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合轉《書可貌相》四章

 百城主人 2014-10-01

可貌相 四章

                              

 

                  (壹)

    談到書的品相——裝幀、開本、字體、字型大小等等——我倒是有些興趣說說個人體會。我的私人藏書,開本從吉林文史出版社那兩本256開小小口袋叢書《三百千》、《元曲三百首》,到六十四開的廣州出版社的金庸作品集,一直到小八開的畫冊,也算是各種開本齊全了。當然開本最多的還是32開的書,這種開本也是當今圖書市場最多的吧。但32開的書,也有不同紙型,從小32開的787*1092,到略大的850*1168的尺寸,也是比較常見的。這類書多,放在一起,就較為整飭。但是新近的圖書都偏好大尺寸,32開本的紙型,有些出版社會提高到900*1230,圖書尺寸就遠較過去偏大,放在書櫃裏,長寬都比過去的圖書多出一截,就很影響美觀。至於畫冊,開本就更多樣了。我收集的幾米的繪本,各種開本都有,放在一塊,就相當的參差,雖然不美觀,但是也多少反映出美術的求新求異吧?

    書的品相,當然不光是開本,還有裝幀。裝幀設計,我也不懂術語,不過僅就粗淺的認識,也可區分出好賴來。我個人還是偏好平裝或者軟精裝的書,因為精裝書,有相當硬的封面封底,不利於閱讀時的隨意性——要放在桌上讀才方便,就不利於“三上”的閱讀習慣了。再有就是圖書在裝訂時,書脊一方如果使用膠過多,就沒法完全打開,手持閱讀時需要用不少力氣,也是影響閱讀的問題,是我個人比較反感的一面。

    當然,個人喜好多樣,他人也有喜歡我所反感的因素的。我極為喜好豎排繁體書籍,這方面,恐怕好些國內讀者就要望而卻步了。在既有幾十年的基礎教育薰陶下,很多人認為豎排繁體書籍是“死的”讀物,就要被“打入另冊”,但是剛好是我的“情之所鐘”。因為這樣的排版,裏頭散發出的古人的斯文、餘韻,是難以用語言表達的。

至於圖書字體、字型大小問題,我個人倒是沒有太大感想,就挂一漏萬的談談上面這些吧。

 

                                                          (贰)

    某日,余孤坐於屋中,且倦且慵,無限淒迷,若秋之霜葉,渾身發蔫,寫字無力,獨酌又無味,百無聊賴,遂鎖窗閉門離家。越陌穿巷,至一集市中,過客匆匆,孩童哭啼,商貶叫賣,好不鬧雜也。餘撚發緩行,猛然瞥見一書攤,欣然自喜,似出獄之人陡然覷視一桌佳餚,提裙速奔至攤子前,饑不擇食,未待細審,瞬間購七本書,餘真書奴也。

    啟扉入室,無暇開窗,急閱所購《蘇東坡書法鑒賞》一書,阿彌陀佛,顛不刺的見了萬千,似這般駭人書實罕見。書之編排乾坤倒置,陽陰失調,起承轉合一片混亂,豈非咄咄怪事乎?文章乃豎排自右向左而成,頁碼卻反其道而行之,從左至右翻書,蘇公字之血肉筋骨雖在,波磔分明,然其章句氣脈盡斷矣,情何以堪?倉頡制字而鬼夜哭,蘇公揮毫而神明之。余尚不知編是書者系何方蠻士,偏切玉而反拼,以示天下,匪特雲中之蘇公嗟歎,餘亦凝眉欲泣,瞻仰大文豪之墨蹟本有酣醉之樂,孰料徒添愁怨哉?嗟呼!六合之內,損美傷意之事,未有甚於此者也。餘棄之如芻狗,另于卓越網購得《歷代名家書法經典·蘇軾》一書,其紙張色澤甚好,捧之,賞之,臨之,學之,看其筆下龍蛇之飄舞,感其胸中逸情之飛動,不忍釋卷。是故書之相貌不可不察也。

    多年前,黃金珍藏版《論語》在京發行,文物出版社出版,聞說道,一頁紙三克黃金,賣書耶?賣金耶?餘真不知也。夫書之為物,供人摟之誦之,枕之閱之,朝夕以對之,好書不厭百回讀,而茲書不宜多翻看,折紙或斷頁,即有蹂躪黃金之過也,蓋茲書有書之名而無書之用。好友笑謂:“斯書送禮為稍宜。”不然,子曰:“禮,與其奢也,寧儉。”子又曰:“麻冕,禮也,今也純,儉,吾從眾。”余曲肱合眸而思,一則以喜,一則以懼。喜之制書者尊《論語》,將字刻入金中,費彼一番籌度,是謂盡美矣。懼之制書者誘人以奢,書價甚貴,未盡善矣。是故書之貌貴與書相宜。

    若於網中求購今人畫選集,隔屏觀望,浩浩蕩蕩兮,不辨牛馬,多而生惑,左右不定時,余有一簡法,問曰:“何法?”答曰:“只觀封面,勿看畫家之簡歷、網友之評論、書之銷量。”何以故?封面之畫乃繪者自擇最佳之畫,是彼拉弓射緣之作也,觀書面之畫,即曉書內之技藝,愛封面之畫輒購其書,所謂以貌取書也。

   人可貌相,有妍媸美惡之分,書可貌相,有雅俗佳劣之別,不出戶而知天下,非讀書不能至也,古人謂:“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書之為德也大矣,造書擇書者,可不慎乎?

