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国演义》导读 2

 sym480 2014-10-05
《三国演义》导读 2

精彩片段

 

温酒斩华雄:

董卓战将华雄连斩诸侯联军两员大将。关羽请战。袁术因其职位低而不同意,曹操力荐 ,并令人斟热酒一杯为关羽壮行。关羽说: “酒且斟下,某去便来。”  只听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正欲探听,关羽马到中军,提华雄之头,掷于于地上。其酒尚温。(112字)

 

过五关斩六将:

关羽与刘备失散,暂居曹营。曹操一心想收服关羽,三日—小宴,五门—大宴,赐美女、金银、官职等,关羽独留下赤兔马,以便来日寻刘备方便。听到刘备下落 后,关羽将官印吊于屋中,带上嫂嫂,奔向刘备。途中没有曹操批准,在五个关口受到阻拦,关羽皆杀之闯关。后曹操命人加急送来出关令,也是日后关羽在华容道 放止曹操的一个原因。(151字)

 

三气周瑜:

刘、孙联合破曹,但孙吴的水军都督周瑜气量狭小,多次想法害诸葛亮而不得,被诸葛亮三次出招气死,临死前大喊:既生瑜,何生亮!

 

借东风:

孙、刘破曹须用火攻,但风向不对,周瑜心急如焚,病倒在床。诸葛亮算出某日必有东南风,探望时便开了一个药方: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痊愈,杀孔明之心顿起。诸葛亮便乔装鬼神借风,—可令众人对自己更加钦佩,二可趁机逃离东吴。(117字)

 

死渚葛吓走活仲达:

诸葛亮死后,料定司马懿定会知晓,趁机攻打,便命姜维将自己尸身保存好, 口中放入麦粒。出兵时将自己放在阵前给司马懿看。果然后者一看清诸葛亮没死,以为其乃天人也,不可算计,退兵而走。(97字)

 

煮酒论英雄

刘备为防曹操谋害,在下处后园种菜。曹操邀刘备青梅煮酒。酒至半酣,曹操问刘备天下英雄。刘备说了几个人,都被曹操否定。曹操说 当今天下英雄只有你和我两个。刘备大惊,手中的筷子掉在地上。正巧雷声大作,刘备借雷声掩饰。曹操认为刘备胆小,胸无大志,再不怀疑刘备。(125字)

 

桃园结义

东汉末午,天下大乱。朝廷发布文告,下令招兵买马。榜文到涿县,引出了三位英雄:刘挤、张飞、关羽。三位英雄志向相同,都想为国出力,谈得十分投机。隔 日,三人来到张飞庄后的—个桃园,拜告天地,按年龄刘备为大哥,关羽为二哥,张飞为三弟,并发誓同心协力,报效国家。(125字)

 

  曹操献刀

董卓自封为相国后,欺主弄权,朝中正直的大臣们都想除掉他。校尉曹操,足智多谋并早有杀董卓之心。—日,曹操藏宝刀来到相府,他走到小阁,站在一旁等待机 会。曹操见他躺下,急抽刀欲刺,董卓在穿衣镜内看见曹操的动作,转身急忙“”你要干什么?”这时吕布也牵马回来。曹操急中生智说:’’我得一口宝刀,欲献 恩相。”董卓接刀一看,长有盈尺,锋利无比,果然是宝刀。董卓引曹操山阁看马,曹操谢道:“愿借马—试。”然后快马加鞭往东南疾去,逃得无影无踪了。

 

  三英战吕布

东汉末年,各诸侯带各路人马讨伐董贼。董卓派华雄迎战,被关羽杀了。董卓吓听说华雄被杀,派吕布迎战。张飞冲杀上去,连战五十回合。后来关羽、刘备也上阵,三个人把吕布围在当中,走马灯般的轮流厮杀, 吕布难敌

三人,渐渐难以招架,拍马冲出包围圈逃了,各路人马一齐掩杀。(127字)

 

