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河南省偃师市高级中学北院2015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海中第一人 2014-09-30

 河南省偃师市高级中学北院2015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本试题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当代美学家帕克曾说,美学之所以有必要,就是因为要捍卫他们经历过的美好的东西。而中国人所认为的美好的东西,看起来并不美,一片怪石、一湾瘦水、几株枯木,以及凋零的秋意、残败的落花、秋末的风苇等等,都成为创造境界的重要“原料”,都成了与自我生命相关的活的存在物。放眼葱翠不去描写,而注意落花流水,对眼前袅娜的风物不闻不问,却有兴趣嗟叹枯木寒鸦……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境呢?其实这都缘于中国艺术家对生命的关注。他们通过艺术这“余事”,来呈现自己对生命的看法,对生命价值的把握,或者说是追逐那个意义世界。他们热衷于造“境”,而不是写物,是因为他们有对世界的感觉需要传达。别看这些小诗或小景画,中国艺术家在其中寄寓的却是对历史、宇宙和人生的看法。

    中国艺术家有通过境界来表达思想的爱好。如古代诗画中屡屡出现“微云淡河汉”的境界描写,其实表现的是一种从容洒落的宇宙情怀和人生格调。王维的诗“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这里将人排除,关心起深林苔痕,表面看起来是不关心人,其实正是通过这一片天地写人的心境、人的感受,不是对风景感兴趣,而是对自我生命的感受感兴趣,描写一个与自我生命相关的世界,呈现自己回到世界的愉悦,为自己心灵寻找一个安顿的地方。对生命的认识、理解和慰藉,是贯穿此诗的核心。艺术家并不在意青苔和深林,而是在意其背后的高古和幽深。

    中国艺术追求个体在雄阔的宇宙和久远的历史中的沉思。一个秋林亭子,就是发现生命意义的空间。寂寂小亭人不见,夕阳云影共依依,表达的是一种生命的关怀。倪云林最善画亭,他的枯山瘦水中,每每有小亭兀立其中。云林在这亭子中,抖落外在的粘附,恢复了“自由身”,他要利用这亭子,体会生命深层的妙处。秋日的萧疏小亭前,流水带着飘飘而下的落叶,深潭边布满了苔痕,落日穿过密密的树林,将碎影散在这片天国。这是静止的天地,就在寂静的世界中,但见得日光下彻,细影晃动,衬托出世界的幽深。惆怅和寂寞,愉悦和坚守,都充满诗画中。

    在中国艺术家笔下频繁出现的亭子,原是一个观照生命的窗口。沈周《题天池亭月图》题诗说:“天地有此亭,万古有此月,一月照天地,万物辉光发。不特为亭来,月亦无所私。”他哪里是在画月,画的是一种永恒感,那种超越世相、不生不死的永恒。不了解中国文化哲学的背景,很难读懂这样的作品,如果将它当作写景诗、风景画,等于抛弃这样的艺术。

    中国艺术的境界创造并非强调欣赏外在美的对象,而是期望表现灵魂的轻歌。清山水画家黎简说:“每至深幽沉郁之处,一两笔得其神明,辄欲起舞,屡常自觉,至老木幽亭之作,觉一往溪山远致,泓峥萧瑟实不可言,溪归棹,余情邈然矣。”这是一种率意的生命之舞。

    (摘编自朱良志《生命的态度》)

1.下列对于“中国艺术”的相关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中国艺术家关注不美好的东西,使它们成为创造境界的原料和与自我生命相关的活

的存在物,而不去关注那些美的东西。

B.中国的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时,要传达出他们对世界的感觉,因而绘画、作诗时,

他们热衷于造“境”而不是写物。

C.中国的艺术家并不在意青苔深林之类的物象,而是通过它们背后的境界来表达自己

的对生命的感受,描写与自我生命相关的世界。

D.中国诗歌和中国绘画是中国艺术的重要门类,文章就是以它们为例来谈论中国艺术

所追求的生命价 值的。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章以古代诗画用“微云淡河汉”的境界表现从容洒落的宇宙情怀和人生格调为例,