 

                                                    (叁)

    書品,書之品相也。一般而言,品相乃指書之裝幀設計、開本大小、用紙種類、新舊程度,而以新舊論之者多。故書品者,書之外在形象也。竊以為,此猶以貌觀人,夫子嘗戒之。人品多就內心之修為而論,則書品亦當兼顧外內。不佞過眼之書不過萬餘冊,線裝古書見之者少,故不論矣。今以所寓目之現代圖書論之。書之外在美,如人之外在美,秀色可餐,必有魅力誘惑人心。書之美,賞心悅目,催人讀之。反之則棄之如敝屣,未必能夠安心閱覽。餘所購之書,以中華、三聯與上古之書為多。中華與上古所出多文史類書,有典籍,有專著,而三聯則以文化類取勝。就封面裝幀設計而言,三聯之書超凡脫俗。蓋有范用先生創例于前,後起者遵循於後,用心於此道,故長盛不衰。如王世襄先生全集,華美非常,餘雖不諳此道,然亦毅然購置一套,喜其書之設計也。而商務之書,在封面設計方面則遜色甚矣。而以裝幀而論,後起之秀有海豚。昨日得海豚新版之陸灝《聽水讀鈔》,布面精裝,小三十二開本,封面佈滿綠色枝條,上中部有宋體正楷書名,正文前有若干彩印施蟄存、張中行等諸老墨蹟,粲然可觀,見之可喜!不過,海豚之海豚文庫,則設計平庸,紙殼硬裝,令人扼腕,若非內容可看,則必不購之。另有上海書店之“海上文庫”,餘亦悉數購得,蓋喜其短小精悍也。然而以內容而言,三聯選題之為上乘,絕非過譽。惜乎其責編不負責,文字校勘疏漏之處,比比可見。如陳來著作系列,李澤厚集等等,錯字甚夥,不忍卒讀。就精裝與平裝而言,餘過去不喜精裝,以為平裝,一卷可握,不似讀精裝之一本正經也。然而,如今平裝之書,大都膠裝,翻閱多則亦從中開裂,令人氣悶。余之中華版王力《古代漢語》、《大戴禮記解詁》等等,皆一分為二為三,只得重購。故自經濟稍寬裕之後,則以得精裝本為務,故雖寒齋藏有平裝本,見精裝亦購之,不嫌重複也。如精裝本與平裝本同時發行或在先,則必購精裝也。上古之《陳澧集》、《經義考新校》等皆裝幀精美,愛不釋手。而所購《王國維全集》則為平裝,厚冊平裝,極憂其開裂,故再三思量以精裝更換之。再如上古《楊樹達文集》餘雖經多年努力湊齊平裝一套,今見精裝本,亦購置一套,亦平裝贈弟子。中華之《通鑑》,亦如此,以平裝本贈友人。因對書之品相之關注,餘自撰之書之出版,亦頗費斟酌。一能用正體字,二能設計精美,封面淡雅大氣,能有師長題簽書名尤佳。然此類事多不由自主,奈何奈何!

如今購買新書,不得不重品相

 

                                                            (肆)

  談談對圖書品相之觀感。我一般不愛用品相、書品這些辭彙,平日常說硬體、軟體。在我所用範疇之內:軟體是指文本內容,包括作者功底、內容品位、文本校編之類;硬體所指範圍較廣,內容以外,其他各類元素都算硬體,包括美術設計(封面、內頁)、紙張品質(封面、正文、插頁)、印刷品質(封面、內頁、色彩)、裝訂品質(精裝還是平裝以及裝訂效果)、開本大小(正度還是大度)、視覺效果(總體感觀)、觸覺效果(撫摸、捧讀)等等。

  照常理說,讀書乃是讀書中之內容,其他環節品質如何,應該無關緊要。遙想幼小之時,家中並無任何圖書,從親戚朋友家看到各類圖書(武俠小說為主)雜誌,殘缺,汙損,陳舊……按照今日品相級別判斷可謂“百花齊放”,從“無品”到“十品”(相對來說五品以下居多),任何品相都有。不過那時只愛看書,不論其他元素:一部武俠小說,即便只是殘卷,照樣愛不釋手,看得不亦樂乎。從這一角度看,今時今日我對圖書硬體(品相)如此重視,確實已經著相,不夠灑落。不過明知著相,還是積習難改。

