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逗”孩子得有个度

 平淡水的平凡 2014-10-04

家长喜欢逗小孩,这是一个比较常见的现象。哪家的孩子小的时候没被逗过呢,家长逗孩子的时候觉得这是一种亲子之间的交流,当然有的家长纯属是为了逗乐,看着小孩被自己的逗哭或焦急表情来娱乐自己的。是不是所有逗宝宝的方式都是正确呢?如果不正确,又要怎么来掌握这个度呢?如果掌握不好这个度,会给孩子带来怎样的影响?

  (1)怂恿孩子做“坏事”

  案例:爸爸逗自己三岁的儿子:“打妈妈,打一下就给你一颗糖。”儿子跑到妈妈跟前打了一下,然后高兴地回到爸爸面前来报告:“打到妈妈了,妈妈吓呆了。”爸爸就给孩子一块糖。

  家长在逗孩子做一些事的时候,并没考虑到是好事还是坏事,只是纯粹为了逗小孩玩的,但小编只想在这里说,孩子还太小,还没有太多的自我判断力,我们经常这么逗孩子,尤其是这种不好的事情,长久下来,孩子心理就会觉得打人或抢东西变得理所应当了,或者还有一种成就感或积极性,因为做了这些坏事还有奖励呢,这样孩子就会慢慢地变得有攻击性,形成不正确的是非观。所以希望有此行为的家长能及早的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加以改正。

  (2)故意捣乱

  案例:在孩子专心地做某一件事的时候,希望家长不要去捣乱。比如一个小朋友正在搭积木,搭的城堡非常漂亮,而且马上要完工了,这时爸爸为了逗她,特意把她的城堡尖顶的那块积木拿走了。孩子立马大哭起来。

  这种抢孩子的东西并让孩子做不成事的家长需要注意,你的这种行为已经影响了一个孩子对于一件事的成就感了,他可以马上就能体会到自己的劳动付出带给自己的成就感,但就因为你一时的逗他,使孩子有一种挫败感,因为这时她不会再继续把城堡搭,即使反革命完成,也不会有刚才的那种喜悦感,因为这种感觉已经被家长给破坏掉了,以后孩子再做什么事情的时候也不会有太多积极性,所以请家长能尊重孩子的劳动成果。

  (3)先逗哭后逗笑

  案例:家长拿东西逗小孩也是家家里常上演的事。比如,一个孩子正打算吃某个食物,爸爸把它抢过来,假装自己要吃,孩子一看你要吃,就急得大哭起来,这时爸爸又是拿食物逗他又是扮鬼脸来气孩子,然后再“变”出一堆零食给他,孩子又笑了。

  如果有这种行为的家长也需要注意,宝宝一会儿哭一会儿笑,而这个行为是因为大人逗他才行成的,转变的太快,并非自己的控制的,所以长久发展,孩子会缺乏自我控制的能力,喜怒无常,情绪不稳,这些都是不利孩子成长的。

  (4)用“物质满足”逗孩子开心

  案例:有些家长会再三的满足孩子。比如一位妈妈,最开始拿出两块饼干给孩子,孩子不要。然后再给他桃子,还是不要。最后只好拿出他爱吃的薯条,孩子这时才要,并且很开心。

  许多大人哄宝宝会施爱过多,直到孩子满意为止。时间一长,孩子就会悟出门道:只要他不满意,家长就会给他更多的关注和物质。这就强化了孩子的不良行为,塑造出任性、依赖、自我为中心的不良性格。有的宝宝在这个过程中还会总结出,只要把大人哄开心了,自己的愿望也会很容易达到,所以就会出现“见风使舵”的孩子了,所以平时家长也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行为。

  通过以上几方面,我们知道,很多时候,孩子的一些坏习惯都是我们家长自己造成的,所以在逗孩子时,一定要掌握好一个度,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一定要分得清,而不是自己一高兴,啥都不管了,只要能满足自己的心理就行了,这样是不对的,也请多为孩子考虑一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