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脱道论卷第五 〔行門品第八之二〕

 淡定之妙湛精舍 2014-10-02

解脱道论卷第五 〔行門品第八之二〕


解脱道论卷第五
阿罗汉优波底沙 造 梁言大光
梁 扶南三藏 僧伽婆羅 譯  嵩高维岳 点校
行門品之二

此明求第二禅,思惟初禅过患,二[一]禅功德。
注:[一]原刻作种,今依丽刻改。

尔时坐禅人,欲乐起(受用)。第二禅已于初禅,身得自在。何以故?
若于初禅,未得自在,虽复思惟,欲除觉观,望得二禅,还复退失。遂不堪起,第二禅定,亦复不能,入于初禅。如世尊说,为诸比丘,作山犊喻:山犊愚痴,不知食处。未解行步,欲诣崄远。便自作念:
我今当往,未尝至处,噉未尝草,饮未尝水。前足未立,复举后脚,蹉摇不安,莫能前进。遂不能至,未尝至处。亦不得噉,未尝食草,及不得饮,未尝之水。
更复思惟,旣不能去,正当资昔饮食。如是比丘,愚痴未达,不知所行处。不解离欲,入于初禅。不修此法,不多学习。辄自作念,欲入第二禅。离于觉观,不解自安。
复更思惟,我不能得入第二禅。离于觉观,欲退入初禅离欲。愚痴比丘,如彼山犊。不解行步,是故应修初禅,令心得自在。
于未食时、及食后时,初夜、后夜:随心所乐,随欲久近,随意无碍,为起入观。若从一时,乃至多时,多入多出。若从一时,乃至多时,于彼初禅,成得自在,得自在乐。起第二禅,越于初禅。
复更思惟,此初禅粗,第二禅细。于初禅见有过患,于第二禅见有功德。

问:云何初禅过患?
答:近五盖怨,[一]令觉观动。身成懈怠,心成散乱。其一切法是为粗定,不任为神通证。旣乐初禅,不成胜分,是初禅过患。第二禅功德,是其对治。
已观初禅过患,复见第二禅功德。[二]是一切入相,作意修行,第二禅事。不作意和合初禅,不作意于觉,不作意于观。
以从定生,喜乐自在,令心受持。此[三]明二禅彼坐禅人,如是作意,不久觉观成灭以,定所起喜乐自在,令心安住,四支义。彼坐禅人,觉观灭故,成其内信。心成一性,无觉无观。从定生喜乐,入第二禅。是地一切入功德。觉观灭者,以善分别,觉观灭,亦名断。
注:[一]原刻作贪,今依丽刻改。
[二]勘文意:谓于地,反复作意,而渐得入次禅也。
[三]原刻作名,今依丽刻改。

问:云何为觉观灭?
答:亦是初禅,觉观过患,及一切觉观根。觉观过患,及觉观根,与觉观并除,故成觉观灭。
复次以断下粗禅,得上胜禅。复令现,次第灭。

内者现证名内。内有三种:一内内、二内定、三内行处。
云何为内内?  谓六内入。
内定者:      于自观身,此谓内定。
内行处者:    于内自思,意不出外,摄义是性,是谓内行处。
于此经中,内内是可乐。

信者:信正信,思惟增长信,此谓信。于内心,是谓内信。
内信者,何相?何味?何起?何处?
不乱为内信;相寂寂为味;不浊是起;觉观为处;

心成一性者,谓心住正定,此谓心成一性。
心成一性者何义?
心者是意。
一者说于念,名性者如声,论说生性。
性者说自然义,此第二禅。
一心能灭觉观,以一性得起,此谓心成一性。
心成一性者,何相?何味?何起?何处?专正为相,寂寂为味,无浪为起,觉观灭为处。

问:信及心成一性,何故非初禅所摄?
答:初禅以觉观为浪,动故成浊。
内信心成一性者,成不清净。如水有风浪,见于面像,不复清净。
如是初禅觉观为浪,浪动浊,故内信及心一性成不清净。是故以禅支非初禅所摄。

无觉无观者:谓断觉无觉,离观无观。
问:觉[一]观灭,无觉无观。此二种断,觉、观,何故说二?
答:觉观灭者:为现内信心一性为因。
无觉无观:为现寂寂,所成喜乐妙相。

