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引用 内科中医临床秘方(31

 火天大有_元_享 2014-10-07
三一、治病毒性心肌炎秘方(6首)
31.1清心生脉饮
【来源】陆藏青,《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川黄连3克,潞党参15~30克,麦冬12~15克,丹参30克,北沙参15~30克,元参9~12克,五味子3~5克,郁金12克,降香5~9克,瓜蒌皮9克,薤白5~9克,苦参1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3次。
【功用】益气养阴,豁痰化瘀,清心定悸。
【方解】本方取川黄连、苦参苦寒泻心火、清热毒而定悸;党参、麦冬、五味子益气养阴生津;北沙参、元参养阴清肺,解毒利咽,与生脉饮同用,养阴之力增强,又制黄连之燥;丹参与降香、郁金同用,行气活血散瘀,又清心经血分之热;瓜蒌皮、薤白通阳散结、豁痰下气。诸药合用、有益气养阴、清心定悸、通阳豁痰、化瘀行滞之功效。本方滋而不腻,寒而不峻,清热不伤阳,益阴不恋邪,通心阳、振心气而无刚燥之弊,且化瘀不伤血,涤痰不损阴,融益气养阴、清心解毒、化瘀涤痰为一炉。以上药物经现代药理证实有强心与改善心肌营养的作用,川连还有抑制流感病毒的作用。实为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妙方。
【主治】病毒性心肌炎,胸痹之气阴两虚兼痰浊瘀滞者。症见胸闷心悸心烦,舌尖红,舌下瘀紫,苔黄,脉细数。
【加减】咽痛红,选加金果榄、射干、板蓝根、金银花、木蝴蝶;低热不退加白薇、地骨皮;苔黄腻去北沙参、元参,加竹茹、陈皮;舌红绛少津加生地、玉竹;舌淡胖加生黄芪;脉结代加茵陈、山楂。
【疗效】经十余年的临床使用,对气阴两虚夹痰瘀者效果显著,有效率达93%以上。
【附记】本方还可用于冠心病气阴两虚夹痰瘀者。
31.2复方四参饮
【来源】张镜人,《中华名中医治病囊秘·张镜人卷》
【组成】孩儿参、丹参各12克,南沙参、苦参各9克,水炙甘草3克,炒枣仁9克,水炙远志3克,广郁金9克,莲子芯3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3次。
【功用】益气养阴、清热活血、安神宁心。
【方解】本方常用于病毒性心肌炎后遗症,而其他心脏疾患见是症者亦可选用。病毒性心肌炎多由外感引起,急性期后表邪虽散,湿热未清,内舍于心,犯及心脉,心神受扰则惊悸怔忡乃作,邪热久羁,则气阴暗耗,脉道失于宣畅,则血流瘀滞,病情经常反复,缠绵日久不解。方中以孩儿参益心气、南沙参养心阴为君;丹参调心血,苦参清心热,甘草缓心脉,郁金通心滞为臣;枣仁宁心神,远志定心悸为佐;莲子芯除心烦为使而组成。以益气养阴扶正治本,活血清热祛邪治标。共奏益气养阴、清热活血、安神宁心之功。
【主治】心悸怔忡,胸闷胸痛,或见气短乏力、烦躁失眠,脉细、细数或结代,舌苔薄黄或薄腻、质红。
【疗效】在临床应用中,取得明显疗效。
31.3治心肌炎方
【来源】徐承秋,《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
【组成】①金银花、连翘各12克,栀子、黄芩各10克,麦冬、知母各12克,生石膏20克,元参、炒枣仁、蒲公英各12克,甘草10克;②生地、麦冬、沙参各12克、莲心10克,板蓝根12克,五味子、远志各10克,蒲公英12克,琥珀粉3克(冲服),茯苓20克,甘草10克;③人参、五味子各10克,生黄芪15克,沙参、麦冬各12克,附片、桂枝各10克,柏子仁12克,珍珠母30克(先煎),紫石英12克(先煎),甘草10克。
【用法】随证选用,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3次。
【功用】①清热泻火,补养心阴;②养阴清热,镇静复脉;③益气扶阳,清心安神。
【主治】病毒性心肌炎。辨证选方,如邪热犯心:症见发热心烦、心悸、胸闷痛、便干尿黄,脉数,心律不齐,苔黄厚腻、舌尖红,可选用方①;心阴虚损:心悸气短、胸闷口干、手心热、心动过速,脉细数,心律不齐,舌红无苔或有黄薄苔,可选用方②;阴阳两虚:心悸气促、动则更甚、肢冷畏寒、乏力浮肿、心脏扩大、心律不齐,脉细弱、结代。可选用方③。
【疗效】在长期临床实践中,随证选用,常收良效。
31.4心肌炎方
【来源】毛来法,《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
【组成】板蓝根20克,大青叶15克,黄芩、沙参、麦冬各10克,生地6克,茯神15克,柏子仁10克,珍珠母15克(先煎),元胡、木香各6克,炙甘草3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3次。10~15天为1疗程。
【功用】清热解毒,扶正宁心。
【主治】病毒性心肌炎。
【加减】病情好转或第1疗程后,去板蓝根、大青叶、黄芩、生地等,加玄参、玉竹、莲心各10克,仙灵脾15克,丹参15克,川芎、郁金各10克;心气虚加人参5克(或党参15克),炙黄芪15克;心悸甚加琥珀粉1克(冲服),炒枣仁15克;脉结(或大)加桂枝10克,远志3克,五味子6克;纳呆加内金、建曲、焦楂各10克。
【疗效】屡用效佳。一般服1~3疗程可愈。
31.5解毒汤
【来源】王羲明,《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忍冬藤30克,紫花地丁、蒲公英、野菊花、大青叶、板蓝根、大蓟、小蓟、连翘各15克,黄芩18克,甘草9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主治】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出现发热及皮肤瘀点者。
【疗效】多年应用,效果甚佳。
【附记】方名为笔者拟加。临床验证有效。本病与心肌炎不属同一疾病,但同类,特附于此,供参考。
31.6二胡丹参汤
【来源】张大荣,《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
【组成】柴胡、前胡各12克,丹参15~20克,枳实10克,当归12克,郁金15克,桃仁9克,赤芍15克,菖蒲12克,桔梗9克,甘草6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理气活血,宣肺通窍。
【主治】肥厚性心肌病。
【疗效】屡用屡验,效果甚佳。
【附记】方名为笔者拟加。经临床验证有效。本病与心肌炎相似。特附于此,供参考。
三二、治风湿性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秘方(23首)
32.1行痹主方
【来源】顾靖远,《新编经验方》
【组成】秦艽、续断、当归、没药、威灵仙各6克,松节、晚蚕砂、虎骨(炙酥)各12克,羌活、防风各3克,桑枝150克(煎汤代水)。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用】祛风祛湿、通经活血、止痛。
【方解】风寒湿邪合而为痹,风气胜者为行痹,故方以祛风为主。羌活、防风、秦艽、续断皆祛风除湿之品;当归、川断、乳香、蚕砂活血定痛;虎骨祛风湿、健筋骨、止痹痛;威灵仙、松节、桑枝通络止痛,祛风除湿。诸药合用,能使风湿除而痹痛止,经络通而肿胀消,是治疗行痹的效方。其中虎骨一味价钱昂贵,且不易得,可用豹骨、熊骨或狗骨代之。
【主治】行痹(风气胜者为行痹),证见骨节游走性疼痛,日轻夜重,或红或肿,按之极热,甚而恶寒喜热。
【加减】头目痛者,加甘菊、川芎;肩背痛者,加桔梗,倍羌活;手臂痛者,加片姜黄;腰、膝、脚痛者,加牛膝、杜仲、川萆薢;筋脉挛急者,加羚羊角、羊胫骨;红肿疼痛者,加生地、黄芩。
痛痹(痛在一处,固定不移,属寒气偏重),加桂枝、倍当归,宜酒煎。外用蚕砂炒热,绢包熨之。或用牛皮胶同姜汁烊化贴之。
着痹(又名著痹)(肢体重着、不能移动、疼痛麻木,此湿气偏甚)加苍术、茯苓、泽泻、天麻,甚者加白鲜皮。
【疗效】屡用屡验,效果颇著。
32.2三消饮子
【来源】任应秋,《任应秋论医集》
【组成】生川乌(先煎至不麻口为度)12克,北细辛6克,苍术、独活、牛膝各9克,全当归12克,穿山龙、千年健、追地风各30克,威灵仙18克,乳香、没药各3克(均去油)。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趁热服,服时可滴酒数滴。
【功用】温经散寒、祛风渗湿。
【方解】风寒湿邪合而为痹,经络闭阻,故而肿痛。方中以川乌、细辛祛风散寒止痛;苍术、独活散风祛湿止痛;牛膝,当归养血活血;乳香、没药散瘀散肿定痛;穿山龙、追地风、千年健、威灵仙祛风除湿,通络止痛。诸药合用,有祛风、散寒、除湿之功,可铲除致病之因,有活血、通络、止痛之效,能消散痹痛诸症。加酒服用,可助药力速达病所,取效甚捷。
【主治】痹证。可用于风湿性关节炎。
【疗效】临床屡用,疗效满意。
【附记】笔者临床验证15例,并随证加减,服药10~20剂,全部治愈,随访2年未复发。
32.3化瘀通痹汤
【来源】娄多峰,《中国中医药报》1990年
【组成】当归18克,丹参30克,鸡血藤21克,制乳香、制没药各9克,香附、延胡索各12克,透骨草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3次。
【功用】活血化瘀,行气通络。
【方解】瘀血痹,系由于局部闪扭、外力损伤、慢性劳伤等引起经络损伤、血行不畅或血溢脉外,留滞局部,筋脉肌肉失养,抗御外邪能力低下,风寒湿热之邪乘虚而入,从而加重脉络闭阻,逐致痹证。此类病证局部疼痛明显,且与气候变化及寒热有关。治疗时若单用祛风湿药,收效甚微;而以活血化瘀为主,佐以祛风除湿药物则收效甚捷。方中乳香、没药,前者活血,后者散瘀,相得益彰,为治本要药。延胡索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香附理气解郁,为血中之气药,气行则血行,加强活血祛瘀之功;当归、丹参、鸡血藤活血养血,祛病而不伤正;透骨草祛风除湿,通络以治标。诸药相合,共同达到活血化瘀,行气通络之目的。
【主治】瘀血痹(损伤后遗症、网球肘、肩周炎症等)。
【加减】偏寒者加桂枝、细辛、制川、草乌;偏热者加败酱草、丹皮;气虚者加黄芪;久痹骨节肿大变形者加穿山甲、全虫、乌梢蛇等虫类药,以搜风通络止痛。
【疗效】临床屡用,收效甚佳,一般服10~20剂即可见效或痊愈。
32.4补益风湿汤
【来源】王为兰,《中国中医药报》
【组成】菟丝子、制狗脊、炒杜仲、生川断各10~15克,大熟地15~20克,怀牛膝10~15克,肉桂5~10克,党参、炒白术、当归、炒白芍各10~15克,炙川乌6~15克,细辛3~15克,独活、防风各6~12克,威灵仙10~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温服。
【功用】温补肝肾,益气养血,佐以祛风散寒燥湿。
【方解】久病风湿必伤及肝肾,或损耗气血,体质越虚,病邪越不得解,因此有一些久病不愈的风湿病,越用祛风散寒除湿的药物,燥血伤阴疼痛越重,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本方是从《千金要方》中独活寄生汤化裁而成,若运用得当,左右逢源,恰到好处,疗效显著。方用菟丝子、制狗脊、炒杜仲、生川断、肉桂温补肝肾之阳;大熟地、怀牛膝滋补肝肾之阴;党参、炒白术健脾益气;当归、炒白芍养肝补血;炙川乌、细辛温经散寒以止痛;独活、防风、威灵仙祛风湿以止痛。诸药合用,共奏补正祛邪的作用。
【主治】慢性风湿性关节痛、风湿肌肉痛、腰痛、坐骨神经痛。
【加减】气虚加黄芪15~30克,炙甘草6~10克,茯苓10~15克;血虚加川芎8~12克,炒阿胶10~15克;风胜加赤芍15~20克,鸡血藤20~30克;寒甚加炮附子10~30克,草乌10克;湿甚加苍术10~15克,生苡米15~25克;上肢痛重去独活,加羌活10克,肉桂改桂枝10~15克;或桑枝30克;下肢痛重,加木瓜15~18克,千年健10~15克;肝血不足加阿胶10~15克,炙首乌15~25克;肾阳虚甚加巴戟肉10~15克,鹿角胶10克;大便秘结加肉苁蓉30克;肾阴虚甚加盐龟板15克,山萸肉10克;大便干燥加元参30克。
【疗效】多年使用,治验甚多,疗效显著。
【附记】王老行医五十余年,治疗一些慢性风湿痛、风湿肌肉痛、老年风湿病、产后风湿病、部分神经痛,和一些久治不愈的风湿病患者,即在这个方剂的理论指导下,进行辨证论治每每获得良效。然而,并不是把方剂的药物全部罗列上,以大围攻的方式治疗,而是气不虚不用“四君”,血不虚不用“四物”,无风象不用风药,无湿证不用燥湿药,要依据体质的强弱、病邪的盛衰,有选择性地用药,且要了解每味药物特性,用每味药都应有的放矢,药物的性味、归经、用量、炮炼炙煨或生用,方剂的配伍、煎法、服法、禁忌等相互发挥着协同作用,这与治愈疾病密切相关,因此,组方不在全而在当,用药不在多而在精,药量不在大而在恰。
补益风湿汤是一个既可补肝肾,又能益气血,再佐以祛风散寒除湿药物,为治疗虚中挟实风湿病的比较有效的方剂。在临床应用中,务要扶正不碍邪,祛邪不伤正,总之要看正虚邪实的偏颇,而定治疗方案,每每效捷。
32.5通络熄风汤
【来源】欧阳锜,《中国中医药报》
【组成】桑枝、忍冬藤、白芍、萆薢各12克,秦艽、当归尾、蚕砂各10克,豨莶草、薏苡仁、防己各15克,甘草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活络祛湿、熄风缓痛。
【方解】风湿性关节炎,古称“痹病”,致病之因是由于“风寒湿三气杂至”所致。初起多有恶寒无汗、酸痛不已,或自汗恶风、走痛无定,或沉重疼痛、著而不移。治此多用麻、桂、羌、独、二术、二乌等辛燥温散之剂。若痹久不愈,反复发作,关节疼痛日增,屈伸不利,而外无风寒湿滞之象,内有郁热瘀阻之证,前人称为“久痛入络”,其证已非风寒湿邪痹阻肌肉关节可比,故当活络祛湿、熄风缓痛,辛燥温散之剂皆当禁忌。
久痛入络、清,陈修园主“柔润熄肝风”一法。本方方用忍冬藤、苡仁清热祛湿;佐以归尾活血行滞;白芍和营敛阴,能清理络中郁热瘀阻;防己祛湿消肿,通行十二经;萆薢行血通痹,遂经隧之湿;蚕砂导浊清络,疏导诸经之凝滞,为痹病偏于瘀热者所必用。用桑枝、豨莶草通经活络;秦艽舒筋缓痉,配合甘草协调诸药,共奏通络缓痉之效。肝藏血,主筋血不濡络或妄用辛燥劫液之剂,筋络失养而拘急,此久痛之由也。方中不但多柔润之品,且桑枝、秦艽、白芍、蚕砂均属肝经要药,故能很好发挥柔肝熄风、通络缓痉的作用。以非外风,故名通络熄风汤。
【主治】慢性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关节疼痛不利、日久不愈或反复发作者。
【加减】有恶风寒、无汗身痛等证者,加苏叶、防风;关节肿大,屈伸不利者,加松节、竹节;小指关节肿大僵硬者,加僵蚕、蜈蚣、白花蛇;手足心热,关节肿胀热痛者,加生地、丹皮;心悸短气、自汗恶风者,加丹参、炙远志、黄芪。
【疗效】长期使用,治验甚多,疗效显著。
32.6热痹镇痛汤
【来源】王季儒,《肘后积余集》
【组成】生石膏30克,细辛、麻黄各2.4克,羌活、独活各5克,桑寄生20克,知母、黄柏、僵蚕、栀子各10克,忍冬藤30克,赤芍10克,鸡血藤15克,羚羊角粉0.6克分2次冲。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清热散风,活血通络。
【方解】热痹发病急,肿痛剧烈,兼有发烧。王肯堂说:“痛属火,肿属湿,兼受风寒而发。”方中重用生石膏、知母、黄柏、栀子之辛凉苦寒,以煞其火焰之势,火熄疼痛自减;麻黄、细辛、羌独活散风透邪、开闭止痛,且能胜湿,散风即能祛湿,祛湿即能消肿,虽为热痹,必然受风寒而发,故仍须用散风祛寒之味;桑寄生、忍冬藤通经络而祛凝滞;鸡血藤、赤芍活血通络,所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尤在泾《金匮翼》中说:“风痹云者,以阳邪入于阴分之谓也,故虽驱散风邪,又必兼以行血之剂”。羚羊角,清热镇肝熄风而走经络,黄宫绣《本草求真》中说:“历节掣痛,羚羊角能舒之。”张锡纯《衷中参西录·羚羊辨》中称其“最能清大热,兼能解热中之大毒,且既善清里,又善透表,能行脏腑间之热毒,达于肌肤而外出”。刘河间治热痹之升麻汤亦重用羚羊角、犀角。故凡急性风湿性关节炎之属于热痹者,此方能消肿止痛,药下即减。其所以收效迅速,似有赖于羚羊角清热透邪之力,以其善走经络而行邪外出也。余曾治数例,肿痛极剧者,皆以此方,药下即安,效力之捷,诚有不可思议者。
【主治】热痹。风湿性关节炎之偏于热者。
【疗效】多年使用,取效颇捷,效佳。
32.7寄生慢痹汤
【来源】王季儒,《肘后积余集》
【组成】桑寄生30克,威灵仙、苏地龙各10克,祁蛇6克,鸡血藤20克,乳香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搜风活血,通络止痛。
【方解】本病常常在不知不觉中由轻而重,逐渐变成慢性。原因不一,有的属于寒湿凝聚,或热灼,或湿痰瘀阻。故其治亦因因而异。今以搜风活血、通络止痛为法,方用桑寄生、威灵仙、地龙通络止痛,祁蛇走窜搜风,无处不到,其止痛之力颇速;鸡血藤,乳香活血通络以止痛,诸药合用,共奏搜风活血,通络止痛之功。
【主治】慢性风湿性关节炎。
【加减】若寒邪偏甚,加附子6克,细辛3克,麻黄3克,桂枝6克,当归10克,川芎6克。寒则凝滞,故加辛热之味,散寒开闭;热偏甚者,加生石膏、忍冬藤各30克,知母、黄柏各10克,羚羊角粉0.6克。热则血气沸腾,故加辛凉苦寒以清镇之;湿偏甚者,加川萆薢15克,炒秫术12克,苍术、黄柏、防风、羌活、独活各10克。膝关节有积液者加木通,防己各10克,甘草3克。湿甚加风药、风能胜湿;风偏甚者,加羌独活各10克,桂枝6克,穿山甲10克,蟅虫3克。风胜加虫类活血药,以血行风自灭也。如脉滑数再加生石膏、忍冬藤各30克,知母、黄柏各10克,羚羊角粉0.6克。如脉迟加附子10克;上肢痛,加桂枝;肩关节痛加片姜黄10克;下肢痛加牛膝10克,青、海风藤各12克,松节20克,或加川乌、草乌各5克。腰痛加杜仲炭,续断,狗脊各12克,或加云茯苓,川萆薢各12克。
【疗效】多年使用,疗效颇佳。
【附记】本方名为编者拟加。笔者验之临床,确有良效。
32.8热痹二合汤
【来源】言庚孚,《言庚孚医疗经验集》
【组成】犀角屑3克,生地12克,赤芍药,粉丹皮、净麻黄、苦杏仁各10克,薏苡仁30克,生甘草6克。
【用法】犀角蘸水磨汁,分2次兑服;麻黄后下,余药共水煎服,每日2剂,早晚各1服。
【功用】清热化湿,活络止痛。
【方解】热痹,《内经》称之痹热,并明示热邪致痹证常与湿邪有关。如经云:“其热者,阳气多,阴邪少,故为痹热,其多汗而濡者,此其逢湿也。”故方用犀角地黄汤以清热,配以麻杏苡甘汤以化湿,合而用之,共奏清热化湿,活络止痛之功。临床每每投以本方,治热痹,确有一定疗效。
【主治】热痹。
【疗效】多年使用,疗效颇佳。
32.9补肾祛寒治尪汤
【来源】焦树德,《湖北中医杂志》(4)1982年
【组成】川断、熟地各12~15克,补骨脂、淫羊藿、桂枝、赤、白芍各9~12克,制附片6~12克,骨碎补10克,独活、牛膝、知母各9克,苍术6克,威灵仙、炙虎骨(另煎兑入)各12克,防风、炙山甲各6~9克,伸筋草20~30克,麻黄3克,松节10~15克。一方去知母、独活,加地鳖虫6~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补肾祛寒,散风祛湿,活血通络。
