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职业教育在国内尚处在初级阶段,而国外保险职业教育已发展的较为成熟,且各国发展的各有特色。其中,德国、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发达国家都具有成熟的保险职业教育,非常值得借鉴。 整理丨《保险中介》杂志记者 陈光 德国:实行“二元制” 德国保险职业教育的发展,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公司与学校合作办学的“二元制”模式,让德国保险业的发展后劲十足。据统计,德国大学毕业生占同龄人的比例仅为20%,将近80%的年轻人接受的则是职业教育,保险业七成以上的从业人员都参加过为期3年的职业培训,最终走上工作岗位。全德保险教育组织(以下简称BWV)就是“二战”后为保险业建立的一个职业教育组织,德国保险学院(简称DVA)在1995加入BWV,并成为BWV的一部分,这使职业教育培训活动在业界的协调合作得以加强。BWV业务范畴主要包括:保险专业技术培训和销售人员培训,并致力于以私人客户为主要目标群的保险从业人员资格培训。资格考试由BWV考试委员会举办,在全德21个地方设有考点。应试成功者会获取相应的文凭和一张证明卡。BWV采取区域化和网络化教育。BWV的网络由全德各大城市的42个独立会员组成。由于拥有广泛的网络,BWV能够对当地的培训需求迅速反应,并确保保险员工能在本地接受职业教育培训。另外,BWV非常重视与其他培训机构的合作,特别是德国的一些保险组织和保险机构,如全德保险联合会、德国保险学院、德国精算协会、全德保险业雇主协会、德国各地商会、汉堡大学、汉堡联邦军事大学和汉堡应用科学大学等。 美国:学习项目丰富 美国的保险职业教育是世界一流的,高校教育、资格考试或认证体系、保险公司的内部培训以及各种继续教育计划,种类齐全、互为补充。美国学院为寿险销售人员提供专业教育,是美国国内一所金融服务行业职业教育学校的领先者,它提供的学习项目有:高冲击力的销售培训(LUTCF)、注册雇员福利顾问(REBC)、风险管理助理(ARM)、国际理财规划师 英国:无固定模式 英国是最早提倡终身教育的国家,并不断完善其继续教育和成人教育。英国的保险职业教育不设固定的模式,主要分为三种类型:专门的职业教育、职业技术培训和普通教育中渗透的职业教育。专门的职业教育以政府投入为主,在继续教育机构里进行;职业技术培训以公司投入为主,在公司里进行,保险学会提供保险职业资格认证。CII是英国皇家特许保险学会(the 澳大利亚 :协会学会多方推动 澳大利亚的保险职业教育主要是由保险协会或学会组织推动的,并强调职业教育与政府的终身计划(CIP)保持一致。澳大利亚保险行业组织主要包括:澳大利亚保险理事会、投资和金融服务协会、国家保险经纪人组织、全国保险中介人协会、养老金协会、精算协会、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保险与金融学会(ANZIIIF,以下简称澳新学会)。澳新学会为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首屈一指的保险教育和培训机构,实施的培训活动主要包括:学位授予培训计划和会员资格考试制度。该学会于2000年在澳大利亚保险学会和新西兰保险学会基础上合并而成,目前有合格会员11794名,授予学位的保险培训计划包括非寿险、寿险、保险经纪、损失理算、财务规划。其毕业生可以向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一些大学申请修读本科、硕士和 日本:全方位教育 日本保险职业教育的提供者主要是国际保险学院、精算学会、寿险协会和各保险公司,系统的、全方位的职业教育与“终身雇佣制”相得益彰。国际保险学院主要是为日本各保险公司的新员工提供教育培训。日本精算学会创立于1899年,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经过前期考试和后期考试合格者,经日本精算学会理事会批准通过,即可成为日本精算学会的正式会员。日本人寿保险协会提供保险代理人、保险经纪人、保险公估人资格考试,另外还有由数家公司出资组建的中介机构,提供某方面的专业培训与服务。如JKC有限公司,它是由日本21家非寿险公司在1973年投资30亿日元组建的,可为保险公司提供如何降低修理成本、建立修理指数指标、理赔估损等方面的技术培训。 国外发达国家对保险职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已经提高到战略高度。保险职业教育的终身化、综合素质化、职业标准化,保险职业教育与行业、公司、社会力量的紧密对接已成为保险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我国的保险职业教育还刚刚起步,没有形成市场品牌,应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保险职业教育经验,立足于国内保险业发展实际,建立职业教育的长效机制;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实训设备、专业课程以及国际职业资格证书,建立和完善符合我国实际的保险专业人才资格认证体系;统筹保险教育培训资源,搭建教育部门和保险行业合作的框架性平台,实现校企教育资源共享和双赢;拓宽保险业长远健康发展空间,形成“监管部门推动、学校主导、行业组织主办、保险公司介入、社会力量参与,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的多元化保险职业教育模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