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当代文艺思潮

 弃卷台 2014-10-08
中国当代文艺思潮 曹万生
(0人评价) 0.0 课程评价

提供学校:四川师范大学

本系列介绍了中国文艺从1949年建国到文化大革命期间所发生的文艺变动,讲述建国后毛泽东以及文学界的大师对中国文艺思潮进行大规模的重点批判,主要批判了一些著作和名著以及一些作者、诗人、学者,反映出当时中国文艺的不足和欠缺。当代中国文艺思潮的发展是有一定规律的,正如恩格斯所说:“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全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的。但是,不管这个差别对历史研究,尤其是对个别时代和个别事变的历史研究如何重要,它丝毫不能改变这样一个事实:历史进程是受内在的一般规律支配的。”

教师团队

曹万生 教授 博导

单位:四川师大诗学

部门:研究所

职位:教授

毛泽东文艺思想与新中国文艺方向

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革命家和理论家,毛泽东历来关注对于革命事业极其重要的文艺工作。毛泽东文艺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就在《新民主主义论》和《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等著作中阐明了他的文艺思想。

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在《与音乐工作者的谈话》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里进一步发展了他的文艺思想。1949年7月,在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上,毛泽东文艺思想被确定为新中国文艺发展的指针,从而为新中国文艺确立了明确的方向。

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人民有权利享受历史所创造的一切成果。但在阶级压迫和剥削的社会里,广大劳动人民的这种权利却被剥夺了。马克思主义指明的无产阶级革命的目的在于求得全人类的解放,包括全体人民享有社会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权利。

列宁早就指出:“艺术是属于人民的。它必须在广大劳动群众的底层有其最深厚的根基。它必须为这些群众所了解和爱好。它必须结合这些群众的感情、思想和意志,并提高他们。它必须在群众中间唤起艺术家,并使他们得到发展。”毛泽东继承和发展了列宁的上述思想,他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中国革命文艺实践相结合,还在人民革命根据地的时代就提出了革命文艺建设的纲领。

1939年他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建设反帝反封建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号召。1942年他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更阐明在新的时代革命文艺应该为什么人和如何为的问题。他明确指出,文艺必须为工农兵服务,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他说:“我们的文艺第一是为工人的,这是领导革命的阶级。

第二是为农民的,他们是革命中最广大最坚决的同盟军。第三是为武装起来的工人农民即八路军、新四军群众和人民武装队伍的,这是革命战争的主力。第四是为城市小资产阶级劳动群众和其他知识分子的,他们也是革命的同盟者,他们是能够长期地和我们合作的。这四种人就是中华民族的最大部分,就是最广大的人民大众。”

后来他进一步指出:“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 都属于人民的范围。”毛泽东不仅肯定文艺必须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而且详细阐明了应当如何正确解决文艺与政治、文艺与生活、文艺与传统的关系,要求文艺工作者深入人民的生活和斗争,与新的时代和群众相结合,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提高和普及结合起来,努力表现新的人物和新的世界。

从而为文艺沿着新的方向前进铺平了道路。新中国建立后,他还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洋为中用,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等方针,为促进社会主义文艺的繁荣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毛泽东作为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家和人民革命领袖考虑一切问题的根本立足点,也是他的文艺思想的根本出发点。这就使他的文艺理论主张具有崭新的体系和开阔的视野,从而不仅超越于历史上的提倡“文艺大众化”的论者,更与历史上主张文艺只为少数人服务的“贵族文艺”论者轩轾分明。在新的时代,社会主义是人民的追求和理想,它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为人民服务;反之,凡是能够满足人民审美需要的文艺,能够帮助人民身心健康地去工作的文艺,也必然符合社会主义的利益。

毛泽东把一切拥护社会主义的社会阶级、阶层和集团都涵盖在人民的范畴内,不仅符合新时代的历史特征,实际上也深刻地阐明为人民服务与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一致性。

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就是新中国文艺的根本方向。尽管我国人民和文艺工作者沿着这一方向前进过程中,由于受到左倾或右倾思潮的干扰,不是没有曲折,但正是这一方向为我国文艺的发展开辟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富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人民文艺的时代。

90年代中国文艺思潮

从1992年到新世纪开端,中国当代文艺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文艺思潮的人学主题前所未有地多元化,呈现出复杂色彩。80年代引领人学思潮的人文知识分子不得不面对这样的事实:与纯洁高雅的知识力量相比,基于世俗的民间的大众的力量对文艺的牵引力显得更为直接、更加有力。不仅如此,自90年代中期前后,人文知识分子的精英立场变得越来越模糊不清,分化的趋势日益加剧。

进入90年代,在文化界陷入徘徊转入沉潜状态的同时,另一场意义的变革不事声张地在这块土地上悄然展开,这就是物质生存方式的逐渐改变。市场经济的全面展开和逐渐成熟使物质力量显示出人们始料不及的威力,金钱的作用开始渗入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消费成了新的时代生活主题,不仅家庭生活中越来越多地挤满了各种十年前、五年前尚闻所未闻的便利机器,工作之余人们已不再愿意研读、聚谈,而是涌上街头,加入花样不断翻新的娱乐洪流。

书店里曾经是一代人精神食粮的诗歌、小说、哲学、文化理论书籍少人问津,热销的是各种光怪陆离的娱乐、游戏光盘;通讯的迅速发展加快了整个社会的运转节奏,也改变了人们之间的联结方式,拓展了整个社会的视界,在网络罩住越来越多人的生活中,悠然散淡的抒情时代终于宣告彻底结束。

90年代社会物质生存方式的改变渗透到精神领域,使社会文化面目也逐渐蜕变,最为直接显著的,是日常生活中道德观念的松动和价值取向的漂移。金钱和物欲侵蚀着原本单纯的社会精神理想,成为人们行为选择的另一标尺;新事物新观念的不断涌现和冲击使原本单一刻板的道德戒条变得灵活宽容;曾经坚定地捍卫精神理想和文化价值的知识分子,随着社会地位被新一代经济弄潮儿的取代,肩上承载着的社会责任感也逐渐分崩离析。

就中国当代文艺思潮而言,它表现出为适应当代艺术创新和社会变革,在文艺领域内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思想潮流和美学倾向。文艺思潮除了与审美理想、文学艺术的开拓创新要求密切相关之外,还受种种非文艺的社会因素的影响,还要与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时代特征乃至政治风云相呼应,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中国当今文艺人学精神与思潮仍然是中国日益纳入全球化进程和实现现代化的反映,文艺上的波澜折射出来的是现实中的矛盾与冲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