【方解】本方是从桂枝芍药知母汤和简易方——虎骨散为基础加减化裁而成。方中用补骨脂、川断、制附片、熟地,配以麻黄补肾祛寒为主药;配用桂枝、赤、白芍和营卫、通阳气;骨碎补、炙虎骨祛骨风,壮筋骨;淫羊藿、独活、威灵仙益肾阳、祛风湿为辅药;用防风、麻黄散风;炙山甲、伸筋草、松节活血通络,舒筋利节;苍术化湿、健脾、升阳;知母防桂附之热为佐药,更用牛膝引药入肾,并能活血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补肾祛寒、散风祛湿、活血通络之功。
【主治】尪痹肾虚寒盛证。其中包括现代医学的类风湿性关节炎(尪痹)、强直性脊柱炎,结核性关节炎,大骨节病等有关节肿痛变形,骨质棉害经久不愈。
【加减】上肢关节较重者,去牛膝,加片姜黄、羌活各9克;病程久,病入血分或瘀血者,加血竭0.7~0.9克(分冲),皂刺5~6克,乳香、没药各6克,或加苏木20克;骨质疏松变形严重者,可去伸筋草,加透骨草、寻骨风各10~20克,自然铜10克(醋淬先煎);兼有低热,或自觉关节发热者,去淫羊霍,加黄柏(黄酒浸泡2小时以上入煎)10~12克,地骨皮10克;腰腿痛明显者,可去苍术、松节,加桑寄生15~30克,并加重川断、补骨脂、牛膝的用量;筋挛过甚,肢体挛缩者,去苍术、防风、松节,加生苡仁、木瓜;脊椎僵直关节不利者,去牛膝、苍术,加金毛狗脊12~15克,鹿角胶9克(鹿角片、鹿角霜亦可),白僵蚕、羌活各12克;舌苔白厚腻者,去熟地,或加砂仁3~5克,藿香10克。中运不健,脘胀纳呆者,可加陈皮、焦麦芽、焦神曲各10克;出现热象者,可减少桂附用量,可加黄柏10~15克,秦艽15~20克,生地20克。
【疗效】治疗尪痹32例,显效4例,有效24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7%以上。
【附记】1.方中制附片用到15克时,需先煎10~30分钟。方中炙虎骨可用豹骨、熊骨代,如三骨均配不到,可用透骨草20克,寻骨风15克,自然铜(醋淬,先煎)6~9克,三药同用,以代虎骨。2.注意事项:①本方以治本为主,往往需服4~6周才出现疗效,故需耐心坚持服用,不可仅服一二剂即改方;②达到显效后,可将此方共研细末,每次服3克,日服2~3次,温开水或温黄酒送服,长期服用,以防复发而渐达痊愈。
32.10蛇归类风汤
【来源】张琪,《当代名医临证精华·痹证专辑》
【组成】蕲蛇20克,当归20克,蜈蚣2条,全蝎、苏土虫各5克,山甲7.5克,仙灵脾15克,熟地、白芍各25克,秦艽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温服。
【功用】祛风镇痛,活血通络,补肾养血。
【方解】方中蕲蛇(或白花蛇)祛风湿、通经络,《本草经疏》谓其“性走窜,善行而无处不到,故能引诸风药至病所,自脏腑而达皮毛也”。亟言其搜剔风邪之力。蝎子治中风湿痹不仁、筋脉拘急、骨节疼痛;蜈蚣驱风镇痉止痛;穿山甲散瘀,通经络;苏土虫活血散瘀止痛。数种虫类药配合,有较强的祛风镇痛,活血通络作用。当归、白芍、熟地、仙灵脾补肝肾养血、营筋骨、利关节,相互配伍,体现了扶正祛邪的治疗原则。
【主治】类风湿性关节炎、关节肿痛、变形、僵直、手指足趾关节呈棱形、疼痛如锥刺,严重者功能丧失,几成残废,肌肉消瘦,或萎缩,皮肤枯燥等。
【疗效】屡用屡验,效果颇佳。
32.11类风湿汤
【来源】史鸿涛,《当代名医临证精华·痹证专辑》
【组成】黄芪200克,秦艽20克,防己、红花、桃仁各15克,青风藤、海风藤各20克,地龙、桂枝、甲珠、白芷、白鲜皮、甘草各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温服。
【功用】驱风散寒,除湿清热,活血通络。
【方解】方中秦艽,一药多能,治疗痹证,风寒湿热,皆可应用,并且病发无问新久,病情无问轻重,均可用之,实为治疗痹证之要药。防己善除风寒湿邪,长于消肿。二药相配,行除风湿肿痛病变。青风藤、海风藤取藤之通络之功,通利经络,为治疗关节不利、麻木拘挛之要药。四药合用,驱风散寒,除湿清热,舒筋活络,解麻止痛,为治疗类风湿之要药。痹者,闭也,气血经络,闭阻无疑,故以桃仁、红花、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为必用之品;桂枝辛温,温经通阳;地龙咸寒,又善走窜,四药合用,通痹行瘀,活血利络。更兼地龙为血肉有情之品,对顽固性痹证尤为适宜。白芷能解热解毒止痛;白鲜皮能清热燥湿除痹,二药合用,专治热痹之痒痛不适。黄芪补一身之气,卫外而行内,尤其经久不愈,体弱气虚者更宜(今用200克,似嫌过重,一般以20~60克为宜);牛膝善通经活血,补肝肾、强筋骨,甲珠破坚通闭,其力甚强,甘草调和诸药而缓急止痛。四药相伍,鼓舞正气,强健筋骨,调达气血,合取纠正关节变形之功。
【主治】类风湿性关节炎。
【加减】若热盛为主,可加漏芦30克,清热而不伤阴;以寒为主者,可加制附子10克以增强散寒止痛之力;顽痹正虚、关节变形者,可加当归20克,制附子10克,伸筋草15克,并改甲珠为30克,以加强温补穿透之力。
【疗效】屡用效佳。
32.12蠲痹饮
【来源】栾炯,《辽宁中医杂志》(6)1991年
【组成】制川乌18克,制附片12克,麻黄6克。黄芪30克,苍术、细辛各10克,苡仁、桂枝、仙灵脾、威灵仙、制南星、地鳖虫、虎杖各15克,雷公藤2片,日服3次(湖北黄石市制药厂生产)。
【用法】方中川乌、附片要久煎以除其毒副作用。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30天为1疗程。
【功用】温肾蠲痹,散风祛湿,化痰通络。
【方解】祖国医学认为类风湿性关节炎,属痹证范畴。其病因由气血痹阻不通,筋脉关节失于濡养所致。方中以川乌、附片温阳通经;麻黄、桂枝、细辛、威灵仙散风宣痹;黄芪、仙灵脾益气补肾;苍术、苡仁、南星燥湿化痰;虎杖、地鳖虫化瘀通络;雷公藤有祛瘀通络、清络热、除络毒之功。诸药合用,共奏温肾蠲痹,散风除湿,化痰通络之功。
【主治】类风湿性关节炎,功能障碍,关节畸形,不能坚持工作,或生活不能自理等。
【加减】如风甚者加羌活、独活、防风、秦艽;湿甚者,加防己、萆薢、泽泻、蚕砂;肿甚者,加木通、茯苓、皂角刺;寒甚者,加肉桂、干姜、草乌;化热者,加石膏、知母、寒水石、黄芩、黄柏、忍冬藤、生地、赤芍、丹皮;痰瘀互结者,加半夏、白芥子、山甲片、桃仁、红花、丹参、制乳没;气血不足者,加熟地、桑寄生、续断、狗脊、杜仲、骨碎补、牛膝;肾阳虚者,加肉桂、鹿角片、巴戟天。
【疗效】治疗76例,近期控制:经治疗后受累关节肿痛消失,关节功能改善或恢复正常,类风湿因子,血沉恢复正常,且停药后可维持3个月以上,计35例(占46.09);显效,受累关节肿痛明显好转或消失,血沉、类风湿因子滴度降低或恢复正常,但关节肿痛尚未消失,计27例(占35.5%);有效,受累关节疼痛,或肿痛好转,计12例(占15.8%);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7.4%。
32.13蠲痹通络汤
【来源】张祥德,《中国医药学报》(3)1988年
【组成】生黄芪30~60克,制乳香、制没药各12克,当归、白芍、地龙各15克,桂枝12克,制川乌12~15克,生甘草10克(与川乌先煎40分钟),天南星12克,土茯苓30~90克,五虎追风散3~5粒(吞服)。
【用法】上药水煎服,每日1剂,分2~3次温服,五虎追风散,每日2次,每次服3~5粒(每粒合散剂约0.25克左右)。外用十味散热敷患处。
【功用】温阳散寒、蠲痹搜风、通络止痛。
【方解】张氏认为风寒湿热虽为痹证的病因,但营卫先虚,腠理不固,才是成痹的关键,因此,温阳、补虚为治疗本病的基本大法。方用桂枝、川乌温阳散寒;制乳没、当归活血通络,止痛;黄芪益气护卫;白芍、甘草缓急止痛;地龙、五虎追风散搜风通络止痛;天南星、土茯苓化痰除湿;诸药合用,共奏温阳散寒,蠲痹搜风,通络止痛之功。
【主治】类风湿性关节炎。
【加减】风湿热痹加生石膏30~90克(先煎),知母12~15克;风湿寒痹,加制草乌12~15克(先煎40分钟),生麻黄9~12克,细辛6~9克;寒热夹杂痹,加知母;痰凝血瘀痹,加白芥子、甲珠、露蜂房各12克,土鳖虫12~15克;大便秘结,加生大黄;咽喉肿痛,加山豆根、板蓝根;风盛窜痛,加防风、威灵仙;骨节肿甚,加萆薢、苍术;病在上肢加桑枝、羌活;病在下肢加牛膝、独活;病在肩颈加葛根、姜黄;病在腰脊加续断、桑寄生;肝肾亏虚加熟地、枸杞子。风寒湿和痰凝血瘀两型配用十味散外治。
【疗效】治疗103例,结果近期缓解42例(占40.7%),显效35例(占33.98%),好转21例(占20.39%),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5.15%。远期疗效,追访88例(占80.58%),3年内仍保持缓解标准者29例(占34.94%),显效者27例(占33.53%),好转者25例(占30.12%),无效者2例,总有效率为97.59%。
【附记】方中五虎追风散(自拟方)由生马钱子(云南产)、全蝎各60克,大蜈蚣30条,白花蛇5条(亦可用乌梢蛇60克代替),冰片10克等5味药组成。取砂子置锅内,炒热后加入生马钱子,约在180℃温度下炒8分钟左右,或观马钱子炒至表面鼓起,内部略变黄色为度,取出去毛,与全蝎、蜈蚣、白花蛇一并粉碎,过100~120目筛;冰片另研细末,与上药混匀,分装入0号胶囊内(每粒含散剂约0.25克左右)。每日2次,每次服3~5粒(马钱子总量约为0.45~0.75克/日)。
十味散(李春樾验方):由生川乌、生草乌、生附子、生麻黄、肉桂、干姜各30克,生南星、生乳香、生没药、细辛各20克等10味药组成。上药共研为粗末,每取适量,用白酒或95%酒精调湿,纱布包敷患病关节处,上盖一塑料薄膜,以防药物渗漏,后用绷带固定。每晚睡前外敷,次晨取下。一般敷药后10分钟左右局部即有热感,疼痛随即逐渐减轻。亦可外敷热水袋,促使药物进一步发挥作用。本方对寒湿筋骨痹痛疗效颇佳。本方系李氏原方去豨莶草加生麻黄,宣透皮毛腠理,温经散寒,消肿止痛之功更加卓著。一般药后无不良反应,仅有个别患者局部皮肤轻度潮红搔痒,停药后即可消失。
肾功能不全者,忌服五虎追风散。
本病非朝夕能愈,应坚持服用,疗效始著。在治疗过程中,还要注意调摄,慎寒保暖,勿过劳累,避免感冒,及时治疗感染病灶,适时参加医疗体育锻炼,对于促进关节功能的恢复十分有益,有利于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32.14益气通痹汤
【来源】张选志,《中医杂志》(5)1990年
【组成】附片、桂枝各15克、黄芪、党参各30克,川芎20克,没药、乳香、防风、羌活、独活、甘草各15克。
【用法】上药用冷水浸泡1~2小时,沸水文火煎约2小时,每剂煎约300毫升,日分3次温服。
【功用】益气温阳,活血通痹。
【方解】高原大自然中清气缺乏,宗气化源不足,则一身之气虚;高原四季气俱寒冷,世居的藏族民众有生食、冷食的习惯,从而使寒冷之邪易内伤外感;气虚,寒冷均可使血行不畅,阳气阻遏,加重病情。因此、气滞、多寒、多瘀是高原痹证的主要病理机制。方用附片、桂枝温阳祛寒;黄芪、党参补中益气;川芎、乳香、没药活血通痹止痛;防风祛风胜湿;羌活、独活除湿通痹;甘草调和药性。诸药合用,共奏益气温阳,活血通痹之功。故用之疗效满意。又高原气压低,蒸发量大,在煎药时宜久泡久煎,方能使药物的有效成分释出。
【主治】高原痹证(包括急性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
【加减】行痹加苍耳子、天麻各10克;痛痹加麻黄12克,细辛6克;着痹加苍术15克,苡仁30克;气血双亏加鸡血藤30克,当归15克;肝肾阴亏加女贞子、旱莲草各30克;肾阳虚加仙茅、仙灵脾各15克;热痹加忍冬藤、红藤各30克;痛风加威灵仙、防己各15克。
【疗效】治疗122例,服药最少6剂,最多135剂,平均服37.5剂,结果治愈26例(占21.3%),显效34例(占27.9%),好转58例(占45.9%),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5.1%。
32.15流气止痛汤
【来源】孟琳昇,《浙江中医药》(3)1979年
【组成】木瓜、乌药、陈皮、香附、郁金、钩藤各12克,鸡血藤30克,川芎、柴胡、乳香、没药、丝瓜络各9克,木香、蜂房各6克,白芷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理肝气、通络道、止痹痛。
【方解】本证型的痛、麻、酸,呈流窜样,似属行痹范畴,但“风”的表现缺如,而每与情志有关,当另有一名,气痹是也。其病机在于肝气郁结。肝主疏泄,凡人体气机的升降,流布与调畅,“经气”的舒展,调畅受肝主疏泄功能的支配。若肝气横逆络道,气机不畅,气滞则血滞,“不通则痛”。肝主筋为罢极之本,《素问·痿论》所谓,“肝主身之筋膜”。就是说明肝有联络关节、肌肉和主司运动的作用。肝气逆乱,必然致使“主筋膜”的功能障碍,因而痹证形成。肝气横窜于筋隧络道之间,成为病邪,直接侵扰了经络的正常活动功能,所以产生“肝气胜者,为气痹”的证型。实为七情失调所致。其治故以疏肝理气、通络定痛为法,方用木香、乌药、陈皮、香附、柴胡、郁金疏肝理气,直达病所,使三焦气机不壅,则经络自能通利,所谓“气行则血活”。鸡血藤、丝瓜络、川芎、钩藤活血通络,俾血行不碍,则络道通而气自行,所谓“通则不痛”;木瓜、乳香、没药,既通络又定痛,更以蜂房搜剔,白芷香开,使经隧窜畅,纵有余邪,亦有外达之枢,从而共奏理肝气、通络道、止痹痛之功。
【主治】气痹,证见肢体关节酸楚、麻木、重着、疼痛或兼胸满胁痛、头眩嗳恶,或泛酸苦等。脉沉弦细滑为多,痛剧则弦紧,舌质淡红或紫,或挟紫斑,苔薄腻或灰,但以润滑为主。可见于多种痹痛,如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滑囊炎、腱鞘炎,以及未消神经炎、神经根炎、坐骨神经痛、闭孔神经痛、周围神经挫伤、低血钙、腰肌劳损等。
【加减】如见阴虚兆,舌绛苔少者,加元参20克;肝气犯脾胃者,加青皮、枳壳或佛手、香椽各12克;瘀象明显者,加土鳖虫6克,桃仁12克;麻木为主者,加木耳12克;挟风者,加海桐皮12克。
【疗效】治疗62例,痊愈(肝郁症状消失,痛、麻、酸基本控制,一年内无复发者)33例,显效(肝郁症状基本消失,痛、麻大部分控制,或虽有复发,再经治疗仍有效者)21例;好转(肝郁症状消失,痛、麻症状有所减轻)8例,总有效率达100%。其中治愈显效率为87.1%。
【附记】首次服用本方,大都药后半日内疼痛反见加重,周身烦躁,或腹中鸣响,或轻度腹泄,均为药效之征。半日后,此反应消失,原有证情开始缓解。
本方对神经痛疗效较佳。对关节已有变形(单纯肿大者除外)者,疗效不够理想。
32.16补肾活血汤
【来源】程昭寰,《辽宁中医杂志》(5)1983年
【组成】当归、赤芍各10克,生地15克,桃仁、红花各6克,茯苓12克,泽泻10克,川芎6克,丹皮9克,木瓜10克,露蜂房、桂枝各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待基本治愈后,应改汤为丸,徐徐善后。
【功用】滋肾养肝。
【方解】本病病在筋骨关节,但无不累及肝肾。精血同源,损则同损,虚则同虚。虽病变复杂,症状不一,但正虚是主要矛盾。治疗重点是滋肾养肝。滋肾要用温柔之品,不可温燥;养肝意在养血活血,不可峻猛克伐。若兼湿热痰瘀诸证,又应适当兼顾。补血之法,求之肝肾。肝肾同治,求补精血。本方是桃红四物汤合六味地黄丸加减衍化而成。血虚多滞,四物汤中以赤芍易白芍,更配入少量桃仁、红花,意在行瘀而不破血;六味地黄丸妙在三补三泻,病不在脾,故去山药,以木瓜易山萸肉,酸入肝以柔筋。蜂房味苦平,用治痹证,能凉血祛风除湿;桂枝辛甘,通络和阳。通络有行血之能,和阳有通气之功。阴柔之剂佐入阳刚之品,使药能直达病所。药虽平淡,效果尚好。
【主治】类风湿性关节炎。
【加减】瘀血明显加土鳖虫、地龙;兼湿热加苍术、黄柏、苡仁;上肢疼甚,加威灵仙、片姜黄;下肢疼甚加牛膝、五加皮;腰痛甚加豨莶草、桑寄生;气虚加黄芪、党参;阳虚去生地、丹皮、加仙茅、仙灵脾;血虚加丹参、鸡血藤、何首乌;阴虚去茯苓、泽泻,加女贞子、旱莲草。
【疗效】多年使用,屡验屡效。
【附记】对关节变形的病人,难求速效,宜本方改用丸药缓图,其效方显。
32.17加减痛风方
【来源】汪履秋,《江苏中医》(2)1990年
【组成】生麻黄8克,制苍术10克,桂枝8克,防风、防己、威灵仙、制南星各10克,鸡血藤15克,桃仁、红花各10克,全蝎3克,雷公藤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散风渗湿,散寒通络,化痰消瘀。
【方解】病由风湿痰瘀所致,治以祛风,宣湿,化痰,消瘀之法。此四法合为一体,缺一不可。而朱丹溪“上中下通用痛风方”,熔此四法于一炉,对本病甚为合柏。本方即以此方为基础化裁而成。方用麻黄发散风寒;苍术苦温燥湿;防风祛风散寒;桂枝除在上之风;防己除在下之湿;威灵仙通行十二经而祛风通络;制南星化痰燥湿;桃仁、红花活血消瘀;鸡血藤活血养血兼制他药温燥太过;全蝎搜风剔络;雷公藤祛风解毒。综观全方,既能散风邪于上,又能渗湿邪于下,还可散寒通络,化痰消瘀,因而用之多效。
【主治】类风湿性关节炎。
【加减】若寒邪偏甚者,加熟附子、制川乌各10克;热邪偏甚者,加生石膏30克(先煎),知母10克,忍冬藤、虎杖各30克;气血亏虚者,加黄芪15克,当归、白芍各10克;肝肾不足者,加熟地、鹿角片各12克;风胜游走加白芷、羌活;湿盛漫肿,加苡仁、大腹皮;周身关节疼痛,加千年健、伸筋草、络石藤等,同时按部位加引经药。
【疗效】治疗50例,服药60~180天,结果痊愈1例,显效21例,好转2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4%。39例为类风湿因子阳性中、阴转率为35.9%。
32.18王氏热痹方
【来源】王士相,《天津中医》(1)1987年
【组成】桂枝3~6克,防己12~15克,海桐皮9~12克,生石膏15~30克,黄柏6~9克,木通6~9克,生薏米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清热祛湿。
【方解】本方系从吴氏加减木防己汤加减化裁而成。方中桂枝本为辛温之品,原非温热所宜,此用其意有二:湿为阴邪,非温不解,此其一;桂枝有通血脉,调营卫之功,以化血脉中阴浊之气,此其二。生石膏、桂枝合用以辛散;防己苦寒通经络之湿邪;黄柏、木通苦寒清利湿热;海桐皮苦平,入血分;薏苡仁甘淡,主湿热挛痹。合用则清热祛湿作用尤著。
本方中桂枝、防己、黄柏、木通为治疗风湿热的主要药物,尤以木通为最。这不但是临床经验,而且也有文献记裁:如朱丹溪“潜行散”即用木通一味;《古今医鉴》的“神通饮”即用木通二两水煎服;《景岳全书》中的“抽薪饮”治热盛挛痹,亦用木通配合黄芩、石斛、栀子、黄柏、枳壳、泽泻、甘草。
【主治】热痹。发热多急骤、高热、多汗、大关节明显红肿热痛、皮肤环形红斑。脉滑数。
【加减】若无汗者,加独活1.5~3克,汗出热退者则去之;木通、黄柏苦寒伤胃,尤以木通易引起呕吐,本方加生甘草、橘皮各3~6克可解木通之致呕;关节红肿热痛、高热,尤以环形红斑、结节红斑者,可酌加清热凉血,去血中毒热之品,如广角、丹皮、赤芍、大黄(勿后下);关节红肿痛极重,伴发热者,可酌用羚羊角、山栀、胆草等。羚羊角治热痹掣痛,极效(观叶天士医案自知);发热渐退、关节红肿渐消,此时生石膏、木通、黄柏逐渐减量,最后停用生石膏。方剂变化为:桂枝、防己、海桐皮、黄柏、木通、生薏米,酌加桑枝、桑寄生、秦艽、赤白芍、当归、甘草。如诸证消失,血沉,抗链“O”正常,此时以上方可配丸药,每丸重9克,每次1丸,日服2次。服用时间最少不能低于3~4个月,最好以半年为度。
