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麒麟合创】碉楼蕉影今犹在 归去来兮故园情

 麒麟合创 2014-10-02
2013年11月20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朗读
碉楼蕉影今犹在 归去来兮故园情
李培军 李翠薇 来源:东莞时间网-东莞日报
■每一座碉楼都有一个回肠荡气的故事
■凤岗碉楼多和客家围、排屋勾连在一起,有“围排楼”之称
■碉楼细处的装饰绘画,刻录着旧日时光

    这里不仅有青山为屏的客家围,更有直指霄汉的客家碉楼;这里不仅有古风简朴的客家文化,更有勤劳智慧的客家人,尤其是遍布世界各地的7000多爱国侨胞……这里是著名侨乡——东莞凤岗镇黄洞村。

    客家人喜欢将村子称作“围”。黄洞村委会下辖榕树厦、岭南、田心、洪屋围、南门山五个村,亦即五条围。围里青灰色的屋顶,数百间毗连在一起,共同织就一片青色的祥云,呵护着数百年前从远方跋涉而来的客家人先祖及其后人。

    徜徉在黄洞的客家围小巷里,冷不防从谁家屋檐下冒出一束如戟的芭蕉叶,或是一两株如伞的木瓜树茕立在房前院后,又或是一丛渐黄的野花……偶一抬头,湛蓝湛蓝的天幕下赫然而立着一座座碉楼,此刻,碉楼脚下的老围、游客、蕉叶、木瓜树……竟然都成为秋日里碉楼的陪衬。

    慕名而来的游客多是寻访碉楼的,据说黄洞的碉楼尚存15座之多。果然,一走进黄洞榕树厦拱形的老围门,一幢黛青色的方楼映入眼底,欧式雕花的楼顶,成排的枪眼,立时勾起游人一暏为快的冲动。

    痴痴地望着碉楼,心中暗暗算计着碉楼的层数……或许会碰到一两个热心的乡里,他们总会自豪地告诉游人:“这是钦华楼,是华侨洪钦华修建。有7层,24米多高。喏!对面山下岭南围看了没有?那座儒修楼藏着故事呢!”

    岭南老围修在半山坡上,地势渐高,排屋次第排列。围中的小路均为青麻石铺就,且排屋依山傍岭,极为和谐,尽得天然之趣。老屋四围,繁木成荫,蕉林遍野,野草萋萋,鸟雀相鸣,嘤嘤成韵。在围排屋前的小巷中踽踽而行,剥落的墙皮,参差的屋檐,飞挑的屋脊,石制的门框,趟栊,磨得发青的石板路,穿堂而来的山风……居者自得其乐,游者乐不思归,一切的一切都分明写着一个“家”字,一个“归去来兮”的港湾。

    渐行渐远的青石小路把游客的目光聚焦在拔地而起的半山腰的碉楼上,静谧的小巷深处突然传来一阵犬吠声,一位年约六十岁面带慈笑的福态老者,会从小院门内走出来。这位老者本姓郑,是一位退休老师。郑老指着碉楼告诉游客:“这是‘儒修楼’,是伯父郑儒修建造的。”

    郑儒修是牙买加华侨。当年他在牙买加挣了钱回来,鉴于当时的社会治安相当恶劣,土匪恶霸很多,遂于1932年出资修建这座碉楼,取名“儒修楼”。这碉楼既能确保平安又可以为家人和附近村民提供休息的场所。

    游客可以走进碉楼内外仔细观察。碉楼墙厚约80厘米,墙体均为石灰、粘土、沙石等成分合成,十分坚固。1942年秋,日军到凤岗黄洞大扫荡,来不及转移的几十个村民偷偷躲到了儒修楼上,结果被日军发现了,日军采取了多种办法进攻碉楼,都没有攻下。最后竟然丧尽天良地火烧碉楼,幸好山上的游击队赶来解围。日军才匆匆撤退。凭借坚固的碉楼,黄洞村几十个人的性命得以保全。

