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古文观止》精华篇目研究

 pyra666 2014-10-09

 李敖在他的《中国名著精华全集》序中说:

       

说你不配做中国人,你一定从心里不服气;但研究一下配做中国人的条件,你一定从心里惭愧。
   做中国人,总不能不着中国书吧?你看了多少中国书呢?

  《四书》、《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一数之下,不过几种而已,这就叫惭愧。

  面对十万种的古书,面对这一庞大遗产,中国的子孙们到底该怎么办?不看吗?说不过去;看吗?从何看起?又多么难看?这的确是一个令人痛苦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令人痛苦的问题,有心人便出来,想法子做种种选本,来喂中国人。可叹的是,这些选本都失败了。失败的原因,最主要的,是大家太注重以“文章”为检定标准了,太注重“文章”挂帅,并且这种“文章”,又大多局限在僵化的模式里头了。

 

这段话说到了是否“配做中国人的条件”,是你一定要读过一些中国书才算过关,可是一般人只是读过《四书》、《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等少数的几本古书而已。这里特别提到了《古文观止》,并说这种选本,只是单纯的“注重以‘文章’为检定标准”,“这种‘文章’,又大多局限在僵化的模式里头了” 。这话的意思是说,要解决中国人读中国书的问题,不能只是限定在一般的“文章”模式中,这种说法的确有他的道理,但是,对于启蒙教育而言,这种选本,还是很有必要的。如何学会读懂、读好这本书,是目前中学以及大学的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的问题。本文特别对《古文观止》的精华篇目做以研究,以使大家了解这本普通的文章教材有多少精华的内容,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有多少营养,是我们应该吸收的。

在我看来,好的文章有三个方面的标准:一是思想好,思想不能贫乏,要言之有物;一是修辞好,修辞不能乱来,要字字珠玑;一是结构好,结构不能凌乱,要井然有序。《古文观止》一书中,符合这种标准的文章,毕竟也是有限的,也就是说,只有符合这种标准的文章,才是真正的好文章,是能读能背的好文章,是文章典范中的典范。读好这些文章,才算是了解了什么是真正的文章,进而学会如何写文章,学会如何谋篇布局的方法,提升我们的古文素质。这一点,也是做中国人的一个必备的条件。

《古文观止》中所选的文章,分为节选的文章和独立的文章两种。节选的文章,是选自《左传》、《国语》、《战国策》、《公羊传》、《谷梁传》、《礼记》、《史记》等书的文章;独立的文章,则是按照汉、六朝、唐、宋、明分期编选的文章。这里对于节选的文章,不做评论,只对独立的文章,做一初步的研究。《古文观止》中的独立的文章,到底有哪些文章是精华篇目呢?按照上面的标准,选出以下文章作为样板:

 

一、贾谊《过秦论(上)》,二、诸葛亮《前出师表》,三、王羲之《兰亭集序》,四、陶淵明《归去来兮辞》,五、陶淵明《桃花源记》,六、李华《吊古战场文》,七、骆宾王《为徐敬业讨武瞾檄》,八、王勃《滕王阁序》,九、杜牧《阿房宫赋》,十、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十一、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十二、欧阳修《醉翁亭记》十三、欧阳修《秋声赋》,十四、欧阳修《祭石曼卿文》,十五、苏轼《前赤壁赋》,十六、刘基《卖柑者言》,十七、袁宏道《徐文长传》

 

可能有人会说,为什么只选了十七篇?原因是所有第一流的文章,都是很不容易写的,而最难的是能够找到一个好的题目来写。想想看,如果苏轼没有机会看到赤壁的话,他能写出《前赤壁赋》这种文章吗?另外,好文章,也是因缘际会产生的结果,甚至有时是“得江山之助”(黄庭坚语)、得才情之助才能写出来的。所以选出这十七篇,也是很不容易的。换句话说,就便是《古文观止》以外的、绝对精华的文章,也是不多见的(宋朝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明朝宋濂的《拙庵记》,也都是很好的文章)。能读懂、读好这里选出来的十七篇文章,你才算弄懂了真正的文章技术,掌握了古文的基础。

                                        

下面分别从思想、修辞和结构三个方面,对这里选出来的《古文观止》中的精华篇目做一初步的讨论(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而不是每篇都说的方法)。

一、思想。

思想不能贫乏,要言之有物。思想,就是文章要表达的内容,这是文章技术的第一要求。文章要写得出色,必须言之有物,必须是为了强烈的表达作者的见解。文章如果只是一些“抽象名词的排列组合”,“用一大堆废话,来说三句话就可说清楚的小意思”,那就是失败的文章。当然这种标准是很高的,对于一般的文章家而言,可谓悬格甚高。这里选出的十七篇文章,也不是每篇都十分的符合这个标准,但是相对而言,总算是比较好的。我们毕竟不能以思想家的标准来要求一般的文章家。