【疗效】临床屡用,多有良效。
【附记】王氏治阴虚热痹,则用阴虚热痹方(自拟经验方):忍冬藤、连翘、牛蒡子各9克,栀子3克,知母、桔梗各6克,麦冬9克,生地、元参各6克,桑枝30克,桑寄生12克,海桐皮、防己各9克。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同时口服六神丸(中成药)1~2次,每次10粒,吞服,并用锡类散吹喉,疗效甚捷。
32.19桂枝活络汤
【来源】徐心仁,《新中医》(4)1987年
【组成】桂枝、赤芍各15克,白芍、丹参各30克,当归12克,乳香、没药、炒穿山甲各10克、蜈蚣2条,秦艽20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调和营卫、温经通络,活血祛瘀、止痛。
【方解】本病之起,内由正气不足,营卫气血失调,外由风寒湿、温热、痰浊、瘀血而致痹阻经络所致。本方由桂枝汤合活络效灵丹加味组成。方用白芍养血缓急,赤芍活血通络,二药配用,俾补而不碍邪,通而不伤血;伍以甘草酸甘化阴,缓急止痛,对于肢体关节之拘挛疼痛更为合适。配以丹参、当归、乳香、没药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桂枝通血脉、活经络,和营卫;秦艽祛风湿、通经络;更加蜈蚣、穿山甲尤善走窜,性专行散、搜风止痛,可以增加原方疗效、缩短疗程,防止关节僵直畸形。诸药配伍为用,共奏调和营卫、温经通络、活血祛瘀止痛之功,故用之多效。
【主治】痹证。
【加减】如寒湿阻络,加制川乌、制附子、麻黄、细辛;湿热阻络,去当归、白芍、穿山甲,加石膏、知母、金银花藤、黄柏、防己、牛膝、苍术、苡仁、地龙;寒热错杂,加制附子、制川乌、石膏、滑石;口干加生地;口苦加黄柏;瘀血阻络,加红花、松节、元胡、炙水蛭;肝肾两虚,加杜仲、熟地、续断、巴戟、补骨脂;痰湿阻络,去白芍,加苡仁、萆薢、半夏、茯苓、白芥子;关节肿胀积液,加麻黄、白芥子;气虚加黄芪、党参;血虚加鸡血藤、当归、首乌;气阴(血)两虚,加黄芪、太子参、麦冬、五味子、制首乌。此外,结合病变部位及症状特点加减:上肢痛加羌活、桑枝、威灵仙;肩关节痛加防风、姜黄;下肢痛加牛膝、独活、千年健、海桐皮;腰痛加杜仲,枸杞、巴戟;足跟痛加肉苁蓉、补骨脂、枸杞,重用白芍;四肢痛加羌活、独活、防风、姜黄、千年健;肢体麻木加黄芪、鸡血藤、天麻、栝蒌、胆星;但麻不木为气虚,重用黄芪,但不寐为湿痰死血,加风化硝、姜汁、半夏;关节僵直畸形,加全蝎、骨碎补、虎骨(或豹骨、猴骨)、鹿角胶;皮下红斑加生地、丹皮。
同时随证配用外治方:①熏洗方:川乌、草乌、威灵仙、甘松、舒筋草、防风、白芷。上肢加姜黄、桑枝;下肢加牛膝、千年健、五加皮。煎水趁热熏洗患处(湿热痹忌用);②外洗方:黄柏、苍术、牛膝、苡仁、金银花藤。煎水待温洗患处,适用于湿热痹;③止痛擦剂:生半夏、生南星、生川乌、生草乌,加50%酒精浸泡1周,外擦患处。有明显消肿止痛作用。
【疗效】治疗130例,临床治愈67例,显效28例,好转24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达91.5%。疗程:最长186天,最短3天,平均21天。
32.20石藤热痹汤
【来源】张梦侬,《临证会要》
【组成】生石膏粉、忍冬藤各30克,鲜桑枝、白茅根各60克,夜交藤、鲜石斛、白芍、生地各15克,知母、黄柏、甘草、竹茹各10克,白粳米1撮。
【用法】上药加水2500毫升,煎熬成1000毫升,分两日6次温服。病重可一日服完。
【功用】清热滋阴、熄风通络。
【方解】本病因风热合邪,故方用石膏清热、降火生津;黄柏清热坚阴;生地凉血泻火清热;知母消肿泻火滋阴;白芍泻火敛阴止痛;忍冬藤散热解毒消肿;夜交藤滋肝肾之阴而通络;白茅根清血分中之热而消瘀;桑枝利关节治风热臂痛;竹茹除烦热,而寒滑利窍;石斛除邪热治风痹骨痛;甘草解百毒而缓中止痛;白粳米滋胃液以清热除烦。组合成剂,用治此病,屡试皆效。
【主治】热痹,证见上下肢肩、肘、腕、指、髀枢、踝、趾诸关节,游走作痛。痛处热灼,微现红肿,痛如锥刺、不能动。但持续0.5~1日,此处痛减,红肿消退。又走窜彼处关节,引起肿痛,循环往复,交替不已。多有炽热、汗出、舌红、脉数、食少、形瘦等象。常数日或数十日不愈。
【疗效】多年使用,屡验屡效,效果甚佳。
32.21蠲痹六虫汤
【来源】程爵棠,《江苏中医》(1)1982年
【组成】炙全蝎(研冲)、炙蜈蚣(研冲)各1.5~3克,炙蕲蛇4.5克,炙蟅虫6克,鹿含草、寻骨风、制川乌、制草乌各9克,僵蚕10克,制附子、桂枝各6克,甘草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重则2剂),日服3~6次,温服。
【功用】祛风散寒、通络止痛。
【方解】《金匮要略》云:“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济生方》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皆因体虚腠理空疏,受风寒湿气而成痹也。痹之为病,寒甚则痛,风多则行,湿多则著。”由此说明体虚为病之本,风寒湿三气杂至为病之标。病有久暂,证有虚实。质言之,用“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二条来概括痹证的病机足矣。治宜祛风散寒、通络止痛。方用炙全蝎、炙蜈蚣,搜风通络、蠲痹止痛;佐以蕲蛇(或白花蛇),祛风湿、通经络;蟅虫(地鳖虫)化瘀止痛。以制附子、制川、草乌温经散寒、通经止痛;僵蚕、鹿含草、寻骨风祛风湿、通经络;甘草解百毒,并能协调诸药之性;桂枝调和营卫、通络散寒,又能横通四肢关节,故兼之为使。诸药配伍为用,共奏祛风散寒、通络止痛之功,故用之多效。
【主治】痹证(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肥大性脊椎炎等),证见肢体关节疼痛,遇阴雨或寒冷天气疼痛尤著,或肿胀疼痛,甚则关节屈伸、转侧不利,或肢体关节功能活动严重受限,或强硬僵直、筋缩内卷、关节变形,手不能抬举提物,足不能履步,脉弦细或沉弦。
【加减】病初起,去全蝎、蜈蚣、附子,加秦艽、威灵仙、羌活、防风;病发上肢者加羌活、片姜黄;发于下肢者加独活、牛膝、木瓜;关节肿胀不红,或关节变形者,重用寻骨风,加钻地风、炙蜣螂、狗脊、鹿角胶、伸筋草;或减制川草乌;筋脉挛急或兼阴虚者,加炒白芍、枸杞;脉细、舌淡红而嫩者或兼血虚者,加鸡血藤、首乌、地骨皮;肢冷畏寒,脉沉迟而紧者加仙灵脾,重用附子、桂枝。
【疗效】治疗顽痹157例,年龄均在40岁以上,病程1~10年不等。其中痊愈141例,显效12例,有效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9.4%。
【附记】本方系根据名医朱良春之经验方——六虫汤减炙蜣螂、钻地风,加制附子、制川乌、制草乌、桂枝而成。六虫汤用治顽痹,极效,用于风寒湿痹,反而疗效不佳,可能是药重病轻之故。后得一名医指教:即在治痹对证方中加入制附子、制川乌、制草乌、能增强疗效。后经反复验证筛选化裁而成本方。若能随证加减,能通治风寒湿痹和顽痹。尤其顽痹,贵在守方,其效始著。待病初愈,可将汤药改为丸药缓图,巩固疗效。若遇卒病,要先治卒病,后治本证,否则必然影响疗效。
32.22补肾清热治尪汤
【来源】焦树德,《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生地15~20克,桑寄生20~30克,桑枝30克,地骨皮10~15克,酒浸黄柏、知母各12克,川断骨碎补各15~18克,白芍15克,威灵仙12~15克,羌活、独活各9克,忍冬藤30克,桂枝6~9克,红花9克,制乳香、没药各6克,炙山甲9克,炙虎骨(或豹骨、熊骨)12克(另煎兑入)。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3次。
【功用】补肾清热,疏风化湿,活络散瘀,强筋壮骨。
【方解】本方取丹溪潜行散合自拟的清热散痹汤和补肾强筋之品组合而成。方中以生地补肾壮水;黄柏坚肾清热;川断补肾壮筋骨;骨碎补补肾祛骨风为主药;以桑寄生补肾强腰,除风通络;地骨皮益肾除劳热;威灵仙祛风湿、除痹痛;羌独活搜肾、膀胱二经之风湿;虚骨祛风壮骨,以骨治骨为辅药;以白芍养血以缓急;知母降火清热,除蒸清烦;忍冬藤通经络,祛风湿;红花活血通经;乳没化瘀定痛;炙山甲通经络,有虫蚁搜剔之能;桂枝温阳宣痹,配羌、独活之辛温,可以免除方中大队凉药抑阳涩滞之弊为佐药;以桑枝通达四肢,祛风湿,利关节为使药。
【主治】尪痹,肾虚标热重证。痹,病程较长,再兼体质、年龄、地域等不同,有的则可寒郁化热,或从阳化热而出现热证。但这是其标,其本仍是肾虚受寒所致,故称肾虚标热证。热象轻者为轻证,热象重者为重证。本方所治证为:关节肿痛,不怕冷,夜间喜把病肢放在被外,但时间过长又会加重疼痛,或有五心烦热、低热、咽干牙肿,大便干秘,舌苔黄、舌质红、脉细数、尺弱小等。
【加减】有低热或下午体温升高,五心烦热者,加秦艽20~30克;关节,筋肉痛重者,加蚕砂10~15克,海桐皮15克;晨僵明显或关节僵直、挛缩严重者,可加白僵蚕10~12克,木瓜10克,生苡米30克,地鳖虫9克;上肢痛重者,加片姜黄9~12克;尚兼有受凉痛增症状者,可加草乌3~6克,地鳖虫6~9克;肿痛关节略现轻度发红,用手扪之局部略热者,可加皂刺6~9克,连翘10~15克,白芷6~9克;瘀血证明显者,可减地骨皮、白芍、加赤芍15克,桃仁10克,活血止痛散1克,1日2次,装胶囊,随汤药冲服;下肢病重者,加牛膝、泽兰各10~15克;大便干结者,可加桃仁泥10克,酒大黄3~6克;口渴思冷饮者加生石膏30克。
【疗效】长期应用,坚持治疗,疗效显著。
【附记】1.本方巧妙之处在于先用黄酒浸泡黄柏3~4小时,然后入煎,可增强药效;2.注意事项:①肾虚标热重证因为是标热,所以多数病人服本方一段时间后,热证消除而又出现肾虚寒盛证,这时则须投以补肾祛寒治尪汤而渐致痊愈收功。此时可参考补肾祛寒治尪汤的注意事项;②本方中的黄柏须用黄酒浸泡3小时以上,捞出入煎药中同煎。
32.23乌头二仙黄酒汤
【来源】董建华,《中国当代名医验方大全》
【组成】川乌5克,淫羊藿、仙茅、牛膝各15克,当归、防己、桂枝、赤、白芍、五加皮、苍术各10克,黄酒60毫升(冲)。
【用法】每日1剂,水煎两次,早、晚各服1次。
【功用】祛风除湿,温经通络。【主治】类风湿性关节炎。
【加减】上肢痛甚加羌活10克;下肢痛甚加独活10克;关节红肿热痛加水牛角30克(先煎),赤芍、丹皮各10克。
【疗效】多年应用,疗效显著。
【附记】“类风湿”是一种常见而难治之症,见症又较为复杂,故再选各地名医秘方数则,以备临床选用。
(1)痹痛宁(谢海洲):鹿角霜、防己、当归各15克,附子、桂枝、羌活、独活、赤芍、白芍、地龙、乌蛇肉、甘草各10克,生地、薏苡仁、黄芪各30克,蜈蚣3条。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分服。
(2)益气活络汤(黄家勖):黄芪、桑枝各30克,党参、白术、当归、白芍各15克,桂枝、羌活、独活、防己、炙甘草各10克。每日1剂,水煎两次,早、晚空腹服。临床应用时又可加些虫类药如蜈蚣、地龙或白花蛇等,其效更佳。
(3)热痹饮(刘志明):当归、忍冬藤、防己、海桐皮各15克,黄芩、连翘、防风、甘草各10克,薏苡仁25克。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饭后1小时服。此方适用于类风湿而显热象者,如关节红肿热痛等。
(4)钱氏类风湿方(钱今阳):桂枝、白芍、白术、知母、防风、海桐皮、威灵仙、甘草各10克,伸筋草15克。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分服,久服无害。
三三、治痛风性关节炎(白虎历节)秘方(3首)
33.1消痛饮
【来源】叶伟洪,《中医杂志》(4)1990年
【组成】当归12克,牛膝15克,防风12克,防己15克,泽泻18克,钩藤15克,忍冬藤25克,赤芍18克,木瓜25克,老桑枝30克,甘草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清热通络,消肿止痛。
【方解】多因脏腑经络先有蓄热,复感风寒湿邪所致。方中以当归、赤芍、牛膝凉血活血止痛;钩藤、忍冬藤、桑枝清热解毒通络;防风、防己、泽泻、木瓜、祛风利湿消肿,配合祛风渗湿止痛之剂局部熏洗,内外同治,共奏清热通络,消肿止痛之功。
【主治】痛风性关节炎。
【加减】关节红肿甚者,加黄柏、地龙;大便燥加大黄(便软则同煎,便结则后下);痛甚加田三七、乳香、没药。同时用下列药物煎汤熏洗;马钱子20克,红花15克,生半夏20克,王不留行40克,大黄30克,海桐皮30克,葱须3根,艾叶20克。煎水熏洗患处,每天1剂2次。
【疗效】治疗18例,显效15例,有效3例,总有效率达100%。
【附记】为了巩固疗效,防止复发,必须注意节制饮食,不可暴饮暴食,不吃高嘌呤饮食(如动物肝、肾、脑、心等内脏,以及虾、蟹、鸡汤、鱼卵等),避免饮酒(尤其啤酒),防止受凉、劳累和过度肥胖,平时多饮水。待关节肿痛消失后,每周仍需要服3剂,坚持两个月,可促进尿酸排出,降低血中尿酸的浓度,巩固治疗效果。
33.2痛风方
【来源】张瑞仪,《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苍术、黄柏各15克,蚕砂12克,木瓜10克,牛膝6克,丹参15克,白芍、桑枝各12克,灵脂9克,延胡索、路路通各15克,槟榔10克,云苓15克,升麻、甘草各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另局部外敷金黄散、活血散。
【功用】清利湿热、行气豁痰。
【方解】本方用苍术、黄柏、蚕砂祛风除湿;路路通、灵脂、桑枝、丹参祛瘀通络;槟榔祛热燥湿,云苓、泽泻、利水除湿,使浊邪从小便而去。在牛膝与升麻的用量上,使牛膝倍升麻,一升一降,活动气机,以调整气机升降平衡,共奏疗效。
【主治】痛风。
【加减】热甚加金银花、蒲公英、丹皮等;肿甚加泽泻、防己、瞿麦等;后期补肝肾,加龟板、枸杞、淫羊藿、锁阳等,豁痰散结加南星、法半夏、浙贝等;体虚加黄芪、人参等。
【疗效】治疗痛风300例,均取得良好疗效。
33.3泄浊化瘀汤
【来源】朱良春,《江苏中医》(3)1990年
【组成】土茯苓45克,萆薢15克,威灵仙3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泽兰10克,生苡仁30克,全当归10克,车前子10克,泽泻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降浊泄毒,活血化瘀。
【主治】关节疼痛的复发作,关节肿大,甚至强直畸形,屈伸不利,皮下有痛风结节,脉沉弦或沉涩,舌淡胖或紫暗,苔薄白或白腻。
【方解】痛风乃浊毒瘀滞所致。故方用土茯苓、萆薢、威灵仙、桃仁、红花、泽兰、泽泻、生苡仁、全当归、车前子等为基础方。土茯苓泄浊解毒、健胃燥湿、通利关节;萆薢分清泄浊。
三四、治肩周炎秘方(3首)
34.1肩凝汤
【来源】类多峰,《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当归、丹参各30克,桂枝15克,透骨草30克,羌活18克,生地30克,香附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活血通络、祛风解凝。
【方解】方中当归、丹参、生地养血活血、散瘀止痛;桂枝上行肩臂,可舒筋脉之挛急、利关节之壅滞;配羌活、透骨草以通络祛风寒湿邪;香附乃血中之气药,可行气活血,气行则血行,诸药配伍,肩凝可除。
【主治】肩周炎。
【加减】冷痛较剧者,加制川草乌各9克;热痛者加忍冬藤、桑枝各60克;刺痛者加制乳香、制没药各6克;气虚者加黄芪18克;顽固难愈者加蜈蚣、地龙各9克。
【疗效】治疗100例,以服药30剂为标准,治愈(疼痛消失、肩关节活动自如,半年未复发者)56例;基本治愈(疼痛消失,肩关节活动轻度受限)35例;有效(肩痛减轻,活动有进步者)8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达99%。
34.2温经通络汤
【来源】程爵棠,《临床验方集》
【组成】制川乌、丹参、生香附、透骨草、延胡索各15克,桂枝、干地龙、寻骨风、片姜黄各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温经散寒、祛风湿、活血通络止痛。
【方解】肩凝症,属中医痹证范畴。多因睡时露肩,或着地而卧,外感风寒湿三气杂至所致。治宜温经散寒、祛风除湿、活血通络止痛。故方用制川乌温经散寒、祛风湿,与痹证尤宜;配用桂枝温经散寒、通络止痛;丹参、延胡索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且延胡索为血中气药,尤善治一身上下内外各种疼痛之证;干地龙驱风通络、活络止痛;辅以生香附行气通滞,又为气中血药,合延胡索其通滞止痛之力尤著;透骨草、寻骨风祛风湿、通络止痛;片姜黄破血行气,合桂枝横通肢节,引诸药直达病所。诸药相伍,共奏温经散寒祛风湿、活血通络止痛之功。
【主治】肩凝症(肩周炎),症见关节疼痛或酸楚、活动受限、屈伸不利,日久不愈。得温稍舒,遇寒冷天气尤著。
【加减】临床运用,可随症加减。
【疗效】治疗150例,结果痊愈122例,显效21例,有效7例。总有效率达100%。
【附记】一般用本方即可,若兼症严重,宜随症加减,多能应手取效。如配用名医董漱六熏洗验方,治疗痛肩风(即肩周炎),效果尤佳。药用:鬼箭羽15克,桂枝9克,红花9克,木瓜9克,蚕砂15克,黄酒250克。上药水浸15分钟,再加水半面盆,黄酒250克煎汁,熏洗肩关节痛处,待药汁冷后,不要例掉,将原药汁再加水适量煎汁,再熏洗患处。每剂可连用3天,每天熏洗2次,共6次,再用第2剂,用法同前。功能祛风散寒,活血化瘀,通经和络,并治风湿痹痛(《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
34.3加味逍遥散
【来源】葛植厚,《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柴胡、当归、炒白芍、云苓、秦艽、黄芩、制附片、陈皮、法半夏各9克,甘草、白芥子各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白酒为引。
【功用】驱风除痰、温经止痛、舒肝和脾。
【主治】肩周炎。
【加减】寒气盛去黄芩加干姜;痛连背臑酸困不止加羌活、威灵仙;气虚加黄芪;湿重加苡仁、防己、白术。
【疗效】治疗50例,服药20剂,治愈44例(占88%),好转5例(占10%),无效1例(占2%),总有效率为98%。
三五、治坐骨神经痛秘方(7首)
35.1蠲痛汤
【来源】万良政,《陕西中医》(10)1988年
【组成】熟地、鸡血藤各15~30克,川续断、川独活、威灵仙、鹿衔草、全当归、川牛膝、生甘草各10~15克,金狗脊10~30克,炒白芍15~6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补益肝肾、祛风除湿、散寒通络。
【方解】方中熟地、狗脊、续断补益肝肾;强筋壮骨;独活、威灵仙、鹿衔草祛风除湿、散寒止痛;当归、白芍、鸡血藤养血和营、活血通络;白芍配甘草酸甘化阴、养阴益血、缓急止痛;牛膝活血通络、祛瘀上痛、引药下行直达病所。诸药相伍,共奏补益肝肾、祛风除湿、散寒通络之功。若能辨证论治,恰当增减,对于各种病因、证型的坐骨神经痛都能取得显著效果。
【主治】坐骨神经痛。
