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些本科生可以带博士硕士研究生 精选

 联合参谋学院 2014-10-01

   大概是去年11月前后,媒体有报道,说我们华工出了位有天份的本科生张哲野,发了两篇不错的论文不说,还能够带着实验室里的硕士、博士研究生一起做科研。所以这新闻其实不算新了。当然,报道一出来,学校里的BBS上就各种讨论,大家总体评论很一致:本科生能取得这样的成绩,祝贺,恭喜,望再接再厉。总之,学校里出人才,大家都挺高兴,持质疑意见的极少 (这个有原因,下面讲)。当然大家也表示,媒体报道是好事,别过度报道就行了,毕竟还是本科生,得给人继续发展的空间,别拔苗助长把人给毁了。好在大家都比较冷静,这事儿大家高兴了几天,也就算过去了。最近因为科学网转发了这一新闻报道,有学者表示了不同的意见,比如海良的《我不相信在校本科生有能力带博士生》,简单看了一下评论,也有相当的学者支持海良的观点。所以这里解释几句。

   首先,PubMed里能搜到张已发表三篇学术论文:

1. Zhang Z, Xiao F, Guo Y, Wang S, Liu Y. One-pot self-assembled three-dimensional TiO2-graphene hydrogel with improved adsorption capacities and photocatalytic and electrochemical activities. 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 2013 Mar;5(6):2227-33. 2. Sun T, Zhang Z, Xiao J, Chen C, Xiao F, Wang S, Liu Y. Facile and green synthesis of palladium nanoparticles-graphene-carbon nanotube material with high catalytic activity. Sci Rep. 2013;3:2527.

3. Zhang Z, Xiao F, Xi J, Sun T, Xiao S, Wang H, Wang S, Liu Y. Encapsulating pd nanoparticles in double-shelled graphene@carbon hollow spheres for excellent chemical catalytic property. Sci Rep. 2014 Feb 11;4:4053.

    其中第一、二篇是报道里提到的,第三篇是今年刚发表的论文。本科学生能以主要作者身份发表三篇不错的论文,这个无论如何值得赞扬和鼓励。

   张能取得这么好的成绩,首先显然是决定于他个人的天份和勤奋,其次是学术环境和氛围很重要。先说后者。咱学校对本科教育的重视程度绝对是极高,平时大会小会反复强调本科教育的重要性,你要敢抱怨什么上课影响科研啦之类的,立马就是批你批你哭。所以搞的咱这帮上课的教师们平时都是战战兢兢,老老实实准备课件,无论如何得认认真真备课、上课,想方设法增加跟学生的交流啦、互动啦,等等,总之就是本科教育是学校发展的头等大事。其次是本科教学方面,咱学校还是有比较独特的思维。比如我们生科院楼一点半钟方向有个启明学院,鼓励学生加入各种不同的团队和基地参与学术研究。比如张同学,就是在某个团队里做研究。本科生嘛,刚开始做科研可能还有点儿新鲜感,时间一长觉得枯燥,大多数人就会退却,所以这些团队里的本科生,要真想坚持下来,那可不容易。所以张同学说当时40多人,就留他一个,这个正常,40个里能留下一个已经很好了。做事情有恒心,能坚持,这个是不是值得鼓掌?

    团队制是我们学校的一个特色,如果与PI制相对的话。这个嘛,现实情况,各个学科不一样,有些学科单枪匹马能做出事儿来,有些学科就必须多人合作,大家相互之间密切配合,才有可能做出成绩。当然选择哪种方式,这个基本上比较自由,你愿意单干没问题,你想进团队那也是你自由,当然你要指望进了团队打酱油,呵呵,那也就想想吧,难度很高。所以团队制有团队制的好处,比如,你不是一个人在鼓捣,你需要跟其他人合作,所以光智商高那是不够的,情商最起码得有个底线,这样学生的素质也就全面提高了。当然木有提高,或者不想提高的,那就被淘汰掉了。

   就张同学的科研成果来说,首先是这个指导团队的实力是相当强的,比如三篇论文的最后一位通讯作者,都是中国科学院化学有机固体重点实验室的刘云圻研究员,2011年申报过中科院院士,水平足够高了。倒数第二位的共同通讯作者王帅教授,是我们学校近年来海外引进的青千,水平也没得说不是?第一、三篇除了小张,还有一位共同第一作者,是同一个团队的肖菲副教授。所以就这个指导与合作团队来说,堪称是豪华级的。另外,其第二篇论文,前三位作者是共同第一作者,排在第一和第三位的可能是研究生。所以,就科研的硬件、学术氛围和指导能力来说,取得这样的成绩可以理解。当然,话又说回来,再怎么好的条件,都是外因,个人木有实力,指导能力再强悍也是白搭。

   还有,本科生“带”研究生这个第一不普遍,第二也不能算稀奇。得看怎么个“带”法。这个实验你带着我做,另外一个实验我带着你做,究竟是你带我啊,还是我带你啊?当然媒体要来采访你,那就是你带我;要是采访我,那就是我带你,对吧?互相拆台不可取,毕竟是一个团队,大家互相捧着点儿这不能是坏事。就他本人做的方向来说,要带刚入门的研究生,能力上应该是足够的。毕竟咱当年在科大呆了不少年,能力强的本科生还是见了不少。具体的例子我在海良博文里的评述里也讲了,再举个例子,比如咱科大毕业的周涛教授,2005年毕业,算起来应该是2001年入学,数了一下论文,截止到05年底,总共发表论文29篇,PRE好几篇!这真得给跪了,牛人啊。是吧?所以极有天分的本科生不多,但显然是可以有的。至于周涛现在做的怎么样,大家都看得见。所以科大的本科教育那也是相当只好啊,要不然也没有当年那句什么“不要命的上科大”这一说了。

   最后,个人天份、硬件环境、指导力量,都是促使人成长的重要因素,但“天道酬勤”也是合理的,君不见,人家天天加班加点忙的累死累活,取得这样的成绩不容易了是不?所以得鼓励和支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