  美術設計方面我是一竅不通,平日也不看重,為此不必多說。今日只說幾點,開本、裝訂、紙張、印刷(可能涉及其他環節,插入四項基本元素,詳情見後)。

  其一、開本。其實對於開本我不過於執著,只是有些無奈。今日各出版社所出圖書,開本變幻萬千,正度大度不同姑且不說,即便同一開本,實際大小也是相差極大。十幾年前,說出開本就能想出圖書大致尺寸;今時今日,即便知道開本,也是一頭霧水,不知具體如何。這些並非重點,就我自身經驗而言,我對開本有所要求,原因有二:首先,我更傾向於小開本,三十二開或小十六開都可以,六十四開也很理想,因為上述開本便於攜帶,可放入小背包。其次,擺放圖書之時,如果開本尺寸整齊劃一,則可根據意願隨意擺放,而不至於參差不齊(今年搬家之後,擺放圖書著實累人,這些圖書開本不同,亂七八糟,有幾十種之多,為之奈何)。

  其二、裝訂。這裏我將精裝、平裝、線裝、膠裝、鎖線裝、騎馬裝等一切環節涵蓋在內,其實這些術語未必屬於一個層面,只為方便述說,故而納入統一範疇。以前我對平裝精裝一視同仁,認為設計之時,或許根據圖書內容、品位決定,當時並未想到成本、定價問題。一度不喜精裝,因為精裝圖書摔到地上容易撞壞書角、書脊(當時我對品相已經比較看重,為此不太喜歡精裝)。後來發現平裝新書品質越來越差,膠訂很不結實,精裝圖書相對結實也更耐用。為此即便同一種書,如有平裝、精裝兩種版本,我一般傾向於精裝,除非價位相差太大。比如“浙江文叢”,精裝實在價位太高;又如《錢穆全集》,精裝定價也很離譜,只能接受平裝。

  其三、紙張。紙張問題,十年之前(大學期間)並無感覺,最近幾年日趨嚴重,當前很多圖書用輕型紙。我對紙張瞭解不多,不知輕型紙之具體標準如何,只是如今很多新書紙質太差,有如我們老家上茅房所用之草紙,實在不堪入目;用鋼筆、水筆、圓珠筆批點甚至還會滲透背面,實在寒磣。又有一種紙張,用手撫摸感覺紙面坎坷不平,正面乃至側面都有紙屑飛落。這種效果,一方面與紙張品質息息相關(歸根結底仍是紙張品質問題),另一方面也有裁切問題(不知印廠裁紙刀是否不鋒利,還是絕不更新?)。原本想要單列裁切問題,不過可與紙張合為一項。紙張環節另有顏色、亮度、光度之類細節(不知具體術語),現在只能隨波逐流。

  其四、印刷。我這裏只說到四項,後三項都在印廠內完成,雖與出版社有一定關係(比如紙張品質、裝訂方式,都由出版方先提出,印廠只是奉命行事;不過印刷品質卻與印廠機器、人工、態度相關,當然出版社也跟進監督),關鍵還在印廠,印刷環節尤為關鍵。我將版本、印次、影印全部歸入印刷範疇,除去前述具體印刷品質(油墨、效果),主要想說版本、印次、影印。以前我對版本、印次並無講究,後來發現很多古籍重印之後品質很不理想(中華書局最為典型),為此一度渴求一版一印,也曾購得幾冊(如《張載集》。“理學叢書”目前還有多種未曾購得,皆因尚未再版,只是不斷重印。我曾購得九十年代重印《朱子語類》,雖不滿意,倒也可以接受,千禧年後重印之書,品質已然大不如前;《二十四史》也只選購數種,如“前四史”皆未再版,只能購買橫排簡體精裝版本與通行本。去年《史記》再版,推出精裝版本,可惜價位偏高,幾次活動優惠,力度都不理想,至今未曾出手)。現在新版古籍,雖說點校品質差強人意,好在印刷環節很好,我也樂於購買。又如古籍影印,三年之前我還比較拒斥,如今卻已比較癡迷,這一點與圖書內容品質(軟體)有關(今人排印版本,我已不再信任)。

  對於圖書品相,主要感覺如上。另外,關於“舊書”,我可能更關注實際品相(孔網所用“品相”),一般想要長期收藏之書,我對細節都很看重,比如書脊有無變形,封面有無破損,內頁有無受潮。如果不合心意,看完之後就會處理,以前一般送人,現在則會上傳孔網書店。

  (作者依次為  景深淵默  如雪   文化逸民  蠲戲書生  四博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