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夜的灵魂是智慧的,就像是一个目光深邃的老人。 2 夜色挤不进我杂乱而又略显闭塞的房间,总被白炽灯照得逃逸遁形。只是,白炽灯光里所有照耀着的物件,都是我日常生活中可有或者是可无的东西。比如,那些文件,上头来的文件,它必须在例会上宣读或是把文件的主旨大要地说一下,好让今后的工作必须按部就班地去做。还有那些课本,教案,听课记录,学生试卷,练习册,拿在手中又让人深知责任的重大,又是那么让人感到麻木和沉甸甸的。当然,更多的还是一种压抑。 有一副老花眼镜。虽然现在很少去用它,但却是我的一部分。虽然在夜色中它越发起不到什么作用,却能够让我在夜色凝重的深夜从书中看到一些白天看不到的东西。尽管难能开启我愚笨的灵魂,但至少让我心智有所广益,也算是在我生活中为数不多的能让我开心开胃的东西。还有一只C大调的笛子,安静地靠在书桌的墙上。偶尔吹吹它,让它随着我的意念响出属于我自己的心声来,这未必不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吉他是尘封了,基本上。因为时间的演绎,人事都会跟着变的,这是铁定的事实。 我们的生活都被这些可有可无的东西充斥得满满的,就像是此时房间外面的夜一样。可是,夜色又是空荡荡的,有一种飘逸空灵的感觉。夜色中,如果一个人独行其中的话,总能想到比白天看到的和深感压抑的更多的东西。那些白天看到的令人痛苦的,往往就是那些令人渴求和无奈的难于企及的东西。比如,有人离弃之后又新添了一房爱妻,有人又猎艳到一个难得的女子,有人傍上了一个老粗大款,有人购得一辆令人羡艳的爱车。还有升迁,还有别人的滔滔才华…… 夜色里,鸟、树、房子、大山……这些东西让夜变得沉静,唯有从纷杂的俗事中行走出的人是那样行色匆匆,忧心忡忡,甚至是鬼鬼祟祟的样子。有谁会仰望星空,或是在漆黑的夜空中走出自己的灵魂去和夜色中你看见的和触摸不到的灵魂去对话呢?我们看不透夜色的空灵,不是因为夜色的黑。我们只看到了夜的诡异,可是,这夜的诡异并不是夜的本意。 我把夜说成是一位老人。老人的眼睛里很空,很淡,甚至有一种飘逸闲散的光。老人因眼里的空才深邃,因目光的淡和飘逸才智慧。(你见过夕阳西下时分,老人静坐的情景吗?)宁静的夜空,月明星稀,或是黑咕隆咚地不见五指,我们,还有我们白天所能目及的东西,所有的善良和邪恶,欲望和信仰,生老病死,男人和女人,耋耄和小孩,草木和禽鸟……都在其中。 夜因为静,它才容纳了所有。 夜,真的适合于写一些文字,一些只属于自己灵魂的文字。无关他人。即使和他人有关,但也不能触及到我的心灵深处,或是不能理解我在自己都无法触及的灵魂深处的东西。于是,夜很渺渺茫茫,又很实实在在。就像是此时的我,就很真实。人在灯光下敲击着的键盘,但心灵却走进了无尽的黑夜,空旷,寂寥。 一次葬礼和一个年轻人的对话 3 在一个骑行俱乐部的群里我说了一句话。今天参加的一次葬礼,无关哀痛,却是一种洗礼。 一个年轻人说,我顶多就是有些感触,人生苦短,及时行乐什么的! 我说,都错了。 年轻人说,洗礼,我以为就是去教堂的事情! 去了教堂就接受了洗礼吗?我问。 年轻人说,我去了很多次教堂,也没感到被洗礼过。 我说,这就对了。因为你的所作所为还在精神之外,还没有感触到这种灵魂的洗涤对人性的解脱和自由比任何物质的解释都要来得更加透彻和释然。 4 葬礼的风俗,其实就是一种宗教——对死者生的告慰和死的告别。 今天,我看见的是呼天抢地的哭,甚至是撞棺木的哀号。尽管原本简单的葬礼越来越变得跟风了,变得更加物质了,但仍然保留了早先的人们对死亡认识的一种朴素的思想。 说实在的,我更喜欢西方葬礼的简约和肃穆。人们没有太多的悲痛和悲悯,只是平静地对待一个亲友的离世,每个人的表情上都读出了这种基督教如同诵读散文诗般的告别仪式。