复次觉观灭者:以此觉观,见觉观过患,断彼过患法。
无觉无观者:断色界觉观。
注:[一]此字依丽刻加。
复次无觉无观者,有二种:一不以觉观,灭无觉无观。以觉观,灭无觉无观。
于是五识,及第三禅等,不以觉观灭,成无觉无观。第二禅以方便寂寂故,以觉观灭,成无觉无观。是说二义。

从定生者:名定初禅,从彼智生。
第二禅成,从初禅定生。

复次定者:于第二禅,与一心共生故,定生喜乐。
喜乐者:初已分别。
第二禅者:依初得名,此第二禅。

入正受者:谓入第二禅。
禅者:内信喜乐一心,是名为禅。
入正受住者:成得第二禅。离于二支,成就二支。三种善,十相具足。二十三功德相应。是天住,是功德,生光耀天。如初广说。
天住者:从定生喜乐,越人住故,名为天住。
是故世尊告比丘言:如池生水,非四方来。亦非雨出,无有时节,是从泉出。清冷浸灌,盈溢流远。如是比丘,此身从定生喜乐,令得清凉,无不润泽。从定生喜,周遍身心,犹如泉水。
彼坐禅人,入第二禅,其身可知。[一]如从四方,无流水来,无天雨水。如是觉观灭可知。如是从泉出流,令身成满,不起波浪。如是从定生喜乐,此名色身令满,不起乱心。如以冷水,令身清凉,遍一切处。如是从定生喜乐一切,名色身成满足。
注:[一]原刻下衍不字.今依文义删.
修定果报如是,天居生,光耀功德。
此第二禅,有三种:下、中、上。是坐禅人,修下禅命终,生少光天,寿命二劫。修中禅,生无量光天,寿命四劫。修上禅,生光耀天,寿命八劫。〈二禅巳竟〉

念二禅过患,尔时坐禅人,已修第二禅,身得自在。第二禅麤,三禅寂寂。知二禅过患,见三禅功德,起第三禅。
云何二禅过患?
谓近觉观,是定之怨。与喜满相应故,禅成麤。以喜成满,心大踊跃,不能起余禅支。若着于喜,是则为失。若知是失,则成不失。若不堪作,神通证,若乐二禅,不成胜分。是知第二禅过患。见第三禅功德,是其对治。
已观二禅过患,复见三禅功德。是依一切入相作意,令喜心灭。以由喜乐,受持心,如是作意,不久以无喜乐,令心得安。
解三禅支:彼坐禅人,[一]不染喜故,得舍念智,以身受乐。是圣所说,得舍念智乐住。第三禅正受,是地一切入功德。不染喜故,喜者先已分别。
注:[一]疑无字误。
不染者:断喜得舍住。
云何为舍?
是舍是护,不退不进,是心平等,此谓舍。
于是舍有八种:谓受舍、精进舍、见舍、菩提觉舍、无量舍、六分舍、禅支舍、清净舍。
五根为受舍;
有[一]时作意舍相,为精进舍;
苦、集我今当断成得舍,为见舍;
修菩提觉,是为菩提舍;
慈、悲、喜、舍,是为无量舍;
以眼见色,不苦不喜成舍,是为六分舍;
喜无染故,成舍住者,是禅支舍;
舍念清净,是清净舍;
于此八舍,除受舍,余七舍法是为平等舍。
注:[一]原刻下衍不字,今依文义删。

复次有三种舍:一相应乘,二少经营,三无经营。
于一切禅行是禅,平等方便,不急疾、不迟缓,是名相应乘舍。
此下舍近第二禅,能断大踊跃心,若心无经营,是名少经营舍。
此舍近第三禅,是其能断一切踊跃心,以不动身心。无经营事心,是名无事舍。此舍近第四禅。

舍者何相?何味?何起?何处?
平等为相;无所著为味;无经营为起;无染为处。
问:何故说此舍于此禅非第二禅及初禅?
答:是处喜满,未灭心着。以缘喜乐,是故未灭。以大踊跃,充遍身心,是故于二种禅不说舍,以不满故。
于此第三禅,无喜染故,以灭相着故,成起禅支。以由禅支自在故,说舍念正智。
云何为念?
念随念、彼念觉、忆持不忘。
念者:念根、念力、正念,此谓念。
问:念者何相?何味?何起?何处?
答:随念为相;不忘为味;守护为起;四念为处。