义放曹操

赤壁之战曹军大败,所剩三百人马,跟随曹操向华容道退去。关羽领一支人马拦住去路。曹操见了,只得央求关羽说:“我今天无路可走了,望将军看在我们往日的 情份上给我留—条活路!”关羽说:”你的恩情我已报答,今天不能为私情误了国家大事。”曹操说:”将军还记得过五关斩六将吗?’,关羽听了,心中暗想,如 果不是曹操关照,我闯过五关也保不住性命。关羽是个重义之人,摆手让曹操他们过去,曹操终于保住了性命。

 

单骑救主

新野—战,刘备以少胜多打败曹操,曹操引五十万大军前来报仇。慌乱中,赵云发现不见了刘备,走散糜夫人母子,急集合三十骑,又杀回乱军中寻找。赵云在一位 大嫂的指引下找到糜夫人母子。糜夫人趁赵云不注意跳井身亡,这时曹兵杀来,赵云含泪推倒土墙埋了夫人,急忙抱起阿斗往外冲。曹将杀来,赵云力战众将,威武 勇猛。正在山上观战的曹操见赵云势不可挡,传令—定要活捉。赵云利用这个机会冲出包围,终于将阿斗交给了刘备。

 

水淹七军 

曹操命大将于禁、庞德去救樊城。关羽得信,亲自披挂前去迎敌。不料中了庞德的箭。后见襄江水势汹猛,水淹—七军之汁,油然而生。就在一天夜里,风雨大作, 庞德在帐中,只听万马奔腾,喊声震天。出帐一看,大水从四面急剧涌来。七军兵士随波逐浪,淹死很多。关羽带大军冲杀而来,于禁见四下无路,投降关羽。庞德 被生擒。

 

三顾茅庐

—日刘备带关羽、张飞来到卧龙冈,想请诸葛亮出山。小僮说诸葛亮今早出去了。又过了数日,刘备又同关、张二次来访。又见不到诸葛亮,于是留下一封信,表达 敬慕之情。兄弟三人又冒雪回去了。回到新野不久,刘备想再次去请渚葛亮。经过一番争论,兄弟三人又第三次来到卧龙冈。他们一到,小僮说诸葛亮在睡觉。刘备 —直等到诸葛亮睡醒后更衣才得以相见。刘备不辞劳苦,三顾顾庐,终于请出诸葛亮出山辅佐,共图大业。

 

草船借箭

东吴与刘备联合抗曹,周瑜命诸葛亮十日内制作十万支箭。诸葛亮说只需三日,并立下军令状。鲁肃来见诸葛亮,第一天不见动静,第二天也不动。第三天四更,诸 葛亮密请鲁肃到船上。同时,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好, 向曹营进发。只见江上大雾迷漫,对面看不见人。五更时分,船只接近曹营。诸葛亮让军士们在船上擂鼓呐喊,装作周瑜来偷袭。无奈江上雾大看不清楚,曹操只好 调三千弓箭手向船上射箭。待草人身上密密地插满了箭,天已放亮,诸葛亮下令收船。军士们高喊着:“谢谢曹丞相的箭。”高高兴兴地往回去了。回营后,把箭取 下,十万有余。

 

横槊赋诗

曹操亲率八十三万大军,准备渡江消灭孙权和刘备,统—全国。到了晚上,天空的月亮非常明亮,众将好不威风。曹操告诉众将官:我自起兵以来,为国除害,扫平 四海,使天下太平。现在只有南方我还没得到,今天请你们来,为我统一中国同心协力,日后天下太平,我们共享荣华富贵。文武们都站起来道谢,曹操非常高兴, 先以酒奠长江,随后满饮三大杯。并横槊唱曰:“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空城计

