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首例被“功能性治愈”艾滋宝宝病情复发

 昵称12248460 2014-09-30
首例被“功能性治愈”艾滋宝宝病情复发
对艾滋病
尚难轻易说“治愈”

    美国卫生官员和专家7月10日宣布,曾一度被认为是全球第一位“功能性治愈”艾滋病的美国“密西西比宝宝”,早前被发现体内又出现了艾滋病病毒(HIV)。这名女童因此重新开始接受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治疗。这一医学界的重大挫折,说明攻克艾滋病的任务远比想象的复杂、艰难。

    这名女童2010年出生在美国,通过母婴传播感染艾滋病病毒。医生在她出生30个小时后使用3种大剂量的抗逆转录病毒药物进行治疗,使其血液中病毒数量明显减少。当这名女童快2岁时,艾滋病病毒检测结果呈阴性。

    2013年3月,医生宣布她被“功能性治愈”,即体内艾滋病病毒被完全抑制。这意味着小女孩无需进行终身治疗,标准的临床测试已无法检测到她血液中的艾滋病病毒。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当时曾表示,这一消息为儿童治疗艾滋病带来了巨大的希望。

    如果时光倒流至1年前,业内专家还认为针对艾滋病的治疗或已出现好的苗头。然而,近期一些艾滋病案例疗效的倒退却让很多研究者不得不对“治愈”一词倍加谨慎。过去1年中,有3名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患者曾因“明显清除”体内的病毒而广受关注,但最终他们体内的病毒都卷土重来。

    对于“密西西比宝宝”的案例,医学界当时认为,对母婴传播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新生儿在出生后及早治疗,或许能达到“功能性治愈”的效果。但现在看来,这一治疗手段虽然史无前例地显著减缓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病毒,却非一劳永逸。

    抗艾重挫

    据了解,“密西西比宝宝”的病情复发,是过去半年内医学界第2次宣布“抗艾”努力遭遇挫折。去年,另一种被寄予厚望的骨髓移植疗法也宣告失败。当时,美国波士顿布莱根妇女医院的医生宣布,2名接受骨髓移植的艾滋病患者(被称为“波士顿病人”)似乎被治愈,但停药后病毒在他们体内均出现反弹。

    这些失败的案例凸显出人类“抗艾”道路上的巨大挑战,导致“清除”、“治愈”一类词成为艾滋病治疗领域的高敏感词。美国波士顿布莱根妇女医院的丹尼尔·库里茨克斯和其他一些研究者敦促同行效仿癌症治疗标准的用词尺度,对后者来说,“治愈”一词至少要在5年内不复发才能使用。

    目前,唯一广泛被认为已治愈的艾滋病患者是被大家唤作“柏林病人”的蒂莫西·布朗。但该案例有些例外,布朗曾同时患有艾滋病和白血病,2007年在德国柏林接受了骨髓干细胞移植——其骨髓捐赠者是一位因罕见基因异变而具有抗艾滋病能力的人。

    短暂“治愈”仍有积极意义

    尽管最终几名患者的病情都复发了,不过专家们认为,已取得的“抗艾”进展积极意义不容否定。“波士顿病人”的主治医生、布莱根妇女医院的蒂莫西·亨里奇说,他们的骨髓移植疗法没有获得成功,但“从科学研究上讲意义重大”,包括让医学界认识到,人体内的艾滋病病毒水平可降低至用高敏感仪器也检测不到的程度,以及现有艾滋病病毒检测标准也许还不足以判断病毒是否已被长期抑制等。

    而“密西西比宝宝”病情的发展也提醒医学界,需要对艾滋病传染的复杂性以及病毒在体内隐藏的位置进行更多研究。虽然抗逆转录病毒的药物能够抑制HIV在血液中的活动,但永远不要低估艾滋病病毒在人体内“躲猫猫”的能力。亨里奇说,他们的失败显示,艾滋病病毒在人体内“潜伏”得比科学家此前预想的“更深、更持久”。“密西西比宝宝”的主治医生、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教授德博拉·佩尔绍德同样认为,对艾滋病病毒及其藏身地,研究者还有太多需要了解的地方。

    冯丽妃  林小春  新华  王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