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看懂上海:瓦额棕绷、藤绷修伐

 江苏常熟老李 2014-10-08

看懂上海:瓦额棕绷、藤绷修伐



来源:东方网


作者:解敏





在今天的上海还有哪里能买到棕绷床


胡师傅的棕绷店开在西藏北路海宁路的天桥下

    

       瓦额棕绷修伐~~~~瓦额藤绷修伐~~~~在很多上海人的记忆里,这句熟悉又亲切的吆喝声已经在弄堂里、小巷间消失了很久。90后、00后已经鲜有知道棕绷藤绷为何物的了。小编我掐指一算,睡过棕绷床的人,应该大都过了天命之年。那么今天,在这茫茫上海滩还有没有卖棕绷床的地方?如果家里的老棕绷坏了,还有没有地方可以修修补补呢?最近,我们终于在上海西藏北路海宁路的天桥底下找到了这么一家罕见的棕绷店。

  棕绷店的老板姓胡,夫妻俩共同经营着一间十几平方的小店铺,既是老板又是伙计。我们上门采访的时候,正巧也有位路过的阿姨进来询问价格,说家里有一张老人留下来的棕绷床,上面的棕线松了很多年,扔掉又觉得有点可惜。阿姨问下来觉得有点贵,转身走了。胡师傅告诉我们,现在修一个五尺的棕绷床价格在两千元左右,做一个新的价格也差不多。藤绷更贵一些,同样尺寸要3到4千。和当年10块钱“绷一绷”的价格相比,今天棕绷的价格已经翻了无数倍,但出乎意料的是棕绷店的生意远比我们想象中要好。




制作棕绷工艺复杂靠的全是一双手上的功夫

  
       这家小店在附近一带颇有名气,每个月能接到20多张“订单”。做一张新棕绷最快也要1天半,最慢3天。这就意味着,夫妻俩必须每天起早摸黑没有休息地干上一整个月,才能满足目前的客户。棕绷店的客户多为老年人,有需求的时候,胡师傅就会踩着黄鱼车上门去收,但还是会有上了年纪的老顾客从很远的地方摸到店里来看个究竟。平日途径店门口的路人,也会驻足“观摩”胡师傅大展手艺。
  50岁以上的上海人年轻的时候大多睡过棕绷床,条件稍好的家庭更爱藤绷。棕绷床具有极好的韧性,受力均匀,防潮通气,修理方便,尤其在潮湿多雨的江南,是很多老上海人生活中必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无论发育中的小孩、孕妇、中老年,还是颈椎腰椎不好的人,都适合睡棕绷床。直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还是有很多人家有修棕绷的需求。后来,睡席梦思的潮流逐渐兴起,棕绷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用棕绷藤绷的人也越来越少。即便这样,在上海这座城市依然隐藏着不少棕绷拥趸。
  制作棕绷的工艺较为复杂,先要选用平直硬木打成棕绷架,然后在四周框架上钻孔,以五尺床来计算,每条边上都要间隔均等地打上20多个孔。之后就是“穿线”,先穿上一层尼龙绳打底,再用棕丝加工成的棕线密密地串编成床面,棕丝也就是我们平时见到的棕榈树干表面纤维。以一张五尺大床为例,四周钻凿穿棕绳的孔洞就有一百多个,用棕需十几斤,“穿棕引丝”靠的全是一双手上的功夫。
  胡师傅告诉我,他刚“出道”的时候干的就是修棕绷的活,跟着老板学艺多年,干得多赚得少。2005年起盘下这间小店面开始自己单干。夫妻二人配合,每天一站就是近10个小时,重复着几近枯燥的动作,腰都直不起来。就这样,一晃10年便过去,有好几年过年都没有回家。问他这些年都是怎么坚持下来的,他说,一来这份工作还算稳定,一家三口在上海也算温饱无忧。二来能继承这样一份中华老行当也挺有成就感。说不定哪天这些快消失的老行当就会像文化遗产一样被保护下来……一个老行当能否在一个地方生存多年,用的人最关心的就是哪个店哪个师傅的手艺高低,没好手艺就没名气,没名气就肯定没生意。穿棕绷都是手工活,一张优质的棕绷要经过多项复杂的工艺才能制作出来,既是技术活也是力气活,你看我手上的老茧和蜕皮就是直接例证。问他有没有想过收收徒弟帮帮手,也好减轻自己的负担。他说,当然想过,总希望有人能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也的确曾经收过两个徒弟,但都还没有学出师就被吓跑了。毕竟这份“生活”太苦太累,用棕绷的人也越来越少,很少有人能坚持下去。
  胡师傅的店前面开工,后面狭小的私人空间住着一家三口。前几年,他把儿子从老家接来上海读书,我们采访的时候,他的儿子正在后间打电脑游戏。问有没有想过让儿子也学学这门手艺,他断然回答,不学!不想让孩子再吃自己吃过的苦。小孩嘛,还是要好好读书才有出息。那以后没人继承这门手艺了,会不会有觉得点可惜?胡师傅说,“可惜啊,我也觉得可惜,但是没办法啊,现在大家都睡席梦思了嘛。我也想不了那么多,只好趁现在做得动,多做做,还是不要让这门手艺白白荒废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