诸葛亮由于错用了马谡,致使街亭失守。

司马懿亲率十五万大军,已向西城扑米,而且马上就要到了,这时,诸葛亮身边只剩下一些文官,连—员武将也没有,根本无法作战。诸葛亮稍一沉吟,计上心头, 他披上一件宽大长衫,戴—顶便帽,登上城楼,凭着楼上栏杆端端正正地坐下,点燃香。然后,虚望前方,安然自得弹起琴来。司马懿来到城下看了许久,听了很长 时间,无论从对方人物的表情动作还是诸葛亮所弹的琴声中,都看不出丝毫破绽。其子和其他将士纷纷要求进兵攻城。司马懿凝然不动,仍静静蹄听。忽然他神色大 变,露出紧张模样,忙下令:“后队改作前锋,先锋变为后队,马上撒退!”西城中的诸葛亮,见司马懿带兵疾忙退去,轻轻长吁一口气,用手拭了额上的冷汗,笑 了起来。司马懿得中知中计后不觉由衷赞叹:“诸葛孔明之才,我不如也!”

 

火烧连营  

刘备率领75万人马杀向东吴。孙权急得不知如何是好。后来孙权起用了陆逊,刘备的部队从春天出征直到夏天,也没打败东吴主力,就在树林里安营扎寨。营寨— 个挨一个,连续几百里长。陆逊得知刘备的营寨犯了兵法大忌,就想好了打败刘备的计谋。这天,东南风刮得很猛,陆逊指挥大队人马带着茅草和火种,并分三路, 一起杀进蜀营,把蜀军40个营地烧成一片火海,刘备在赵云的保护下逃到白帝城。 

 

关云长刮骨疗毒

关公右臂中毒箭,华佗前来医治。当时关公正与马良下棋。华佗要求立一柱子,钉上大环,把关公的手臂绑在环上,用刀割开皮肉,刮去骨上的箭毒。关公说不必 了,一边下棋一边伸手让华佗来割。华佗用刀割开皮肉,用刀刮骨,发出沙沙的声音。看的人都吓得失了脸色,而关公仍谈笑下棋。(129字)

 

大意失荆州

孙权见关羽实在无礼就决定趁关羽和曹军交战的机会,夺回荆州。他的大将吕蒙把战士化装成商人的模样,骗过了关羽的江边守军,顺利渡江,趁关羽毫无防备,没 伤—兵一卒就占领了荆州。在吕蒙波江的同时,曹操派大将徐晃带大队人马攻打关羽。徐晃的兵比关羽多,他把关羽包围起来。关羽退到荆州城外的一个小城一一一 麦城。这时,  吕蒙又把麦城紧紧围住。后来,关羽突围不成功,在麦城被捉,因不肯投降,孙权杀之。

 

赤壁之战    

周瑜与诸葛亮商量好进攻曹操的时间,只等东南风一刮起来,就开始行动。东南风刮起来后,黄盖带了20只装满芦苇、硫磺等物的火船,向对岸开去。快到曹操军 营时,船一齐起火,顺着风势,将曹军船只烧着。由于曹操所有的船用铁环锁在一起,根本没法逃走。这时,曹军水寨全都烧着,—片火光。不计其数的兵士被烧死 了。曹操知道中了计,一边叫骂,一边寻找船只。这时,张辽驾着—只小船过来,曹操才脱离火海。

 

乐不思蜀

蜀国亡国后,刘禅被俘虏,在魏国享受荣华富贵,有一次,司马昭大摆酒宴,请刘禅和原来蜀汉的大臣参加。宴会中间,还特地叫了—班歌女演出蜀地的歌舞。一些 蜀汉的大臣看了这些歌舞,想起亡国的痛苦,伤心得差点儿掉下眼泪。只有刘禅看得十分高兴,就像在他自己的宫里——样。过了几天,司马昭在接见刘禅的时候, 问刘禅说:“您还想念蜀地吗?”刘禅乐哈哈地回答说:“这儿挺快活,我不想念蜀地了。”

 

望梅止渴

“望梅止渴’’之事表现出曹操的聪明才智,他能在大军绝水源士卒渴难忍的危急情况下,提及甘酸的梅子,不仅使士卒引起条件反射、暂解干渴之苦,而且也鼓舞了土气。

 

