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谈定窑的“挂烧”问题

 陶斋333 2014-09-30

谈谈定窑的“挂烧”问题

(2014-05-10 18:38:05)[编辑][删除]
标签:

定窑

挂烧

分类: 陶瓷鉴赏

  定窑在中国的陶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始于唐代,北宋是发展的鼎盛时期,制瓷技术有许多创造和进步,发明了覆烧法和“火照术”,对促进中国制瓷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在1982年和1985年两赴定窑窑址调查之后,李辉柄、毕南海发表了《论定窑烧瓷工艺的发展与历史分期》(《考古》1987年12期)第一次提出定窑在采用覆烧法之前,曾短暂采用过“挂烧”的方法,“挂烧”又叫做支圈仰烧法,这种方法是在筒状匣钵内,先置一个高体支圈,上面放一个碗坯,其上再置一个支圈和一个碗坯,一直迭到适当的高度位置。这样就充分利用了窑位空间,提高了产量(图1)。采用这种方法烧制的碗,在造型上的特征是碗口沿部位甚外撇,以便放置在支圈上,碗的重量又落在碗口部位,所以胎骨也稍厚。圈足较小,整个器体重量不大,而且为了避免与支圈粘连,碗口外沿留有较宽的无釉边。”这种方法烧制的碗,圈足与覆烧法一样也是满釉的。

谈谈定窑的“挂烧”问题                                      图1

   之后,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两宋瓷器》公布了一只定窑白釉碗(图2),文字介绍中说到,“此件为正烧与覆烧之间的过渡烧法,采用挂烧,口沿外较宽的无釉部分正好挂在烧具上。”谈谈定窑的“挂烧”问题图2
 2009年9月—2010年1月河北文物研究所和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以及曲阳县定窑遗址文保所联合对定窑遗址进行了一次发掘,出土了一批“挂烧”器的标本,经过分析,认为仍然缺乏“挂烧”的可信证据,专家对“挂烧”的问题一直存在不同的看法。 

  我收藏了一只定窑白釉印花双凤纹碗(图3),谈谈定窑的“挂烧”问题图3
口径20.8 厘米,高7.8  厘米,底足6.2  厘米,重244.8克,内外施白釉,圈足满釉,釉色白中闪黄,碗内印有回纹,凤纹,缠枝花纹和大雁纹,碗外壁刀线明显,薄胎,口沿厚度0.14厘米左右,至碗心逐渐增厚(图4), 谈谈定窑的“挂烧”问题         图4                                                                   

该碗的口沿内部和外部均有刮釉,而且口沿外撇很厉害,在(图5)10点钟的地方,(图6)尺子右谈谈定窑的“挂烧”问题图5谈谈定窑的“挂烧”问题图6
边与碗沿接触处 ,带釉的内沿已超过刮了釉的涩胎,如用覆烧的方法,这个地方就要和窑具粘在一起,只能用挂烧的方法,这应该是定窑在使用覆烧法以前,曾经短暂使用挂烧法的一个印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