    解放后,这座碉楼成了村民纳凉聊天的好去处。生产队时,还在楼上安了一个广播筒,一有通知,队长就站在楼上喊,整个黄洞四邻的村里都可以听得到。记得当年修水库时,民工就在碉楼的地板上住,又清洁又凉快,还编了一首山歌:“地板作床真凉爽,一觉睡到大天亮。精神饱满作水库,挑泥一方又一方。”

    高亢的客家山歌让人振奋,神秘的碉楼引人探寻。游客寻迹的脚步总是要在隔山而望的观合楼驻足。观合楼建于1927年,高达24米,号称“凤岗钢筋水泥第一碉楼”,碉楼的原主人叫蔡观合。

    1900年,年少的蔡观合为了过上好日子下南洋,结果被卖了猪仔,历经千辛万苦,慢慢靠种植香蕉园积了一点钱。他深感不识字的痛苦,决定把自己一点一滴攒下的血汗钱寄回家乡,并且希望能用这些钱兴教办学。连续寄了许多年,直到回乡时才发现自己寄来的钱已被族侄大量挥霍,所剩无几。蔡观合只好将剩下的钱修了这座观合楼和与碉楼相通的八间排屋。又请了老师,办起了学堂,定期由海外把钱汇到家乡黄洞用以支付老师工资和办学费用。

    蔡观合先生为家乡无私办学的善举,恋家爱国的赤子之情,一直激励着凤岗人黄洞人,这些年回乡投资捐款的华侨数不胜数……

    观合楼顶的视野开阔,四周匀设计燕子窝,砌有瞭望孔、炮孔。碉楼顶部有两圈回廊,皆欧式风格,四角为圆形的柱头,楼头饰以花纹。楼正中则是一个八角形的楼尖,上竖避雷针……回廊之下正面为一展翅飞音翔的灰塑“归来燕”,燕目炯炯,口衔花篮,展翅翱翔。花篮也为灰塑,中间束腰处还有一行珠子。细看,花篮隐蔽处藏有一射击孔,极不易被人发现。花篮两侧仍有两射击孔。四面墙体,厚达八十厘米的三合土墙,均坚固异常,枪弹难入……

    观合楼的建筑堪称东莞地区碉楼的代表。碉楼之所以在岭南地区盛行,应和当时社会的治安息息相关。清末民初,社会动荡不安,匪人猖獗,打家劫舍之事时常发生,客家人为了财产安全,生命安全,才倾力建造了这种实用而坚固的建筑。

    广东开平是碉楼的故乡。但凤岗的碉楼绝不同于开平的碉楼,开平的碉楼多是孤零零的一座又一座,而凤岗的碉楼多是和客家围、排屋勾连在一起,故又有“围排楼”之称。一旦有事,整条围里的人都可以迅速转移其中,防匪避患,着实巧妙。

    黄洞现存的15座碉楼,均为漂泊在外的爱国华侨回乡建造。他们虽然身在海外,却无时无刻不心系家乡父老的安危,热心为家乡公益事业无私奉献。洪钦华的钦华楼、郑儒修的儒修楼、蔡观合的观合楼……无一不是黄洞华侨爱国的佐证。

    每一座碉楼,总有一个回肠荡气的故事令人感动,至今仍让黄洞人念念不忘,心口相传,因为那是黄洞人的骄傲,是侨胞们的根之所系,是百姓心中永不褪色的丰碑。

    李培军 李翠薇 文/图

    文化名村档案

    黄洞村位于东莞市凤岗镇东北部,面积10.8平方公里,村藉华侨华人和港台同胞分布在18个国家与地区。

    历史上黄洞村的地理位置较为封闭,受外来影响较小,客家文化保存得较为完好,客家人的民俗、传统习惯等得到较好的沿袭。村内尚存建于清朝末期和民国时期的碉楼15座,以及众多风格独特的客家风情民居,特别是田心村小组的新围墙客家风情民居片保留得非常完整,建村立围时背山面水的风水格局基本上没有破坏,周边环境的田园风光景色优美。

    2012年5月该村被评为广东历史文化名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