下面举例来讨论这个问题。

先看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文章写道:“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於所遇,暂得於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这几句话是说,人生一世,朋友之间的相处,有时是密室晤谈,宣泄自己的胸中块垒,有时是无拘无束,放浪形骸,寄托自己的理想于化外。虽然各人的所得不同,但是只要是遇到了知己,虽然只是暂时的快乐,也是满足的,不知不觉已是暮年,当他对原有的事物产生了厌倦,情随事迁之后,就只有感慨万千了,过去喜爱的东西,很快就变成了陈迹。文章又写道:“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后之览者,亦将有感於斯文。” 这几句话是接着上边的话来说的,意思是说,每每看到古人对人生感叹的缘由,原来是没有两样的,未尝不在文前慨叹,难以释怀,知道把生死、寿夭看做一回事,是不合情理的,后人看今人,就像今人看过去是一样的,……后人看到这篇文章以后,也一定会和我一样有同感的。所有这些,都表明了作者对人生无常、世事变迁的看法,表达出作者对人世某种程度的悲观与感慨,可谓言之有物的好文章。

再看唐朝李华的《吊古战场文》,文章写道:“秦汉而还,多事四夷。中州耗斁,无世无之。古称戎、夏,不抗王师。文教失宣,武臣用奇。奇兵有异於仁义,王道迂阔而莫为。”这几句话是说,秦汉以来,中国一直是处于四夷交侵的局面,战乱频繁,导致国家的动荡与虚耗,战争使得“仁义”被军事侵蚀、也使“王道”不能实行。文章又写道:“秦起长城,竟海为关,荼毒生灵,万里朱殷。汉击匈奴,虽得阴山,枕骸遍野,功不补患。苍苍蒸民,谁无父母?提携捧负,畏其不寿。谁无兄弟,如足如手?谁无夫妇,如宾如友?生也何恩?杀之何咎?”这几句话是说,秦朝筑起长城,本来是要抵御外侵,却造成了生灵涂炭,流血万里的局面;汉朝攻击匈奴,本来是要夺得外族的土地与资源,却造成了死人无数,尸骸遍野,功不补患的结局。我们的人民,谁无父母?精心赡养,只怕他们不长寿,谁无兄弟?形同手足。谁无夫妇?相敬如宾。但是天生他们,对他们有何恩情?杀死他们,他们又有何罪过?所有这些话,在在都是对战争的严厉的控诉,充分表达出作者对战争的意见,可谓言之有物的好文章。

再看唐朝韩愈的《送李愿归盘谷序》,文章写道:“人之称大丈夫者,我知之矣。利泽施于人,名声昭于时。坐于庙朝,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其在外,则树旗旄,罗弓矢,武夫前呵,从者塞途,供给之人,各执其物,夹道而疾驰。喜有赏、怒有刑,才俊满前,道古今而誉盛德,入耳而不烦。曲眉丰颊,清声而便体,秀外而惠中、飘轻裾,翳长袖,粉白黛绿者,列屋而闲居,妒宠而负恃,争妍而取怜。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用力于当世者之所为也。吾非恶此而逃之,是有命焉,不可幸而致也。”这几句话是说,世人所认为的“大丈夫”,是官场中人,这种人飞黄腾达,不可一世,气势吓人,身边尽是谄媚他的人,又有争宠的美人,这种人是皇帝身边的红人,是替皇帝办事的。我并非讨厌做这种人,只是命运的安排,使我不能如此,这种身份的人,不是侥幸能够得到的。文章又写道:“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采于山,美可茹;钓于水,鲜可食。起居无时,惟适之安。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车服不维,刀锯不加;理乱不知,黜陟不闻。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我则行之。”这几句话是接着上边的话来说的,意思是说,我只是一个山居野夫,却可以徜徉在山水之间,随意起居,只求安然,与其追求什么虚名、荣誉,不如不留恶名于身后;与其追求当身之乐,不如不让心中充满忧愁,一切世事,全然不问,这只是不遇于时的大丈夫的行为,正是我的行为。所有这些话,在在都表明了作者所向往的人生理想,只是远离污浊的政治,做一个自由自在的人,求得身心的清净而已。充分表达出作者对政治的意见,以及作者特殊的大丈夫的哲学,可谓言之有物的好文章。