【加减】若兼风寒者,加制川乌、川桂枝各10克;兼湿重者,加炒苍术、川黄柏各10克,晚蚕砂15克;气虚者加生黄芪30克;阳虚者加制附片、肉苁蓉、淫羊藿、巴戟天各10克;刺痛明显者,加制乳没、川红花、桃仁各10克;痛剧者加露蜂房10克,蜈蚣2条。
【疗效】治疗79例,结果痊愈(临床症状消失,体征阴性,活动自如,能参加正常工作者)59例;显效(临床症状显著好转或基本消失,体征有所恢复,能参加一般活动和体力劳动)1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6%。疗程最短5天,最长52天,平均治愈时间为16.5天。
35.2四虫蠲痹汤
【来源】郑跃进,《新中医》(12)1990年
【组成】全蝎3~6克,蜈蚣2条,地鳖虫6克,地龙、天麻、当归、柴胡、牛膝各10克,薏苡仁45~60克,葛根30克,鹿衔草、熟地各15克,白芍18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各服1次。6日为1疗程。
【功用】攻补兼施,标本同治。
【方解】方中全蝎善于走窜,有开气血之瘀、祛风活络之功;蜈蚣走窜搜风通络;地鳖虫活血散瘀、疗伤定痛;地龙通络止痛疗痹。四虫合用,祛风蠲痹,活血定痛之功显著。葛根解肌舒筋,生津液而濡养筋脉;当归、熟地、白芍养血柔筋,缓急止痛;鹿衔草祛风除湿、强筋壮骨;苡仁舒筋除痹止痛。加天麻、柴胡入肝经,养筋疏肝;牛膝引药下行,直达病所。全方攻补兼施,标本同治,故获良效。
【主治】干性坐骨神经痛。
【加减】偏寒者,患肢怕冷,遇冷痛甚,得暖痛减,加制川乌、制草乌各15~30克(先煎1小时);瘀血者,有闪扭伤史,痛如针刺,夜间加剧,舌质暗红或有瘀斑,加乳香、没药各6克,田三七2克;湿热者见口干,舌质红,苔黄,脉弦数,加忍冬藤、土茯苓各15~30克,川黄柏10克。
【疗效】治疗124例,服药最少3剂,最多60剂,平均14.3剂。结果:痊愈(疼痛消失、直腿抬高试验阴性、压痛点消失、恢复病前工作和劳动强度)72例(占58.1%);显效(疼痛基本消失、试验阴性,但小腿外侧、后侧,或足背有不适感,恢复原来工作和劳动)38例(占30.6%);有效(疼痛,体征减轻,阴雨天或劳累加重)11例(占8.9%);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7.6%。
35.3通经止痛汤
【来源】李治方,《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制南星、白芷、黄柏、川芎、红花、羌活各10克,威灵仙25克,苍术、桃仁、木防己、元胡、独活各15克,龙胆草6克,神曲、桂枝各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祛风除湿、活血化瘀、涤痰通络。
【方解】多因风寒湿气侵入肌肤,流注经络,则津液为之浊滞、气血失畅而致血停为瘀,湿凝为痰。痰瘀互结,闭塞通道所致。治宜祛风除湿、活血化瘀、涤痰通络之法。方中威灵仙、羌活、独活、木防己、桂枝通经活络;南星燥湿活络祛风;桃仁、红花、川芎、元胡以化经络中之瘀,血行风灭以止痛;白芷行营卫;少佐黄柏、龙胆草既能疏通下焦湿热,又能缓风药之燥;苍术健脾燥湿,绝痰湿生化之源;神曲消食和中,蠲痹而不伤胃腑。合而用之,则祛风、燥湿、涤痰、清热、通络诸法俱存,祛邪而不伤正,故用之效捷。
【主治】坐骨神经痛。
【加减】急性发作者加川牛膝15克;慢性者加木瓜15克;痛甚者加乳香、没药各10克,白芍60克;热重者加忍冬藤35克;偏寒者加制川乌15克,减黄柏、龙胆草之用量;湿重者加苡仁30克,通草6克;下肢麻木者加全蝎6克(研末吞服);腰痛者加杜仲10克,续断30克;患肢屈伸不利者加木瓜15克。
【疗效】治疗53例,平均治疗2个疗程(3天为1疗程)以上,结果痊愈38例,显效6例,有效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22%。
35.4缓急阳和汤
【来源】鲁国良,《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桂枝10克,麻黄9克,木瓜、当归、牛膝、白芍、白芥子各15克,甘草8克,制川乌、制草乌各6克,首乌、熟地各30克,鹿角胶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温经散寒,柔肝养血,活络止痛。
【方解】本方以阳和汤加减化裁而成。因其温峻内守难达病所,取麻黄、桂枝功专散寒;加牛膝引药下行;增制川、草乌合白芥子祛痰开结、散寒止痛;益首乌配鹿角胶补益肝肾;当归合熟地养血柔肝;白芍、木瓜、甘草酸甘化阴,有柔肝舒筋之妙。合而用之,具有温而不燥,通而不伤,补而不滞,柔而不凝的优点。从临床观察,疗效满意。
【主治】坐骨神经痛之虚寒型。
【加减】畏寒甚加黄芪、炮姜;瘀血明显加乳香、没药、红花、桃仁;瘀阻经络加蜈蚣、露蜂房;肌肉萎缩去辛燥耗散之麻黄、白芥子、制川、草乌,合四君子汤加怀山药、龟板。
【疗效】治疗38例,结果痊愈17例,显效15例,好转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4%。
35.5舒筋止痛汤
【来源】邱幸凡,《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
【组成】白芍30克,炙甘草10克,木瓜、怀牛膝、伸筋草各30克,蜈蚣2条,鸡血藤30克,当归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用】养血柔肝,舒筋止痛。
【主治】坐骨神经痛,偏于阴血不足者,证见下肢挛急、抽掣疼痛、屈伸不利。
【加减】疼痛剧烈,加制乳香、制没药各6克;局部发冷,遇寒痛重,加细辛6克,制附片10克,制川、草乌各6克;下肢酸软无力,加杜仲15克,桑寄生30克,狗脊15克。
【疗效】屡用效佳。
35.6通经行痹汤
【来源】林沛湘,《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桂枝10克,白芍30克,炙甘草8克,生姜7克,威灵仙10克,独活8克,徐长卿20克,牛膝10克,苏木、大枣各1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3次。5天为1疗程,可连服2~3个疗程。
【功用】散寒祛湿,调和气血,通经行痹。
【方解】坐骨神经痛,中医多按痹证辨治。痹证的病因早在《内经》已有定论。此多因风寒湿邪留连筋骨、气血凝滞、营卫行涩、经脉不通所致。与痹证病机大致相同,然治疗有异。林氏根据痹证的病位,与足太阳经脉走向相似,其症多属寒湿,且与筋骨肌肉失养相关,故治疗宜温,宜通,宜养。本方以《伤寒论》太阳经方——桂枝汤加味,桂枝性温味辛,入足太阳经,可温通经络而达营郁,开痹涩而利关节,方中用之专通太阳经脉之阻滞;遣大量白芍配炙甘草,以缓经脉肌肉之拘急;合大枣益养胃气而为通阳之资,且能助桂、芍、姜、草等调和营卫气血之运行;独活长于祛腰以下之风寒湿邪,合威灵仙、徐长卿更能祛寒散湿、活络止痛;苏木、牛膝共有行血散瘀、强筋健骨之功;其中牛膝、独活引药下行,使桂枝汤成为有的放矢。观全方对证对症对位,峻而不燥,故用之效佳。
【主治】原发性坐骨神经痛,证属寒湿痹阻,气血凝滞者。又凡太阳经脉不通所致之痹痛,证候偏寒者,亦可用本方化裁治疗。
【加减】气虚加黄芪15克;寒凝痛甚去徐长卿,加制乌头6~10克(先煎);腰痛酌加川断、杜仲、桑寄生;服药后偏热者加知母、黄柏各10克;如颊、项、肩胛痹痛,可去独活、牛膝,加葛根、羌活、片姜黄等。又因于腰椎骨质增生继发的坐骨神经痛,应酌加鹿含草、桑寄生、骨碎补等壮腰健肾之品。
【疗效】多年应用,疗效甚佳。一般服10~30剂,即愈或显效。
【附记】又冯彦臣副教授用自拟的升降定痛汤治疗坐骨神经痛,颇有效验。药用:黄芪、川断、桑寄生、怀牛膝、土元各30克,白术、升麻、桃仁、红花、广木香、独活、小茴香各10克,补骨脂、当归各12克,甘草6克。每日1剂,水煎服。功能健脾补肾,升降通络。验之临床多效。
35.7通络镇痉汤
【来源】彭述宪,《千家妙方·上册》
【组成】丹参30~45克,钩藤30克,血竭5克,豨莶草15克,蜈蚣2条,地龙12克,柴胡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用】祛风胜湿、通经止痛。
【主治】坐骨神经痛。
【加减】若症见口渴、口苦、苔黄、脉数者,可加金银花30克,黄柏9克,苍术6克等;偏寒者,可加桂枝10克,附片6克等;偏湿重者,且患肢麻木酸胀者,可加苡仁30克,通草6克,桑枝15克等;患肢屈伸不利加九节风、续断各15克,木瓜6克等;有外伤史证兼瘀血内阻者,加红花6克,骨碎补15克等。
【疗效】治疗36例,有24例获愈,8例好转,4例无效。
三六、治肋间神经痛(胁痛)秘方(6首)
36.1乙癸同源饮
【来源】周兰若,《浙江中医杂志》(6)1964年
【组成】北沙参(米炒)、生地、生鳖甲、制首乌各12克,麦冬、枸杞子、金铃子、生白芍各9克,酒炒当归6克,牡蛎24克,藏红花1.5克(后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滋肾养肝,活血软坚消肿。
【方解】本方系根据内经“乙癸同源”之理,参合前贤学说,采用魏玉璜一贯煎,并叶天士治肝郁之法,结合临证实践经验,从育肾水以涵肝木,消肝肿入手制订而成。方用北沙参、生地、麦冬、枸杞子滋肾阴;首乌、白芍、当归养肝血;生鳖甲、牡蛎软坚潜阳;金铃子理肝气;配合红花、当归活血化瘀。诸药配伍为用,共奏滋肾养血、活血化瘀、软坚消肿之功。
【主治】右胁肿痛,证见胁脘瞀闷、噫嗳矢气、右胁痞硬有形,遇劳即疼,或按之压痛、纳少、神疲、溲时清时混、便时鞕时溏,脉弦细或濡细,舌苔薄腻,或质红而苔白糙。
【加减】阴虚及阳,证见畏冷、早泄、阳痿者,加鹿角霜、巴戟肉、锁阳等;腰膂酸楚、俯仰不利者,加续断、杜仲、狗脊、龟板、菟丝子等;若肝病传脾、脾虚失运,证见纳少、脘闷者,去首乌,加白术、茯苓、神曲,砂仁、蔻仁、陈皮、川朴、合欢皮等;若胁脘掣痛、大便时溏者,去首乌、麦冬,加乌梅、姜汁炒川连、党参、白术等;倘肝阴久虚、五志之火偏旺、君火妄动,证见心悸、不寐者,加枣仁、远志、丹参、防己、五味子等;如有夜热、盗汗、脉弦数者,加阿胶,银柴胡、橹豆衣等;如兼挟外感,证见发热、头胀、头痛、脉数者,加荆芥穗、菊花、金银花、银柴胡、黄芩、青蒿梗、连翘等;如湿阻气滞,证见身热、溲赤、口苦腻,脉濡或细数者,去麦冬、首乌,加茵陈、滑石、黑山栀、龙胆草、黄芩、泽泻、赤苓、清宁丸等;胸痹窒闷者,加栝蒌皮、杏仁、薤白头等。其余随证加减药物,不再一一举列,可随证加减,灵活运用。
【疗效】屡用屡验,效果较好。
【附记】本方为陆文彬之师传秘方,用治右胁肿痛,确有效验。
36.2薤蒌四逆散
【来源】汪慎之,《浙江中医杂志》(6)1964年
【组成】酒炒薤白头、炒栝蒌皮、杭白芍各9克,柴胡、炒枳壳、炙甘草、广郁金各4.5克,桃仁、制香附各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舒肝理气,和血定痛。
【方解】本方以薤白通阳逐秽、解痉止痛;柴胡疏肝解郁为君;芍药和血止痛、香附调气止痛为臣;栝蒌清热涤痰、桃仁活血行瘀、枳壳利气宽胸、郁金行气破瘀为佐;甘草甘缓和中为使,白酒助药力以上行直达病所。使气血通畅,痛自能定。此方舒肝理气、和血定痛,面面俱到,故可适用于胁肋疼痛之症。本方熔舒肝理气、活血去瘀于一炉,不论胁痛之由于肝气郁结,或瘀血停着均皆有效,即使原因不明之胁痛,亦具卓效。
【主治】肋间神经痛(胁痛)。
【加减】胁痛甚者,酌加川楝子、独活各9克,香白芷6克,青橘叶4.5克;痛剧者,加乳香,没药各3克;瘀血停蓄者,加刘寄奴6克,红花3克;咳嗽者,加光杏仁、炙苏子各9克。
【疗效】治疗50例,服药3~8剂,均获痊愈。
【附记】本方名为编者拟加。
36.3双解散
【来源】任应秋,《任应秋论医集》
【组成】川芎4.5克,枳实9克,生甘草6克,片姜黄9克,桂心3克,川郁金12克,五灵脂9克,炒赤芍18克,金铃子、延胡索各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用】活血舒肝、理气止痛。
【方解】胁痛,或因血不养肝而使肝气横逆,或因肝气郁滞,而使经络不畅。因而方中用枳实、郁金、姜黄疏肝理气,通经止痛;川芎、赤芍、灵脂活血养血,以养肝脏;金铃子、元胡同用,名曰金铃子散,善疏肝泻热,行气止痛;桂心通脉止痛;甘草调和诸药。本方有养血活血之功,能养肝使之不致横逆;善于疏肝理气,通经活络。经络通,胁痛自止。
【主治】两胁或偏侧疼痛。可用于肋间神经痛。
【疗效】屡用效佳。
36.4肝郁得效方
【来源】高省身,《中国中医药报》1990年
【组成】全当归15克,赤白芍各9克,醋青皮12克,郁金9克,醋香附12克,广木香9克,炒枳壳9克,陈皮、焦白术、云茯苓各12克,醋柴胡、甘草各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煎2~3次均可,早、中、晚餐后1~2小时温服。
【功用】疏肝理气、和血散瘀、健脾和中。
【方解】本方根据“肝郁证”特点,采用逍遥散、柴胡疏肝散等方剂,融汇化裁而成。方以当归为君,二芍为臣,以养血和血,清血疏肝,补而不滞,行而不破。又以郁金、香附、木香、枳壳、青陈皮等为辅佐,使肝血通畅、肝气疏利而肝郁得解、肝病自祛。肝盛必干犯脾胃,故用白术、茯苓健脾益胃;甘草和之。本方用柴胡,既为肝胆引经药,又具有和解作用。拟取“木郁达之”之意,用醋炒可抑其升发,益其疏泄之功。本方在临床上对一切肝郁及其诱发的各种病证,随证加减用之,每得良效。故名:肝郁得效方。
【主治】胁痛脘胀、嗳气频作、消化不良、纳谷减少、身倦乏力、精神郁闷等。并治慢性肝炎、肝硬变等病。
【加减】气偏虚者,加黄芪、党参;血亏者归芍加量,亦可加用丹参;肝瘀甚而致硬变者加鳖甲、蒲黄、姜黄、元胡等;纳谷甚差者,加鸡内金、山楂、神曲、砂仁等;脾虚甚者,加山药、扁豆,术苓加量;大便不利者,偏热加熟军,偏虚加郁李仁。
【疗效】多年使用,效果颇佳。
【附记】如外感发热,此方剂不宜用。服药期间应忌辛辣肥腻物,并禁烟酒及郁怒过劳等。
36.5肝脾双调汤
【来源】刘芝生,《新中医》(12)1986年
【组成】杭白芍、甘草各10克,连翘、厚朴各6克,薄荷3克,麦芽30克,上安桂末、上梅片末、飞NB021砂各0.3克(此3味另包吞服)。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疏肝理气、理脾健胃。
【方解】本方以甘草缓肝,白芍柔肝,连翘散气分之结;厚朴下气除满、燥湿消胀;麦芽助胃气上行资脾运,使浊气下降,除胀宽肠,且能缓肝解郁;冰片散郁火,通诸窍;薄荷疏肝消食,下气消浊;肉桂抑肝木之横恣;NB021砂制肝中相火妄行。诸药合用,共奏疏肝理气、理脾健胃之功。故用之多效。
【主治】肝脾不和、饮食不消、满闷肝痛、头痛目胀等。
【疗效】屡用皆效。
36.6消食汤
【来源】郑侨,《老中医经验汇编·第一集》
【组成】党参、白术、茯苓、神曲、麦芽、陈皮、竹茹、厚朴、白豆蔻、香附、青皮、甘草(剂量可随证酌定)。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用】平肝理气、健脾消食。
【方解】本方是从《小儿药证真诀》异功散和《证治准绳》健脾丸加减而成。方用异功散甘温益气、健脾养胃理气,佐以辛温微甘苦之神曲、麦芽、厚朴、白菊、香附、青皮疏肝解郁、行气宽中、消食化积和胃。综合为平肝理气、健脾消食之剂。主治虚中夹实证,其中厚朴和白蔻为必用之品,厚朴辛温微苦,入足太阴、阳明经,辛温能散湿满,苦降能泻实满,平胃调中,消瘀化食,厚肠胃,引结水,治反胃呕逆等。白蔻辛温,流行三焦,温暖脾胃,散滞气,消酒积,除寒燥湿,化食宽臌,治脾虚感寒胃脘痛,吐逆反胃。二者综合能除胀燥湿,行气宽中,温胃止呕。
【主治】胁痛、胃脘痛(均由肝气郁结所致者)。
【加减】根据兼证,必须灵活运用,如惊悸不安,睡眠欠佳,加钩藤,炒枣仁;呕逆甚者加藿香;大便有腐臭味者加酒大黄、鸡内金;大便腥秽、少腹冷痛者加高良姜。
【疗效】屡用屡效。
【附记】此方山楂慎用,因其味酸,易致胃酸过多,影响疗效。
三七、(缺)
三八、治雷诺氏病(肢端血管痉挛症)秘方(2首)
38.1温经通脉汤
【来源】曹向平,《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川桂枝10克,炙黄芪15克,当归、炒白芍各10克,北细辛5克,木通5克,川芎6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方解】雷诺氏病,类似中医的“血痹”、“螺疮”证范畴。多因寒凝血脉,脉络阻滞所致。方中桂枝味辛甘性温,功能温经散寒活血;细辛味辛性温,专司温经散寒而止痛;当归味甘辛性温,可补可散,是治血痛之要药;白芍专入肝脾,功专柔肝止痛、养血滋阴;黄芪味甘性微温,能行血中之气,上药合伍,养血通脉而缓肢端之痉挛;红花破瘀生新,且能活血止痛;川芎为血证又一要药,功专活血理气、搜风止痛;木通、红花、川芎以加强通脉活血;细辛配甘草等药有镇痛之效。
曹氏自拟,“温经通脉汤”治疗本病,积数十年经验之结晶,在温经散寒、养血活血通脉之剂中伍入益气之黄芪和消炎之木通,使之配伍更臻完善,可谓之“衡今酌古,慎思以处”也。
【主治】雷诺氏病(肢端血管痉挛症)。
【加减】诸药相伍,而奏上述之效。本方症以手指遇寒麻木甚至苍白,进而紫黑疼痛,甚则不愈为特点,此乃中医血痹阴寒之证,脉沉细者可加附子10克。
【疗效】一般连服1月有效。连进3个月可控制3个月。
38.2通脉方
【来源】张镜人,《中华名中医治病囊秘·张镜人卷》
【组成】生黄芪15克,当归9克,桂枝6克,细辛3克,赤芍、桃仁各9克,川芎、红花、木通各6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益气温阳,活血化瘀,宣通络脉。
【方解】雷诺氏征,其表现为双手指(趾)遇寒后出现发白、潮红、紫绀,同时伴有长年四肢不温现象,祖国医学责之阳气虚弱。四肢为诸阳之末,阳气不足,四末失其温养,故见于手足厥寒,正如成无己所说:“手足厥寒者,阳气外虚,不温四末,脉细欲绝者,阴血内弱,血行不利。”本方系《伤寒论》中当归四逆汤合黄芪桂枝五物汤化裁而成。具有益气温阳,活血化瘀,宣通络脉功效。方中黄芪甘温,补气之功独专,合当归益气而养营阴;桂枝配细辛,味辛气温,温阳气而通络脉,血得温则流畅;桃仁伍红花、赤芍伍川芎,皆有活血化瘀作用;木通能通降滑利,配以诸药通利血脉关节的疗效更优。
【主治】雷诺氏征,肢端青紫症。
【疗效】临床屡用,连服1个月以上,常获良效。
【附记】又余永敏用自拟的温经活血汤,治疗肢端动脉痉挛病,屡收良效。药用:附子、桂枝、当归、赤芍、川芎、鸡血藤、红花各9克,丹参30克,黄芪15克,甘草6克。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3次。本方具有温经散寒、活血化瘀之作用。笔者应用,加用本方煎水外洗,内外并治,效果更佳。
三九、治帕金森氏病(震颤麻痹)秘方(4首)
39.1二白丹参汤
【来源】高辉远,《湖北中医》(6)1993年
【组成】玉竹、白芍、白术、丹参、葛根、山药、天麻、法半夏各10克,木瓜、龙骨(先煎)、牡蛎(先煎)各1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两次,早、晚分服。
【功用】滋阴柔肝,熄风止颤。
【主治】帕金森氏病。
【疗效】临床屡用,效果甚佳。
【附记】方名为笔者拟加。笔者临床验证有效。
39.2醒脑复聪汤
【来源】李辅仁,《名医名方录》第四辑