云何为智?
知解为慧,是正智,此谓为智。
于是正智有四种:有义智、自相智、不愚痴智、行处智。
于是有义智者有四威仪;自相智者入于空处;不愚痴智者知于世间八法;行处智者谓于事处;于此经中,行处智是可取。
问:智者何相?何味?何起?何处?
答:不愚痴为相;缘着为味;择取诸法为起;正作意为处。
问:何故此念正智,一切处不妙?
答.若人失念,不起正智,不堪起禅外行。
问:何故说第三禅,不说第二禅及初禅?
答:于此喜为首,麤禅支灭故,正定细故。此定入细处,以此正智,堪能起第三禅,是故以禅支自在。
复次此禅,易起到彼乐处,最气味地,亦作愚心,是名著处。是故于此禅支得自在,堪为断喜。
又说喜、乐者共为亲友。是故此念智分别,无喜有乐,于事成住。如彼犊子随逐其[一]母,捉两耳,触突随母。如是无喜有乐,以念智分别,乐得住行处。若不缓分别,反入于喜,成禅退分。以此禅支自在,故说念智。以此舍念智成就,是故说有舍念智,以身受乐。
注: [一]原刻下衍不字,今依文义删。
问:云何心乐?
答:心摄受,是心乐。从心触生摄受,是心乐受。是谓为乐。
问:云何身?
答:想阴、行阴、识阴此谓为身。此乐以身受,谓身受乐。
问:何故此乐无喜[一]非以身为受?
答:于第三禅乐根灭,何故世尊说于第三禅乐根灭,是乐圣人所说。圣者佛及弟子,开合制教,分别显示,此谓圣所说。
问:何故圣说于此身非余处?
答:此第三禅易起到彼乐处,彼无受乐。圣者向于乐住,是圣人成就。是故圣人说此禅胜成舍。有念乐住者,舍念乐,此已分别成就,入住第三禅。第三者依第二,名为第三。
第三禅者,是舍念正智,乐一心此谓禅成就。入住者,彼已得第[二]三禅。离一分五分,成就三种善。十相具足,二十二功德相应,天居生遍净天,如初禅广说。
注:[一]此字疑衍。
[二]原刻作二,今依文义改。
天居者:无喜乐住,越人住,名天居。是故世尊告诸比丘,如是比丘于郁波罗池、华分陀利池;华若郁波罗华、波头摩华、分陀利华,水生水增长,从水起住,水中从根至首,以令水满其中。如是比丘,此身以无喜乐,令满润泽。以无喜之乐,遍满身心。
于是如郁多罗、波头摩、分陀利华,从水而起。如是入第三禅,其身当知,如藕生水,从根至首,一切皆满。如是入第三禅,其身以无喜之乐,遍满身心。修定果报,如是天居,生遍净天功德。
此第三禅,亦成三种谓:上、中、下。
于是坐禅人,修行下禅,命终生少净天,彼寿命十六劫;
修行中禅,生无量净天,彼天寿命三十二劫。
修行上禅,生遍净天,寿命六十四劫。
〈三禅已竟〉

念三禅过:尔时坐禅人,如是已作第三禅,身得自在。乐起第四禅,越第三禅。第三禅麤,第四禅妙。见第三禅过患,复见第四禅功德。
云何三禅过患?
谓近喜为怨、正定以乐支麤、不能堪忍为得[一] 神通。第三禅不成胜分,如是已见第三禅过患,见第四禅功德,是其对治。
彼坐禅人,如是已见第三禅过患,见第四禅功德。唯彼作一切入相,作意令现灭乐,灭以由舍心受持,如是作意不久,以由舍心得安。解四禅支。彼坐禅人断乐故,先[二] 已断苦故,以初喜忧尽故,不苦不乐,舍念清净,成就住第四禅。是地一切入功德。
注:[一]原刻作禅,今依丽刻改。
   [二]原刻作以,今依丽刻改。
断乐者:名身乐断。
断苦者:名身苦断。
前喜忧灭者:喜名心乐,忧名心苦,皆尽灭也。