来说明中国艺术家通过境界来表达思想的习惯做法。

B.王维的诗,有时通过一片天地写人的心境、人的感受,呈现自己回到世界的愉悦,

表达对生命的认识、理解和慰藉,寻找一个心灵安顿的地方。

C.对于频频出现在中国艺术家笔下的亭子,如果只是把它当作写景诗、风景画中的一

个物象,就是对艺术的抛弃,因为它是作为观照生命的窗口而呈现的。

D.“每至深幽沉郁之处,一两笔得其神明,辄欲起舞”,表现的是画家创作时的率意,

他们对外在美的对象的否定,是为了表现灵魂的轻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美学家帕克的话,强调了美学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在于捍卫经历过的美好,而中国

艺术家,对此却有着完全不同的观点。

B.倪云林在萧疏的小亭前画上流水、苔痕、树林等物象,衬托出世界的幽深,表现了

他的惆怅和寂寞,愉悦和坚守。

C.沈周《题天池亭月图》题诗中的月与亭,已经超越了一首诗与一幅画的表层,画出

的是一种超越世相、不生不死的永恒。

D.了解中国文化的哲学背景后,再来理解“天地有此亭,万古有此月”中的亭和月,

才能更好地把握其中的艺术价值。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殚心民事                        殚心:竭尽心力。

    B.京漕积习相因                    积习:长久的习惯。

    C.故事,旗员殁无嗣者产入官        故事:以前事情。

    D.君方畏戒之不暇                  不暇:来不及。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除弊当绝其源/严禁浮收/实绝弊源之首/请下有漕各省/列款指明/严行禁革/

俾旗丁及漕运仓场/无从更生/观望冀幸之心

B.除弊当绝其源/严禁浮收/实绝弊源之首/请下有漕各省/列款指明/严行禁革俾

/旗丁及漕运仓场/无从更生/观望冀幸之心

C.除弊当绝其源/严禁浮收/实绝弊源之首/请下有漕各省/列款指明/严行禁革俾

旗丁及漕运仓场/无从更生观望冀幸之心

D.除弊当绝其源/严禁浮收/实绝弊源之首/请下有漕各省/列款指明/严行禁革/

俾旗丁及漕运仓场/无从更生观望冀幸之心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岳起追求高洁的品格。在担任奉天府尹时,为了表明自己不贪腐的决心,他将前任

贪官居住过的房屋和使用过的物品全部清洗一番。

B.岳起追求节俭的风尚。在担任江苏巡抚时,不仅自己生活简朴,只有几个仆人,而

且在当地颁行抑制奢靡风气的制度,改变了当地的风俗。

C.岳 起严惩贪腐的官员。在担任两江总督时,他对当地的侵渔舞弊行为和任所设店牟

取私人利益的行为如实举报,严加惩罚。

D.岳起妻子严厉正派。一次岳起亲自去登记毕沅家的财产后,晚上归来时有些醉意,

妻子以其沉溺酒色的事情相警诫,岳起承认错误。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值水灾,行勘圩堤,落水致疾,诏嘉其勤,许解任养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岳起家清贫,留赡其妻;妻殁,官为管业,以为祭扫修坟之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浣溪沙

[唐]  薛昭蕴[]

红蓼渡头秋正雨,印沙鸥迹自成行,整鬟飘袖野风香。

                不语含[注]深浦里,几回愁煞棹船郎,燕归帆尽水茫茫。

    [注](也作“颦”):愁眉不展。

8.词的上阕的景物描写对感情抒发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词的下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国内、国外两个方面阐释了国家常常会灭亡的原因。   

   2)韩愈的《马说》中写道,即使有名马,但是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险恶生存环境中,不能展示千里的才华,无法成为千里马。

   3)苏轼《赤壁赋》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写蛟龙和寡妇的反应,从侧面表现呜呜箫声的悲凉。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插 

 

    “是的,好些了。不过腰还是有些……”

    “那总会好的!”他又弯腰拔他的秧去了。

    我站着看了一会,在他们那种高兴的、辛勤的劳动中,我深深地感到自家年来生活的卑微和厌倦了。东浮西荡,什么东西毫无长进的,而身体,又是那样的受到许多沉重的创伤;不能按照自家的心思做事,又不会立业安家,有时甚至连一个人的衣食都难以温饱,有什么东西能值得向他们夸耀呢?……而他们,一天到晚,田中,山上,微漪的、淡绿的湖水,疏云的、辽阔的天际!唱自家爱唱的歌儿,谈自家开心的故事。忧?愁?……夜间的,酣甜的呓梦!……

