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Ⅰ卷
甲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对于“中国艺术”的相关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中国艺术家关注不美好的东西,使它们成为创造境界的原料和与自我生命相关的活 的存在物,而不去关注那些美的东西。 B.中国的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时,要传达出他们对世界的感觉,因而绘画、作诗时, 他们热衷于造“境”而不是写物。 C.中国的艺术家并不在意青苔深林之类的物象,而是通过它们背后的境界来表达自己 的对生命的感受,描写与自我生命相关的世界。 D.中国诗歌和中国绘画是中国艺术的重要门类,文章就是以它们为例来谈论中国艺术 所追求的生命价 值的。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章以古代诗画用“微云淡河汉”的境界表现从容洒落的宇宙情怀和人生格调为例, 来说明中国艺术家通过境界来表达思想的习惯做法。 B.王维的诗,有时通过一片天地写人的心境、人的感受,呈现自己回到世界的愉悦, 表达对生命的认识、理解和慰藉,寻找一个心灵安顿的地方。 C.对于频频出现在中国艺术家笔下的亭子,如果只是把它当作写景诗、风景画中的一 个物象,就是对艺术的抛弃,因为它是作为观照生命的窗口而呈现的。 D.“每至深幽沉郁之处,一两笔得其神明,辄欲起舞”,表现的是画家创作时的率意, 他们对外在美的对象的否定,是为了表现灵魂的轻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美学家帕克的话,强调了美学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在于捍卫经历过的美好,而中国 艺术家,对此却有着完全不同的观点。 B.倪云林在萧疏的小亭前画上流水、苔痕、树林等物象,衬托出世界的幽深,表现了 他的惆怅和寂寞,愉悦和坚守。 C.沈周《题天池亭月图》题诗中的月与亭,已经超越了一首诗与一幅画的表层,画出 的是一种超越世相、不生不死的永恒。 D.了解中国文化的哲学背景后,再来理解“天地有此亭,万古有此月”中的亭和月, 才能更好地把握其中的艺术价值。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除弊当绝其源/严禁浮收/实绝弊源之首/请下有漕各省/列款指明/严行禁革/ 俾旗丁及漕运仓场/无从更生/观望冀幸之心 B.除弊当绝其源/严禁浮收/实绝弊源之首/请下有漕各省/列款指明/严行禁革俾 /旗丁及漕运仓场/无从更生/观望冀幸之心 C.除弊当绝其源/严禁浮收/实绝弊源之首/请下有漕各省/列款指明/严行禁革俾 / 旗丁及漕运仓场/无从更生观望冀幸之心 D.除弊当绝其源/严禁浮收/实绝弊源之首/请下有漕各省/列款指明/严行禁革/ 俾旗丁及漕运仓场/无从更生观望冀幸之心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岳起追求高洁的品格。在担任奉天府尹时,为了表明自己不贪腐的决心,他将前任 贪官居住过的房屋和使用过的物品全部清洗一番。 B.岳起追求节俭的风尚。在担任江苏巡抚时,不仅自己生活简朴,只有几个仆人,而 且在当地颁行抑制奢靡风气的制度,改变了当地的风俗。 C.岳 起严惩贪腐的官员。在担任两江总督时,他对当地的侵渔舞弊行为和任所设店牟 取私人利益的行为如实举报,严加惩罚。 D.岳起妻子严厉正派。一次岳起亲自去登记毕沅家的财产后,晚上归来时有些醉意, 妻子以其沉溺酒色的事情相警诫,岳起承认错误。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值水灾,行勘圩堤,落水致疾,诏嘉其勤,许解任养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浣溪沙 [唐] 8.词的上阕的景物描写对感情抒发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词的下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乙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插
叶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 的两项是(5分) A.作品以语言、动作、神态等写作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通过对插田事件的描绘,来 深入探讨当时人们的生存困惑。 B.作品中对插秧的描写,表明了人们的喜悦之情,这是一种恬静美好的生活,也由此 才引发了“我”的羡慕。 C.四公公的脸上阴郁起来了,他认为种地本是他们的无奈之选,可“我”这么一个都 市里的人却那么说,这超出了他的认知范围。 D.四公公之所以凄然地撒掉手中的残秧,是因为四公公担心如果都市人都来种地的话, 那么他们便更没有“旁的生涯”了。 E.作品借插田这一事件来探讨“读书”与“种地”的问题,通过描写“我”与四公公 之间认识上的分歧,引发读者的深思。 (2)作品中的四公公有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品是怎么叙述插田的故事的?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品的最后为什么以我的腰疼为结尾?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陈寅恪:守正为心