问:乐苦忧已断何处灭?
答:初禅时灭,于此第四禅,佛说苦灭。
问:何处苦根起无余时灭?
答:佛告比丘,初禅成就,离欲是处,苦根起无余时灭。
问:何故于初禅苦根灭?
答:以喜满故身乐,身乐故苦根灭。以断对治故,是故于初禅苦根灭。于第二禅忧根灭,成断忧根。如佛所说。
何处[一]忧根起无余时灭?
于此比丘觉观灭故,第[二]二禅正受住,是处忧根起无余时灭。
注:[一]原刻作喜,今依文义改。
   [二]原刻作三,今依文义改。
何故第二禅忧根灭?
若有觉观,久随觉观,成身懈怠,成心懒惰。若心懒惰,忧根卽起。
于第二禅觉观灭,说忧根灭。
于第三禅是处乐灭,如世尊说。
何处乐根起无余时灭?
于此比丘,厌于喜故,第三禅入正受住,是处乐根已起无余时灭。
问:何故于第三禅乐根灭?
答:喜灭故喜为因乐成灭,是故于第三禅乐根灭。
问:若苦乐忧于三禅处已灭.何故于此四禅说灭?
答:三禅是四禅道路,于三禅已灭受,是故于第四禅说灭。
复次以不苦不乐受,为现对治。是故说苦乐,对治不苦不乐受。
复次四禅共对治受收合故。
复次舍烦恼,现无余断。
不苦不乐受者:意不摄受,心不弃舍,此谓不苦不乐受。

不苦不乐受者:何相?何味?何起?何处?
中间为相,住中为味,除是起,喜灭是处。

云何舍念清净者是?谓中性为舍,此谓为舍。
念者:谓念随念。正念此谓为念。以舍为念,成分明清白,此谓舍念清净。
问:何故此念以舍分明清白?
答:此舍离一切烦恼故,受相似相应故,成不动无经营。
以此无经营与舍相应故,此念至无动,成无经营。
是故此念已舍,成分明清白。四者依彼三禅,此第四成就。
入定者:此谓四禅舍念一心此谓禅成就。
入住者:成得彼第四禅。离一分三分,成就三种善,十相具足,二十二功德相应,报居天上,生果实天功德。如初广说。
天居者:舍乐住,出于人住,此谓天居。
是故世尊告诸比丘:有人坐以白[迭+毛]覆身,从头至足,一切身分,无覆不着。如以白[迭+毛]无不覆处。如是比丘,以清白心,令满一切身分,以清白心,无所不着。譬如有人,白[迭+毛]自覆。是坐禅人,亦复如是。
离一切上烦恼,在第四禅可知。如以白[迭+毛]覆身,从头至足,不寒不热。时节调和,身心清净。如是入第四禅,不苦不乐,是为舍乐,令满于身。修定果报如是。于天生,果实天功德。
修第四禅命终凡夫,生果实天。
若心厌患,生无想天,寿命五十劫。
若沙门或生果实天,或生五净居处。如是果实功德。

问:何故于三禅处下、中、上,说果地胜,不说第四禅?
答:依三禅所得,有麤有妙,是故以胜支,说果地胜。此第四禅已到妙支彼岸,从此更无妙支,是故于此无胜果地。〈四禅巳竟〉[一]
注:[一]此下净道论第十品,释无色,本论次第不同。

念四禅过,尔时坐禅人,于第四禅已得自在乐,起虚空定,越于色界。复更思惟:色定麤,虚空定细。彼坐禅人,见色过患,复见虚空定功德。
云何色过患?如取器仗相打,鬬诤、两舌、妄语,截手脚等种种诸事。眼痛疾患,寒热饥渴,诸苦是谓欲色过患。
云何第四禅过患?
此近喜成怨,依于色事是名为麤。于是着乐,不成胜分。依虚空,寂寂解脱,于此定成麤。
于色见第四禅过患,见虚空定功德,是其对治。
彼坐禅人如是已,见于色及见第四禅过患已,见虚空定功德。
念入第四禅,明无边虚空定。从此定起,除地一切入相,修虚空定,地相成失。于虚空,所作事,无边作意。若如此,现作意不久,地相成失。从地相心起,成越于虚空。以虚空入相,自在心得安。
彼坐禅人,已越一切色相,有对想灭。于种种想,不作意故,正受入住,无边空处。一切者,说于无余,越色相者。