    我开始羡慕他们起来。我觉得,我连年都市的漂流,完全错了;我不应该在那样的骷髅群中去寻求生路的,我应该回到这恬静的农村中来。我应该同他们一样,用自家的辛勤劳力,争取自家的应得的生存;我应该不闻世事,我应该……

    不知道是哪里来的兴趣,使我突然忘记了腰肢的痛楚,脱下了鞋袜和大衣,想同他们插起田来。我的白嫩的脚掌踏着那坚牢的田塍,感到针刺般的酸痛。然而,我却竭力地忍耐着,艰难地跟着他们下到了那水浑的田中。

    四公公几乎笑出眼泪来了。他拿给我一把秧,教会我一个插田的脚步和姿势,就把我送到那最外边的一层,顺着他们里边的行列,倒退着,插起秧来。

    四公公越到我的前头来了——他已经比我快过了一个长行。他抬头站了一站,我便趁这个机会像夸张自家的能干般地和他攀谈起来。

    “我插的行吗?四公公!”

    “行!”四公公笑了一笑,但即刻又皱着眉头说:“读书人,干这些事情总不大合适呀!对吗?……”

    “不,四公公,我是想试试看呢,我看我能不能插秧!我想……唔,四公公,我想回到乡下来种田呀!”

    “种田?……王先生,你别开玩笑呢!”

    “真的呀!还是种田的好些,……我想。”

    四公公的脸上阴郁起来了,他呆呆地站在田中,用小眼珠子惊异地朝我侦察着我的话是否真实。我艰难地移近到他的身边,就开始说起我那高兴农人生活的理由来,我大声地骂了一通都市人们的罪恶,又说了许多读书人的卑鄙,下流,……然后,正当欲颂赞他们生活的清高的时候,四公公便突然地打断了我的话头:“得啦!先生,你为什么竟说出这样的话来呢?”他朝儿孙们打望了一下,摸着胡子,凄然地撒掉手中的残秧。“在我们,原没有办法的,明知种田是死路,但也只得种!有什么旁的生涯给我们做的呢?'命中注定八合米,走尽天下不满升。’……而先生,你……读书人,高升的门路几多啊!你还真的说这种话,……你以为,唉!先生,这田中的收成都能归我们自家?……”

    他咽住了一口气,用手揉揉那湿润的小眼睛,摇头没有再说下去了。他的胡子悲哀地随风飘动着,有一颗晶莹的泪珠子顺着他那眼角的深深的皱纹爬将下来。

    我没有再听出他底下说的是什么话来,痴呆地,羞惭地站在那里,看着他祖孙们手中的秧禾和那矫捷的插田的动作。……“死路”。“高升的门路!”……我觉得有一道冰凉的流电,从水里通过我的脚干,曲曲折折地传到我的全身!

    我的腰肢,开始痛得更加厉害了。

    (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 的两项是(5分)

A.作品以语言、动作、神态等写作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通过对插田事件的描绘,来

深入探讨当时人们的生存困惑。

B.作品中对插秧的描写,表明了人们的喜悦之情,这是一种恬静美好的生活,也由此

才引发了“我”的羡慕。

C.四公公的脸上阴郁起来了,他认为种地本是他们的无奈之选,可“我”这么一个都

市里的人却那么说,这超出了他的认知范围。

D.四公公之所以凄然地撒掉手中的残秧,是因为四公公担心如果都市人都来种地的话,

那么他们便更没有“旁的生涯”了。

E.作品借插田这一事件来探讨“读书”与“种地”的问题,通过描写“我”与四公公

之间认识上的分歧,引发读者的深思。

2)作品中的四公公有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品是怎么叙述插田的故事的?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品的最后为什么以我的腰疼为结尾?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陈寅恪:守正为心

 

    东渡日本时,陈寅恪还不到12周岁。在日期间,伙食甚差,每天带的便当里仅有一点酱萝卜佐餐。后来在德国留学时,由于国内官费不能按时汇到而经济窘迫。除听课外,他常整日在图书馆里阅读,仅带一点最便宜的面包充饥,全天不进正餐。

