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高宗乾隆是一代英明君主,大贪官和珅是一个奸佞小人。以乾隆之英明却宠幸劣迹斑斑的和珅长达二十余年,是君臣相得,还是别有隐情?是乾隆看错了和珅,还是和珅钻了乾隆的空子? 和珅幼时丧父,少年奋发,聪明绝顶、出口成章、处事机敏干练,而且最会理财、敛财,深得乾隆皇帝嘉许。《八旗通志》续集卷首六、天章六中即记有:乾隆曾称赞他“清文、汉文、西番、蒙古,颇通大意。”。他的这种才能,对他任军机大臣等高位,经办一个多民族大国的军事政务大事,无疑是有用的。和珅曾参加过西北、西南的军事活动,还任过殿试读卷官和经延讲官、翰林院掌院学士,兼任过《三通》、《四库全书》、清字经馆、石经的纂修总撰,并为乾隆皇帝引以为自豪的“文治武治”出过力。可见乾隆皇帝宠信和珅,无疑也是同他的才能分不开的,也就知他能短时间青云直上的原因了。 《和珅列传》中记载,乾隆四十五年正月(1780年),31岁的和珅接受了一项重要任务,与刑部侍郎喀宁阿一起远赴云南,查办大学士、云贵总督李侍尧贪污案。和珅一到云南,首先拘审李侍尧的管家,取得实据,迫使精明干练的李侍尧不得不低头认罪。和珅从接受这个任务,到乾隆下御旨处治李侍尧,前后只用了两个多月。 随后,和珅又向皇帝报告说,云南的行政管理混乱,许多州县都出现亏空,需要彻底清理整顿,这一报告立即得到乾隆的赞许。 当年五月和珅回京以后,又进一步向皇上表述想整顿云南的盐务、钱法和边防事务的具体意见,都得到乾隆的肯定。 云南的案子和珅办得很出色,确实表现了他的才华,所以和珅在回京的途中,就被提升为户部尚书。 和珅为了迎合乾隆,在书法方面下了不少工夫,并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乾隆的书法很见功力,和珅的字酷似乾隆,可能是他刻意摹仿的,大学士英廉曾经称赞和珅的书法“浑厚饱满,雍容中又蕴挺拔”,乾隆后期的有些诗匾干脆交由和珅代笔。挂在北京故宫崇敬殿的御制诗匾,据考证就是由和珅代笔。因此和中堂和大人除了有贪官之名外还有书法家之名! 乾隆统治时期,整个社会经过了康熙、雍正两朝的历励精图治,表现出一副欣欣向荣的景象,乾隆也渐渐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不多的最为好大喜功的皇帝之一,然而更再大的家业,也架不住整日的挥霍。这样,到了乾隆中年的时候,大清帝国的国库已然有些不支了,而正所谓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过惯了富贵日子的乾隆,很难一上子改变自己的生活,所以他迫切需要一个善于理财又能广开财路的人,和珅的出现恰逢其时,立即就成为乾隆的心腹,被乾隆视做国之栋梁。乾隆无疑将和珅看成了一个聚敛有方的精明强干之人,只要有和珅在,他就不必担心钱财的问题,和珅凭借这一点,在乾隆心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牢牢站稳了脚跟。 今天,很多人喜欢和珅、崇拜和珅,仅仅是因为他位高权重、富可敌国这些表面现象,却不知道和珅随贪,但对皇帝的功劳也是卓著的,即便是后来的嘉庆帝列出的“二十大罪”,也不过是“匹夫无罪、怀璧其罪”,而没有太实际意义上祸国殃民的大罪。所以和珅之死,不是因为他出卖国家利益,而是当时的政治体制和皇权需要决定了他的命运。 和珅首先是个人才,如果一个人只会溜须拍马,而无真才实学,不但不能给上司解决问题,相反还会带来一堆麻烦,相信没有谁会提拔这样的下属。 其次,和珅懂得向上沟通的道理,他知道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也知道皇帝的意图,并能将皇帝不的意图彻头彻尾的执行下去,并取得圆满的结果。他“以帝心为心”,处处变着法儿哄乾隆高兴,且问,谁不喜欢这样的下属? 再次,和珅懂得感恩。他知道这些都是谁给予的,他心里也知道如此圣明的皇帝不会不知道他的所作所为。所以他对皇帝是赤胆忠心,够时刻替皇帝赴汤蹈火,把皇帝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情办,皇帝烦心的事情,和珅来办。特别是在皇太后归天的时候,和珅不是像其他大臣一样说几句无关痛痒的话,而是时刻陪在乾隆身边,痛哭流涕,一连几天,茶不思,饭不想,赢得了乾隆的好感。久而久之,乾隆当然就把和当珅成自己的一部份了,当然会重用了。 最后,和珅懂得定位。他知道自己是什么身份,应该做好什么事,他明白自己不但是大清朝的官,还是皇帝的心腹,所以,除了处理好官场上的问题外,他还要解决好皇帝的问题。 因此,和珅的一生对于今天的职场还是有着辩证的借鉴意义。以史为鉴,和珅之贪不可取,但和珅为人下属之道不可不学。要有真才实学,单是一个拍马溜须并不能得到上司的赏识,和珅与上司相处的技巧,值得我们去认真揣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