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又见《外面的世界》

 武汉人文 2014-09-30


 ·苏醒的音符·   这首歌,给了很多那时的年轻一代,远行的动力

    黄披星/文

    这一期《中国好声音》齐秦组的比拼,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再次听到《外面的世界》。齐秦的音乐中,《纪念日》《爱情宣言》这些后期的音乐更显成熟和完整,但给人带来最大冲击的还是那些早期作品。他似乎在很多人的懵懂阶段有效地辅助了一代人的内心启蒙。我认为这首《外面的世界》是意义最大的一首,超出他的成名曲《大约在冬季》。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它让很多人知道而且相信了有一个“外面的世界”。

    很多人都会提到当年的自己正是在这样的音乐牵引下,开始有了走出家门去看看外面的世界的想法。因为在那个时候,我们没有关于世界的清晰概念,所以我们就连“外面”是什么也是十分模糊的。而这首歌,给了很多那时的年轻一代,远行的动力。也就是说,正是这首歌让我们对“外面的世界”完成了“听到”的部分。

    而当我们回首这些年听过的很多歌曲,仍旧觉得很难找出另一首歌曾经很完整地告诉我们,那个所谓的“外面的世界”在哪里?我不知道哪一首歌曾经协助我们再度完成了对于外面的世界的“看到”的部分。或者说,我无法记起哪首歌让我们通过这个窗口,看到真实的“外面的世界”。

    我找不出很具体的歌曲例子。那些少数民族的歌曲虽然各具特色,编排也日益新颖,却无法提升我对于世界的更大认知。无论是《新长征路上的摇滚》,还是《回到拉萨》《蓝莲花》,虽然它们各具风貌。

    这里得提一首英文名歌:《yesterday once more》。那是进入大学的迎新生晚会上,我听到了来自英语系同学的献唱,是一名非常肥胖的女生用惊人的美好声音完成的。这次听觉意义在于,它开启了我对于另一种语言体系下的音乐认知。它让我完成了一次对于“外面的世界”具体存在的认识过程。

    后来,又听到了迈克尔·杰克逊的音乐,世界才在音乐中变得更加具象了,而且,我似乎找到了理解外面世界的基本方法。迈克尔·杰克逊的那种博大,让我感受到音乐中形式和内容结合的完美存在。至此,我才觉得初步完成了对于“外面的世界”的确认。

    回过头看,从齐秦开始,关于音乐上的眼界,我们似乎没有跨出去多少。我们拥有了形式上的多元,但在声音内核上似乎没有太大的开拓。我们有了很多工具,却往往不知道要打到哪里去!这么多年,再听《外面的世界》,除了年龄化的感慨和感伤之外,我们依旧感受得到这样的音乐中的共性意义和精确描述。或许可以说:缺乏共性的个性可能是任性。而共性的描绘能力是音乐可以持久存在最可信最有效的声音视野。

    其实,直到今天,“外面的世界”已然近在眼前。而我们确信一个“外面的世界”存在,因为它与我们的内心相连。所谓“外面的世界”,就是我们内心的世界。它们,一个向外寻找,一个向内确认——其实殊途同归。

    黄披星 1973年出生,中学音乐教师。创作以诗歌为主,兼有音乐随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