    虽然日子贫苦,但也自有富足。

    在日本、德国、瑞士、法国、美国辗转游学的18年里,他学习了梵文、印第文、希伯来文、蒙文、藏文、波斯文等22种语言。此外,还学习了物理、数学、天文等知识。

    在女儿陈流求的印象中,“最初父亲是对理科有兴趣,他想学习物理、数学之类,但最后还是选择了文史。”因为在海外求学的过程中,陈寅恪发现,在世界学术中,中国文化的地位很高,但相关研究却没有跟上。

    当时留学国外,很多人只是为了得到一张文凭,而陈寅恪读书却天马行空,只要听说哪里有好大学、好教授,他就去旁听。不为学分,不为文凭,获取知识是他的全部目的。也正是因为不为文凭而读书,他的学术视野越来越开阔,他的东方学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学界的关注。

    与当时大多数归国留学生喜欢西装革履不同,陈寅恪总是一袭长衫,脚踩布履,冬春则棉袍马褂,是清华园里出了名的“国货式先生”。

    “他去课堂授课,不提皮包,总用双层布缝制的包袱皮裹着书本。讲佛经文学、禅宗文学的时候,一定是用黄布包着书;而讲其他课,则用不同的深颜色包袱布包着书。”这个细节,对陈流求来说清晰如昨。而让清华师生更为印象深刻的,是陈寅恪的博闻强识、旁征博引和推陈出新。“父亲多次对我们说起,即使每年开一样的课程,讲授内容都必须有所更新,绝不能一成不变。”

    就这样,他的课不仅吸引了很多学生,而且连冯友兰、吴宓、朱自清等知名教授也跑来听他的课。慢慢地,陈寅恪有了个新称呼——“教授的教授”。

    他身处乱世,磨难重重。

    1937年,北平沦陷。消息传来,陈寅恪的父亲陈三立日夜忧愤,以致卧床不起,又拒绝进食服药,不久辞世。

    父亲离世,让陈寅恪难以承受。陈流求记得,“当时,因忧愁国事、家事,父亲右眼视力急剧下降,被诊断为右眼视网膜脱落,要立即手术。但他考虑再三,还是决定放弃治疗。因为若接受手术治疗,需要疗养一段不短的时间。但久留北平,父亲怕会遭到日伪逼迫。他情愿眼睛瞎,也坚决不肯在沦陷区教书。”

    为了不在敌占区当亡国奴,陈寅恪带着全家从北平出发,辗转流离,跋涉了11个省。

    居无定所,生活困苦,孩子年幼多病,夫人身虚体弱,自己的左眼也一点点看不见了。而最让他心痛的,是凝聚了自己十数年心血所收集的书籍和资料,大部分毁于战火,还有很多随身带着的书竟被人盗走了。

    陈寅恪做学问的方式是在书上随读随记,也就是古人说的“眉批”,眉批上写满了他的思考、见解和引证,这是他学术研究的基础。没了书,这就意味着,他以后的学术研究,将主要依靠他积攒的记忆了。   

    就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陈寅恪凭着记忆,撰述了两部不朽的中古史名著——《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国可以亡,史不可断。在大灾大难面前,陈寅恪用尽心力写下了对民族的义。

    在右眼失明7年多之后,56岁的陈寅恪连左眼也看不见了。

    失去光明的最初几天,陈寅恪的心情忧郁低沉。“全家被一种悲哀失望的气氛笼罩着。我们觉得,这是父亲一生中所经受的最沉重的一次打击。”但很快,他就平静了。他心里的亮光没有灭。“不久,父亲就开始学习怎样在目盲的情况下继续工作。”后来,陈寅恪干脆沉浸在自己的学术世界里,踽踽独行。

    “父亲坚持用文言文写作,坚持用繁体字竖排出版自己的著作。他强调文责自负,甚至不允许别人改动一个标点。”曾经,陈寅恪要出一本书,出版社要求改动其中的一个词,被他严词拒绝了,结果那本书竟没能在当时出版。

    这种坚持或倔强,不是固执,而是陈寅恪做学问的态度,是他一生的追求——“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有删改)