长坂坡 

却说文聘引军追赵云至长坂桥,只见张飞倒竖虎须,圆睁环眼,手绰蛇矛,立马桥上;又见桥东树林之后,尘头大起,疑有伏兵,便勒住马,不敢近前。俄而曹仁、 李典、夏侯渊、乐进、张辽、许褚等都至,见张飞怒目横矛,立马于桥上,又恐是诸葛孔明之计,都不敢近前。扎住阵脚,一字儿摆在桥西,使人飞报曹操。操闻 知,急上马,从阵后来。张飞睁圆环眼,隐隐见后军青罗伞盖、旄钺旌旗来到,料得是曹操心疑,亲自来看。张飞厉声大喝曰:‘‘我乃燕人张翼德也!准敢与我决 一死战?”声如巨雷,曹军闻知,尽皆股栗。曹操急令去共伞盖,回顾左右曰:“吾问曾闻云长言:翼德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首,如探囊取物。今日相逢不可轻 敌。”言未已,张飞睁目又喝叫:“燕人张翼德在此!谁敢来决死战?’’曹操见张飞气概,颇有退心。飞望见曹操后军阵脚移动,乃挺矛又喝曰:“战又不战,退 又不退,却是何故?”喊声未绝,曹操身边夏侯杰,惊得肝胆碎裂,倒撞于马下。操便回马而走。于是诸军众将—齐望西逃走。  

 

赵云救主

云喘息而言曰:“赵云之罪,万死犹轻。”糜夫人身带重伤,不肯上马,投井而死,云只得推土墙掩之。怀抱公子,身突重围,赖主公洪福,幸而得脱。适才公子尚在怀中啼哭,此一会不见动静,多是不能保也。”遂解视之,

原来阿斗正睡着未醒。云喜曰:“幸得公子无恙。”双手递与玄德。玄德接过,掷之于地曰:“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赵云忙向地下抱起阿斗泣拜曰:“云虽肝脑涂地,不能报也。”  

   

 

《三国演义》的思想倾向

摘要:

《三国演义》作为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其思想倾向是人们历来观注的,当然与是值得观注的。我认为,《三国演义》的主要思想倾向是“拥刘反曹”。因为: 一、“拥刘反曹”是封建正统观念的反映,更是人民进步的历史要求和选择。二、“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集中体现在曹、刘道德观念和政治品质上。三、“拥刘反 曹”是作者自身生活观念思想倾向的表现,反映了“歌颂忠义英雄,向往国家统一”的主题思想。

《三国演义》虽然是一部小说,但它的思想内容十分复杂,融合了传统、官方、民间与作者个人的各种思想。对它的思想倾向人们历来说法颇多,但我认为:《三国 演义》极力突出的是“拥刘反曹”倾向。在《三国演义》中,以刘关张及诸葛亮为代表的蜀汉方面,是正义的代表。而曹魏集团则代表了邪恶。这种倾向并不是罗贯 中首创,而是早已存在于民间,罗贯中只不过是继承了民间的观念。这样的倾向对于吸引读者的感情投入是必需的。这种倾向固然沿袭了传统的道德标准,但另一方 面,拥刘也表现了对仁政和明君的向往,反曹则是对暴君和暴政的痛恨。也就是说,作者是从儒家的政治道德观念出发,糅合千百年来广大人民群众的心理,来表现 对昏君贼臣及黑暗统治的痛恨,对圣君贤相和清平社会的渴望。所以,生活于元末明初的罗贯中奉蜀为正统,不仅因为对否定蒙元正统地位,在“人心思汉”的当时 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更值得注意的是它反映了人民的政治道德理想。