【组成】当归、远志、桑椹、天麻、茺蔚子、石菖蒲、钩藤、川芎、菊花各10克,何首乌、枣仁各20克,白蒺藜15克,珍珠母30克(先煎)。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每日早、晚各服1次。
【功用】平肝潜阳,醒脑复聪。
【主治】帕金森氏病。
【疗效】临床屡用,疗效颇好。
39.3白石龙牡汤
【来源】周仲瑛,《中医杂志》(11)1996年
【组成】生地、石斛、肉苁蓉、川断、白蒺藜、海藻、鳖甲各15克,白芍、石决明(先煎)各30克,天麻、煅龙骨、煅牡蛎(龙牡先煎)各20克,穿山甲1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每日早、晚各服1次。
【功用】滋补肝肾,重镇潜阳。
【主治】震颤麻痹(帕金森氏病)。
【疗效】屡用屡验,效佳。
【附记】方名为笔者拟加。本方切合病机,用之有效。
39.4黄龙定颤汤
【来源】张沛虬,《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
【组成】黄芪、地龙各15克,当归、川芎、天麻、生地、熟地各10克,炙僵蚕15克,防风、秦艽、威灵仙各10克,炙全蝎5克(研吞),炙蜈蚣3克(研吞)。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各服1次。
【功用】养血熄风,活血化瘀。
【主治】震颤麻痹及震颤麻痹综合征。
【加减】血压增高加钩藤、桑寄生;失眠加炒枣仁、夜交藤;心悸加炙远志、枸杞子仁;便秘加瓜蒌仁、火麻仁;口干舌红加石斛、元参。
【疗效】多年应用,常获佳效,一般服5剂,即可见效。
四十、治黄疸型肝炎秘方(15首)
40.1轻型消黄汤
【来源】关幼波,《中医原著选读》
【组成】茵陈30克,生苡米、茯苓、白芍、赤芍、六一散(包)各12克,藿香、杏仁、当归、丹皮、酒炒黄芩各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利湿清热,芳香化浊。
【方解】方中重用茵陈,利胆退黄;白芍、赤芍、丹皮、当归养阴和血、清热凉血;黄芩清热解毒;藿香芳香化浊;杏仁宣肺利气;苡米、茯苓、六一散利水祛湿。诸药相伍、共奏利湿清热、芳香化浊之功,用于湿重于热之黄疸,较为适宜。
【主治】湿热黄疸,湿重于热。证见黄疸轻、恶心、厌油腻、时呕、口不干、不思饮、困倦、食后腹胀、大便时溏,舌苔白腻,脉滑稍数。用于急性传染性黄疸型肝炎(轻型)。
【加减】若有低热,加鲜茅根30克,青蒿12克;大便溏、纳差者,加焦白术、谷芽各9克;如黄疸已退、转氨酶不降者,加蒲公英、紫花地丁、石见穿、板蓝根等解毒药。
【疗效】多年使用,疗效颇著。
40.2重型消黄汤
【来源】关幼波,《中医原著选读》
【组成】茵陈90克,生石膏、鲜茅根各30克,炒知母、炒黄柏、藿香、佩兰、杏仁、六一散(包)各9克,赤芍、丹皮、龙胆草、泽兰各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2次分服。
【功用】清热利湿、活血解毒、芳香透表。
【方解】方中茵陈利肝胆、退黄疸;知母、黄柏、龙胆草、石膏清热解毒;藿香、佩兰芳香化浊;赤芍、丹皮、泽兰活血化瘀;鲜茅根、六一散利水通淋祛湿;杏仁宣肺,调畅气机,通调水道,排除湿热。诸药配伍为用,共奏清热利湿、活血解毒、芳香透表之功。本方配伍周密,较前人之退黄剂更胜一筹。
【主治】湿热黄疸,热重于湿。证见黄疸重,恶心、呕吐、厌油、发热口渴、便干尿赤、舌苔黄厚而燥,脉弦滑数。用于急性传染性黄疸型肝炎之重型。
【加减】若高热或兼神昏谵语者,加服安宫牛黄丸1.2克,或紫雪丹3克,分2次冲服。便秘加酒炒大黄,栝蒌各15克;退黄时茵陈用量要大,最大可用到125克,并加活血化,以加速退黄作用。
【疗效】临床屡用,疗效满意。
40.3加味茵陈蒿汤
【来源】印会河,《中医内科新论》
【组成】茵陈30克,栀子9克,黄柏15克,大黄9克,大青叶30克,川金钱草6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泄热利湿。
【方解】方中以茵陈、金钱草利湿退黄;栀子、黄柏清热燥湿;大黄泄郁热;大青叶清热解毒。本方药简力宏,泄热利湿之功颇著,用治热重于湿之黄疸颇效。
【主治】湿热黄疸,热重于湿。证见身目黄色鲜明、发热口渴、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苔黄腻,脉弦数,心中烦热、嘈杂,或见烧心吐酸,如噉蒜状。
【加减】心烦加淡豆豉9克;大便不通加芒硝9克(分冲);寒热口苦,加柴胡、黄芩、半夏各9克;胁痛甚者,加郁金9克,赤芍20克;烧心吐酸或嘈杂者,加煅瓦楞子30克。大便正常,少用大黄,同煎;如便稍溏则去大黄。
【疗效】屡用屡效,退黄效果甚好。
【附记】此方为印氏“抓主证”之方,凡阳黄初起,大便干燥者,即用此方,退黄效果甚好。
40.4利胆退黄汤
【来源】熊寥笙,《医方新解》
【组成】茵陈30克,金钱草60克,败酱草、板蓝根、玉米须各30克,栀子、郁金各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清热利湿、利胆疏肝。
【方解】方用茵陈、金钱草清热利湿,利胆退黄。二药并用,利胆作用甚著。败酱草、板蓝根清热解毒;栀子清利湿热;玉米须渗湿利水;佐以郁金理气活血。综观全方,以清利湿热见长,此恰中“湿热相交,民病黄疸”之病机,则利胆之力甚强,退黄之效颇著。
【主治】阳黄。证见一身面目俱黄如橘子色、小便黄赤、发热,或兼恶寒、口干或渴、胸脘满闷、厌油食少,右胁隐痛,甚则刺痛,舌红苔黄,脉弦而数。凡急性传染性黄疸型肝炎、急性胆囊炎、化脓性胆管炎、胆石症或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以及胆道蛔虫伴感染等病,只要湿热俱盛,出现黄疸者,皆可加减运用。
【加减】热偏重而便秘、腹满加生大黄9克;衄血者加鲜茅根60克;胁痛剧加延胡索9克(醋炒研末,分3次兑服);湿偏重而头痛身倦、腹胀便溏,苔白腻,脉濡缓者,去栀子,加苡仁30克,藿香9克,茯苓15克。
【疗效】临床屡用,效果甚佳。
40.5丹凤汤
【来源】熊泽南,《江西中医药》(1)1984年
【组成】丹参、凤尾草、白茅根各30克(鲜品各100克),山楂根、台乌药各15克(鲜品各250克),陆英(根)12克(鲜品30克),牛膝15克(鲜品50克),五加皮12克(鲜品50克)败酱草20克(鲜品50克),肿节风12克(鲜高粱泡根5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清热利湿,行气活血,化瘀止痛。
【方解】肝病多因湿热气郁,而致脾虚血瘀所致。方中凤尾草、败酱草、陆英、高粱泡根、白茅根性凉甘淡、清热利湿;丹参、山楂、台乌入肝经、活血行瘀、行气止痛、消食化积;五加皮、牛膝祛风湿、补肝肾。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利湿、行气活血、化瘀止痛之功。由于肝病虚实夹杂,故以猪肝、蜂蜜补益肝脾,并随证加减,故效如桴鼓。
【主治】肝病。可用于急性黄疸型或非黄疸型肝炎,迁延性、慢性肝炎,肝硬化。
【加减】各型均以本方合猪肝蜂蜜饮(鲜猪肝三两切片和蜂蜜三两炒熟食之)为基本方。并随证加减,如脾胆湿热型,发热加柴胡、虎杖、野菊花,减五加皮、高粱泡根;重度黄疸加土茵陈、金钱草、败酱草,减五加皮。肝热脾湿型加茯苓、白术、酢酱草。肝经郁热型,胁痛如刺加玄胡、郁金;胀满加木香、川楝子。肝郁血瘀型,丹参增量;肝脾肿大加肿节风、独活;肝质硬加三棱、莪术;轻度腹水加茯苓、茯苓皮;重度腹水(腹大如鼓)方中白茅根用量加倍,加茯苓、大腹皮、葫芦壳;大便秘结加全瓜蒌20克,炒莱菔子15克;转氨酶高加五味子10克,酢酱草15克;蛋白倒置加关公须(雪见草)15克,麦冬12克。
【疗效】治疗肝病304例,其中:急性传染性黄疸型肝炎62例,急性无黄疸型肝炎48例,迁延性、慢性肝炎101例,肝硬化93例,按中医辨证分型,肝胆湿热型62例中,服药7~21剂,痊愈62例,占100%;肝热脾湿型48例中,服药15~30剂,痊愈48例,占100%。肝经郁热型101例中,服药15~30剂,痊愈93例,占92%,基本治愈、好转各4例,各占4%;肝郁血瘀型93例中,服药30~60剂,痊愈79例,占84.9%,基本治愈7例,占7.5%,好转5例,占5.4%,无效2例,占2.2%。总有效率占99.4%。
【附记】本方为熊氏祖传秘方。
40.6清肝和胃汤
【来源】方药中,《陕西中医》(3)1988年
【组成】龙胆草、法半夏、连翘、柴胡、广郁金各9克,金钱草、茯苓、茵陈各30克,夏枯草、焦楂曲各15克,莱菔子6克,薄荷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清肝和胃,利湿退黄。
【方解】急性黄疸型肝炎,属中医的“黄疸”、“呕吐”、“胁痛”等病范畴。病在肝胆脾胃,尤以肝胃功能失调为发病的关键。方中以龙胆草为君药,确有独到之处,因龙胆草既能清热,又能燥湿,为清肝和胃之要药;金钱草、夏枯草、茵陈清热利湿退黄,以助龙胆草清肝祛湿之功;焦楂曲、茯苓、法夏、莱菔子健脾和胃而化湿,同时兼制龙胆草苦寒伤胃之弊;柴胡、连翘、郁金、薄荷疏肝理气和胃。诸药合用,共奏清肝和胃,利湿退黄之功。通过临床观察:本方具有抗炎解毒、恢复肝细胞功能、降酶及利尿等作用,对甲、乙型肝炎病毒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主治】急性黄疸型肝炎。
【加减】恶心呕吐较剧者,去龙胆草,加竹茹、煅赭石;纳差者加槟榔、炒麦芽;热重者加黄芩、板蓝根;湿盛者加藿香、苍术;湿热并重者加黄连、金银花;便秘者以番泻叶适量泡茶饮服。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者加大剂量白花蛇舌草、大黄及马鞭草。
【疗效】孙元勤验证,治疗50例,治愈(临床症状消失、肝功能检查正常,B超肝脏探查示肿大的肝脏回缩至正常范围)42例,占84%;好转(临床症状减轻或基本消失,肝功能检查各项指标好转或仅轻度异常,B超肝脏探查示肿大的肝脏缩小但仍在异常范围)8例,占16%。总有效率达100%。
40.7清解化利汤
【来源】张志新,《陕西中医》(10)1988年
【组成】金钱草、板蓝根、丹参、生山楂、赤芍、泽泻各15~30克,陈皮、茯苓、车前子各10~15克,红花、甘草各6~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口服。
【功用】疏肝利胆、清热解毒、活血化瘀。
【方解】本病多因湿热蕴结脾胃、脾失健运,交蒸于肝胆,肝失疏泄,湿热不能泄越,则蕴于血分,与血互结;气机不畅,瘀阻脉络,致肝瘀胆阻,胆汁不循常道则外溢所致。故方用金钱草、板蓝根,可促进胆汁分化、毒素分解,具有清热解毒、利胆退黄的效果;丹参、生山楂、赤芍、红花可扩张肝脏血管,增加肝血流量,和改善肝微循环的作用,可起活血化瘀、降酶降浊的效果;泽泻、茯苓、车前子、陈皮、甘草健脾和胃利湿,具有促进毒素和胆汁排泄的作用。全方具有较好的疏肝利胆,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功效。
【主治】急性黄疸型肝炎。
【加减】若热重者,可选加山栀、大黄、黄柏、蒲公英、丹皮等;湿重加猪苓、滑石、土茯苓、藿香;呕恶加姜半夏、竹茹;纳差加炒神曲、炒麦芽、炒莱菔子;气滞明显加青皮、枳壳、香附、金铃子散;血瘀明显加失笑散、桃仁、川芎、三棱、莪术等。根据肝功指标:转氨酶高者加蒲黄、白芍、五味子、枸杞子;紫浊反应异常加牛膝、三七、茜草;黄疸指数高者加茵陈、郁金、茜草、蒲公英等。
【疗效】治疗114例,全部治愈。治愈率为100%。治愈标准是,自觉证状和体征消失、肝功化验正常,随访半年未见复发者。
40.8肝炎协定方
【来源】《江苏中医》(12)1990年
【组成】板蓝根、半枝莲各30克,田基黄20克,猪苓、茯苓各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取汁150毫升,早、晚2次分服。如有严重呕吐者,配合输液疗法。
【功用】清热、利湿、退黄。
【方解】方用板蓝根、半枝莲、田基黄、猪苓、茯苓等组合成方,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之功,有抗病毒、消炎;降低转氨酶,促进肝细胞恢复;利湿退黄,促进网状内皮细胞吞噬及增强细胞免疫功能等有较好作用。
【主治】急性病毒性肝炎,尤以黄疸型肝炎为优。
【加减】湿重于热型加苍术、白术各10克,制川朴6克,白蔻仁3克;热重于湿型加茵陈20克,山栀、制大黄各10克。
【疗效】治疗131例(2例为无黄疸型)。按1981年5月江苏省卫生厅急性肝炎治愈标准,结果131例中治愈122例,好转9例。总有效率为100%。
【附记】本方为苏州市中医院经验方。
40.9活血通络汤
【来源】吴朝文,《新中医》(6)1984年
【组成】丹参、桃仁、红花、茵陈、郁金、炮山甲、皂角刺、路路通(剂量可随证酌定)。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用】活血通络,逐瘀退黄。
【方解】对于顽固性黄疸,经久不退,当根据“初病在经,久病在络,气分不效,宜治血分”理论,故用活血通络、逐瘀退黄之法,方用丹参、红花活血化瘀;茵陈利湿退黄;入穿山甲、皂角刺、路路通通络逐瘀退黄。穿山甲、皂角刺通行十二经,最善走窜经脉,对利胆退黄、改善毛细胆管梗阻作用甚著,但剂量不宜过大,一般以9~12克之间为宜,避免耗气伤正的副作用。如缺此二味,可用地龙、旋覆花、茜草、威灵仙等品代用。
【主治】顽固性黄疸。
【加减】厌油者加山楂;巩膜黄甚者加木贼草、夏枯草;皮肤搔痒加白蒺藜、秦艽;有胆道结石者加金钱草、鸡内金;寒湿现象明显者加白术、熟附片;若系肝细胞性黄疸者,去炮山甲、皂角刺,加板蓝根、夏枯草。
【疗效】治疗顽固性黄疸8例,其中阻塞性黄疸6例,肝细胞性黄疸2例。结果:7例痊愈,1例因呕吐不受药而中止治疗。服药15~60剂之间均愈。
40.10秘传黄痧症验方
【来源】李岛三,《中医必读》
【组成】茵陈、赤茯苓各15克,白术、猪苓、泽泻、橘皮、青皮、瞿麦各9克,木香、神曲各6克,肉桂4.5克,莲子、厚朴、沉香各6克,怀山药9克,栀子、黄柏各6克、糯米100克(炒),针砂9克,皂矾7.5克,飞面100克(炒、或赤面亦好),乌枣肉200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捣赤面、乌枣为小丸,备用。每服15克,米汤送下。
【功用】利湿退疸,行气化滞。
【方解】疸症多因湿热、寒湿之邪内侵,影响肝胆疏泄,胆汁外渗肌肤所致。因其症状不同,又有黄疸、酒疸、谷疸、石疸、黑疸之称,合为“五疸”。故方中用茵陈五苓散清热、解郁、转输利湿。茵陈为治湿退黄之功臣;茯苓胜脾胃之湿;猪苓、泽泻泻肾与膀胱之湿;白术健脾除湿;山药、莲子、栀子、瞿麦、黄柏、清热利湿;肉桂温阳利湿以监制苦寒伤胃之弊;橘皮、神曲健脾和胃,青皮、木香、沉香、厚朴降气和中;粳米、飞面、乌枣调和脾胃;针砂、皂矾消陈除积。全方重在健脾除湿、化气行水,脾健则能散精使水精四布,气行则水行,湿化而疸消。
【主治】黄疸症,无论阴阳寒热、久年坏症、腹胀肢瘦、口渴便赤、面目及周身皮肤如橘色。
【疗效】屡试屡验,效佳。
40.11清肝利黄汤
【来源】刘学文,《千家妙方·上册》
【组成】金钱草、茵陈、板蓝根各50克,黄芩25克,车前20克,芒硝15克(冲服),枳壳20克,木香15克,焦三仙各15克,柴胡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用】清热利湿退黄,兼以疏肝理脾。
【主治】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
【加减】偏热而证见大便干燥者去木香,加大黄10克;偏湿而证见呕吐、恶心较重、苔白腻、脉濡缓者,去芒硝,加半夏、藿香各15克;食欲不佳而腹胀者,可加砂仁、陈皮、川朴各15克;肝脾肿大迟迟不消者,加鳖甲50克,丹参25克;转氨酶高而不降者加五味子50克。
【疗效】观察50例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病人,服用本方后,黄疸的消退以及胃肠症状均能很快见效。黄疸在半个月内恢复正常者达90%,其他饮食不佳、厌油、上腹胀满、恶心等症状在1个月内消失者达100%。而肝大缩至正常及转氨酶在1个月内降至正常者达74%。
40.12瘀黄汤
【来源】萧熙,《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
【组成】泽蓝叶10克,光桃仁12克,生鳖甲18克,粉丹皮6克,山栀仁、建泽泻各10克,龙胆草4.5克,绵茵陈15克,玉米须30克,生麦芽10克,生黄芪、潞党参各15克,云茯苓、蒲公英各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服药10剂为一阶段,连服20剂为1疗程。
【功用】益气健脾、泻肝泄热、宣湿化瘀、育阴散结。
【主治】黄疸病(病毒性肝炎、全身黄疸),证见身体羸瘦、两目发黄、面色晦暗、精神忧郁、头晕、食少、夜难入寐、胸闷胁痛、痞块作胀、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足背微肿,苔黄薄腻、脉弦而细,病情属于肝强脾弱、湿热内蕴、瘀阻血络、气阴俱虚之瘀黄证。
【疗效】屡用皆效。
40.13茵陈三黄三仙汤
【来源】周少伯,《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
【组成】西茵陈、田基黄各30克,黄芩10克、生大黄6~10克,焦三仙各10克,陈皮、茯苓、车前子、泽泻各10克,生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用】清湿热,排病毒,利胆退黄,助脾健运。
【主治】急性黄疸型肝炎。具有目黄、肤黄、尿黄、食欲减退,或伴有恶心呕吐、腹胀不舒、便秘或泄泻等症,肝功能检查,其有黄疸指数及谷丙转安酶增高者。
【加减】舌苔白腻、大便泄泻加炒苍术10克;黄疸消退,肝功能基本恢复正常时茵陈及三黄剂量减半,加党参、丹参、炒白术各10克。
【疗效】经500余例临床观察,有效率100%,治愈率99.6%(临床症状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平均疗程21天。
【附记】卧床休息,少吸或不吸烟,禁饮酒。
40.14退黄三草汤
【来源】李昌源,《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鲜车前草10株,天青地白草、酸浆草、白花蛇舌草、绵茵陈、大青叶、板蓝根、郁金各2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两次,日分3次服。
【功用】清热解毒,退黄除湿。
【方解】本方专为黄疸症之阳黄而设。现代医学中所称之急性黄疸型肝炎,慢性迁延性肝炎急性发作等,多属阳黄范围。宗《金匮要略·黄疸病》中“黄家所得,从湿得之”,“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之说,以清热除湿利尿为法。方用鲜车前草、天青地白草、酸浆草入肝脾,清热利湿凉血为主药;辅以绵茵陈、白花蛇舌草除湿清热退黄;大青叶、板蓝根清热解毒凉血;佐以郁金行气解郁化瘀。诸药合用,以收清热解毒除湿、疏肝利胆除黄之功。本方所用之品轻清泄热、利尿除湿,使邪热得清、湿浊得除,且不伤中土,可谓得治肝炎之三味。
【主治】急性黄疸型肝炎、慢性迁延性肝炎急性发作。
