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亚腰葫芦考略

 百城主人 2014-10-06

亚腰葫芦考略

    葫芦在我国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河姆渡文明原始社会遗址曾发现葫芦种子。葫芦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见:它既可食用,“七月食瓜,八月断壶”(《诗经·豳风·七月》);又可成熟后作为器具使用,“匏有苦叶,济有深涉”(《诗经·邶风·匏有苦叶》)。同时,又因其内部多子,而被人们当作子孙绵长的象征,常常用作儿童玩具。

    葫芦的种类繁多,医学巨著《本草纲目出于确定药用品种的目的,曾对葫芦的品种作了相应的辨异。书中对葫芦种类的区分,成为后世分类的主要标准:“后世以长如越瓜首尾如一者为瓠,瓠之一头有腹长柄者为悬瓠,无柄而圆大形扁者为匏,匏之有短柄大腹者为壶,壶之细腰者为蒲芦。”其中,“壶之细腰者”即亚腰葫芦

    亚腰葫芦,植物学中称为小葫芦L. siceraria var. microcarpa )。其果壳可入药,中医常用来治疗水肿腹胀。虽然古代医学和农学典籍中多有记载,但是名目繁杂,名实亦有相出入的地方。现将所见的历代典籍中所载的部分名称罗列如下:

   1) 蒲卢。《礼记·中庸》:“夫政也者,蒲卢也。”北宋陆佃在其《埤雅》中解释:“细要曰蒲,一曰蒲卢。细要土蜂谓之蒲卢,盖取于此。

   2)约腹晋代郭义恭《广志》:“有都瓠子,如牛角,长四尺;有约腹瓠,其大数斗,其腹窈挈。”

   3)细腰壶卢。旧题苏轼撰格物粗谈》:“种细腰壶卢一颗,傍种全红大苋菜几棵,……结时俱是红壶卢,甚妙。”

   4凹腰葫芦。明代郭钰订武备志·火器图说:“用凹腰葫芦为之,外以黄泥紫土盐水和护一指厚,晒干再以灰布一层,外用生漆漆之,听用。

   5)亚腰壶卢(或作“亚腰葫芦”)。见于明代李时珍着《本草纲目》附方:“用亚腰壶卢连子烧存性。”又见于《天工开物·乃服弟二·种类》:“晚茧结成亚腰葫芦样,天露茧尖长如榧子形。”又见于乐律精义》:“小者可以盛药,今亚腰葫芦是也。

    在现代日常生活中,对葫芦进行严格区分的必要已经下降;同时,这些名称又相对较为生僻,因此大型辞书收入的不多。而其中的“亚腰葫芦”一词,仅《汉语大词典》收有“亚腰”词条。

    “亚腰胡卢”(或作“亚腰葫芦”)名称的出现,最早见于《本草纲目》。但“亚腰”一词的出现要早于此,例如早在元代王祯农书》中便有所载:“匏之为用甚广,大者可煮作素羹,可和肉作荤羹,可蜜煎作果,可削条作干。小者可作盒盏,长柄者可作喷壶,亚腰者可盛药饵,苦者可治病。”由此可知,“亚腰”的出现至晚应在元代,而明代已经大量的应用。

    关于亚腰”的解释,各种书籍有着不同的说法。《本草纲目》中注解:“以其腹有约束也。”《汉语大词典》“亚腰”词条后解释为:“形容中间细两头粗的样子。”而没有对 “亚”进行详细的解释。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西游记》第二十七回:“可怜把这个行者头勒得似个亚腰儿葫芦。”其中的“亚”被解释为:“同压。形容中间细两头粗的样子”。

   “亚”字通“压”字,在古籍中,特别是唐宋以来的书籍中是比较常见的。例如:“鬓毛垂领白,花蕊亚枝红”(杜甫《上巳日徐司录林园宴集》),“松装粉穗临窗亚,水结冰锥簇溜悬”(韦庄《对雪献薛常侍》),“叶重如将青玉亚,华轻疑是红绡挂”(欧阳修《渔家傲》)等。但值得注意的是,此几处通假中的“亚”一般释为“低压”“低垂”等。通过比较我们还容易便会发现,其中的施力方向多为从上向下。“压”解释为从上向下施力,在各大辞书中亦可得到证实:“对物体施压力(多指从上向下)”(现代汉语词典》),“从上向下加以重力”(汉语大词典》),“从上往下施加重力”(《现代汉语辞海》)。

