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伯利亚鲟

  2014-10-06

1 形态特征

西伯利亚鲟西伯利亚鲟

西伯利亚鲟体呈长纺锤形,向尾部延伸变细,形与生物学特性极似小体鲟。个体小,性成熟个体一般全长90--130厘米,最长达2米,体重一般为20~25千克,最重200千克。体全长为头长的3.7~6.1倍,为体高的6.0~11.1倍。口前有4根圆柱形的吻须,具有喷水孔,口裂小,裂长不超过头侧,下唇中央中断,鳃盖膜不相连。

体被5行骨板,在骨板与骨板行间分布着许多小骨板和微小的颗粒。幼鲟时,骨板较尖利;成鲟时,则因骨板磨损而成钝状。背骨板10~20枚;侧骨板32~62枚,一般多为42~47枚;腹骨板7~16枚。背鳍条不分支,鳍条数为30~50条;臀鳍不分支,鳍条数为17~33条。

2 生态习性

西伯利亚鲟西伯利亚鲟

一、栖息、分布与洄游

西伯利亚鲟分布于从西部的鄂毕河至东部的科雷马河之间的西伯利亚各河流之中。在叶尼塞河、勒拿河、英迪吉尔卡河、亚纳河、哈坦加河水系内也均可见到。

西伯利亚鲟分为三种生态类型,即半洄游型、河居型和湖河型。半洄游型种群,是在海湾和河湾内渡过生命的大部分时间,到繁殖季节,则上溯至江河上游产卵场,主要产卵场是在鄂毕河和叶尼塞河的中、上游江段;典型的河居型种群(地方型),常见于勒拿河、亚纳河和英迪吉尔卡河、科雷马河之中,平时栖息在河流的中、上游河汊处,到了繁殖季节,则上溯产卵;湖河型种群,主要是在贝加尔湖、斋桑泊内特湖等,平时栖息在湖泊之中,到繁殖季节,则洄游到河道中溯河产卵。

二、食性

西伯利亚鲟主要以吃食底栖动物为主,食性广,主要吃食摇蚊幼虫、软体动物、蠕虫、甲壳类和小鱼等。在鄂毕河中,西伯利亚鲟的食物有毛翅目、蜉蝣和花鲈等。在叶尼塞河三角洲地带,西伯利亚鲟主要吃食寡毛类动物和端足类动物。在叶尼塞湾,主要吃食盖鳃水虱科的Mesidothea、端足类和软体动物。

三、生长

西伯利亚鲟是一种广温性的鱼类,适宜生长水温为15~25℃,但可忍耐严寒和酷暑,冬季冰封期尚能摄食生长,夏季能忍受30℃的水温。 西伯利亚鲟生长较慢,在不同地区、不同水温和水质环境条件下,生长速度也不相同。在鄂毕河,5龄个体,全长64厘米;7龄个体,全长97厘米;18龄个体,全长122厘米。在贝加尔湖,1龄个体,全长22.7厘米、体重40克;2龄个体,全长39.7厘米、体重230克;3龄个体,全长50.4厘米、体重575克;5龄个体,全长57.3厘米、体重730克。1964年把贝加尔湖中的西伯利亚鲟幼鲟移植到波罗的海后的第二年底,全长达46--50厘米、体重达415—500克;第3年全长达60厘米、体重达1690克。贝加尔湖中的西伯利亚鲟幼鲟移植到拉多加湖后,第2年秋季个体重达200--350克。在叶尼塞河生长更慢。西伯利亚鲟的最大个体,全长达3米,体重达200千克。

3 年龄生长

西伯利亚鲟的生长速度因栖息的水域地区而不同,一般生长速度由西向东逐渐下降,移入欧洲水域的个体生长要快一些。1964年,贝加尔湖的鱼种移入波罗的海后,于第二年底体长达46--50cm,体重415--500g,第三年体长69cm,体重1690g。1965年,贝加尔湖的鱼种移到拉多加湖,第二年秋季,体重达200--350g。原栖息于贝加尔湖的个体,1龄鱼体长22.7cm,体重40g;2龄鱼体长30.7cm,体重230g;3龄鱼体长50.4cm,体重575g。在鄂毕河,5龄鱼长64cm,7龄鱼长97cm,18龄鱼长122。叶尼塞河的鲟生长更慢。在温水中,西伯利亚鲟生长较快。

