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涨姿势!原来“盖浇饭”是阿拉上海人发明的一刚!

 明白123456 2014-10-04

侬晓得伐?阿拉经常吃的“盖浇饭”,是的的刮刮的上海制造,至今有160年的历史了!


当年“盖浇饭”是怎么会诞生的?快来跟小编一起涨姿势吧!


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上海首先出现诸多大小洋行。洋行从一开始就是没有什么“内部食堂”的。那些因为英文好而率先在洋行混饭吃的华人,由于刚起步时阮囊羞涩,中午总想要怎么简单便宜地对付过去。于是,一些聪明的店主就干脆推出“盖浇饭”,又省得一个一个去炒菜,又省得多洗碗,很快,“盖浇饭”就风行上海滩。



“盖浇饭”,就是把菜直接“浇”或“盖”在饭上,故称“盖浇饭”。菜是“浇头”(英文叫dressing)。据记载,最早卖“盖浇饭”的是在洋行林立的大马路(今南京东路)、山东路和四马路(今福州路)一带。而中国老板还是习惯叫“包饭作”(就是包下客人一日三餐的作坊)烧好四菜一汤,用食担挑来,在八仙桌上摆开,才愿意用餐的。即便只是开一家小店铺,但派头还是要的。兴致好的话,还要咪咪小老酒呢。



很多老法上海人一直认为,吃“盖浇饭”是没有派头的。邻居们常常议论:“侬看,傅家三公子天天夹仔只包,穿仔西装,走进走出蛮忙嗰,好像老有铜钿嗰喏。”“有啥断命铜钿,天天中浪厢(即中午)吃盖浇饭嗰朋友。”


顺便提一句,到1960年代,“吃盖浇饭个朋友”有了新的解释。“盖浇”与“改造”在沪语里谐音,所以“吃盖浇饭嗰朋友”特指当年被送劳动改造的人了。又过了50年,突然,身边的你我他都成了吃“盖浇饭嗰朋友”了。真所谓世事难料。



其实“盖浇饭”只比盒饭好了那么“一眼眼”。尽管如此,餐馆还是因为“盖浇饭”陷入了一场惨烈的“同质化竞争”。因为“盖浇饭”的“收视率”最高,从写字楼的白领到附近工地的民工都喜欢。所以现在沪上几乎已经没有一家中小饭店不卖“盖浇饭”的了。



有家日式料理,原来中午没啥生意,后来推出25元到30元的日式“盖浇饭”,现在是宾客如云,高峰时根本没有座位。就连“连锁店”最多的“兰州拉面”和“沙县小吃”,本来都没有“盖浇饭”的,现在也都有“盖浇饭”。这样,从饭菜到面条馄饨,乃至包子蒸饺锅贴,样样都有,顾客的选择面好像很宽。



虽然大饭店还没有全部都堕落到卖“盖浇饭”,但你细心一点,就会注意到,它们的菜单普遍增厚了。本来是粤菜的,后面增加了几页川菜;本来是川菜的,则增加了几页淮扬菜;所有菜单里,都有很辣的菜;都有便宜的家常小炒。顾客貌似方便了,但饭店的特色正在消逝。从餐馆方面讲,确实有些无可奈何。



做“盖浇饭”,毕竟技术含量低下;而一个饭店,各帮菜都做,手艺也只会越来越不精,无论如何,对这个行业的发展是无益的。本来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现在成了“盖浇饭”一花独放了。当然,更多的饭店老板是欣欣然,觉得做“盖浇饭”就是通晓并掌握了市场的规律,游刃有余呢。



除了餐饮业,其他行业好像也陷入了“同质化竞争”。比如电视台,好像也都在做着技术含量低下的“盖浇饭”呢。“浇头”也无非是电视剧、八卦、搞笑、诉苦等几种,远没有盒饭店的“浇头”来的更多。阿拉不但都成了“吃盖浇饭嗰朋友”,而且还都成了“看盖浇饭嗰朋友”了。



又赶时间又饿的时候,盖浇饭的确方便又管饱,大家都来说说看,你最喜欢吃什么盖浇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