【加减】湿热蕴结者,加黄连6克,大黄10克(后下),滑石,蒲公英各20克;肝郁气滞血瘀者,加桃仁、红花、莪术各10克,没药6克;脾气虚者,加太子参、苍术、茯苓各10克,炙甘草3克;肝肾阴虚者,加旱莲草、女贞子、枸杞子各20克,麦冬15克。
【疗效】屡用屡验,疗效显著。
40.15凉血活血汤
【来源】汪承柏,《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赤芍80~100克,葛根、丹参、茜草各30克,丹皮、生地各1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凉血活血,利胆退黄。
【方解】病成日久,必致血瘀血热,瘀血胶结。尤其是慢性重度黄疸肝炎,治疗难度大,黄疸不易消退,且易反复。故方中用赤芍凉血活血,配以葛根、丹参、茜草、丹皮、生地利胆退黄,并可改善肝脏及周身微循环障碍,具有降黄和恢复肝功之功效。本方适用于急性肝炎,病程超过1个月及慢性肝炎、肝硬化之重度黄疸(血清胆红素>171)者,均可使用。或症见口咽干燥、小便深黄、大便干、皮肤搔痒、抓后有出血点,鼻衄、齿衄、肝掌、蜘蛛痣,舌质紫暗,舌干,脉络增粗延长,肝脾肿大等,证属血热血瘀者更为适宜。
【主治】重度黄疸肝炎。
【加减】若心下停饮者,加桂枝15克,茯苓30克;中焦虚寒者,加干姜15克;若阳明腑实明显者,加生大黄10~15克(后下),元明粉2~4克(冲);皮肤搔痒者,选加牛蒡子、浮萍、连翘、薄荷各10~15克;汗闭者,加麻黄6~9克;呕者,加生姜10克,姜半夏15克;夹有湿热者,加黄芩、茅根各15克;有出血倾向,或血浆蛋白降低者,加三七粉3~4克(冲);有冷球蛋白三联证(瘀斑、关节痛、疲劳)者,重用茜草,加豨莶草30~45克。
【疗效】用本方重用赤芍治疗,退黄有效率为94.8%,从而使慢性重症肝炎的发生率仅占4%,因而大大提高了该病的治愈率。
【附记】汪氏认为,若长期黄疸不退,90%以上可发生肝细胞液化性、凝固性坏死而成为慢性重型肝炎,其病死率高达87%~100%,不可不慎。因此,加速黄疸消退是改善本病预后的关键。
四一、治无黄疸型肝炎秘方(8首)
41.1虎蛇疗肝汤
【来源】万文谟,《中国中医药报》1990年
【组成】虎杖15克,白花蛇舌草30克,贯众、太子参各15克、白术10克,桑寄生15克,秦艽、赤芍、白芍各10克,甘草6克,藿香、茯苓、益母草、郁金各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解毒利湿,调肝理脾。
【方解】中医认为病毒性肝炎的病因与湿热毒邪有关,病变部位主要是肝胆脾胃。由于毒邪困遏肝脾,常有肝胆疏泄失常、脾胃运化失职的现象。同时也可见到不同程度的气滞血瘀证候。因此,以解毒利湿,调肝理脾为治疗大法。方中虎杖、白花蛇舌草、贯众等清热解毒;赤芍、益母草、郁金、藿香等活血理气;白术、秦艽、茯苓等健脾除湿;桑寄生、白芍等柔肝补肝。诸药合用,使毒解湿去、气血流畅、肝脾功能得以恢复。从现代医学中的部分药理作用来看,本方也有抗毒、利胆、降酶、护肝、改善肝脏血流等作用。
【主治】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或其他肝脏疾病,凡有湿热蕴遏、肝脾功能失调的证候,均可选用本方。
【加减】以上为成人一日量,应用时可随年龄及证候变化有所增减。如正气不足,可选加黄芪、淫羊藿、沙苑子等;阴伤者,可选加首乌、女贞子、枸杞子等;腹胀者,可选加广木香、枳壳、大腹皮等;齿衄、鼻衄者选加茅根、小蓟、旱莲草等;瘀血较甚者,可选加桃仁、土鳖虫、五灵脂等;脾虚便溏者,可选加炮姜等。在解毒药中还有龙葵,垂盆草,败酱草等,亦可选用。
【疗效】多年使用,治验甚多,疗效显著。
41.2豢龙汤
【来源】施奠邦,《中国中医药报》
【组成】羚羊角4克,牡蛎12克,石斛10克,麦冬(青黛少许拌)5克,南沙参12克,川贝(去心)6克,夏枯草、丹皮各5克,黑荆芥、薄荷炭各3克,茜草根、牛膝各6克,茅根15克,藕节片5大片。
【用法】水煎沸后,再用文火煎半小时左右,取汁服下,一日一剂,水煎2次。
【功用】清热养阴,降火止血。
【方解】本方所治属肝肺邪热上冲所致鼻衄。肝经有热,故用羚羊角以清肝泻火,复用丹皮、青黛、夏枯草助其清肝,使之协同增效;肝火犯肺、耗灼肺阴,故再用麦冬、石斛、沙参、川贝清养肺阴,是为正本清源之治。配伍黑荆芥、薄荷炭、藕节片、茜草、牡蛎收敛止血,以遏其势而治其标;牛膝以引热下行,使气火下降而达到止血的目的;白茅根清热生津、凉血止血。总观全方,清肝肺之热而润养其阴、降火止血而引热下行,故对肝肺邪热上冲而致鼻衄可以应用。衄血如属脾气虚寒、脾不统血者,不可妄用。
【主治】肝炎,肝硬化早期肝肺邪热上冲以致鼻衄,血色鲜红,心烦口渴,目红目赤,苔黄,脉数。并对澳抗阳性者有较好的转阴效果。
【加减】在临床使用时,方中藕节片可改用藕节炭,以加强止血之功,白茅根宜用鲜品,如无茅根,亦可改用茅花,止血之功亦佳。
【疗效】临床屡用,收效甚捷,效佳。
41.3疏肝利胆汤
【来源】章真如,《中国中医药报》1990年
【组成】柴胡、枳壳、赤芍各10克,甘草8克,木香、黄芩各10克,黄连6克,熟军8克,鸡内金、郁金、川朴、山楂各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疏肝理气、利胆通便。
【方解】上述症状属于肝气郁滞、胆气不畅、木郁土壅、湿热内蕴所致。本方是从《伤寒论》大柴胡汤化裁而来,重在疏肝健脾理气,清热利胆通便,方中柴胡、郁金、枳壳疏肝理气;芍药、甘草缓肝和中;黄芩、黄连、大黄苦寒利胆通便;内金健脾消积;山楂入肝导滞;木香、川朴宽中理气。共奏疏肝利胆作用。
【主治】肝胆湿热导致之胁痛、脘胀、口苦、口干、食纳呆滞、恶闻油腻、时作呕吐或嗳气不止,大便秘结,甚则恶寒发热,出现黄疸、脉弦、舌暗红、苔黄腻。又治胆石与胆道感染,效果良好。
【加减】胁痛较甚者,可加玄胡、川楝子;大便秘结甚者,熟军改用生军;个别患者大便稀溏,去熟军加藿香;呕恶嗳气甚者加法半夏;消化不良加炒谷麦芽;苔黄厚腻,加金钱草;恶寒发热加金银花、连翘;黄疸出现加茵陈、山栀。
【疗效】临床屡用,效果良好。
【附记】治疗期间,宜清淡饮食,勿吃过分油腻食物,即高蛋白、高脂肪类食物以及不易消化食物等。
41.4疏肝解毒汤
【来源】张梦侬,《临证会要》
【组成】丹参15克,旋覆花(布包)、五灵脂、炒蒲黄各10克,紫花地丁、蒲公英各24克,夏枯草30克,当归尾、赤芍、白芍、川厚朴各10克,延胡索、甘草各10克。
【用法】多加水浓煎,分3次温服,每日服1剂。以15剂为1疗程。停药观察其变化,如服后有效,可以续服3个疗程。
【功用】疏肝理气,活血散瘀,散结败毒。
【方解】肝喜条达而恶抑郁,若情志不畅,或感染病毒,则气滞血瘀,郁结为病,使肝脏肿痛。故首用消结软坚、下气行水。《金匮》用治肝著之旋覆花为君;佐以除烦热、破瘀血、生新血之丹参;入肝经血分、散瘀活血止痛之五灵脂;入厥阴血分、行血散瘀消肿之蒲黄;泄热消肿解毒之蒲公英;治一切无名肿毒之地丁;补肝血、泄肝火之夏枯草;泻肝火、散恶血之赤白芍;养血和血、治心腹诸痛之当归;除湿散满、能破宿血之厚朴;治气滞血结、上下内外诸痛之延胡索;而以甘平解毒、协和诸药之甘草,协同白芍能缓中止痛。综合成剂,为治一般肝炎之通用方。
【主治】无黄疸型肝炎。早期多无自觉症状,经过日久,始觉肝渐肿大,肝区有自觉痛或压痛感,兼有脘闷食减、气逆嗳饱、神疲体倦。
【疗效】屡用皆效。
【附记】临床运用,须先辨证求因,随证加减。验之临床,确有良效。
41.5柴胡解毒汤
【来源】刘渡舟,《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柴胡、黄芩各10克,茵陈蒿、土茯苓、凤尾草各12克,草河车6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疏肝清热,解毒利湿。
【方解】急性肝炎或慢性肝炎活动期总以病邪为主(系指“毒邪”、“疫气”),故方用柴胡既能清解肝胆邪热,又能疏肝解郁,《本经》谓“主心腹胀,胃中结气,寒热邪聚,推陈致新”。黄芩《本经》谓“主治诸热黄疸”,清热利湿,故共为君药;茵陈蒿功擅清热化湿,利胆退黄,为治疗黄疸的要药;土茯苓清热解毒,淡渗利湿,引邪毒由小便而解;凤尾草利水解毒,泻热凉血;草河车清热解毒、功胜公英,地丁且有消炎止痛之能,故共为柴胡、黄芩之佐。现代研究表明,方中柴胡有抗肝炎病毒引起的细胞病变、促进机体免疫、利胆、保肝等作用;黄芩也有护肝、利胆作用;茵陈蒿利胆、保肝作用显著;草河车、凤尾草、土茯苓均有不同程度的抗病毒作用;则为本方治疗病毒性肝炎提供了药理学依据。
【主治】急性肝炎或慢性肝炎活动期,表现为谷丙转氨酶显著升高,症见口苦、心烦、胁痛、厌油食少、身倦乏力、小便短赤、大便不爽,苔白腻,脉弦者。
【疗效】屡用屡验,疗效显著。
41.6柴胡三石解毒汤
【来源】刘渡舟,《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柴胡、黄芩各10克,茵陈蒿、土茯苓、凤尾草各12克、草河车6克,滑石12(包),寒水石、生石膏各6克,竹叶10克,双花6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清热利湿解毒。
【方解】面色黧黑而有油垢为湿毒凝结蕴蒸于上之征;臂背酸胀为湿郁少阳经脉不利之征。舌苔厚腻,难以脱落乃湿毒有根难拔之兆。可见,以上三征当为使用本方的重要指证。故在柴胡解毒汤基础上,加三石(滑石、寒水石、生石膏)和竹叶以增强清利湿热作用。加双花清热解毒以化湿浊。另外,滑石、寒水石、竹叶均有利小便作用,以期湿浊之邪由小便外排,湿热分消,凝结化解。服此方后以舌苔褪落为病减,臂背酸胀不发为病愈。故又是观察疾病进退,预后的重要参数。
【主治】急、慢性肝炎(证属湿热凝结不开者)。临床表现为口苦、口黏、胁胀痛、小便短赤、面色黧黑兼带有油垢、体重不减反增、臂背时发酸胀,舌苔白腻而厚,脉弦缓。
【疗效】屡用屡验,疗效显著。
【附记】肝病最忌伤阴,而刘老巧用滑石、寒水石、甘寒清热、利尿、生津,祛湿而不伤阴,生津而不碍湿。这对于临床治疗肝病颇有指导意义。
41.7舒肝化症汤
【来源】周信有,《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柴胡9克,茵陈20克,板蓝根15克,当归9克,丹参20克,莪术、党参、炒白术各9克,黄芪、女贞子各20克,五味子15克,茯苓9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头煎二煎药液相混,每日早、中、晚分3次服。亦可共研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9克,日服3丸。
【功用】舒肝解郁,活血化瘀,清解祛邪,培补脾肾。
【方解】湿热夹毒,邪毒留连,是各种病毒性肝炎致病的主要病因。正气虚损,免疫功能紊乱低下,是发病的重要病机;肝失调达、气滞血瘀,又是本病的基本病理变化。本方系撷取茵陈蒿汤、四逆散、逍遥散、枳术丸、保元汤、当归补血汤等诸方之长并结合本人长期临床经验加减化裁而成。本方组成采取解毒化湿、补虚、祛瘀三法合用的治疗原则,通治各种病毒性肝炎。方中以柴胡调达肝气;茵陈、板蓝根、茯苓等清热利湿,抑制病毒;当归、丹参、莪术等养血调肝,和血祛瘀,以扩张肝脏血管,增强肝内血液循环和增加肝脏血流量,从而起到改善肝脏营养及氧气供应,防止肝脏细胞损害、变性和纤维组织增生,以防肝病的发生、发展,并促使肝病恢复;党参、白术、黄芪、女贞子、五味子等为扶正补虚之品;参、术、芪健脾益气,而有利于血浆蛋白的提高,促进肝功能的恢复,其中五味子酸收入肝,使转氨酶不致释放出来,从而起到降酶作用。上药配伍,全面兼顾,起到中药处方综合作用和整体调节作用。这是运用中药治疗病毒性肝炎的一大优势。
【主治】各种急慢性病毒性肝炎、早期肝硬化、肝脾肿大、肝功能异常等。
【加减】有湿热证候或瘀阻现象的,方中茵陈可重用40~60克,以利于清利湿热,再加赤芍、栀子,是出于祛瘀利胆的目的。虚羸不足严重的偏于阳虚酌加淫羊藿、仙茅、肉桂以温补肾阳;偏于阴虚酌加生地、枸杞等以滋补肾阴。对于肝硬化代偿失调,血脉瘀滞、阳虚不化所出现的腹水,根据“去菀陈莝”,温阳利水的治则,在重用补益脾肾和活血祛瘀之品的基础上,尚须酌加理气利水之品,如大腹皮、茯苓皮、泽泻、白茅根等,如此标本兼治,有利于腹水消除,恢复肝脏代偿功能。
【疗效】临床屡用,疗效颇好。
41.8加味舒肝饮
【来源】李聪甫,《千家妙方·上册》
【组成】紫丹参(酒炒)、杭白芍(酒炒)各10克,漂白术(土炒)9克,西枳壳(麸炒)、川郁金各6克,青皮(醋炒)、北柴胡各5克,炙甘草3克,炒麦芽9克,生北楂6克,鸡内金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用】疏肝实脾,解郁调气。
【主治】无黄疸型传染性肝炎。
【加减】本方补而不峻,疏而不激,屡用取效。在服一些时日之后,如果右胁疼痛仍放射及于腰脊各部,四肢困倦,夜寐恶热汗出,肝阴不足,肝气散而不敛,虚阳潜而不收,可以继服养肝饮:紫丹参(酒炒)、杭白芍各10克,山茱萸(去核)6克,青皮(醋炒)、川郁金各5克,牡蛎12克(先煎),炒麦芽10克,炙甘草5克。水煎服,每日1剂,此方寓散于收,含敛于养,即“急者缓之,散者收之,损者益之”之义。
【疗效】屡用屡效。
四二、治重症肝炎秘方(2首)
42.1赤芍退黄汤
【来源】汪承柏,《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生地、丹参各15克,葛根30克,赤芍60克,丹皮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2剂。
【功用】凉血活血。
【方解】本病多因瘟疫毒邪,侵入血分,猝然而致。为病凶猛,贵在早治。本方重用赤芍60~80克退黄,迄今尚未见于报道。赤芍为凉血活血之品,善清血分实热,《本草纲目》谓:“赤芍药散邪,能行血中之滞。”配以生地,可清热凉血而不留瘀;丹皮善清血分热且兼活血;丹参养血活血;葛根散邪。诸药伍用,利胆作用极强。拟用大量赤芍,从临床实践观察,对肝脏有利无害。
【主治】瘀胆型重症肝炎。
【加减】皮肤搔痒者加防风、地肤子、白鲜皮等;有胃脘胀满者,加莱菔子30克;便秘者加生军10克(后下),元明粉4克(冲服)。
【疗效】应用27例,消退黄疸明显。14例在黄疸高峰时胆红素每天下降>1.0mg/dl,4例每天下降>2.0mg/dl,最快的每天下降2.33mg/dl。
42.2解毒活血汤
【来源】王润荷,《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
【组成】茵陈60~90克,生川军6~9克,制川军10~15克,黄芩、金银花各30克,龙胆草9克,生地20~30克,丹皮12克,葛根15~30克,丹参、车前子各30克,红花10克、白茅根、玉米须各30克,人参20克,白术10克,生麦芽12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2剂。
【功用】清热解毒,利湿活血凉血。
【主治】重症肝炎,重度黄疸。
【疗效】临床屡用,疗效显著。
【附记】又治急性重症肝炎,常用丹参、赤芍、葛根、生地、大黄,并重用赤芍,临床疗效显著。
四三、治乙型肝炎秘方(8首)
43.1活血解毒清热方
【来源】朱曾柏,《名医特色经验精华》
【组成】虎杖500克,露蜂房、紫草、龙胆草、槟榔各100克。
【用法】蜂房蒸后微火烤干,与其他药共研极细末,过100目筛,制成蜜丸。成人每次服10克,一日服3~4次(儿童酌减),用适口饮料,或以茵陈、板蓝根、连翘煎水送服。也可同时吞服明矾0.2克,贝母粉1克。
【功用】活血,解毒,利湿,清热。
【方解】方中虎杖,清热凉血、解毒行瘀;蜂房“以毒攻毒”;紫草解毒凉血;龙胆草为“凉肝猛将”;槟榔是行滞化气之佳品。乙肝多因痰积化毒所致,故以解毒活血之法治之。乙肝经久不愈,脏腑失和,体内津液气血化为痰湿,黏滞难去,因而出现毒骊于痰、痰积化毒的病理变化。因此吞服明矾、贝母粉渗湿化痰是十分必要的,可以提高HBS的转阴率。
【主治】主要用于乙型肝炎的HBS、Ag等持续阳性,而症状和体征不明显者,或HBS、Ag转阴后又复阳者。
【疗效】屡用屡验,效果尚佳。
43.2抗原汤
【来源】钟磊,《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当归、白术、柴胡各10克,茯苓、虎杖各15克,茵陈20克,白花蛇舌草30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1个月为1疗程。
【功用】清热解毒,活血调肝。
【方解】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以肝郁脾虚、湿热内蕴居多,本方以疏肝健脾为主,加虎杖、茵陈、白花蛇舌草清热利湿解毒。诸药配伍为用,共奏清热解毒、活血调肝之功。
【主治】乙型慢性病毒性肝炎。
【加减】湿热偏重伴黄疸,加蒲公英,败酱草;脾气虚加党参、黄芪、山药;脾肾阳虚去茵陈加巴戟天、仙灵脾、菟丝子;气滞而肝区胀痛,加川楝子、郁金;血瘀而肝区刺痛加丹参、玄胡;肝肾阴虚去柴胡,加熟地、首乌;肝脾肿大加三棱、莪术、鳖甲;恶心呕吐、纳差加藿香、砂仁、焦三仙;腹胀去甘草,加莱菔子;牙龈出血加女贞子、旱莲草。
【疗效】应用123例,平均疗程4~6个月,总有效率为90%。
43.3疏肝健脾汤
【来源】王育群,《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柴胡、枳壳、川芎、香附各12克,郁金、太子参、茯苓各15克,陈皮、半夏各12克,白术、黄芩各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疏肝理气,健脾和胃。
【方解】病由肝郁脾虚所致。此肝脾同病,实因肝郁及脾,必影响脾胃的升清功能,致脾虚不运、生化乏源,而脾失健运,水湿不化,而使肝气郁结更甚。故方用柴胡、枳壳、川芎、香附、郁金疏肝理气为主;配以太子参、茯苓、白术、陈皮、半夏健脾利湿;而用黄芩意在清泄肝郁而生之热。诸药伍用,共奏疏肝理气,健脾和胃之功,故用之多效。
【主治】乙型慢性迁延性肝炎。
【加减】肾气虚加黄芪30克,桑寄生、菟丝子、仙灵脾各15克;兼血虚者,加当归、枸杞子、白芍各15克,丹参30克;兼阴虚者,加生地、沙参、麦冬各15克,丹皮12克,炙鳖甲、枸杞子、川楝子各15克;兼瘀血者,加穿山甲30克,三棱、莪术各15克,赤芍、丹参各30克;兼有湿热者,加制大黄15克,甘露消毒丹30克(包)。
【疗效】治疗102例,治愈(主要症状消失、肝脾恢复正常,或明显回缩、肝区无明显压痛或叩击痛,SGPT 40单位以下,HBSAg阴转)23例(占22.55%);显效(主要症状明显减经、肝脾正常或回缩、肝区压痛或叩击痛明显减轻、肝功能基本正常)44例(占43.14%);好转(主要症状明显减轻、肝脾回缩、肝区压痛叩击痛减轻、肝功能接近正常)15例(占14.71%);无效20例。总有效率80.4%。
43.4复肝汤
【来源】陈增潭,《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金钱草、车前子(包)、泽泻、薏苡仁各12克,草决明15克,山楂12克,丹皮10克,丹参、白花蛇舌草各15克,草河车12克,桑枝30克,生黄芪15克,何首乌、当归各12克,大黄炭10克,生地15克,桃仁10克,黄精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清除余邪,扶正补虚,调理气血。