4 繁殖习性

西伯利亚鲟西伯利亚鲟

一般野生鱼10~12龄开始性成熟。在鄂毕河,西伯利亚鲟的性成熟年龄为:雄鱼11~13龄,雌鱼17~18龄。叶尼塞河的鲟鱼似乎稍晚,雄鱼为13~14龄,雌鱼为17—18龄。产卵间期一般为3~5年,少数个体为1.5~2年。成熟系数为8.9%~50%,怀卵量为20万~80万粒。卵径2.32~2.92mm。产卵时间为每年的5~6月,水温9~18℃。温水条件下,西伯利亚鲟性成熟提早,雄鱼3~4龄,雌鱼6~7龄。

在天然或人工池养条件下,已成熟的西伯利亚鲟在生殖时能发出一种怪音,犹如哨声或琴声,尤其在生殖旺季时为甚。据测定,在发情初期一般音响为2—3.7级(kHz),中期约6—9级。据俄罗斯学者报告,认为其声音主要来自雄性鲟棘振动所致,它与亲体的促性激素分泌有关。因此,有些养殖者常借助这种音响程度来预测亲鲟的产卵时间及地点。

叶尼塞河鲟鱼的产卵洄游,在6月到达河口,翌年产卵。其产卵场位于距河口1300km以上的地点,主要在石砾质水底。从齐桑湖来的鲟鱼,游入喀拉额尔斯河产卵,从贝加尔湖来的,则游向色楞格河和上安加拉河。而印迪吉尔河的西伯利亚鲟种群的天然繁殖力已受到严重威胁,对其性腺的组织学分析表明,大量雌鲟不仅在卵黄发生前或较后的发育期中其配子和性腺形成过程遭到破坏,有的年份受损率甚至高达100%,从而导致该种群繁殖力下降,数量锐减。一般性成熟的野生鱼产卵量为17万—42万粒,鄂毕河的西伯利亚鲟的产卵量为7.4万—42万粒,叶尼塞河的西伯利亚鲟的产卵量为7.9万—25万粒。成熟雄鱼每年都能排精,雌鱼每隔1.5—3年产一次卵。产卵后,溯河性的雌鱼似乎立即顺流而下,雄鱼则仍在产卵场留一阵。水温15℃时,受精卵的发育时间为8天。仔鱼孵出后,在淡水栖息很长时间,如在鄂毕河,长达5—6年。

5 人工繁殖

1981年,法国成功地进行了西伯利亚鲟的人工繁殖。以下介绍西伯利亚鲟人工繁殖的一般方法:

1、亲鱼的准备、选择和蓄养

选择Ⅳ期成熟度以上的西伯利亚鲟亲鱼进行人工催产,雌鱼体重约5kg,雄鱼体重约3kg,性比约1:1,为提高卵子的受精率,雄鱼可适当地增加。把亲鱼放人水泥池中,池中水温在2天内从4℃逐渐提高到11℃。

用于人工繁殖的西伯利亚鲟亲鱼,在取精卵以前暂养在有流水的帆布桶内,或暂养于木制暂养笼内,暂养笼沉放在流速不大(约0.5m/s)、水深2m的河段中,暂养时间为3—11天。笼养时要防止由于风浪使鱼体碰撞板壁受伤。暂养亲鱼密度是10-12尾/m2。

2、脑垂体注射液的准备

按常规方法进行脑垂体注射液的准备。用鲟鱼脑垂体作催产剂,要杀死鲟鱼,这对于鲟鱼资源稀少的地区付出的代价极大。实践中,用鲤鱼脑垂体也有相当好的效果,但鲤脑垂体的用量是鲟脑垂体用量的3-5倍。