云何色相?
入色界定,想智、正智此谓色相。
越者:从此起,有对想灭者。
云何是有对想?
色想、声想、香想、味想、触想,此谓有对想。
灭者:彼种种想尽,不作意者。
云何种种想?
不入定人、或意界和合、或意识界和合,想智正智,此谓种种想。此种种想不作意,此谓种种想不作意。
问:何故止说越想,不说受行识?
答:若越于想,彼一切皆亦成越。何以故?若不离想心,不得越。

复次:世尊欲说越色事,说越色想。一切定事,皆由想故。
问:若不尔入色定,有对想,种种想,非为无也?
答:有人入色界定,有对想,有种种想已断故。
问:何故于彼不修道?
答:为厌于色,是故于彼不灭,于彼不尽,故入初禅,声是其刺。如是佛所说,于此为厌色,以修行道是故于此成断。
于此断故,无色定,不动行想,寂寂解脱想,如迦兰郁头蓝弗,入无想定,五百车从前去来不见不闻。是故说于处灭,于是越一切色想,说断色界法,有对想灭,种种想不作意者,说断欲界法。
复次越一切色想者,说得无色界。
有对想灭者,说断彼定外乱,为显现无动。
种种想不作意者,说断定内乱说,显现寂寂解脱相。
问:无边虚空者云何为空?
答:是空入空界、空穴,不为四大所触,此谓为空。于空正安心,令满无边,此谓无边。
无边空者:是无边空,入入虚空处。
心心数法,此谓虚空入。
虚空入者何义?
是虚空无边性,是无边性空处,此说虚空义。如住天处,名天处。
彼虚空处定,此谓虚空处。
入正住者,得虚空处定。越色事三分,成就三种善,十相具足,二十二功德相应。寂寂居住,修定果报,此功德生虚空处。如初广说。
功德生虚空者:已修虚空处,命终生虚空天,寿命二千劫。〈空入已竟〉

念虚空定过:
尔时彼坐禅人,于虚空处,已得自在乐,起识一切入定,越虚空一切入,思惟虚空定麤,见识处细。复见虚空过患,复见识处功德。

云何虚空过患?
此定近色为怨,于虚空定是事成麤。与有对想,种种想,不相远离,成彼念着,不得胜分。如是见虚空过患。 见识一切入功德,是其对治。明无边识定。
彼坐禅人,已见如是虚空过患已,见识处功德安详。
念入安详,念起修虚空识,令满作意,令识无边。由识处,想心受持,如是现作意不久,从虚空处想心起,越于识处。由识处想,而心得安。
注:[一]原刻此句,念字下衍空字。今依丽刻删。
彼坐禅人,越一切虚空故,思惟无边识成就。入正受,于一切识处住。
一切者:说于无余。
越虚空处者:越虚空处。
越者:谓正度。是谓越一切虚空处。
无边识者:唯彼虚空,以识作意,令满无边,是谓无边识处。

问:[一]识非色法,云何执为无边?
答:唯无色法,故成无边。
何以故?非色之法,无有边际,不可得故。
复次虚空无边,故说无边。
无边者,作无边意故,成无边,是故不妨。

识入处者:是入识处,心心数法,此谓识处。
识处者何义?是识无边,此谓识无边。
识处者,如天住处,名天处。此识已受持定,此谓识处定。
入正受处者:得彼于识处定者,越虚空事,三分成就。以三种善,十相具足,二十二功德相应,住于寂寂,修定果报,是功德生识处。如初广说。
生识入功德者:修行识处入,命终生识处天,寿命四千劫。〈识入已竟〉

念无边识定过患:
尔时坐禅人,已得识处自在。欲起无所有处定,越于识处。
复更思惟识处定麤,无所有处定细。
复见识处过患,复见无所有处定功德。

云何识处过患?
此定近虚空,为怨识事为麤。以思惟无边想,成彼念着,不得胜分,无所有处功德是其对治。
注:[一]原刻作色,今依文义改。
彼坐禅人,如是已见识处过患,复见无所有处功德。
从识处定,安详而越。彼识不复修行,不复分别,成失彼识。已见无所有处相自在,心愿受持。如是现作意不久,从识处想起,以由无所有处想,其心得安。彼明无边识定,坐禅人起一切识处,见无所有入正受处住。
一切者:说于无余。
越识处者:成越此识。
超入正度:此谓越一切识处。
无所有处者:不复修行,不复分别,成失彼识,但见无所有,此谓无所有处。入无所有处,心心数法,此谓无所有处。
无所有处者何义?是识无性,是无所有。
无所有处者:说受持,言无所有。受持正定,此谓无所有处定。
入正受住者:成得无所有定。越识事三分,成就三种善,十相具足,二十二功德相应。住于寂寂,修定果报,是功德生,无所有处。如初广说。

