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深圳的小侄孙女这两天不太适合北京的气候,加上饮食无规律,玩得有点累,咳嗽流鼻涕加重,大便也不正常。我本来建议给孩子药店买点西药或中成药吃吃算了,可孩子的爷爷提议去同仁堂给孩子挂个号,好好咨询一下,因为孩子平时一直有便秘等问题。孩子虽小,可聪明得很,听我们议论这事,昨天一直在念叨,到同仁堂找个爷爷问一下,吃点什么药好。
平时很少看病,还真不知道王府井北口的同仁堂老药铺延伸出了北京王府井同仁堂中医医院,而且全年无假日,国庆照常全天门诊。坐诊的全是京城的名老中医,门诊挂号费100-200元,有点贵,与大医院的专家特需号相近。但挂号不用排队,就医环境不错,关键是,医生大多懂得医人的艺术。
这里的老中医都是全科大夫,会医大人的病,也能看孩子的病。随机挂号,赶上的是宋天斌大夫的号,上网查了一下,好像是中医药大学的教授。前面有一个病人,大致是外地来的,从我们开始等过了半个多小时,还没有要走的意思,病人问得仔细,大夫回答得认真,并且一直面带笑容。我就跟哥即孩子的爷爷开玩笑,冲着这100无的挂号费,多数病人都得跟大夫聊个够,我们要有时间,可以跟大夫聊的话题多呢,而且大夫肯定不会烦,而这在大医院看西医是不可想象的。
好不容易等到前面的病人站了起来,赶紧招呼孩子的爷爷奶奶带着小姑娘进珍室。果然,刚一落坐,宋大夫就露出一副和蔼可亲的态度,开始跟我们聊天,从患者一家是从哪里来之类的话题开始聊起,目的是拉近与病人的距离。还好,很快转入正题,大夫老爷爷亲切地问小姑娘几岁了,拉着小姑娘白白的小手看了看,直夸奖她讲卫生,然后问她哪里不舒服,说看爷爷能不能帮帮你,小姑娘也很配合,尽管有爷爷奶奶、姑奶奶在场,一点不紧张,表达很清楚。然后是望闻问切,一步也不省。慢慢地,宋答复跟大人孩子聊着,孩子一会儿就跟这位宋爷爷熟悉了,还让宋爷爷看她动物园买的小熊猫。然后是征询大人的意见,吃什么药方便,每开一个单子,直问药贵不不贵,最后连带14副汤药和两种中成药, 一共花了200多元,确实不算贵。看过病,孩子的爷爷提议与宋大夫合个影,宋爷爷愉快地答应,就这样,孩子经历了一次“愉快”的看病过程,估计从此对中医对同仁堂会留下好印像吧。关键是我们大人们事先达成了一致,根据孩子的症候分析,适合看中医调理,没必要去看西医打针吃西药。
今年春天,中国科协年会上,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与大学生的互动上曾谈到他在农村公社卫生院工作期间用中医方法给村民看病的经历,谈到当代医学学生要多学点文学艺术,多加强人文素养的培养,也谈到中医虽谈不上科学,但未必不正确,中医能医好人的病,除了辩证施治,其医病过程中体现的人文关怀,也是非常值得提倡的。
多方面的原因,包括现代的医疗体制,包括现代医学教育的欠缺、现代医学发展中的一些误区,等等,造成西医诊病大多越来越依赖于仪器设备,而忽略了与人的沟通,更不要说给人尽可能多的人文关怀了,这可能是西医最大的悲哀。
韩启德谈到:
“我们现在的西医几乎已经不碰病人了,裘法祖先生在世的时候提到一个故事,说一个病人肚子疼,找到他,他让到检查床摸了一下他肚子,这个病人就感动得掉眼泪,说你是我看的第六个医生,前面五个医生都没有碰过我一下肚子。我们西医已经到了这个地步!完全靠设备,完全靠人为确定的指标来解决问题。尽管有它很好的能解决问题的地方,但是确实离开病人越来越远,这就容易造成矛盾。我们不说别的因素,中医来说首先要把脉,医生的手搭到了病人的手,如果再加上一个笑容,病人的感觉跟我等了几个小时,看到医生头都不抬,化验单一开检查去,感觉很不一样。”
这段说的基本是事实,不无道理。
的确,相比西医,中医大夫更接近病人,中医的接诊之道,是最需要西医大夫学习的。做医生,首先需要有一颗仁爱之心,善于与病人沟通,认真倾听病人的诉说。医者,医病也要医心。
最后再说一下,其实现在当医生也挺不容易的,我在区政协,在九三市委的科技服务委,包括我家亲戚朋友里,我们圈子里都有很多当医生的,经常讨论有关医患关系,医疗纠纷什么的。病人的问题是个很重要的方面。医生们也在转变观念,注意到应向病人传播正确的医学理念,科学的思维方法,让患者理解医学不是万能的,很多病不能靠现有的医学完全医好,人类对疾病、对生命本身的认识还很有限。但医生如果注意了与病人的平等沟通,给予充分的人文关怀,即使由于各种原因,治疗效果不理想,让病人觉得医生尽了力,给病人安慰,说不定能有助于有些病人的自我康复,也有利于改善医患矛盾吧。
手机拍的照片,看个大致意思。

位于王府井北口八面槽的老字号同仁堂药铺与同仁堂中医院连成一体
平时看病的人也不少,国庆假期人不太多,有不少外地人来这里看病
抓药。似乎这里已成王府井一景,门外很热闹,门里常有老外光顾。
同仁堂,非物质文化遗产。

舒适的就诊环境,和蔼可亲的老中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