3、亲鱼的催情注射和精卵成熟度的判定

对性腺发育期达到Ⅳ期的亲鱼进行催产,才能得到成熟的精卵。

催情可分一次催情和两次催情。

一次催情时,雌鱼按8mg/kg体重的剂量注射鲟脑垂体,雄鱼注射的剂量为雌鱼的2/3。

对西伯利亚鲟的人工催情也曾用过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但没有效果。

二次催情效果更理想。第一次注射鲟脑垂体的用量是:雌鲟2mg/kg,雄鲟1mg/kg;如果用鲤鱼脑垂体替代,则雌雄鲟都是6mg/kg。不管第一次注射的是鲟或鲤的脑垂体,第二次注射时都可用鲤脑垂体,总用量是雌鲟4mg/kg,雄鲟2mg/kg。进行两次催情时,第二次注射的时间与第一次相隔12小时。注射的总剂量随亲鱼的发情活动表现以及水温而定。在适宜的剂量范围内,亲鱼躁动、追逐剧烈,水温稍高时用量可适当减少。第一次注射的剂量是总注射剂量的10%-35%。

催情注射后,把雌、雄个体分开暂养在沉放于流速约0.5m/s、水深约2m的木制暂养笼中或有水流动的帆布桶内。注射脑垂体后,在预计成熟前的2—3小时,也就是说根据水温情况经过20-30小时以上的时间后,检查精卵的成熟度,获取成熟的精液和卵。

4、人工授精和孵化

西伯利亚鲟人工授精的方法与小体鲟相似。授精后,把授精卵倒入盛有清水的盆中,搅拌3—4分钟,随后把含有精液的水倒去,用水冲洗卵。 受精卵的脱粘有如下几种方法:用河泥脱粘,1kg卵用0.5L河泥,在泥液中脱粘30~40分钟;用牛奶脱粘,1kg卵加1L用水稀释的淡牛奶(牛奶和水的比例为1:10)进行脱粘;用滑石粉脱粘,1kg卵用1.5kg滑石粉伪悬浮液(100g滑石粉加1L水)和4L水进行脱粘。 为了改善卵的呼吸条件,在脱粘之后的15-20分钟内分批加水,洗35—40分钟,待卵变成透明状,而其颜色和形状没有改变,受精率平均达92%。

受精卵用孵化器孵化,一般按1个水槽内装2.5-3kg卵。水流量为5.12L/min。水温10-15℃时,西伯利亚鲟孵化时间为7-9天,孵化率为71%-94%。前苏联学者研究了西伯利亚鲟受精卵的呼吸强度,结果表明,孵化过程中卵的呼吸强度逐渐增大,在孵出时达到最大。西伯利亚鲟胚胎发育正常所需的溶解氧浓度为7.5-9.5mg/L。

6 培育技术

西伯利亚鲟西伯利亚鲟

1.仔鱼培育

(1)仔鱼的暂养。仔鱼经长途空运后,在温差和水质的适应上与原产地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应于放进暂养池前,进行温度和水环境的缓冲适应处理;若处理不当,会严重影响其成活率和种苗的质量。刚孵出的仔鱼靠自身的卵黄囊提供营养需要,在其进入底栖生活之前对外界环境反应异常敏感,主要表现在光线、水流和溶解氧等方面上。所以,要注意采取遮荫和水流速、流量的控制。水深掌握在30厘米~40厘米,密度在每平方米3000尾~5000尾之间。

(2)仔鱼的养殖。一旦仔鱼适应了环境,待其有近一半数量进入底栖生活时,可适当投喂少量经过消毒处理的切碎的水蚯蚓。当观察到仔鱼瓣肠中的黑色素栓排出体外后,要加大投喂量和投喂次数,投喂量以半小时内食完且略有剩余为宜,投喂次数每日可安排4次~6次。仔鱼的开口成功与否是影响成活率的一个关键环节,要做到及时投饵、勤投饵。防止投喂量不足引起互相残食或生长差异过大。同时,要及时清除残饵,防止水质恶化,引起溶解氧过低而影响成活率。还要随着摄食稳定和生长情况及时分疏仔鱼,可掌握在每平方米1000尾~2000尾,并将水深增到60厘米,采用微流水养殖,确保仔鱼快速生长。

