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头角:中国最原始的保税区
大陆这边的沙头角还是中国最原始的保税区,香港的货物通过中英街可以过来,不用经大陆的海关,又可以再出去香港。利用这样的优惠条件,沙头角有段时间成为来料加工的地方,也有过工业的时期。
加工主要以服装为主,香港的布料从中英街运过来,利用大陆的厂房,人工,制好成品再从中英街运回香港。九七回归前香港的媒体报道了这方面的问题,原来做出的衣服都打着“MADE
IN
HK”,等同在香港制造。当时的纺织品还有配额的问题,这里的人工,租金和香港本地相比相差多少倍啊!那香港肯定不干了,在中英街设了海关不让这些产品过去,大陆的厂房马上关门了,现在那些厂房空在那里,工业年代才经历十几年就结束了。
中英街:衰落是历史的必然?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公司都知道中国大陆巨大的市场,他们在大陆直接开设工厂销售他们的产品,中英街上引以为荣的世界商品基本上在大陆都可以买到。“沙士”之后,香港开办了“自由行”,大家直奔香港去买真正的世界商品,中英街开始冷落了。
各地出口都很方便,出口创汇已经成为历史,原来从中英街出口的货品基本上没有经过正规的商检,商检部门一抓紧政策,这里的出口也停止了。
中英街上的铺头还维持着高租金,有些不法商人走上歪路卖假货,假劳力士几十块钱的成本可以卖到几千元,高利润高回报,受害的是消费者。脱离了商人以“诚礼信”为本的信念,走上了“杀鸡取卵”的道路,租金跌到八千元还是十室九空,中英街成了假货的代名词,原来的繁华只能成为历史,成为大家的回忆!
现在的中英街被当地政府改造成为旅游区了,变成了文物。留下的几块分界石碑记录着中英街的一切,给后来者缅怀中国的近代史。
香港的沙头角还是禁区,外面的人进不来,要生活只能走出去。但始终属于角落,坐车出去上班的话每趟都要花一个多小时,每天的精力在花在路上,慢慢好多人搬出去了。
从中英街的起起落落,可以看到历史的发展永远是向前的,不同的时空有不同的结果,关键是要抓住机遇,才能成为时代的弄潮儿!那香港呢?
香港:从小渔村到东方之珠
香港成为英国的之后,从一个小渔村变成了耀眼的东方之珠,整个历程才是一百多年,比美国的历史还要短。
鸦片战争之后,英国人把香港当作进入中国的落脚点,后来还成英国乃至欧洲在远东地区的代言人。英国人几乎把它们的一整套东西都搬到香港,就象现在的分店或者加盟店似的。同时它们也在香港乃至远东地区搜括了几乎能搜括的东西,现在大英博物馆里面的藏品价值连城,前段时间还拿了一些回到故地北京去展览呢。
在将近前一百年的时间里,香港保持着它原有的角色,还是远东地区的交通枢纽。中国大陆解放后,内陆特别是江浙地区的资本家大量涌入了香港,这些人带着大量的资金设备过来,香港借助这些力量更加强大,进入工业时代,赶上世界大发展的时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于跟大陆意识形态的分别,香港发展了三十年,而我们几乎是阶级斗争三十年,等到改革开放时两地的经济差别已经拉大了。
香港的人口在那三十年呈几何级数的增长,解放前好多为躲避战争而来,解放后呢?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受不了阶级斗争而来的。当时全国划了成份,有些“五类分子”每天都要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有什么政治活动时还要拉上台批斗。不能否认,这些人里面有相当多的没干过什么坏事,只是持家有道,比别人多了点钱。靠近香港的农村地区,有了香港这么一个避风港,大家冒着生命危险偷渡过来。虽然好多三十年也不能回去,但也好过天天给人家批斗。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受过苦难的人更加珍惜眼前的幸福,更加拼搏。每天干几份工作的都很普遍,香港靠这些人的努力很快成为东方之珠。其实当时他们的条件还不如现在的民工,住的地方特别差,大多是合租房屋,那些房子叫板间房,到了今天还继续有人住呢。
完善的法制:香港的成功之本
香港的发展过程有人说它是奇迹,除了种种机遇的原因,重要的一点,它有一套完善的法制。英国人搬到香港的东西最重要就有法律,当我们还在听皇帝的金科玉言时,香港已经有写在本子上的法律条文,整个发展过程有了法律的保障,才可能这么规范。
外国人就看中了这一点,才放心跟万里之外的香港做生意。有了完善的法律,才有规范的合同文本,大家都有法律保障,那方违约法院见。大陆改革开放初期,法律还没有完善,外国公司要直接进入大陆投资还在犹豫不决之时,香港人已经跨过罗湖桥在广东省大量开设来料加工厂。香港接单,大陆生产,这样三十年来赚的比过去不知多多少!
随着大陆改革开放的深入,香港很快得到更大的发展,经济体系进行了转型。七十年代工业从业人员有五六十万,工厂基本上都北上了,现在真正扎根香港的已经为数不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