    既然“压”字是“从上向下”的施力过程,那么将“亚腰葫芦”中的“亚”训为“压”显然是不合适的。

现代汉语大词典》又收录“压腰”词条。有两个义项,其一为 “古代妇女挂在腰间的饰物”。该辞书同时征引元代乔吉《金钱记》第三折:“稳稳身玉压腰,高梳髻玉搔头,则见他背风佯不瞅。”而此处“压腰”之“压”,应当与杜甫《丽人行》中“珠压腰衱稳称身”的“压”义同。清代仇兆鳌杜诗详注》:“腰衱即今之裙带,缀珠其上压而下垂也。”故此处的“压而下垂”也是不符合“亚腰葫芦”词条的解释。

    亚腰葫芦之“亚”不训为“压”,不同于“压腰”。如何训释便是留有探讨的余地。我们认为,亚腰葫芦中的“亚”应当从《广志》中的“其腹窈挈”或《本草纲目》中的注解:“以其腹有约束也”。其中的“亚腰”和“压腰”,则是由约”音转演变而来。因此,所谓的“亚腰”即为约腰”,或作约腹”。

  说文解字·纟部》:约,缠束也。”在古代典籍中,约”和“要”两字互通十分常见。例如,《论语·宪问》:“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孔注:“久要,旧约也。”《淮南·主术训》:“所守甚约,所制甚广。”高注:“约,要也。”

   《释名·释形体》:“要,约也。在体之中,约结而小也。”王先谦注云:“腰俗字要,约一声之转,古亦通用”,“人体惟要较小,古人尤重细腰。《墨子》载楚灵王好细腰而国多饥人是也。《文选》曹子建《洛神赋》:‘要如约素。’唯要尚细约,故成国以约释要耳。”

    唐代温庭筠《春江花月夜词》:约腰如杵,凤管悲若咽。”其中的“杵”,是一种中间细两头粗的捣舂粮食的工具,亦即《搜神记》中的“细腰”。

    刘秉杰《同源字典再补·宵部》:“尔雅释木‘边,要枣’注:‘子细腰,今谓之鹿卢枣。释文:‘字或作楆。’集韵宵韵:‘楆,枣名。子细腰。’”

    通过上面的若干例子,我们可知古代人称的约腰”即为细腰形状。亚腰葫芦的腰部细小,如被缠束而成,故被称为约腹壶”或约腰葫芦”。

    再看《汉语大词典》收录的第二个义项:“紧身腰带。一种布制的长带,中间有个带,常束在腰间。水浒传》第六一回:‘(燕青)系一条蜘蛛斑红线压腰,着一双土黄皮油膀胛靴。’”这里的“压腰”的作用如上文所提到的“紧身腰带”,是起到“缠束”的约”的作用。因此,此处之“压腰”正是由约腰”演化而来,或者说即是“约腰”的本义。

    综上我们认为,将“亚腰葫芦”的“亚”解释为“压”是欠妥当的,亚腰葫芦的名称是因其中间较小,形如缠束而得名。“亚腰葫芦”应当是由“约腹壶”或 约腰葫芦”演化而来的,因此宜将“亚”解释为约”。

    另外,近人丁惟汾在其《俚语证古》中提出:“亚亚胡卢,幺腰胡卢也。胡卢之细腰者,谓之亚亚胡卢。亚亚为幺腰之双声音转。《后汉书·食货志(下)》集注:‘幺,小也。’”

    由从前文所列举的历代典籍中的小葫芦名称可知,亚腰葫芦又称“细腰壶卢”。这在《埤雅》《格物粗谈》中有所记载。“细”训为“小”,在古代典籍中也很常见,如《道德经》中的“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即训为“小”。又陆机《文赋》:“犹绿幺而徽急,故虽和而不悲。”其中,“绿幺”即指琴中最细的琴弦。因此,将亚腰葫芦中的“亚”释为“幺”是有一定的道理,可备一说;但惜典籍中无“幺腰”字样出现,故此没有充足证据加以证明,暂存而不论。

 

   参考文献:

   李时珍著《本草纲目》,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编《现代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发行所,1986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商务印书馆,2002

《现代汉语辞海》编委会编《现代汉语辞海》,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2

  王先谦著《释名疏证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丁惟汾著《俚语证古》,齐鲁书社,1983

  仇兆鳌著《杜诗详注》,中华书局,1979

  吴承恩著《西游记》,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刘秉杰著《同源字典再补》,语文出版社,1999

 

※几年前写的东西了。那个夏天,手捧着《俚语证古》边读边问,窗外骄阳似火,蝉声如雨。如今物是人非,聊为纪念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