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陆词条已锁定本词条可能涉及药品内容,网上任何关于药品使用的建议都不能代替医嘱。
下山虎生于路旁疏林下,或栽培于庭园。喜温暖湿润气候,耐寒。株高0.5~1.5米,根粗壮,肉质圆锥形,花果期为7~11月,老熟或霜冻后地上部枯萎,地下根茎来年会萌发。主要分布在河南、安徽、湖北等地。它的根可用作传统中药,为中国药典所收录。此外,下山虎还是传统民居的一种,建筑格局略次于四点金。下山虎也是昆曲曲牌的名字。 中文学名 下山虎 别 称 山萝卜、 ![]() ![]() ![]() 功能主治通二便,泻水,散结。治水肿,胀满,脚气,喉痹,痈肿,恶疮。①《本经》:"主水胀,疝瘕,痹;熨除痈肿。"②《别录》:"疗胸中邪气,水肿,痿痹,腹满洪直,疏...[详情]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钱;或入散剂。外用:捣敷 1 基本信息
【药名】下山虎 【功效】止咳;止痛 【科属分类】苦苣苔科 【主治】咳嗽;坐骨神经痛;关节炎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400-1000m的石灰岩山林中的树上、石上或悬崖上。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挖,鲜用或晒干。 【资源分布】分布于广西醅和贵州西南部。 【动植物形态】广西芒毛苣苔攀援小灌木。茎长约1m,无毛,不分枝或有少数短分枝。叶对生,无毛;叶片薄革质或坚纸质,椭圆形或狭椭圆形,长2.2-5cm,宽1.4-2.4cm,先端急尖或微钝,基部宽楔形或楔状圆形,全缘。花1-2朵簇生于腋生和短枝上;花萼5裂;花冠2唇形,长2-2.3cm;花萼和花冠外面无毛或近无毛;能育雄蕊4,着生于花冠筒上部,稍伸出;雌蕊子房线形,柱头近球形。蒴果近线形。花期10月。 【功效分类】止咳药;止痛药 【药材基源】为苦苣苔科物广西芒毛苣苔的全株。 【出处】《中华本草》 ![]() ![]() 2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0.5~1.5米,全株无毛。根肥大,肉质,倒圆锥形。外皮淡黄色或灰褐色,内面黄白色。茎直立,圆柱形,有纵沟,肉质,绿色或红紫色,多分枝。叶片薄纸质,椭圆形、长椭圆形或披针状椭圆形,长10~30厘米,宽4.5~15厘米互生,顶端急尖或渐尖,基部楔形,渐狭,两面散生细小白色斑点(针晶体),背面中脉凸起;叶柄长1.5~3厘米,粗壮,上面有槽,下面半圆形,基部稍扁宽。 总状花序顶生或与叶对生,圆柱状,直立,通常比叶短,密生多花;花序梗长1~4厘米;花梗基部的苞片线形,长约1.5毫米,上部2枚小苞片线状披针形,均膜质;花梗细,长6~10(~13)毫米,基部变粗;花两性,直径约8毫米;花被片5,白色、黄绿色,椭圆形、卵形或长圆形,顶端圆钝,长3~4毫米,宽约2毫米,大小相等,花后常反折;雄蕊8~10,与花被片近等长,花丝白色,钻形,基部成片状,宿存,花药椭圆形,粉红色; 心皮通常为8,有时少至5或多至10,分离;花柱短,直立,顶端下弯,柱头不明显。果序直立;浆果扁球形,直径约7毫米,熟时黑色;种子肾形,黑色,长约3毫米,具3棱。花期5~8月,果期6~10月。 3 生长习性 普遍野生于海拔500-3 400米的沟谷、山坡林下、林缘路旁。也栽植于房前屋后及园地中,多生于湿润肥沃地,喜生垃圾堆上。 