【方解】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调整机体免疫功能,抑制和消除免疫复合物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重要途径。从中医辨证观点看,慢性肝炎为湿热余邪未清、湿邪留滞于脾胃、热邪蕴郁于肝胆,导致运化失司、疏滞不利。湿为阴邪,伤人阳气,热为阳邪,伤人阴血。又因肝藏血,郁热与血相结成瘀,因此残留湿热之邪终可导致机体的阴阳和气血发生衰退性和失调性变化。故在辨证治疗上应把握清除余邪、扶正补虚、调理气血三个环节。方用金钱草、车前子、泽泻、薏苡仁、白花蛇舌草等清除余邪;以生黄芪、何首乌、生地、丹参、草决明、黄精扶正补虚;丹皮、当归、桃仁、山楂、大黄炭、桑枝等调理气血。本方诸药配伍为用,补气而不壅邪,补脾而不碍滞,补肾而不动火,补血而不助瘀,补阴而不滋腻,扶正祛邪并用,有利于邪去正安。对调整机体免疫功能也有一定的作用。故用之效佳。
【主治】慢性乙型肝炎。
【加减】月经过多去桃仁;便溏去生地或改为生地炭;有黄疸者将金钱草改用茵陈。
【疗效】治疗78例,显效(SGPT·TTT恢复正常或其下降程度超过治疗前水平50%)41例(占52.6%);有效(SGPT指标下降超过治疗前水平25%,但不足50%)27例(占34.6%);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87.2%。
43.5犀泽汤
【来源】颜德馨,《千家妙方》上册
【组成】广犀角3克(研粉吞服),泽兰、败酱草各15克,土茯苓、对坐草、平地木各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用】清热化瘀。
【主治】传染性乙型肝炎。
【疗效】屡用效佳。
【附记】本方用于慢性肝炎活动期亦有较好疗效,有降酶降絮作用。临床实践证明,单味广犀角粉对于迁延性肝炎之长期谷丙转氨酶不降者亦颇有效果,且能使HAA转阴。
43.6化肝解毒汤
【来源】周仲瑛,《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虎杖、平地木、半枝莲各15克,土茯苓、垂盆草各20克,赤芍、片姜黄、黑料豆各10克,生甘草3克。
【用法】每日1剂。将上药放入砂罐内,加冷水浸泡过药面,泡20分钟即行煎煮。沸后改用小火煎15分钟,滤取药液温服。煎服两次,上、下午各1次,食后2小时服。连服两个月为1疗程。一般应服用2~3个疗程,治疗前及每满一个疗程,可复查肝功及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及表面抗原标志物1次。
【功用】清解泄化肝脏湿热瘀毒。
【方解】临证所见乙型肝炎起病多缓,症状相对隐伏,病程长,每易持续迁延转成慢性。肝为藏血之脏,故湿热毒邪不仅蕴于气分,且常深入血分,瘀滞肝络,表现出湿热毒瘀交结的病理特点。致使热毒瘀结于肝,湿毒蕴遏脾胃。由于湿热瘀毒是发病的病理基础,贯穿于病变的始终,因此病理发生主要属于邪实。但邪毒久羁,热伤阴血,湿伤阳气,又可邪实与正虚错杂,导致肝脾两伤,病及于肾,表现肝肾阴血虚耗,或脾肾气虚,阳虚。
本方辨证适用于湿热毒瘀互结的证候,指在以祛邪为主,俾邪去则正复。治疗重在清化湿热,化解肝毒,凉血化瘀。药用虎杖、平地木、半枝莲为主,辅以土茯苓、垂盆草相互协同而奏清化湿热,化解肝毒,凉血活血之效。佐以黑料豆、甘草、调养肝脾而解毒;取赤芍、姜黄入肝为使,增强凉肝活血的作用。
【主治】慢性迁延型乙型肝炎及乙肝病毒携带者,表现以湿热瘀郁为主证者。
【加减】肝郁气滞加醋柴胡5克,香附10克;气火郁结加丹皮、山栀各10克;湿热中阻加炒黄芩10克,厚朴5克;肠腑湿热加凤尾草、败酱草各15克;湿热在下加炒苍术、黄柏各10克;湿热发黄加茵陈12克,山栀10克;热毒偏重酌加龙胆草5克,大青叶、蒲公英各15克;湿浊偏重加煨草果5克,晚蚕砂10克(包);血分瘀毒,加白花蛇舌草20克,制大黄6克;营分郁热,加水牛角片、丹皮、紫草各10克;肝郁血瘀酌加丹参10克,土鳖虫5克,桃仁10克;肝血虚加当归、白芍各10克;肝肾阴虚加桑椹子、旱莲草各10克;阴虚有热加大生地、金钗石斛各10克;脾气虚酌加党参、白术各10克,黄芪12克;肾阳虚加仙灵脾、菟丝子各10克。
【疗效】一般应坚持服药2~3疗程可愈。
43.7舒肝解毒汤
【来源】赵清理,《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白芍15克,当归12克,柴胡、茯苓、板蓝根、败酱草各15克,茵陈30克,川楝子12克,金银花、蒲公英各15克,甘草6克,生姜10克,红枣5枚。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疏肝健脾,清热解毒。
【方解】肝为将军之官,主疏泄,性喜条达而恶抑郁,为藏血之脏,体阴而用阳,是人体气机运行畅达的保证,若情志不遂,肝木失于条达,肝体失于柔和,以致肝气横逆、胁痛等症随之而起。且肝木为痛,易于横侮脾土,脾胃居于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若中土受损,人体气机之升降逆乱,诸症蜂起。故本方使用疏肝解郁之品,意即顺其条达之性,发其郁遏之气,正合《内经》“木郁达之”之旨。又伍健脾助运之味,实土以御木侮。且肝气有余,则肝血不足,所以肝郁易致血亏,虚则外邪侵入,恋于肝内,故更佐清肝解毒之剂,补肝体而和肝用,以消除外来之邪毒,如是则体用兼顾,肝脾并治,共奏祛邪扶正之效。方中柴胡疏肝解郁;当归、白芍养血柔肝;茯苓、甘草、生姜、红枣健脾和胃,此乃逍遥散抑肝健脾之意。板蓝根、败酱草清热解毒,抗菌谱较广,又兼有抗病毒作用,尤其对肝炎病毒有较强的杀灭作用,并能促进肝细胞再生,防止肝细胞变性。金银花、蒲公英清热解毒,对多种细菌、病毒有较强的杀灭作用。茵陈、川楝子清热利湿,疏肝利胆,对多种病毒、细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为肝胆疾患所常用。以上诸药相伍为用,既可以通过清热解毒杀灭病菌等作用以祛邪,又可通过疏肝健脾而调动机体抗病力以扶正,此即寒热并用、攻补兼施,实乃治疗慢性迁延型乙型肝炎的理想方剂。
【主治】急、慢性乙型肝炎,或右胁肋疼痛隐隐,或两胁胀痛不舒。
【加减】若两胁胀痛甚者,加青皮、佛手、川朴;若纳差、腹胀者,可加焦三仙、鸡内金;若右胁肋痛甚者,可加元胡、郁金、丹参;若肝脾肿大者,可加炙鳖虫、三棱、莪术;若转氨酶升高者,可加五味子、黄芩、半枝莲;若体倦乏力者,可加太子参、黄芪等。
【疗效】临床根据病情,随证灵活加减,用之临床,每获良效。
43.8 e抗转阴方
【来源】胡源民,《江西中医药》(6)1984年
【组成】白花蛇舌草、黄毛耳草、半边莲、仙鹤草各30克,薏苡仁20克,白头翁15克,鸡内金10克,大黄3克。若加入人工牛黄,效果更为可靠。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解毒化瘀,扶本转阴。
【方解】带eAg的乙型肝炎病毒,非同一般病毒,它侵入人体后稽留下焦,祸乱于肝,殃及于肾,终致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受损。以上诸药配伍为用,共奏解毒、化瘀、扶正之功效。力专效宏,故用之效果颇佳。
【主治】乙型肝炎,e抗原阳性。
【加减】若湿热较重出现黄疸,苔黄厚腻,呕恶,脉濡数者,加龙胆草、虎杖、金银花、茵陈、栀子、白茅根等;瘀血症状明显,有肝区疼痛、肝脾肿大,舌见瘀紫或脉涩者,重用鸡内金,并选加土鳖虫、鳖甲、三棱、莪术、丹参、田七等;肾虚腰酸膝软、头晕耳鸣、失眠多梦、遗精(或白带)者,酌加服六味地黄丸、二至丸,或加枸杞子、枣皮、五味子等;肝硬化腹水者,则加服逐水消肿的十枣汤,须与大黄、芒硝同服,方起良效。脾胃虚弱,腹胀纳少、大便稀薄者,去大黄,重用山药、茯苓、白术、党参等;阳虚畏寒,舌质淡有齿痕,形寒肢冷,脉沉迟者,可加参、附、桂、姜之类。
凡健康带毒者,用本方加贯众10克,板蓝根30克,服药10~30剂后,一般都能转阴,若加入人工牛黄,效果更为可靠。
【疗效】治疗观察506例,治疗1个月有32%转阴;3个月内有86%转阴,经半年治疗即可全部转阴,转阴率达100%。
四四、治慢性肝炎秘方(18首)
44.1二甲调肝汤
【来源】何炎燊,《中国中医药报》1990年
【组成】炒山甲15克,鳖甲24克,三七6克,丹参15克,茵陈、田基黄各30克,太子参、茯苓、黄芪各18克,白芍、女贞子各15克,糯稻根须24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消症、活血、清热、益气、养阴。
【方解】此方经长期临床实践、多次修订而成,乃“奇之不去则偶之”,所谓复方是也。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患者,多是迁延日久,病机错综复杂,既有邪毒深入血络,久郁成症之实证,又兼见肝阴暗耗、脾气受损之虚证,故用药宜各方照顾。且久病虚羸,不耐猛峻之剂,过寒过温,偏攻偏补,皆足致变。本方取山甲、鳖甲血肉有情之品,入肝络以通其瘀滞,以缓消其症;三七、丹参活血而不伤正,以通其瘀滞;茵陈、田基黄善能清肝搜邪,且清而不克,此六者所以治其实也。益脾气选用太子参、茯苓之甘平,以济黄芪之温;养肝阴选用白芍、女贞之中和,而避归、地之柔腻;又用糯稻根须,既是稼稻养脾之品,又“得水土之气最全,能清阴分燔灼之热”者(语见《叶案存真》),参与其间,此六者所以护其虚也。本方特点是性质和平,利于久服,无不良副作用。以此为基础,随证加减,多年临床实践证明,颇有实效。
【主治】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
【加减】内热盛、口苦便秘者,去黄芪,加虎杖、栀子各12克;里湿盛、便溏、腹满痛者,去女贞子,加苍术9克,厚朴6克;胁痛隐隐,痞闷不舒者,加柴胡12克,郁金9克;胁痛阵发,如刺如锥者,加川楝子、元胡各9克;气分偏虚、面黄、倦怠、短气,纳差者,加白术12克,怀山药24克;阴分偏虚,口干、舌燥、虚烦火升者,加玉竹24克,麦冬12克;有腹水者,茯苓增至30克(用皮肉各半),加车前子15克,砂仁6克,茅根30克。
【疗效】临床屡用,颇具效验。
44.2燮枢汤
【来源】焦树德,《中医杂志》(4)1984年
【组成】北柴胡9~15克,炒黄芩、炒川楝子各9~12克,制半夏10~12克,草红花9~12克,白蒺藜9~12克,皂角刺32.6克,片姜黄9克,刘寄奴(或黄草)9~10克,焦四仙各10克,炒莱菔子10克,泽泻9~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2次分服,白天与睡前各服1次。
【功用】疏肝健脾,调和气血。
【方解】此方着重于调转枢机,故名“燮枢汤”。方中柴胡条达疏发,推陈致新;黄芩降泄清热,二药相伍,升清阳而降浊阴,能调转燮理阴阳升降之枢机,故用为主药。半夏降逆和胃;白蒺藜下气行血。二药辛温入肝,寓有“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之意。川楝子行气止痛;红花活血通经。此四药为辅。片姜黄行血中气滞,散结除满;皂角刺开结行滞,化痰消瘀,破坚除积;刘寄奴破瘀消积、行血散肿;炒莱菔子理气消胀,配焦四仙(焦神曲、焦麦芽、焦山楂、焦槟榔)助消化而除胀满,运中焦而健脾胃,是为佐药。泽兰泄肝肾二经水湿、火热之邪而助阴阳升降之机,用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疏肝健脾,调和气血之功,故用之多效。
【主治】长期右胁(或两胁)隐痛、脘闷腹胀、食思缺乏、胁下痞块(肝脾肿大)、倦怠乏力、小便发黄、大便欠爽或溏软、舌质红或有瘀斑,舌苔白或黄,脉弦或弦滑或兼数等症状者,均可使用。可用于迁延性肝炎、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慢性胆囊炎、慢性胆道感染等疾病出现上述症状者。
【加减】中湿不化、脘闷少食、舌苔白厚(或腻)者,加苍术6~9克,草豆蔻6~10克;气血阻滞、胁痛明显者,加元胡9克,枳壳10克,制乳没各5克等;如血瘀明显、胁痛处固定,或兼月经量少有块者,可改用茜草12~20克,乌贼骨6~9克,桂枝6~10克;胃纳不佳、食欲不振、饮食少进者,加生谷芽、陈皮各10~12克;肝热扰心、心悸、失眠、多梦、健忘者,加珍珠母30克(先煎),远志、天竹黄各9~10克,栀子仁3克(热象轻者可改用夜交藤15~20克);血络瘀阻,面或胸颈等处有血丝缕(蜘蛛痣)者,加茜草10~15克,乌贼骨6~9克,丝瓜络10克;下午低热者,加生白芍12克,银柴胡10克,青蒿15克;肝胆热盛、口苦、尿黄、目红者,加栀子6~10克,胆草3克;胁下痞块、肝脾肿大明显者,加炙鳖甲15~30克(先煎),生牡蛎20~30克(先煎),射干10克,莪术、三棱各3~6克,元参12~20克;肝病累肾,脾湿不化而腹部坠胀、小便短少,有轻度腹水者,加大腹皮12~15克,茯苓、冬瓜皮各30~40克,水红花子10~12克(猪苓20克,泽兰15克可代用),车前子12~20克(布包),泽泻可改为30克;每逢情志不遂即各症加重者,加香附10克,合欢花6克;肝胆郁滞,疏泄不佳,胃失和降而呕逆便秘、上部及胁部疼痛,舌苔不化者,加生赭石30克(先煎),旋覆花10克(布包),生大黄3~5克、生甘草3克,炒五灵脂9克;兼有胆结石者,加金钱草30克,郁金,炒内金各10克;肝功能化验较长时间不正常(尤其是谷丙转氨酶高者),可同时加服五芦散(
五味子95克,芦荟1.5~2.5克,共研细末,每服3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下,或随汤药服用);大便经常干燥,肝病久久不愈,或目赤涩,或月经闭止者,可酌加芦荟末0.3克左右,装胶囊,随药服此药可引药力入肝;口腹部喜暖、遇凉隐痛者,减黄芩为6克,去川楝子;饮食正常,可去莱菔子、焦四仙,只用焦神曲;口渴明显者去半夏;女子月经不潮或经水量少者,可去刘寄奴,改用茜草15~30克;药后胁痛反而加重者,可去皂角刺,减少片姜黄用量,以后再逐渐加入。
【疗效】临床屡用,效果颇著。若能随证加减,坚持服药,每获显效或痊愈。
44.3补气养血汤
【来源】关幼波,《中医原著选读》
【组成】生黄芪、首乌、白芍、川续断各15克,当归、丹参、黄精、生地、五味子各12克,生甘草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用】补气、养血、柔肝。
【方解】方中黄芪、黄精益气生津;当归、生地、白芍、丹参养血柔肝;首乌、川断滋肾填精;白芍与甘草伍用,功能缓急止痛;五味子敛肺补肾,现代药理研究还有较好的降低谷丙转氨酶作用。诸药合而为方,补气血,滋肝肾,用于气血两虚型肝炎患者,有助于肝功之恢复。
【主治】慢性迁延性肝炎、早期肝硬化、肝功能长期不正常,证属气血两虚型者。证见心悸、气短、全身无力、面色苍白、消瘦、精神不振、右胁隐痛,舌苔薄白或无苔,脉沉细。
【加减】如转氨酶长期不降、舌质红者,加土茯苓15克,大枣10枚或土贝母15克;舌质淡者,加白芷9克;麝香草酚浊度试验和麝香草酚絮状试验长期不正常者,每日加服河车大造丸1丸;血浆蛋白倒置者,加龟板、鳖甲各12克;肝肿大,加延胡索、草河车、泽兰各9克;脾肿大,加生牡蛎15克,地龙9克;食欲不振,加山楂、白术各9克;牙龈出血,加小蓟、血余炭各12克。
【疗效】临床屡用效佳。
44.4健脾补肾汤
【来源】关幼波,《中医原著选读》
【组成】党参、川续断各15克,白术、茯苓、白芍、当归、五味子、菟丝子各12克,川厚朴、香附各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用】健脾补肾。
【方解】方中党参、白术、茯苓(即四君子汤去甘草),益气补中、健脾养胃;川续断、菟丝子滋补肝肾、通调血脉;当归、白芍养血柔肝、敛阴止痛;川厚朴、香附疏肝理气和胃止痛;五味子敛肺滋肾、补益心神,且有降酶作用。本方对脾肾两虚型肝炎患者,有较好疗效。
【主治】慢性肝炎、迁延性肝炎、早期肝硬化、肝功能长期不正常,证属脾肾两虚型者。证见午后腹胀,食欲不振,下肢轻度浮肿、腰腿疼痛、足跟痛、体倦无力,大便溏泻、小便多,舌苔薄白或无苔,或舌体胖边有齿痕,脉沉细滑。
【加减】若有腹泻,加苍术、芡实、诃子肉各9克;腰腿痛、足跟痛,加牛膝、生薏苡仁、仙灵脾各12克;夜尿多,加鹿角霜、女贞子各12克;腹胀甚,加冬瓜皮12克,木香4.5克;肝区隐痛,加桑寄生15克,木瓜12克。
【疗效】临床屡用,疗效较佳。
44.5滋补肝肾汤
【来源】关幼波,《中医原著选读》
【组成】北沙参、白芍、川续断、菟丝子、女贞子各15克,五味子、首乌、黄精、当归各12克,生甘草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功用】滋补肝肾。
【方解】方中北沙参、黄精益气养阴生津;白芍、当归养血敛阴、柔肝止痛;白芍与甘草相伍,名芍药甘草汤,功擅缓急止痛;五味子敛肺气,滋肾阴;近代研究有较好的降低谷丙转氨酶作用;川续断,菟丝子、女贞子、首乌皆滋补肝肾之品,合而投之,其效更彰。本方有滋气阴、强肝肾、填精髓、壮筋骨的作用,用于肝肾阴虚者最为合拍,效果颇佳。
【主治】慢性、迁延性肝炎,肝功能长期不正常,证属肝肾阴虚者。证见腰腿酸软无力、劳累则肝区痛、睡眠多梦、精神疲倦、头晕目眩、有时盗汗,舌净无苔,或舌质稍红,脉沉细弦。
【加减】若腰痛甚,加狗脊、桑寄生各15克;盗汗多,加生牡蛎、生龙骨、浮小麦各15克,乌梅9克;失眠重,加远志、百合各12克;梦遗滑精,加芡实、补骨脂、诃子肉各12克;肝区痛重,加草河车9克,黄连4.5克。
【疗效】临床屡用,疗效颇佳。
44.6舒肝解毒汤
【来源】张羹梅,《临症偶拾》
【组成】鲜茅根30克,鸡内金、焦枳壳、赤芍、白芍各9克,女贞子12克,旱莲草18克,川石斛12克(先煎),平地木、板蓝根、白花蛇舌草各30克,柏子仁18克,生麦芽30克,生甘草、软柴胡各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舒肝郁、益肝肾、解肝毒。
【方解】肝炎之发生是由于湿热之毒所致,病转慢性,毒邪未清,肝肾耗伤,故方用平地木、白花蛇舌草、板蓝根等解肝毒,且平地木清热利湿、活血祛瘀;白花蛇舌草、板蓝根清热解毒,与白茅根配合使湿毒从小便而出;柴胡、枳壳、赤白芍、生甘草(即四逆散)以疏肝解郁;女贞子、旱莲草(即二至丸)以益肝肾。诸药配伍为用,共奏舒肝郁、益肝肾、解肝毒之功。故用之临床,效果颇佳。
【主治】迁延性肝炎、慢性肝炎,证见右胁胀痛、头晕目花、神疲纳呆、腰酸乏力,脉弦细,苔薄根腻质红。
【加减】有黄疸者,加茵陈、黄柏;有瘀阻者,加桃仁、红花。
【疗效】曾治慢性肝炎或迁延性肝炎10余例,皆有显著疗效。未见有反复发作者。
44.7加味抑肝散
【来源】岳美中,《岳美中医案集》
【组成】当归身9克,川芎片6克,双钩藤、北柴胡、白术片、云茯苓、清半夏各9克,广橘红6克,炙甘草4.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舒肝健脾,活血平肝。
【方解】此方(抑肝散)原出王肯堂《证治准绳》。后人加入半夏,橘红尤有显效。日冢大冢敬节有方解云:“此方乃四逆散变方之抑肝散加陈皮、半夏……方中钩藤,乃镇痉药,能平肝木,治手足拘挛;当归能润肝血;川芎能疏通肝血,与柴胡、甘草、钩藤配伍、能缓解肝气亢进;茯苓、白术,能消导胃中水饮;陈皮、半夏能祛痰饮。根据以上目标,应用于神经衰弱症,癔病,妇女更年期障碍之神经症;中风、夜啼、疲劳证、四肢痿弱证、妊娠性呕吐、小儿痫症等。”诸药合用,共奏舒肝健脾,活血平肝之功,故用治慢肝,效果颇佳。随证加入瓦楞子,味咸性寒,朱丹溪谓化痰积、消血块。橘叶苦平气香,能宣胸膈逆气、消肿散毒。二药均入肝胃,合之其力尤峻。