徐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求学过程中,陈寅恪发现,在世界学术中,中国文化的地位很高,但相关研究却没 有跟上,从事这方面研究易出成果,因此他最终选择了文史。 B.陈寅恪先生被称为“国货式先生”,是因为他总是一袭长衫,脚踩布履,冬春则棉袍 马褂,作者用生动形象的外貌描写表现了他特立独行的品格。 C.陈寅恪撰述的《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是在凝聚了他十数 年心血所收集的书籍和资料毁于战火的情况下完成的,也是他民族责任意识的体 现。 D.陈寅恪坚持用文言文写作,坚持用繁体字竖排出版自己的著作。他强调文责自负, 甚至不允许别人改动一个标点,倔强而又固执。 E.生于乱世,内外环境的干扰,使陈寅恪在实现自己追求的过程中阻碍重重,但他没 有放弃目标;艰难前行,终身治学,始终是为了以学问报效国家。 (2)陈寅恪的一生磨难重重,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说,陈寅恪有了个新称呼“教授的教授”,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他获得这一称号的原因。(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陈寅恪一生“守正为心”,其“正”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青少年认为网络是一个逃避消极情绪的良好行为,给与了他们逃避现实、减轻心理 压力、填补空虚生活的机会。 B.有学者用“大跃进”形容当下博士生数量膨胀及质量下降的情况,而近年来屡见不 鲜的博士论文抄袭现象,更是加剧了人们对博士质量的担忧。 C.汉语目前大有沦落为一种弱势语言的趋势,国人对汉语日益冷落,不可避免地造成 了汉语在社会角色中的失衡。 D.温室气体是大气层中易吸收红外线的气体,主要有水汽、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 氮、臭氧、氟利昂等成分组成。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17.下面是某校中学生开展的以“住宅区的命名”为题进行的调查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意连贯,不超过60个字。(6分)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偃师高中北院15级第一次月考试题 (三)名篇名句默写 10.(1)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2)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死于槽枥之间 (3)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 每空1分,该空有错别字、漏字添字现象则不给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11.(1)A项3分,C项2分,E项1分,B、D不给分。 答三项或三项以上则给0分。 (2)①热情好客,待人友善,对别人不吝关心;②勤劳本分,安于现实生活;③被生活的困苦所折磨,却又坚韧乐观。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3)①以“我”的视角来叙事,使事件显得真实可信;②多用对话形式,在看似轻松自然的谈话中,引发读者的思考;③以“我”的身体和心理感觉作为文章的线索,从“我”对插田的艳羡到被四公公推翻想法的一系列过程表现出小说的主题;④环境与与叙事相结合,借插田时的美景引发了“我”对插田的喜欢,与下文四公公的看法产生矛盾冲突,推动了情节发展。 每点2分,得满6分为止。意思对即可。 (4)①从情节结构上,我的身体状况是小说的一条线索,以我的腰疼结尾使得小说形成了一个浑圆的结构;②从读者阅读上,引发读者深思,“我”的腰疼不再是自然身体上的疼痛了;③从人物形象而言,我的腰疼说明我向农村寻求快乐安宁的破产,再次深化了我思想上的困惑,这种困惑在社会大背景下又是无法解决的;④从作品主题上,作者因为劳动自然的快乐而忘记了身体的疼痛,但四公公对于现实的揭露让作者失去了快乐,这里的疼不再是身体的,更是心理的痛了,从而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答出1点给2分,2点给5分,3点给8分,给满8分为止。意思对即可。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 12.(1)E项3分,C项2分,B项1分,A、D不给分。 答三项或三项以上给0分。 (2)①身体上的病痛,双目相继失明,给自己的事业和精神带来沉重打击;②家庭生活的变故,父亲在北平沦陷后忧愤离世;③国家破亡的痛苦,作为一个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知识分子,要面对国家飘摇,辗转流离;④学术研究上的艰难,凝聚了他十数年心血所收集的书籍和资料,大部分毁于战火,还有很多随身带着的书竟被人盗走。 每点2分,得满6分为止。意思对即可。 (3)①家庭环境的熏染和刻苦的求学精神,让他涉猎广泛、知识渊博;②追求教学细节的完美,上不同课带上不同颜色的书包;③教学中推陈出新,讲授内容都有所更新,绝不能一成不变;④讲课精彩吸引了很多学生与知名教授。 每点2分,得满6分为止。意思对即可。 (4)①思想纯正:留学国外,不为学分,不为文凭,获取知识是他的全部目的。②坚守正义:怕会遭到日伪逼迫,他放弃治疗眼疾,情愿眼睛瞎,也坚决不肯在沦陷区教书;书籍材料被毁被盗,他凭着记忆,撰述了两部不朽的中古史名著,在大灾大难面前,陈寅恪用尽心力写下了对民族的义。③刚正不屈:双目失明,经受人生中最沉重的一次打击,心里的亮光没有灭,在目盲的情况下继续工作。④坚守原则:坚持用文言文写作,坚持用繁体字竖排出版自己的著作;他强调文责自负,甚至不允许别人改动一个标点,追求的是“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每点2分,言之成理即可。意思对即可。 五、语言文字运用 13.C 16.①成为人体的终生“伴侣”②不要认为外来的生物是“异己”③人是不能离开细菌的 写出一句,给1分;写出两句,给3分;写出三句,给5分。意思答对即可。每句超出字数则该句扣1分。意思对即可。 17.本次“住宅区的命名”调查对象拟定为古代和现代,从而进行对比,调查通过网络查询、书籍翻阅、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 对象2分,形式3分,表述准确1分;归属不当扣1分,没有“住宅区的命名”“古代”“现代”“网络”“书籍”“调查问卷”任一词扣1分,超出字数扣1分。意思对即可。 六、写作 18.参考河南省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
|
来自: 海中第一人 > 《2015届河南高三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