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旅行途中,应让孩子用天真的心灵、最纯粹的方式去感受世界

 瀞舒凝兰 2014-10-06

旅行途中,我们老爱谈“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新快报记者 何宁


  提起旅游,是不少中国家长的一个心结。不少教子心切的家长认为,带着孩子出去旅游,希望有更多的“灌输”,旅行前会逼孩子看地理、历史、民族、宗教、生物等相关书籍;旅途中也不顾孩子的感受,要求坚持记日记……原本快乐的旅途,就这样变得索然无味。

  而外国,亲子旅游则是完全不同的情况。我有一个外国朋友,她的孩子未满一岁就带他周围去。我问:“这么小,孩子能看懂世界吗?”“管他懂不懂,我先爽了再说。”在他们看来,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人,他们如果不愿意跟着家长一起,大可以放任他们自由,不需要老做跟屁虫。而这种放任的前提时,对孩子的完全信任。

  我们老爱说:如果旅游中没收获的话,就达不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目的。结果,孩子真的懂吗?


  【失败案例】

  本想带孩子见识一下,寓教于乐结果每天都要斗智斗勇,身心疲惫

  “每天都在跟孩子斗智斗勇,身心疲惫,太抓狂了!”回想起儿子小方一年级暑假时的那次青岛之行,吴女士用“如噩梦般”来形容。

  “孩子读幼儿园时我们也会经常带着他出门旅行,那时候孩子还小,我们也不指望他在旅途中有何收获,我们就当是亲子游,大人放松,孩子开心就好,所以那时候我们都不觉得累。”儿子上小学后,吴女士觉得孩子长大了,应该获取尽可能多的知识,再加上学校布置的暑假作业中有一项是建议家长在带孩子出去旅游时,督促孩子写旅游日记,并且要求家长在旅途前多做些功课,这样才能让孩子有更大的收获。

  “旅游前,我上了很多自助游的网站,做好了攻略。青岛是个旅游胜地,那一年暑假,正好在青岛举办一个全国大型的少儿小提琴大赛,像盛中国、吕思清、俞丽拿等国内小提琴泰斗式人物会在现场当评委,他们还会演奏曲子,儿子从5岁开始学小提琴,一直都比较感兴趣,我希望趁这次旅游的机会带他去见识一下,寓教于乐吧。”吴女士自嘲自己“打好了如意算盘”,满心欢喜地期待儿子收获颇丰。

  不过,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在白云机场时,小方就开始闹情绪了,他不主动拿自己的行李,只顾着玩手机。吴女士一开始忍了,没数落儿子,但到了青岛以后,小方越来越不听话,首先是早上死活不愿起床,8点多钟还赖在床上,“我当时跳海的心都有了”。

  “好不容易拽他出去玩,但他的第一站偏偏要去超市买零食吃。”吴女士没办法,只得打乱原来的计划,依着儿子去超市,等他吃饱喝足后,才爽快地答应妈妈去海洋世界参观。

  吴女士说,其实这还只是噩梦的开始,游玩路上那才真是抓狂。一路上,小方明显对旅游景点卖的纪念品和玩具更感兴趣,吴女士做好的一大堆功课,比如带孩子去看一些稀有的鱼类,完全白做了。“他对海洋世界的鱼一点都不感兴趣,途中经过一个卖玩具枪的小摊,看上了一款长达半米的电子冲锋枪,我耐心跟他解释了,这么大的枪,我们的旅行箱放不下,而且这种东西广州有卖,回广州给他买,但他却不听。”吴女士本以为自己不理他,儿子就会没办法,乖乖地跟着她走,“没想到我扔下他走了十来米,回头却看不到他人了。”

  当时可把吴女士吓坏了,旅游景点人多又杂,把孩子弄丢了怎么办?她赶紧往回跑,幸好小方还赖在卖枪的小摊前,吴女士实在没辙,只能给儿子买那把枪。

  “旅游景点没啥收获就算了,我觉得在那场少儿小提琴大赛上他总能开开眼界吧,毕竟他来青岛之前也很憧憬。没想到在看比赛时,他就只顾着玩新买的DV,不认真观察和欣赏,我跟他苦口婆心地讲道理,他也不听。”


  【经验】

  家长不要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小孩

  吴女士实在想不明白,为什么以前那么听话的孩子,在那次旅行中会表现如此糟糕。所以一回广州,她就去咨询了一位心理老师。心理老师告诉她,7—8岁是孩子的第二个叛逆期,小方在旅行中的种种表现其实在很多同龄孩子身上都很普遍,家长不要太介意。并且对于旅行,家长不要对孩子要求太高,“旅行就是要让孩子去真实地体验自然,快乐才是最重要的。孩子的好奇心需要在一定的情景下产生,家长不要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要让孩子用自己天真的心灵、最纯粹的方式去感受世界。”

  吴女士豁然开朗,她后来也反省,那次旅行之所以让自己那么抓狂,也是因为旅行前太功利了,总是希望孩子能在旅行中收获更多,也正所谓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小方二年级那个暑假,吴女士再也不期望孩子在旅行中能有什么收获了,她让孩子自己乘飞机去上海的一位朋友家玩。“没想到孩子一个人出行反而能很好地照顾自己,我们只是送他去机场,在飞机上有空姐会照顾他,下了飞机也有大人来接他。他在朋友家待了半个月,我朋友总是夸小方很懂事、很独立,跟朋友的孩子玩得很开心,还会帮着朋友做家务。”