生无所有功德者:修行无所有处定,命终生无所有天,寿命六[一]千劫。〈无所有定竟〉

念无所有处过患:尔时坐禅人,于无所有处已得自在。欲起非想非非想处定,越无所有处。复更思惟,无所有边粗,见非想非非想处细。复见无所有处过患,复见非想非非想处定功德。
注:[一]原刻作十,今依丽刻改。

云何无所有定过患?
此定近识为怨,与分明想,共起故成粗。成彼念着,不得胜上。如是见无所有处过患,复见非非想入功德,是其对治。
复次见此想,是患、是痈、是刺。无想是正、是寂寂、是妙,所谓非想非非想。彼坐禅人,如是已见,念入无所有处,安详而越,彼无所有处,寂寂作意,修行余定。如是现作意不久,从无所有处想心起,由非非想处想而心得安。彼明非非想处想定坐禅人,越一切无所有处故,成就入住非非想处。
一切者:说于无余。
越无所有处者:成越无所有处,超入正度,此谓越一切无所有处。
非非想者:彼无所有处,寂寂作意,修行余定,此谓非非想处。
非非想处者:入非非想处,心心数法,是谓非非想处。

非非想处者何义?
灭分明想故,成于无想。细想有余故。成非想非非想是其处,是谓非非想。
入正住者:成得非非想处定。越无所有处三分,成就三种善,十想具足,二十二功德相应。住于寂寂,明修定果报,以是功德,生非非想天。如初广说。
是功德生非非想天者:修行非非想处定,命终生非非想天。寿命八万四千劫。

问:何故说非非想处,何故不说为识处?
答:离无边执故,起想细故,不成识处。
又问:何故依此定不成漏尽?
答:离分明想,不堪得见道。复次此定最细微,非非想不能分别,是故不成漏尽处。〈非非想定已竟〉

重明上义。
问:于是定处,云何散句?
答:所谓灭、声、颠倒、起、越、外行、觉、受、疑、不应得。
灭者:入初禅,语言断。入第四禅,出入息断,次第灭。
声[一]者:若人入定,闻有音声,不得言说。何以故,是入定人,耳识不和合故。复次入色定人,是声成乱。如世尊所说,入禅人,声是其刺。
颠倒者:入地一切入,于非地想,而作地想。
问:若然何故不成颠倒?
答:此四颠倒,想不异故,知此地想,是其相。是故不成颠倒。
起者:以五因缘从于定起:以威仪苦,以最多境界,以障碍起,以方便不平等,以随意。若入无色定,以最多境界,不得起住,不动故。入灭禅定及入果定,以初作行得起,不以余因。
越者:越有二种,分越、事越。
从色禅,越色定,是谓分越。
从色禅,越无色定,复从无色定,越无色定是谓事越。
外行者:一切定外行成就五分。
觉者:第二禅等,性除无间,成无觉观。
受者:第四禅等,性除无间,共舍[二]起。有人乐相似无间。
注:[一]原刻作香,今依丽刻改。
[二]原刻作越,今依丽刻改。
疑者:未断一切贪欲等盖,住非非想处,说于有余。如畏毒蛇上树。
有四种人不得起定:必堕恶趣、无因、作五逆、邪见。〈散句已竟,地一切入已满〉[一]

问:云何水一切入?何修?何相?何味?何起?何功德?云何取其相?
答:心缘水相,此谓水一切入。
心住不乱,此谓修行于[二]水一切入。
专意,为相。
不除水想,是味。
心不作二意,是处。
于水一切入,不共五功德:于地出没自在,于地[三]出宫殿令动、令降雨、令身能起水、令化江海。于地一切入,所说功德,亦共有。明修水一切入处处皆见水。