【主治】慢性肝炎。肝区胀痛、肝大、肝功能不正常。
【加减】此方以后投予肝炎久不愈、功能不正常、胁痛脘闷、肝稍肿大,证属阳虚者,加入瓦楞子12克,橘叶9克,效果尤迅速。
【疗效】临床屡用,效果颇佳。
44.8疏肝理脾汤
【来源】熊寥笙,《医方新解》
【组成】柴胡、白术各12克,香附9克,党参15克,泽泻9克,首乌、丹参各12克,三七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疏肝理血、行气止痛、健脾除湿。
【方解】柴胡疏肝解郁;白术健脾除湿,共为主药;香附理气疏肝;首乌补血养肝;党参健脾益气,均为辅药;丹参养血活血,三七活血化瘀,泽泻利水育阴,皆为使药。诸药配伍为用,共奏疏肝理血,行气止痛,健脾除湿之效,现代药理研究认为,本方具有保肝、健胃、利尿、扩张血管、镇静镇痛等作用,故用之临床效果颇佳。
【主治】胁肋胀痛、心烦失眠、脘闷食少、大便稀溏、神疲肢软等症。可用于迁延性肝炎、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等病。亦可治疗冠心病、动脉硬化症、神经官能症,以及更年期综合征等。
【加减】临证随症加减,方为善治。湿热未尽,宜加茵陈、玉米须;阴虚内热,以银柴胡易柴胡,再加玄参、麦冬;食滞不化,酌加鸡内金、麦芽、山楂。
【疗效】屡用屡验,效果甚佳。
44.9加味一贯煎
【来源】方药中,《浙江中医药》(2)1979年
【组成】沙参15~30克,天冬、麦冬各9克,生地24~30克,当归、姜黄、金铃子、柴胡、广郁金各12克,丹参、鸡内金、夜交藤各30克,薄荷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滋肾养肝、养血活血、疏肝解郁。
【方解】方中沙参、二冬甘寒滋阴,清金制木;生地甘苦御寒、“通心”、“入脾”、“归肾”(《本草逢源》);夜交藤甘平入心肝、养血安神;当归入肝,可“济肝之急”,“理肝之郁”,“以助血海,使血流行”(《药品化义》)。以上诸药合用,具有养阴益血、滋肾补肝作用。丹参苦降行血、微寒除热;鸡血藤苦微甘温、补血行血;姜黄苦温入脾,郁金苦凉入肝,可行气解郁,通化血瘀。四药相伍,寒凉相济、补行兼施。薄荷辛凉散发;金铃子疏肝止痛;柴胡理气以反佐阴柔。诸药合用,共奏滋肾养肝、活血养血、疏肝解郁之功。本方较柴胡疏肝散为柔、较一贯煎为刚,适用于以阴虚为主、兼见气滞血瘀之迁延性、慢性肝炎。
【主治】迁延性、慢性肝炎。证属阴虚气滞者。
【疗效】临床屡用,均获良效。
44.10加味黄精汤
【来源】方药中,《浙江中医药》(2)1979年
【组成】黄精、生地各24克,夜交藤30克,苍术、白术各9~12克,青皮、陈皮各6克,甘草6克,当归、柴胡、广郁金、姜黄各12克,薄荷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疏肝健脾、益气化瘀。
【方解】方中黄精甘平、入脾肺、填精髓、益气不燥、养阴不柔;佐生地、当归、夜交藤以滋肝肾、益阴血;苍、白二术补脾健脾;青、陈二皮理气破滞。诸药配伍为方,于理气之中益气,健脾之中加以运脾,养血之中酌加活血,滋肝之中兼予达郁,使邪去而不伤正,补而邪不滞。适用于肝气郁滞、横逆犯脾,兼有气虚、血瘀之虚实夹杂之迁延性、慢性肝炎。
【主治】迁延性、慢性肝炎,证属肝郁气虚者。
【加减】气虚明显者,加党参、黄芪;血瘀明显者,加丹参、鸡血藤。同时在运用本方与上方加味一贯煎时,若个别症状突出者,则给予加减:肝区刺痛重者,配用失笑散或金铃子散,肝区隐痛,绵绵不已者,配用芍药甘草汤;腹胀者,加消胀散;食滞者,加焦山楂、六曲、生谷麦芽;便溏者,生地用量酌减。如谷丙转氨酶持续增高、波动较大,加升麻(重用)。一般隔日1剂,或服2日停1日。服药期间,一般不再服其他药物,以减轻肝脏的负担。
【疗效】多年使用,获效良好。
44.11益气补肝汤
【来源】蒲志孝,《新中医》(3)1979年
【组成】黄芪24克,党参15克,白芍9克,枳实4.5克,厚朴3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益气补肝。
【方解】方中黄芪与党参配伍能补肝脏生升之气,其中黄芪性升,与肝气弱而不升最宜,故为主,应重用。气弱血必不足,故辅以归、芍养肝之体以助肝用,且有阳生阴长之义,增强益气之功。肝气弱而不疏则气必留结,少用枳、朴助参、芪以散其结,可以起到补而不滞、通而不伤、升而有降的作用。
【主治】胁肋满闷、四肢乏力、懈怠、不耐疲劳、易怒、懒言、精神不畅,喜悲恐、善太息、腹胀、不思食、食则胀甚、嗳气、振战、口干酸苦、不思饮、视力减退、头痛而昏重、巩膜微黄,脉沉细或弦数,苔白腻或黄腻。可用于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以及妇科疾病。
【加减】阴亏加枣仁、枸杞、首乌、知母、玄参;血络不通加丹参、地龙、甲珠;胁痛加郁金、姜黄;发黄加茵陈、姜黄(瘀血发黄不在此例);瘀热甚者,加栀子、茶叶;虚阳上越者加龙骨、牡蛎、石决明;出血加藕节、地榆炭、仙鹤草;慢性肝炎加白术、丹参、鸡内金、生麦芽、黄精、山楂、山药、茵陈、茯苓、枣仁(《新中医》(3)1990年)张雪琴报道:用治妇科疾病,乳头抽痛,加荆芥、防风、当归、川芎;子宫下垂加柴胡、川芎;产后恐惧加龙齿、牡蛎、枣仁、枸杞子、朱茯苓。
【疗效】屡试屡验,效果甚佳。
44.12附龙舒肝汤
【来源】陆震,《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淡附片30~120克,龙胆草、莱菔子、白蒺藜各9克,石决明30克,女贞子、广郁金、当归身、炒于术各9克,干姜6克,粉丹皮9克,生甘草6克。
【用法】上药中附片、干姜、甘草、石决明先煎2~3小时,然后纳入诸药再煎1小时,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温阳益阴、培土荣木。
【方解】临床所见,肝病必系于胃,脾胃病必系于肝。脾胃伤则肝也伤,脾土被侮则肝亦自病。从而气机滞阻,郁而为热,热留为湿则肝病成。脾湿肝热乃肝病之本。以疏肝去瘀、清热利湿、通化气血经络为主要原则。脾胃既和,肝肾得养,木涵而后繁荣,盖其理也。故本方以附子、龙胆草两药为主,附子用量较大,其热能软坚,辛可散结,温可化滞,配以於术,生姜、能祛湿中之阴邪,化阳开结,阳伸湿去;龙胆草泻肝胆实火而清其上腾之焰,清下焦湿热以肃其下气之气,与附子相伍,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温通清泻,各得其宜。配以滋阴潜阳之白蒺藜、石决明、女贞子,养血活血之归身、丹皮、广郁金;降逆和胃之莱菔子、生甘草,以增强君药之功,其效尤著。
【主治】慢性迁延性肝炎。
【加减】气虚者,加党参15~60克,生黄芪15~30克;湿热重者,加绵茵陈15~30克,焦山栀9克,炒酒黄芩3~9克;湿阻加法半夏、云茯苓各9克,川厚朴3克;纳呆加怀山药,炒枳实、法半夏、炒麦芽、炒谷芽等;阴虚肝旺,加龟板30克,炙鳖甲30克,炒杭芍9克等;肝肾两亏,加炒川续断、厚杜仲、枸杞子各9克;外感发热,加金银花、连翘各9克,炒川黄连3克,炒酒黄芩6~9克。
【疗效】治疗39例,痊愈(肝功能试验正常、主要症状消失、恢复工作3个月以上情况良好)17例;基本治愈(肝功能试验正常、证状基本消失、试行恢复工作未发现异常)14例;进步(肝功能试验好转、一般症状减轻)4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9.74%。
44.13加味柴胡汤
【来源】刘渡舟,《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柴胡12克,黄芩6克,党参9克,炙甘草6克,半夏、生姜各9克,鳖甲、牡蛎各15克,红花、茜草各9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以10剂为1个疗程。一般服2~4个疗程。
【功用】疏通气血,软坚消痞。
【方解】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对于病毒性肝炎来说,尤其如此,即整个疾病过程中,“毒”和“虚”贯彻始终。方用柴胡、黄芩疏肝解郁、清解余毒。党参、炙甘草健脾益气、培土抑木;半夏、生姜和胃健脾、消肿散结;茜草、红花活血通络;牡蛎化痰、软坚、散结;鳖甲《本经》谓“主心腹癥瘕块积,寒热”,《大明》云:“去血气,破癥结,恶血”,故为消癥、散瘀、益阴之上品。诸药合用,共奏疏通气血、软坚消痞之功效。
【主治】肝炎邪衰,气病及血,症见面色青黑不华,右胁作痛如针刺,尤以夜间为甚,或伴有腹胀,体乏无力,肝脾肿大,舌暗有瘀点或瘀斑、苔白、脉弦而涩者。亦可用治早期肝硬化。
【疗效】屡用多验,效果较多为理想。
44.14柴胡鳖甲汤
【来源】刘渡舟,《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柴胡6克,鳖甲、牡蛎各15克,沙参、麦冬、生地、丹皮各10克,白芍12克,红花、茜草各9克,土元6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具体煎药方法可采用:头煎5分钟,二煎15分钟,三煎50分钟。这样可避免因久煎破坏柴胡的疏肝调气作用,又可避免因煎药时间短暂而熬不出补益中药的有效成分之缺陷。
【功用】滋阴软坚、活血化瘀。
【方解】病至肝炎晚期,正气衰惫,毒邪式微,疾病的关键已不是毒邪,而是正虚(此指阴虚)和病理产物——瘀血癥块,治当以扶正、软坚、活血为主。因此方用柴胡舒肝、调气、解毒;鳖甲、牡蛎软坚、散结、化癥;沙参、麦冬、生地滋养肝阴;茜草、红花、土元活血化瘀;丹皮活血凉血;白芍养阴柔肝。诸药合用,共奏解毒、软坚、活血、化症之功。
【主治】慢性肝炎晚期,出现蛋白倒置;乙型肝炎“澳抗”阳性;亚急性肝坏死,而症见肝脾肿大疼痛,夜间加重、腹胀、口咽发干、面黑,或五心烦热,或低烧不退,舌红少苔,边有瘀斑,脉弦而细者。
【疗效】多年应用,坚持服药,常收良效。
44.15荣肝汤
【来源】关幼波,《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党参12克,炒白术、炒苍术、木香各10克,茵陈15克,当归、白芍各12克,香附、佛手各10克,山楂、泽兰、生牡蛎各15克,王不留行12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3次。
【功用】健脾疏肝,活血化瘀,清热利湿。
【方解】肝炎尤其是乙型肝炎,病机复杂,易于反复,难于根治,问题是既有正虚,又有邪实。祛邪易伤正,扶正易恋邪。故治当祛邪扶正并施,方能达到预期目的,方用党参、白术健脾益气,培土荣木;苍术、木香醒脾化湿;茵陈清热解毒,利湿退黄;香附,佛手舒肝理气;当归、白芍养血柔肝;山楂、泽兰、王不留行活血化瘀;牡蛎软坚散结。诸药合用,脾土得健,湿浊得化,热毒得清,瘀血得解,而收本固标去,正复邪祛之效。
【主治】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证属肝郁脾虚、气滞血瘀、湿热未清者。
【疗效】多年应用,若能坚持治疗,注意调养,多能根治。
44.16温肝汤
【来源】关幼波,《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黄芪30克,附片、白术、香附、杏仁、橘红各10克,党参、紫河车各12克,白芍、当归、茵陈各1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每日早、晚各服1次。
【功用】温补肝肾,健脾益气,养血柔肝。
【方解】古谓:“肝无虚证”,阳虚更为少见。故临床治疗肝病,多宗泻法,少用补益,温补阳气更为罕见。有云:“有是证用是药”,为治肝病又备新法。故方中以附子、紫河车温补肾气;黄芪、党参、白术甘温益气、健脾燥湿;香附、茵陈清疏肝胆;白芍、当归养血柔肝;杏仁、橘红开肺气、化痰水、通三焦。考本方配伍讲究、严谨,如附子与紫河车、归芍相伍,温阳之效不减,辛燥伤阴之弊则无,黄芪、党参与香附、橘红相伍,甘温益气而无滞中之弊,疏肝化痰解郁而无耗气伤中之害;茵陈与白芍相伍,清利肝胆湿热而不伤阴血,养血柔肝而不碍湿除。诸药合用,温而不燥,补而不腻,使肾气旺、脾气健、肝气舒、邪毒解、则肝炎可消、硬化可软。
【主治】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症见面色萎黄、神疲乏力、口淡不渴、小便清白、大便稀溏、腹胀阴肿、腰酸背寒、胁下痞块、手脚发凉,舌淡苔水滑,脉沉弦弱。
【疗效】临床屡用,收效颇著。
44.17舒肝开肺汤
【来源】印会河,《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柴胡10克,赤芍30克,当归15克,丹参、生牡蛎(先下)各30克,广郁金、桃仁、土元虫、紫菀、桔梗各10克,川楝子12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3次。
【功用】舒肝开肺,通利三焦,活血消胀。
【方解】方中柴胡、当归舒肝养肝;赤芍、丹参、郁金活血化瘀;川楝子疏肝止痛,取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之意;桃仁破血行瘀,以泄血结;土元虫、牡蛎能磨化久瘀、软坚消积;紫菀、桔梗宣肺通便,通利三焦,畅气消滞,从而消除腹胀。
【主治】慢性肝炎、迁延性肝炎及早期肝硬化所致的肝性腹胀。
【疗效】多年应用,疗效卓著。
44.18加味异功散
【来源】方药中,《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党参15克,苍白术各10克,茯苓30克,甘草6克,青陈皮各10克,黄精20克,当归12克,焦楂曲各10克,丹参、鸡血藤各30克,柴胡、姜黄、郁金各10克,薄荷3克。
【用法】每日1剂。先将药物用冷水浸泡1小时,浸透煎煮。首煎沸后文火煎50分钟,二煎沸后文火煎30分钟。煎好后两煎混匀,总量以250至300毫升为宜。每剂分两次服用,饭后2小时温服。每服2剂,停药1天,每月共服20剂,或间日服1剂。服药过程中,停服其他任何中西药。
阴虚患者服用本方注意中病则止,不宜长期久服,亦可在服用养阴方剂过程中间断服用本方。
【功用】健脾和胃,养肝疏肝,养血和血。
【方解】方中党参、苍术、白术、茯苓、甘草为四君加苍术,健脾益气,运湿和中;黄精、当归、丹参、鸡血藤养阴补血和血;青陈皮、焦楂曲、柴胡、郁金、薄荷、姜黄疏肝理气活血化瘀。诸药合用,共奏健脾养肝,理气活血之功。本方既补脾土、荣肝木,又畅肝气、调血脉,故为治疗肝病之良方。
【主治】迁延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等病,症见胸胁满闷、胁下隐痛、纳呆纳少、便溏,舌质淡润,舌苔薄白,脉濡细等。中医辨证为脾胃气虚肝乘,气滞血瘀者。
在上述肝病患者中,虽见有阴虚证症状,但服养阴剂后,胃脘不适、纳差便溏者。或当前虽见有阴虚证症,但询问病史,素体脾虚者均可用之。
【加减】肝区疼痛剧烈者,加金铃子、元胡各10克。
【疗效】屡用屡验,坚持治疗,效果颇著。

四五、治肝炎恢复期秘方(3首)
45.1青碧散
【来源】关幼波,《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青黛10克(包),明矾3克,草决明、生山楂各15克,醋柴胡、郁金各10克,丹参、泽兰各12克,六一散15克(包)。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或共研细末,装一号胶囊,每次饭后服1粒,每日2~3次。
【功用】祛湿化痰,舒肝利胆,活血化瘀。
【方解】肝炎后肝脂肪性病变,系肝炎后脂肪代谢紊乱,中性脂肪在肝细胞内堆积而成。故方用青黛、明矾除湿、清肝、退黄;青黛配六一散专治暑热痰湿;明矾配郁金即“白金丸”,擅祛风痰。又明矾味酸入肝、燥湿祛痰,早在汉代仲景就创“硝石矾石散”,方治黑疸,取其消瘀痰除湿浊的作用。青黛入肝清热凉血,配合郁金、柴胡疏肝,更能加强利胆之功。草决明清肝热,生山楂祛瘀消积化脂。丹参与泽兰相伍调肝脾,化瘀血,寓养血于活血之中。诸药合用,共收化痰、活血、清利肝胆之效。
【主治】肝炎后肝脂肪性病变。临床以肝炎恢复期由于过度强调营养所致短期内体重迅速增加,食欲亢进,仍极度疲乏,不耐劳作、大便不调(次数多、不成形、不畅通),舌质暗,苔白,脉沉滑为特征。
【加减】若见有肝热、头晕目眩(血压常波动或一直偏高者),属于实证者加苦丁茶、生槐米;血压显著升高并伴有头痛者,加生石膏;若属大肠湿热、大便黏滞不畅者,加川军(大黄)、瓜蒌、白头翁、秦皮、焦四仙;若见明显乏力、动则气短汗出、面肢浮肿,证属脾虚气弱者,加葛根、党参、苍术、玉米须、泽泻;若见失眠、腰膝酸软、劳累后肝区疼痛加重,证属阴虚血亏者,加何首乌、黄精、枸杞子等。
【疗效】长期应用,疗效卓著。
45.2健脾舒肝丸
【来源】关幼波,《关幼波临床经验选》
【组成】党参、怀山药、炒苡米、陈皮各12克、草蔻6克,当归10克,白芍12克,柴胡、郁金各1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3次,或倍其量,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10克,每服1~2丸,日服2丸。
【功用】舒肝理气,健脾开胃。
【方解】肝属木、脾属土,肝气旺盛,首乘脾土,所以《金匮要略》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故肝郁脾虚之证,治当疏肝健脾,因此方用党参、山药、炒苡米健脾利湿,培土荣木;陈皮、草蔻行气开胃;当归、白芍养血柔肝,合党参益气血;柴胡、郁金舒肝理气,合陈皮行气和胃。综观全方,重在调和肝脾,使湿热之邪无法残存,也不至于内生。故用之多效。
【主治】肝病后,胸胁胀满、纳食不香、身倦乏力者。临床用于肝炎恢复期,肝功能已恢复正常,消化机能未完全恢复者。
【疗效】临床应用,每获效验。
45.3滋补肝肾丸
【来源】关幼波,《关幼波临床经验选》
【组成】北沙参、麦冬、当归各12克,五味子10克,何首乌15克,熟地10克,女贞子、川续断各15克,陈皮10克,旱莲草、浮小麦各1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或倍其量,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10克,每次1~2丸,日服2次。或做蜜膏,每服1匙(10克),日服3次。
【功用】养血柔肝,滋阴补肾。
【方解】乙癸同源,肝肾相关。肝木得肾水之涵养则荣,失之则萎。生理相关,必致病理互累,肝病累肾,此即子病及母,而致肝肾同病,阴血耗伤。所以肝病日久,不能一味治肝,还应补肾,此水旺木荣、肝肾同治之理也。所以,方中以女贞子、旱莲草、沙参、麦冬、川断滋补肝肾;当归、首乌、熟地补肾养血安神;五味子、浮小麦补五脏、敛心气;陈皮和胃理脾。诸药合用,重在滋补阴血、强壮肝肾以扶正固本,使余邪无法残留,病必自愈。
【主治】肝病后,腰酸腿软,头晕失眠,倦怠纳呆者。临床多用于肝炎恢复期,肝功能已恢复正常,见有体虚、消瘦,神经衰弱者。
【疗效】屡用屡验,效果颇著。
【附记】上选3方,均为北京名医、肝病专家关幼波教授治疗肝病恢复期善后调治之有效经验良方。笔者随证选方,验之临床,多获效验。对于巩固疗效,促进早日康复是非常有利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