  小方马上要读六年级了,前几天刚从美国的游学营回来,美国寄宿家庭的每一位成员都夸他很会照顾自己和别人,他现在也自觉地养成了写日记、写游记的好习惯。旅游前他还会自己上网查资料。

  看到与之前判若两人的儿子,吴女士很是欣慰,她总结,“其实青岛旅游回来之后我更加重视给孩子一定的自由,家长不要大包大揽;其次,孩子有自己的独立世界,相信他会在自己的世界里慢慢成长,家长不能心急;再次,随着年龄的长大,孩子的接受能力也会相应提高,不要在他接受能力还没成熟的时候给他灌输那么多他不想接受的知识。”



    【成功案例】

  旅游前先立下“军令状”不能给大家添麻烦

  被问到带孩子旅游会不会很累很烦时,张女士一脸诧异,“旅游是我和孩子最开心的时刻,怎么会烦呢?虽然舟车劳顿会有点累,但开心的感受远胜于累。”

  张女士的儿子小千从小就不爱哭闹,比较讲道理。“其实家长和孩子在相处的过程中,彼此信任很关键,也许从小到大,我和儿子的相处都比较有原则,比如他想吃什么东西,我们一时买不到,但我们一定会答应他一个确定的时间,并且履行承诺。”

  “出门后一切听指挥!”这句话是张女士和儿子在旅游前的“约法三章”,“孩子读幼儿园的时候,我就跟他强调,出门在外跟在家里不一样,不能乱跑乱闹,大人要拿行李,还要照顾他,所以不能给大人增加麻烦,一定要听话。如果在外不听指挥的话,下一年全年的旅游计划都取消。”张女士说,也许是先把不听话的惩罚后果说在前头,所以每次带着儿子出去旅游他都比较乖。

  小千上小学后,张女士就开始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在旅行中除了欣赏风景以外,还要有一定的人文收获。旅行前,她会先上网搜罗各景点的信息,自己先做大量的功课,主要是找与景点相关的故事和传说,“在游景点时我就给他讲相关的故事,发现他也挺感兴趣的。”

  张女士说,很多家长带孩子出门过于担心孩子了,所以总是围着孩子转,导致整个旅行既累又烦。“‘内紧外松’是我的原则,即外出旅行管得松,在家管得严。其实出门在外,家长要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甚至他平时不会做的事情,这样可以让孩子觉得自己很有用。”


  【经验】

  给孩子布置任务,他会觉得自己很有用

  儿子读幼儿园的时候,张女士就开始让他帮忙看行李了,“当时我还不太相信他能看得住,所以时不时会留意一下,没想到一路上他都死死地盯住自己负责的那几个行李,所以孩子的能力不能低估。”

  每一次旅游前,她都会让儿子自己写旅游清单,写好以后再给她看是否需要补充和删减,然后让他照着清单自己收拾行李。让张女士很欣慰的是,经过多次的锻炼,马上要读三年级的小千就已经养成了做事有条理的好习惯,“现在他一到放假就会自己收拾房间,把自己的物品收拾得井井有条。”


  【链接】

  超过七成家长愿意每年带孩子出境游但大部分人却不知道如何进行“富教育”

  据《工人日报》《人民日报》,近日去哪儿网发布了今年针对出境亲子游细分市场的第一份调查报告——《2013年出境亲子游调查报告》。报告显示,超过30%的家长会在2013年带着孩子出国游玩,这意味着今年暑期境外亲子游成为假日旅游市场主打产品。

  近年来,“出境亲子游”已经成为一种潮流和时尚。许多家长表示,为了让孩子出行更有安全感,愿意抽出时间出境游玩。有逾7成家长愿意每年都带孩子出国旅行。几乎99%的家长非常愿意带孩子出国玩。他们表示,为人父母后,希望通过亲子出境游丰富孩子的童年生活。

  然而,有教育专家认为,低龄化、高消费的境外亲子游,于成长中对孩子的“富教育”,会助长一些孩子追求奢华安逸的生活方式,效果往往事与愿违,而且会形成同学之间攀比。

  英国科学家发现,最快乐的童年记忆是一些简单的趣事,比如在户外建造沙堡、编织花环、放风筝等活动。其实孩子非常喜欢做这些事情,只是缺乏示范和引导。大人陪孩子玩,即使玩得不太高明,也能让子女理解尝试新事物是件好事,做傻事没什么大不了。

  虽然“境外亲子游”在假日旅游中占据主导地位,但家长们也不能盲目“跟风”,在外出游玩的抉择上更要“三思而后行”。去哪里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孩子感悟什么,提升什么。

  另一方面,一些家长为了让孩子在旅行中有所收获,会提前给孩子布置学习任务,如回家后写游记等。这些任务可能会给孩子带来学习压力,影响出游兴致和心情。儿童教育专家建议,家长可以在旅行途中,针对某些知识,为孩子设置一些小游戏或小任务,并在孩子完成后给予一些奖赏或鼓励,让出游成为孩子的轻松趣味小课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