注:
[一]此下净道论第五品释余一切入。
 [二]原刻作外,今依丽刻改。
 [三]原刻作山,今依丽刻改。

云何取其相者?
若取水一切入,于水现取相,若自然水、若自作水。于是旧坐禅人,于非水处,取水相。彼人处处见水:若于井、于瓶、若于池沼、江湖、淮海,是其所观,随意卽见,彼分水相得起。
不如新坐禅人,新坐禅人,于作处取相,不能于非作处。

明修水一切入方便:
彼坐禅人,从初以观,如是寂寂处:若寺舍、若石室、若树下。是处不闇,不日光炙,无尘无风,无蚊蚋等,无诸障碍。
于如是处:若钵、若瓫、埋净地中,令与地平,周回一寻。盛以雨水,不杂以余色水,令满钵瓫。应于此处,作意水[一]想,以三行取相。
以平等观,以方便,以离乱。余事如地一切入广说,乃至非非想处。〈水一切入已竟〉

问:云何火一切入?何修?何相?何味?何处?何功德?云何取相?
答:心于火相,此谓火一切入。
彼时心住不乱,此谓修行。
火相巧于放意,为相。
不除火想,为味。
作意无双,为处。

何功德者?不共五功德:于火一切入,经营起烟炎;以光明想起,灭余色光;随意所烧,以作光明;晓了于火界;如地一切入所说功[二]德,因修火一切入,处处皆见火。
注:[一] 原刻下衍想字,今依丽刻删。
[二] 原刻下衍同字,今依丽刻删。

云何取其相者?
若现取火一切入,于火取相:或于自作处,或自然处。
于是旧坐禅人:取于自然相,彼处处见:或草火、或薪火、或林火、或屋火、炽然焰盛,从此为初,以作于观;或自乐不乐,卽见彼分,火相得起。不如新坐禅人。新坐禅人,唯于作处取相,不能于非作处。彼修火一切入方便。
新坐禅人:从初经营,断截樵薪:于清净处,积聚焚烧;或日出时,或日入时;从下焚烧,于草薪皆不作意;于上生烟炎,皆不作意;于聚炎中,现作火想;以三行取相,以平等观,以方便,以离乱。如初广说。〈火一切入已竟〉

问:云何风一切入?何修?何相?何味?何处?何功德?云何取其相?
答:心如风相,此谓风一切入。
修心住不乱,此谓修。
风一切入,放意为相。
不除风想,为味。
作意无双,为处。
何功德者?不同三功德:于风一切入,风行自在;能令风起,作意受持;令清凉;如地一切入,所说功德。

修风一切入方便:
云何取其相者?
新坐禅人,现取风一切入,以二行取于风相。或见或触。

云何以见取相?彼坐禅人,或甘蔗园,或于竹林,或多草处,以风鼓动,彼已见作风想,以三行取相:以平等观,以方便,以离乱。如是以见取相。

云何以触取相?
新坐禅人,如是寂寂,坐处作意,想随风来处,是处穿壁作孔,竹荻为筒,安置其内。当筒处坐使风触,其身作意,取风相,如是以触取相。
若旧坐禅人,于处处分,卽见风相起。若行住坐卧,风触其身,随风所动。于初已作,观若自乐不乐,卽见彼分,风相得起。不如新坐禅人。〈风一切入巳竟〉

问云何青一切入?何修?何相?何味?何处?何功德?
云何取其相?
答:心于青相,此谓青一切入。
彼心住不乱,此谓修。
于青相放意,为相。
不除青想,为味。
作意无双,为处。

何功德者?不同五功德:于青一切入,心缘随逐;得净解脱;得青除入,如青华。心受持,令化种种青色;修青一切入,处处皆见青。

云何取其相者?
取青一切入相,若作处,若自然处。
旧坐禅人,取不作处相。彼坐禅人,于处处见:或青华、或青衣、或青色。于其目前常见随,若乐若不乐,卽见彼分青相得起。
不如新坐禅人,新坐禅人,取于作处相,不能取非作处。

修青一切入方便:彼坐禅人于衣、于板、于壁处,以阿[一]思多华色,青色,以此色,作曼陀[二]罗:或三角、或四角。以异色绕其外,于此作青相。
以三行取相:以平等观,以方便,以离乱。余如初广说。〈青一切入已竟〉
注: [一]原刻此二字互倒,今改正。
 [二]原刻下衍华字,今依文义删,后数段并同。

