂回。不包围或迂回就不能取得重大的胜利。包围就是多面攻击,需要优势兵力。迂回就是对敌侧翼和后方的攻击,不一定形成包围,所需要的兵力比包围少。在进攻会战中越是情况不明,就越需要集中兵力,就越需要多采用迂回,少采用包围。

对机群、舰队、坦克群、导弹基地、机场和雷达站的进攻都可以采用饱和式进攻。饱和式进攻就是在攻击力上形成包围。为了全歼敌机群,需要进行三维立体球式包围打击。为了全歼敌舰队,需要进行三维立体水面半球和水下半球式包围打击。如果不能让战场单向透明就让战场双向迷雾。进行饱和式电磁干扰,用红外和电视制导的导弹攻击处于战场迷雾状态下的目标。

进攻的顶点

克劳塞维茨认为,进攻的一方只能进攻到还足以防御的时刻为止,这一刻就是进攻的顶点。进攻力量逐渐削弱,在得不到补充的情况下,到达进攻的顶点时就应该停止进攻,转入防御。否则,就会遭到防御方的反攻,甚至失败。

信息化战争就是对攻,不存在严格意义上是防御。所谓防御就是战争能力被限制在一定范围内,不能跨范围作战或开辟新战场。所谓进攻就是掌握扩大战场范围和开辟新战场的主动权。进攻方不能扩大战场范围或开辟新战场时就达到了进攻的顶点。对于武器装备来说,物理极限就是其效能的顶点。对于一枚导弹来说,射程、最大速度、最大高度都是其效能的顶点。进攻的顶点由武器装备效能的顶点和数量的顶点决定。进攻方必须在进攻的顶点到来之前结束战争或战斗。

歼敌存己

克劳塞维茨认为,消灭敌人是一切军事活动的基础。消灭敌人是积极是,最后可以导致打垮敌人。保存自己是消极的,可以导致单纯的抵抗,延长军事行动的时间以消耗敌人。

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军事手段都是最后的选择,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军事实力都是最重要的谈判筹码。政治家要善于使用军事威胁和军事讹诈实现不战而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