一、“拥刘反曹”是封建正统观念的反映,更是人民进步的历史要求和选择。

从历史上看,西晋陈寿的《三国志》是“拥曹反刘”的。到了东晋,此时北中国先后被所谓的“五胡”占据着,东晋偏安于江左,其地位与时势均似同于三国时的蜀 刘政府,为了适应时代潮流,对“晋承魏统”提出异议,习凿齿作《汉晋春秋》时,便以推崇蜀汉为正统的办法,来间接地推崇东晋的地位,以便在思想上压倒北方 的胡族统治者,此后北宋司马光作《资治通鉴》,由于此时北宋统一了中国,不再存在谁和它争正统的问题,因此它对历史上的正统问题也就不像偏安江左的东晋王 朝那样敏感;但由于北宋皇权是取自后周王朝,也是从别人手里夺来的,其情况又与当年曹魏政权取自汉帝有相似之处,因而又决定了它的立场只能是“尊曹正 魏”。所以这一切又决定了北宋的官方立场只能是“拥曹反刘”。但到了南宋,随着南宋王朝政治地位的变化,它又沦于当年刘蜀政权和东晋王朝的地位,因而出于 自身利益的考虑,必然又要化“拥曹反刘”为“拥刘贬反曹”,在朱熹所著的《通鉴纲目》里我们可以看到这种变化的集中反映。从上述不同的历史时期,我们可以 看出对待曹、刘态度的这种戏剧性的变化,归根到底是封建正统观念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的反映。

此上是史学上的传统而言,其实它更多地带有的是官方的色彩,而在民间,情况则似乎不同,历来就只存在一种倾向,那就是“拥刘贬反曹”。苏轼的《东坡志林》 就曾记载“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今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到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由此可见,当时民间的民 众态度正好与官方态度相反。另外从现已知的有关三国戏和有关三国内容的小说、话本、野史来看,无一不是明显的反映着“拥刘贬反曹”的思想倾向,所以“拥刘 贬反曹”实际上也正是反映了人民的要求。《三国演义》的“拥刘贬反曹”正是继承和发扬了以前的同类文学传统的基础,更加集中和突出地反映出人民的愿望和选 择。

二、“拥刘贬反曹”的思想倾向集中体现在曹、刘道德观念和政治品质上。

中国古代的通俗文艺、对于“正”与“邪”的分辨大抵是截然分明的。《三国演义》也继承了这一传统,书中代表“正”的一方是蜀汉,以刘备最为突出;代表 “邪”的一方是曹魏,以曹操最为突出。这是三国故事很久以来就形成的倾向,只是在小说中表现得更充分。比较简明地分辨“正”、“邪”,其实是通俗文艺很难 避免的,因为只有这样,老百姓才能容易了解历史人物,对历史作出一种道德化的解释;也只有这样,才能吸引观众和读者的感情投入。

小说中曹操和刘备虽同属地主阶级的政治家,却有着截然不同的道德观念和政治品质,正如书中刘备自己所言:“今与吾水火不相敌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宽; 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相反,事乃可成。”综观整部小说,两人确实时时处处显示了这样一种性质的对立,主要体现有以下两点:

1 宽仁和残暴是反映在这两个政治家身上的最突出的政治品质。

在三国的三方中,怎样来分辨“正”、“邪”,则是由一种尊崇“正统”的封建道德观决定的。 刘备出生在一个破落的贵族地主家庭,虽说是中山靖王之后,但他本人实已论为“织席贩履”之境。孤苦飘零的生活,使他更接近于下层的民众,并能体验到人民的 疾苦和不幸,因此能够宽仁待民,刘备虽然没有太大的政治成就,却因为他与汉皇室的一点可疑的血统关系,更容易被树立为正面人物。由此来分辨正邪,体现出皇 权神圣的意识。不过,小说通过对曹操的残暴奸诈的描绘和对刘备的宽厚仁爱的赞扬,也表现出作者、也是民众的对于“仁政”的向往。小说中四十一回,刘玄德携 民渡江,写刘备从当阳撤退时,虽形势危急,仍不肯抛弃跟随他而行的十几万百姓.
刘备在船中见百姓扶老携幼,滚滚渡江,哭声不绝,大恸曰:“为吾一人而使百姓遭此大难,吾何生哉!”欲投江而死,经刘表墓前,哭告曰:“辱弟备无德之才, 负兄寄托之重,罪在备一身,与百姓无干。望兄英灵,垂救荆襄之民!”言甚悲切,军民无不下泪。诸如此类的情节,与其说是敷演史实,毋宁说是写出了老百姓的 希望。