问云何黄一切入?何修?何相?何味?何处?何功德?云何取相?
答:心于黄相,此谓黄一切入。
修彼心住不乱,此谓修。
于黄一切入放意,是相。
不除黄想,为味。
作意无双,为处。

何功德者?不同五功德:于黄一切入,心缘随逐,得净解脱。得黄除入作意,如金华种种黄色。修黄一切入,处处皆见黄。

云何取彼相者?
现取黄一切入,取于黄相,若自作处,若自然处。于是[一]取非作处相。彼坐禅人,于处处见:或黄华、或黄衣、黄色,从此常见,随乐不乐。卽见
彼分,黄相得起,非如新坐禅人。新坐禅者,取于已作处相,不能于非作处。

修黄一切入方便:彼坐禅人,或衣、或板、或壁、以迦尼迦罗华色,黄色作曼陀罗,或三角、或四角,异色遶其外。于彼作黄相。
以三行取相:以平等观、以方便、以除乱。余如初广说。〈黄一切入已竟〉
注: [一]原刻下衍非字,今依丽刻删。

问:云何赤一切入?何修?何相?何味?何处?何功德?云何取其相?
答:心于赤相,此谓赤一切入。
彼修心住不乱,此谓修。
于赤相放意,为相。
不离赤想,为味。
作意无二,为处。
何功德者?不共四功德:于赤一切入随心、得净解脱、得赤除入、化种种赤色。
不共功德者如说于地一切入,修赤一切入处处皆见赤。

云何取其相者?
现取赤一切入,取于赤相。若作处、若自然处。
旧坐禅人,于自然处取相,于处处见相,或赤华、或赤衣、或赤色。从此为初常见随乐不乐,卽见彼分赤相得起。
不如新坐禅人,新坐禅人,于作处取相,不能于非作处。

修赤一切入方便:彼坐禅人,或衣处、或板、或壁处,如盘偷时婆华生赤色,或以朱丹作曼陀罗、或三角或四角,以异色界其外,于此作赤相。
以三行取相:以平等观、以方便、以离乱。如初广说。〈赤一切入已竟〉

问云何白一切入?何修?何相?何味?何处?何功德?云何取其相?
答:心于白相,此谓白一切入。
彼修心住不乱,此谓修。
于白相放意,为相。
不离白想,为味。
作意无二,为处。

何功德者?不共八功德:于白一切入随心,得净解脱。得白除入,伏懈怠眠。除闇作明。白一切入得起天眼。余功德,如地一切入所说。修白一切入,处处皆见白。

云何取[一]其相者?
注:[一]原刻下衍现字,今依文义删。
取白一切入,于白取相,若作处、若自然处。
旧坐禅人,于自然处取相。彼于处处见相,或白华、或白衣、或白色、或月光、或日光、或星色、或镜圆。从彼为初常见,随乐不乐,卽见彼分,自相得起。
不如新坐禅人,新坐禅人,于作处取相,非不作处取相。
修白一切入方便:彼坐禅人,或于衣处,或板、或壁处,以太白星等色,以此色作曼陀罗。或三角、四角。以异色界其外,于此作白相。
以三行取相:以平等观,以方便以离乱。如初广说。〈白一切入已竟〉

问:云何光明一切入?何修?何相?何味?何处?何功德?云何取其相?
答:心作光明相,此谓光明一切入。
修彼心住不乱,此谓修。
光明相放意,为相。
不离光明想,为味。
作意无二,为处。

何功德者?与白功德等。修光明一切入处处见光明。

云何取其相者?
现取光明一切入,于光明取相,若作处、若自然处。
旧坐禅人,于自然处取相,彼于处处见相。或月光、或日光、或灯光、或珠光。从彼初常见,随乐不乐,卽见彼分,光明卽起。
不如新坐禅人,新坐禅人,于作处取相,不能于非作处。

修光明一切入方便:
彼坐禅人,如是或依东西壁坐,令水满钵,安置日光所至处。从彼水光,起曼陀罗。从曼陀罗光,起着壁光。于此见光明相。
以三行取相:以平等观,以方便,以离乱。如初广说。〈光明一切入已竟〉
解脱道论卷第五
注:[一]勘本论前后文意,此是白一切入差别法门,不在一切入之数。

 

来源:青年佛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