喜温暖湿润环境。不耐寒,根需覆盖方能越冬。对土壤要求不严,但以土层深厚,富含有机质、疏松肥沃的砂质壤土栽培为好。低洼地不宜种植。 4 栽培技术 一、种植时间:商陆粗生易长,其种植时限较长,播种期为3月下旬至7月上旬。 二、种植方式:种植前应深翻土壤,人工栽培为获得高产每亩可适施1000~2000公斤土杂肥,开沟作畦,可连片种植,也可间作套种,一般按行株距70×50厘米,开穴或开浅沟用种子直播,每穴放种3~5粒,用火土灰或垃圾覆盖。 商陆三、田间管理:商陆种植后约10天出苗,干旱时应用水点穴(沟)。苗高15~20厘米时,每穴留健壮苗2株,生育期内可酌情中耕除草1~2次。间苗后及初花期各追施一次人粪尿或1%~3%的尿素、复合肥液。雨季注意排除田间积水,防止烂根。商陆基本无病虫害。 四、割青翻压:商陆种植后第一、二年因植株幼小,以割青一次为宜,第三年后每年可割两次。一般在盛花期割,割后追施少量速效性氮肥或复合肥,以利再生和萌发新株。如需留种,第二次最好不割,待收获种子后再割。同时每亩撒施40~50公斤生石灰以中和有机酸,加速绿肥的腐解。 五、挖根取药:商陆的药用部位为肉质根,一般以3~4年后收获的产量高,品质好。每年秋冬或早春均可挖采,挖取后去须根、茎叶和泥土,切成片状晒干或烘干即可成品出售。 5 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 ![]() ![]() 根圆锥形,有多数分枝。表面灰棕色或灰黄色,有明显的横向皮孔及纵沟纹。商品多为横切或纵切的块片。质坚硬,不易折断。 (1、石痈(痈硬如石,不出脓)。用一商陆根捣烂搽涂患处,药干即换。此方亦治湿疮、疖子。
2、石痈(痈如石坚硬,不作脓)。用桑白皮阴干为末,溶胶和酒调涂,以痈软为度。 3、再方。用橡子一枚,在青石上磨醋,取滇涂痈,药干即换。十多次后痈渐消。 4、治石痈无脓,坚硬如石。用蛇蜕贴痈上,过夜即变软易治。 5、各种毒疽毒痈(包括杨梅疮)。用水银粉一两,丹砂、雄黄各二钱半,白矾、绿矾各二两半,研匀,装罐,盐泥封口,文武火炼升。炼毕开封,罐口有许多粉末。取此粉每三钱加乳香、没药各五分,酒在太乙膏之类的膏药上,贴患处,有奇效。此方名“五宝霜”。)
⑩治疮伤水毒:商陆根捣炙,布裹熨之,冷即易之。(⑧方以下出《千金方》) ⑾治跌打:商陆研末,调热酒擂跌打青黑之处,再贴膏药更好。(《滇南本草》) ⑿温气脚软。用商陆根切成小豆大,先煮熟,再加绿豆同煮成饭,每日进食,病愈为止。 ⒀水气肿满。用商陆根去皮,切成豆大颗粒,装一碗,加糯米一碗,同煮成粥,每日空心吃下。微泻为好,不得杂食。又方:白商陆六两,取汁半合,加酒半升,斟酌病人情况适量给服,腹泻为效。又方:白商陆一升、羊肉六两,加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渣,和葱豉一起煨汤吃。 ⒁腹中症结(硬如石块,刺痛异常)。用商陆根捣汁或蒸烂,摊布上,放在患处,药冷即换,昼夜不停。 ⒂产后腹大、坚满,湍不能卧。用商祟根一两、大埋葬一两半、甘遂(炒)一两,共研为末。每服二、三钱,热汤调下,腹泻即停药。引方名"白圣散"。 ⒃五尸注痛(尸注病明是:腹痛胀急,不得喘息,上攻心胸,旁攻两胁,或垒块涌起。---按尸注常提到的有:一飞尸:游走皮肤,洞穿脏腑;二、游尸:附骨和主肉,攻凿血脉;三、风尸:只觉疼痛,而不积压痛在何处;四、沉尸:弹绵脏腑,冲引肺胁)。用商陆根煎烂,装布袋中,乘热熨痛处,药冷好换。 ⒄石痈(痈硬如石,不出脓)。用一商陆根捣烂搽涂患处,药干即换。 此方亦治湿疮、疖子。