如果是不听颂词和不看人们的神情,我们感受到的就是一个野外的唱诗班。可是,我们的葬礼变得越来越形式化和物质性了。 我很赞成一句听来的话,那就是,人到中年,或是走近晚年的人,应该适时地参加一次葬礼。因为,每参加一次葬礼的话,人的内心总能洗涤去一些人世间的污垢,总能对生活中,或是生命中的某些人和事会重新认识和思考,进行取舍,用向善的心态退一步,再退一步,最终让自己的灵魂归于平静。就像是我们走近基督教堂一样,我们不能总带去一颗忏悔的心,去忏悔日常中我们每每不能抵抗诱惑的灵魂。教堂,真不是忏悔的地方。倘若是你带着这种总是去悔改的心去的话,那你实在是玷污了教堂的圣灵。它是安静的,圣洁的。正如很多香客一样,当你跪求在菩萨和神灵面前时,自己的灵魂就早已带着功利或者是邪念。我们的一些祈求,菩萨确实是不能为我们交付的,兑现的。对于宗教,我们只是宗教形式的一个因子。 我们应该自己救赎自己。 那么,什么是宗教?其实,它就是我们在生活中固有的一些形式的过程中,表达出我们对生命的虔诚,对人生中所碰及到的人和事物从灵魂的深处的向善,以及精神上的一种祈求。一次葬礼也好,教堂的洗礼也好,神灵面前的祈求也好,都莫过于是人在精神上的又一次释怀,从而对眼前所有的生灵和事物心存善意和敬意。 5 这位年轻人说,人生苦短,及时行乐。人生是短,但“苦”却是自己内心的一种感受。我们有足够的能力让自己生活得很幸福。这又让我不得不拿西欧人的生活态度和我们中国人对生活的认识进行一个比较了。我们总是用财富来衡量一个人的生活的质量,用高额贷款的房子,跟风购买的车子来刺激自己疲惫的神经。可是西欧人,他们享受的却是花大量的时间去考虑怎样陪伴在家人的身边,去享受亲情和自然赋予他们的快乐。他们生活朴素,穿着朴素的衣服,甚至是吃着简单的食物,但他们要做的事情却是在追求精神的需求。背包旅行,带着孩子出游,他们会热爱自己的妻子,甚至时不时地会做一次简单而又浪漫的烛光餐宴。他们很少聚会,很少聚餐,很少在夜间娱乐,他们宁愿把这大把的时间都花在自己乐意去做的快乐的事情上,而且和物质没有多大的关系。 生活讲究的是品质,而不是物质。 可是我们却深陷在对物质渴求的泥沼之中,深陷在对物质的攀比跟风之中。因为这,我们的生活怎能不会是痛苦的。 不是有人说,我们既然不能决定自己生命的长度,那么我们何不让我们的加大生命的宽度呢?生命的宽度,说得多好啊!让人心存宽宏。再说,只有亲近自然,只有拥抱亲情和爱才是人世间最最宽宏的事情了。 每一个生命都是一次美丽幸福的灿放。生命,除了它自身的苦痛,我们是没有理由和权力把外物的痛苦强加到它的身上去。 6 我们一直都避讳说死。 这对于生者来说,莫不是一件令人痛苦的事情。因为,这种失去将是永远。但是,弥留之际的人是很平静的。他们所留恋的大多都不是对生命的挽留(这个本应是无济于事的事情),他们不舍的还是对自己生命结束后的牵挂和未知。从生命的本质来说,生的意义是一个未知数,而死的意义,却是对一切盖棺定论。每一个生命的生都是偶然性的,而死却是必然的。这种大自然的规律,就决定了每一个生命个体在生命结束之前都在力求活得幸福和完美。而任何一种对幸福和完美的理解又恰恰是形而上的东西,决不是物质的。 谁又能给幸福和完美下一个定义?但及时行乐,一定算不得人生的幸福和完美。 7 这位故去的老人不到七十,这不算是高寿。但是,从葬礼来看,还是可以从他的后人和亲友的悲痛之中看出一份内心的宁静。很多葬礼上看见的呼天抢地的哭,也就不过是一种告慰的有关宗教的仪式而已。送葬的人群中,从很多人零碎地谈及中,往往不是对死的惋惜,而是对死者生前的形而上的评价。 这位老人,养育了六个子女。一生的劳累不必言说,但是,他得到的更多的还是他为人心诚向善,宽宏和乐施的肯认。 这些个体的生命,到了终结的时候,莫非就是对生和死的意义的最好诠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