对待部将下属,刘备同样是诚笃宽厚。无论是关羽、张飞结拜兄弟,还是孔明、赵云等文臣武将,他都能“知人善任”,“甚相敬爱”,以德感人,以德服人,故而 天下之士竞趋之。书中三十六回,写徐庶因老母被曹操胁迫,而来向刘备辞归时,尽管刘备当时只有徐庶这样一位军事,但他仍能设身处地为徐庶着想,对徐庶哭着 说:“子母乃天性之亲,元直无以备为念。待与老夫人想见之后,或得再得奉教。”其间孔乾献计,苦留徐庶,不使其去,使曹操斩其母后,从而使徐庶为母报仇而 力攻操时,刘备严词拒绝说:“不可,使人杀其母,而吾用其子不仁也;留之不使去,以绝其母之道,不义也,吾宁死,不为不仁不义之事。”小说中的刘备,就是 这样一位“仁慈之主”的典型。

与刘备的“宽厚仁德”相反,小说中的曹操则是一个残酷暴戾的政治家形象。对待百姓,曹操与董卓、李  、郭记如同一辙。唯以纵军烧杀抢劫为能事。对待周围的人,上至帝王后妃,下到部属亲友,曹操也是动辄加以残害。小说中第四回,曹操在明知误杀了吕伯奢的八 个家人后,仍将错就错,将吕伯奢也一并杀死。并说:“宁教人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书中第二十四回,董承等五人衣带诏败露,曹操不仅杀其全家七百余 口,而且还带剑入宫弑杀已有五个月身孕的董贵妃,连伏皇后求情缓杀也不应允。而诸如为防人谋杀借口“梦中好杀人”而乱杀近侍等等,都是表现曹操凶残肆虐的 著名情节。

2 小说中刘备和曹操还体现了忠义和奸诈两种道德观念的对立。

首先,在封建社会,忠义是衡量一个政治家品德的重要标准。“忠”要求下对上极端无条件地服从。它是制约上下关系特别是君臣关系的一种道德规范;“义”则要 求人与人之间要讲信任和真诚,它是制约兄弟、朋友关系的一种道德准则。两者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但又有着不同的内涵。小说中,在刘备作为人臣的时候,对待 汉献帝的态度上,他体现出来的是“忠”的典范。而他对待兄弟和部下,则是以信义为重,交之以心,待之以诚。尤为难能可贵的是,在他成为人君之后,他与部下 臣子的关系仍是靠义来维持。如他和诸葛亮的关系,从三顾茅庐到遗诏托孤,两人与其说是君臣关系,不如说是朋友关系、知交关系。托孤之时,他不仅把大事全部 都托付给了孔明,而且真诚地告以“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立为成都之主”的肺腑之言,这里压根就没有那种森严的君臣关系,而较多的是知己之 交的人情味。

与刘备的忠义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曹操身上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乱世奸雄的典型特征。他奸诈、猜疑、诡谲,还在少年时代,他就能诈作中风之态,欺骗父亲,中伤叔 父,显露出权谋机变方面的鳞角。后跻身列官,虽也参加过讨伐董卓的斗争,似乎“忠义”之态可掬,甚至迷惑了象陈宫一类的人,愿意弃官从他而逃。而一旦他的 地位得到改变,所作所为又无异于董卓之流,欺君罔上,专横弄权,剑逼后宫,擅杀大臣,挟天子而令诸候。对待下属,他非但不以诚相待,相反总是施以诈术,出 尔反尔,专干一些不仁不义、假仁假义之事。