    相关链接

    陈寅恪,义宁人。清朝著名诗人陈三立的第三个儿子。陈寅恪少时在南京家塾就读,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从小就能背诵十三经,广泛阅读经、史、哲学典籍。

    (摘编自《国学网》)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求学过程中,陈寅恪发现,在世界学术中,中国文化的地位很高,但相关研究却没

有跟上,从事这方面研究易出成果,因此他最终选择了文史。

B.陈寅恪先生被称为“国货式先生”,是因为他总是一袭长衫,脚踩布履,冬春则棉袍

马褂,作者用生动形象的外貌描写表现了他特立独行的品格。

C.陈寅恪撰述的《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是在凝聚了他十数

年心血所收集的书籍和资料毁于战火的情况下完成的,也是他民族责任意识的体

现。

D.陈寅恪坚持用文言文写作,坚持用繁体字竖排出版自己的著作。他强调文责自负,

甚至不允许别人改动一个标点,倔强而又固执。

E.生于乱世,内外环境的干扰,使陈寅恪在实现自己追求的过程中阻碍重重,但他没

有放弃目标;艰难前行,终身治学,始终是为了以学问报效国家。

2)陈寅恪的一生磨难重重,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说,陈寅恪有了个新称呼“教授的教授”,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他获得这一称号的原因。(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陈寅恪一生“守正为心”,其“正”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作为女性个人化写作的代表,陈染以其________的写作姿态和独特的话语方式在群芳争艳的女性作家中倍受瞩目。

    ②而在那海一样的人民当中,到处都有________的劳动英雄,这些英雄本身就是人民当中开出的鲜艳花朵。

    ③她穿着一件华丽的衣服,在人群中显得________

    A.鹤立鸡群  卓尔不群  出类拔萃    B.卓尔不群  鹤立鸡群  出类拔萃

    C.卓尔不群  出类拔萃  鹤立鸡群    D.出类拔萃  鹤立鸡群  卓尔不群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青少年认为网络是一个逃避消极情绪的良好行为,给与了他们逃避现实、减轻心理

压力、填补空虚生活的机会。

B.有学者用“大跃进”形容当下博士生数量膨胀及质量下降的情况,而近年来屡见不

鲜的博士论文抄袭现象,更是加剧了人们对博士质量的担忧。

C.汉语目前大有沦落为一种弱势语言的趋势,国人对汉语日益冷落,不可避免地造成

了汉语在社会角色中的失衡。

D.温室气体是大气层中易吸收红外线的气体,主要有水汽、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

氮、臭氧、氟利昂等成分组成。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黑鹳是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野禽之一,目前的数量十分稀少。它的外形酷似鹤、鹭,长嘴长腿,一对翅膀丰厚宽大,飞翔起来显得极其轻快优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黑鹳是一种十分友爱的野生禽类,配偶之间在共同生活中,合作得十分默契。

    ①均呈深黑色

    ②并泛出一种浓淡变幻、富丽秀美的紫青色光泽

    ③它体长 1左右

    ④其他与雌鹳一样

    ⑤雄鹳除腹肋部的羽毛是纯白色之外

    ⑥曾被称为鸟中的“黑牡丹”

    A.③②⑤④①⑥ B.③⑤②④①⑥   C.③⑤④②①⑥    D.③⑤④①②⑥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人是生物,要健康地活着,必须保持体内的菌态平衡。人诞生后,随着呼吸、吞咽等与外界环境发生接触后,各种细菌便相继光顾到人体内,       。须知人体自身的细胞有百万亿个,而携带的微生物细胞是人体细胞的10倍,        ,它们可是人体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们参与人体的生理、生化、病理、组胚、解剖及其他各个方面的功能和结构的发生、发展及衰退的整个过程。综上所述,       

   

 

17.下面是某校中学生开展的以“住宅区的命名”为题进行的调查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意连贯,不超过60个字。(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学者做了这样一个实验:把6只猴子分别关在3间空房子里,每间两只,房子里分别放着一定数量的食物,但放的位置高度不一样。第一间房子的食物就放在地上,第二间房子的食物分别从易到难悬挂在不同高度的适当位置上,第三间房子的食物悬挂在房顶。数日后,他们发现第一间房子的猴子一死一伤,伤的缺了耳朵断了腿,奄奄一息。第三间房子的猴子也死了。只有第二间房子的猴子活得好好的。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偃师高中北院15级第一次月考试题