(3)人工配合饲料的驯饲。仔鱼经25天左右的培育,大部分的规格在5厘米以上。这时,可以再适当分疏,把规格较整齐的选在一起,密度调整为每平方米水面600尾~1000尾。待其摄食稳定后便可进行饲料驯化,配合饲料可自制或在鳗鱼粉中再添加一些物质。由于鲟鱼的口裂在下又喜底栖生活,要把饵料加工成沉性的湿颗粒,其颗粒大小根据鱼体的口裂大小而定。转料可逐渐改为每日投喂4次,经10天~15天便可完成驯食。在转料过程中,应及时做好残饵的清除、排污及换水等工作。否则易出现肠道发炎直至胀气病症,影响饲料转化和苗体的生长速度。整个过程仍采取微流水加充气机增氧的养殖方式。

2、幼鱼培育

经约15天的驯饲培育后,苗体规格大部分在8厘米以上。鱼体已具备了成鱼形态,可移入鱼种培育池中养殖。移入时要选规格较整齐且苗体强壮的。放养的密度为每平方米水面50尾~100尾,水位约60厘米,投喂量为鱼体重的3%~4%,每天投喂4次。采用静水式培育,池中设水车式增氧机。经过约2个月的养殖,其成活率在95%以上,鱼体大部分全长35厘米、体重150克以上。

孵出的仔鱼在室内的流水水槽中暂养5—6天后,即可移到池塘培育。

西伯利亚鲟幼鱼在池塘中溶解氧浓度不应低于氧饱和度的60%。西伯利亚鲟稚鱼既摄食天然饵料,又摄食配合饲料。但对于饲料中的氨基酸吸收率不如天然饵料。

7 成鱼养殖

随着鱼体的快速生长,养殖密度应逐渐调为每平方米水面10尾~15尾,并加深水位到80厘米,投喂次数可逐渐减为每日2次,投喂量为鱼体重的1.5%~2%。做好日常的排污和换水工作。经10个月~12个月,有85%以上鱼体规格的尾重超过0.75千克。

据了解,西伯利亚鲟可用水泥池、池塘进行精养,也可放养于湖泊和水库。有条件的地方可用温水来养殖效果更好,但目前尚缺乏这方面的详细资料。

西伯利亚鲟能在水温和盐度变幅很大的水域中生存,可摄食多种饵料生物,生长潜力大。在前苏联,把西伯利亚鲟移植入靠近南部的饵料较丰富的水域内,比在西伯利亚一些河流中的同龄个体的生长要快得多。西伯利亚鲟没有降河入海的本能,容易形成纯粹的湖泊型和湖泊—河流型的种群。西伯利亚鲟的这一生物学特性,使其适合于在湖泊、水库中蓄养。

我国土地辽阔,河流湖泊众多,南北气候差异显著。而西伯利亚鲟是广温性鱼类,虽然其生长的适宜水温为15-25℃,但能耐严寒酷暑,冬季封冻期尚能摄食生长,夏季则能耐受30℃的水温。因此,在我国南北方都有移植放流或人工养殖西伯利亚鲟的条件。考虑到西伯利亚鲟的繁殖、孵化及苗种的培育要求较低的水温条件,而成鱼则在温水中生长较快这一特点,如果采用在北方引进受精卵进行人工孵化和苗种培育,在南方进行成鱼养殖的南北协调的养殖计划将具更高的可行性。另外,在温度适中或偏冷的中原地区和北方的水库、湖泊对西伯利亚鲟进行粗放式养殖,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变渔获种类构成,提高渔业层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