[2] 11 临床应用 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取干燥根切成薄片,加水煎半小时,浓缩成100%的煎剂。首次服30毫升,以后每日3次,每次10毫升。或成人以4~8钱,小儿2~3钱为1日量,久煎3~4小时以减低毒性。用100%煎剂治疗21例,除1例疗效不显外,其余均在2~4天内紫癜逐渐消失,鼻衄、齿龈出血好转,仅少数病例仍偶于四肢出现新的散在性针尖样出血点;有半数病例在服后第2周左右血小板计数可恢复到正常范围,其中部分病人表现有波动性,个别亦有不恢复的。9例患者经骨髓相复查,6例患者的巨核细胞已出现有血小板形成,表明对骨髓病变有缓解作用。此外,对过敏性紫瘴、咯血等亦有良好效果。 治疗肾炎及血吸虫肝硬化引起的腹水症 取商陆、泽泻、杜仲各3两,洗净切片,用温开水浸泡1~2小时后,文火煎熬两次,滤液合并浓缩,再加糖及防腐剂,制成商陆合剂300毫升。日服3次,成人每次10~15毫升,儿童、羸弱及胃肠不适者酌减,饭后服。同时限制食盐及水分。治疗慢性肾炎9例及肝硬化8例,经1~6个月观察,9例慢性肾炎有8例获效,8例肝硬化有5例尿量增加,腹水减轻。慢性肾炎除晚期者外,多见尿量增加,水肿减轻或消失。尿量的增加多在服药后2~4天开始,2星期左右达高峰,至20天左右逐渐减少;此时停药4~6天再用,尿量又渐增加,但水肿消退后,尿量增加不多。此外,有以商陆1钱、五花肉2两,加水400毫升煎至300毫升,为1日量(不食肉),3次分服,对急慢性肾炎及其它原因所致的水肿、腹水均有效果,并无副作用。 治疗慢性气管炎 以商陆鲜根2.5斤洗净切片,加水1500毫升,文火煎2小时,去渣加蜂蜜4大两,浓缩成600毫升蜜浆;或将鲜根洗净切片,放入蒸笼内蒸1小时,晒干或烘干,碾粉炼蜜为丸,每丸重3钱(含纯粉1.3钱)。每次服蜜浆20毫升或蜜丸1粒,每日3次,10天为一疗程,连服2~3个疗程,或每疗程间隔3~5日。治疗682例,蜜丸组372例,近期控制147例,显效128例;蜜浆组310例,近期控制30例,显效84例。两者临床控制率共计25%,显效率31%。本品的主要作用为祛痰,其次是止咳、平喘。疗程结束后疗效有逐渐减弱趋势,在停药117天后随访98例,复发者13例(13%)。 治疗消化道出血 取商陆干品5~8钱,或鲜品1~2两,水煎成200毫升,两次分服。治疗消化道出血3例,痔疮出血1例,均在服药2~3剂后止血,未发现毒性反应。 中毒与解毒 本品有毒,如服用不当,可引起中毒。一般在药后20分钟至3小时发病,有轻度至中度的体温升高,心动较速,呼吸频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继则眩晕,头痛,言语不清,胡说,躁动,站立不稳,抽搐,神志恍惚,甚至昏迷,瞳孔放大,对光反射消失,膝反射亢进,大小便失禁。从神志昏迷到清醒短者11小时,长达31小时。大剂量可使中枢神经麻痹,呼吸运动障碍,血压下降,心肌麻痹而死亡。孕妇多服有流产的危险。轻度的胃肠道反应,经3~5天可自行消失。一般可用支持及对症疗法。民间解救方法用生甘草、生绿豆1~2两,捣烂,开水泡服或煎服。[3] 12 用药禁忌 ⑴脾虚水肿及孕妇忌服。 ⑵《本草经集注》:“有当陆勿食犬肉。” ⑶《日华子本草》:“得大蒜良。” ⑷《品汇精要》:“妊娠不可服。” ⑸《纲目》:“胃气虚弱者不可用。” ⑹《本草汇言》:“非气结水壅、急胀不通者不可轻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