语文河南省偃师市高级中学北院2015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感情2分,表现手法每点2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

10.(1)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2)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死于槽枥之间 (3)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

每空1分,该空有错别字、漏字添字现象则不给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11.1A3分,C2分,E1分,BD不给分。

答三项或三项以上则给0分。

2)①热情好客,待人友善,对别人不吝关心;②勤劳本分,安于现实生活;③被生活的困苦所折磨,却又坚韧乐观。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3)①以“我”的视角来叙事,使事件显得真实可信;②多用对话形式,在看似轻松自然的谈话中,引发读者的思考;③以“我”的身体和心理感觉作为文章的线索,从“我”对插田的艳羡到被四公公推翻想法的一系列过程表现出小说的主题;④环境与与叙事相结合,借插田时的美景引发了“我”对插田的喜欢,与下文四公公的看法产生矛盾冲突,推动了情节发展。

每点2分,得满6分为止。意思对即可。

4)①从情节结构上,我的身体状况是小说的一条线索,以我的腰疼结尾使得小说形成了一个浑圆的结构;②从读者阅读上,引发读者深思,“我”的腰疼不再是自然身体上的疼痛了;③从人物形象而言,我的腰疼说明我向农村寻求快乐安宁的破产,再次深化了我思想上的困惑,这种困惑在社会大背景下又是无法解决的;④从作品主题上,作者因为劳动自然的快乐而忘记了身体的疼痛,但四公公对于现实的揭露让作者失去了快乐,这里的疼不再是身体的,更是心理的痛了,从而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答出1点给2分,2点给5分,3点给8分,给满8分为止。意思对即可。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

12.1E3分,C2分,B1分,AD不给分。

答三项或三项以上给0分。

2)①身体上的病痛,双目相继失明,给自己的事业和精神带来沉重打击;②家庭生活的变故,父亲在北平沦陷后忧愤离世;③国家破亡的痛苦,作为一个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知识分子,要面对国家飘摇,辗转流离;④学术研究上的艰难,凝聚了他十数年心血所收集的书籍和资料,大部分毁于战火,还有很多随身带着的书竟被人盗走。

每点2分,得满6分为止。意思对即可。

3)①家庭环境的熏染和刻苦的求学精神,让他涉猎广泛、知识渊博;②追求教学细节的完美,上不同课带上不同颜色的书包;③教学中推陈出新,讲授内容都有所更新,绝不能一成不变;④讲课精彩吸引了很多学生与知名教授。

每点2分,得满6分为止。意思对即可。

4)①思想纯正:留学国外,不为学分,不为文凭,获取知识是他的全部目的。②坚守正义:怕会遭到日伪逼迫,他放弃治疗眼疾,情愿眼睛瞎,也坚决不肯在沦陷区教书;书籍材料被毁被盗,他凭着记忆,撰述了两部不朽的中古史名著,在大灾大难面前,陈寅恪用尽心力写下了对民族的义。③刚正不屈:双目失明,经受人生中最沉重的一次打击,心里的亮光没有灭,在目盲的情况下继续工作。④坚守原则:坚持用文言文写作,坚持用繁体字竖排出版自己的著作;他强调文责自负,甚至不允许别人改动一个标点,追求的是“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每点2分,言之成理即可。意思对即可。

五、语言文字运用

13.C     14.B 15.D

16.①成为人体的终生“伴侣”②不要认为外来的生物是“异己”③人是不能离开细菌的

写出一句,给1分;写出两句,给3分;写出三句,给5分。意思答对即可。每句超出字数则该句扣1分。意思对即可。

17.本次“住宅区的命名”调查对象拟定为古代和现代,从而进行对比,调查通过网络查询、书籍翻阅、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

对象2,形式3,表述准确1分;归属不当扣1分,没有“住宅区的命名”“古代”“现代”“网络”“书籍”“调查问卷”任一词扣1分,超出字数扣1分。意思对即可。

六、写作

18.参考河南省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