其次,在小说中起着支撑作用的不但有君臣之义,更有民间的义。与封建正统道德同时存在的,是民间的尤其是市井的“义”的道德,这与《水浒传》的情形颇为相 似。“义”本来是一个浮泛的道德概念,但民间所说的“义气”,则有它的专指。它特别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扶助以及知恩图报的原则。在农业社会中,由 血缘所形成的宗法关系高于一切,而在市井社会,很多活动超越了狭小地域以及家庭、宗族的范围,“义气”就显得特别重要。旧时江湖帮会特别重视“义气”,原 因就在于它能帮助建立强有力的共同利害关系。
  《三国演义》从一开始写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就开始拿市井道德与封建正统道德相结合来解释历史与政治。三人名为君臣,实为兄弟。关羽更是“义气”的 化身,他“身在曹营心在汉”,不为曹操的高官厚禄所动,最终演出“挂印封金”、过五关斩六将的壮举,体现了“结义”的关系一旦形成就不可违逆的道德原则。 但赤壁之战中关羽奉命扼守华容道,却又因为曹操旧日有恩于他而放了曹操一条生路,这又是“义气”的另一种表现,即受人之恩不可不报。实际上,这是尊重利益 交换的道德准则。小说中所描写的这一切,在高层政治中实际是不可能存在的。但这样写,对于市井读者却有很强烈的吸引力,因为这种道德是他们在生活中所尊尚 的。关羽的形象后来被封建统治者所利用,成为“伏魔大帝”、“关圣帝君”,在民间受崇拜的程度,远远超过孔夫子。这固然与统治者要求人民效忠有关,却也离 不开民间从自身的观念出发的理解。

在小说中,曹、刘这两个人物始终是处于鲜明的对照中,从而使伪者更伪,真者更真。

三、“拥刘贬反曹”是作者自身生活观念思想倾向的表现,反映了“歌颂忠义英雄,向往国家统一”的主题思想。

据传,罗贯中其人与世寡合,但儒家正统思想很重,曾有志于辅佐帝王做一番事业。又传,他曾为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张士诚做过幕客。朱元璋统一中国后,因与张 士诚事,终不得志,改而从事“稗史”的编写工作,他处于动荡不安的社会,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十分复杂,一生被迫东奔西走,因而接近民众,十分厌恶统治集团 “争名利使尽奸滑”,常用演义形式抒发自己和人民的愿望要求。作为一个接近社会下层的文人,他思想核心是民本思想、贤人政治和“忠义”观念。浪迹湖海的坎 坷岁月,特别是对元末的大动荡,使他对黑暗、民生疾苦有着深刻的感受。对国家统一、政治清平有着强烈向往。因此在小说中,刘备和曹操虽是以历史上的真实人 物为基础,但经过作者的虚构和加工,一个成为仁德忠义的化身,一个为残暴奸诈的象征,使其成为脱离了历史上的真人而独立存在的艺术典型。小说通过对三国时 期各封建统治集团之间政治、军事和外交斗争的艺术描写,特别是通过对其中刘备集团的推崇和对曹操集团的贬斥,一方面讴歌了仁政和忠义等传统美德,同时谴责 了暴政和奸诈等丑恶行为,反映了古代人民,其实也反映了作者对于政治和政治家的选择。所以明君政治、贤人政治便成为作者的梦中的理想,“尊刘贬曹”便是其 理想的直接反映。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极其伟大的聚合力,维护国家统一,渴望和平安定,是我们民族一贯的政治目标,是一个牢不可破的优良传统。几千年来,由于种种原因,我们民 族屡次被强行“分”开,饱受战乱分裂之苦。但是每一次分裂,人民总是以惊人的毅力和巨大的牺牲,清除了分裂的祸患,医治了战争的创伤,促成重新统一的现 实。罗贯中敏锐地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通过对汉末三国时期历史的艺术再现,精心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高举起忠义的旗号,一心不贰地为封建王朝奔 走效命,甚至只是对某一集团的领袖卖命捐躯;但也常常指对国家民族的忠贞不二,对理想事业的矢志如一、鞠躬尽瘁,虽说这种忠义的观念不可能越出封建思想的 藩,但也确实融合了人民群众的观念和感情。

就这样,向往国家统一的政治理想,构成了《三国演义》的经线;歌颂“忠义”英雄的道德标准,便构成了《三国演义》的纬线,二者纵横交错,形成了《三国演 义》这部巨著的思想内容和坐标轴。罗贯中就是依靠这两大坐标轴,把历史与道德的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作品达到了难能可贵的高度和深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