再看苏轼的《前赤壁赋》,文章写道:“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这几句话是说,那水和月,都是有变化的,水在流逝之后,虽不知去向,其实并没有真的流逝;月是有圆缺变化的,而实际大小并没有变化,大致来说,从变化的角度来观察,则天地万物其实没有瞬间的变化;从恒常的角度来观察,则天地万物与吾人自身的生命,其实是融为一体的,是一个大宝藏,是无穷无尽的。那么我们还有什么可企望的呢?况且天地之间,物自有主,不属于我们的,一丝一毫也拿不走,只有那江湖上的清风和山谷间的明月,这种天然的美景与声色,是取之无尽,用之不竭的,这是造物的无尽宝藏,是给我们一起享受的。这些话,在在都表明了作者对宇宙人生的思考的结果,充分表达出作者的宇宙观和人生观,是超脱于世俗常见的。这种见解,是高明的、达观的,这篇文章,可谓言之有物的好文章。

以上都是在思想的层面所做的讨论。

二、修辞。

修辞不能乱来,要字字珠玑。修辞,是文章技术的第二要求。修辞的最高境界,就是文章的一字一句,都不是多余的,而且要把这些字句,通过各种方法,调整到最佳程度,以达到字字珠玑的境界(比如欧阳修写《醉翁亭记》,先写的是“酿泉为酒,泉洌而酒香”,文章写成后,觉得不对劲,就改成“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在中国的传统古书中,刘勰的《文心雕龙》是第一部修辞学的专书。这部书体大思精,“引论古今文体及其作法”,所谓的文章作法,就是修辞学。在刘勰看来,文章“以述志为本”,写文章是为了表达意思,在这种前提下,文章的辞藻(文采)、气势、声律、熔裁、炼字等等都是修辞的重点。可以说,修辞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限于篇幅,本文只就辞藻(文采)、气势、声律三个方面,举例说明,以求达到能够说明问题的目的即可(当然,按照现代修辞学的标准,修辞本来不止于这些项目,但是为了行文的简便,其他的项目,本文就不做讨论了)。

先看欧阳修的《祭石曼卿文》,这是一篇祭文,文章的辞藻是非常丰富的,精彩的词汇,可谓连绵不绝,比如赞美他的朋友“生而为英,死而为灵”,又怀念他如何“轩昂磊落,突兀峥嵘”,“意其不化为朽壤,而为金玉之精”,文章又用到“荒烟野蔓,荆棘纵横,风凄露下,走磷飞萤”,以及“千秋万岁”、“旷野荒城”等比较凄凉的词汇,最后又有“悲凉凄怆”、“临风陨涕”、“太上忘情”等成语。就文采方面而言,这篇文章是很成功的。

再看骆宾王的《为徐敬业讨武曌檄》,这篇文章,最成功的地方是它的气势,檄文的功用在于讨伐,而讨伐必须目标清楚而准确,所以这篇文章一开始,就把被讨伐的对象——武则天的罪状一一罗列:“伪临朝武氏者,性非和顺,地实寒微。昔充太宗下陈,曾以更衣入侍。洎乎晚节,秽乱春宫。潜隐先帝私,阴图后房之嬖。入门见嫉,蛾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践元后於翚翟,陷吾君於聚麀。加以虺蜴为心,豺狼成性。近狎邪僻,残害忠良,杀姊屠兄,弑君鸩母。人神之所同嫉,天地之所不容。犹复包藏祸心,窥窃神器。君之爱子,幽之于别宫;贼之宗盟,委之以重任。”从武氏的性情如何,出身如何,以及她如何“秽乱春宫”,如何“豺狼成性”,如何“杀姊屠兄,弑君鸩母”,如何“人神之所同嫉,天地之所不容”等等,一一列举,一气呵成,真有先声夺人之势。接下来是描述讨伐武则天的徐敬业:“敬业,皇唐旧臣,公侯冢子,奉先君之成业,荷本朝之厚恩。宋微子之兴悲,良有以也,袁君山之流涕,岂徒然哉?是用气愤风云,志安社稷,因天下之失望,顺宇内之推心,爰举义旗,以清妖孽。南连百越,北尽三河,铁骑成群,玉轴相接。海陵红粟,仓储之积靡穷;江浦黄旗,匡复之功何远?班声动而北风起,剑气冲而南斗平。喑呜则山岳崩颓,叱咤则风云变色。以此制敌,何敌不摧?以此图功,何功不克?”文章指出,徐敬业的出身背景是“皇唐旧臣,公侯冢子”,他的讨伐事业,是有充分的理由和充分的准备的。最后几句“喑呜则山岳崩颓,叱咤则风云变色。以此制敌,何敌不摧?以此图功,何功不克?”更是气势恢宏,大有势不可挡的意味!文章最后,是对讨伐部队同仁的勉励,也是字字紧凑,句句恳切,气势一贯,真是不可多得的好文章。
   
 再看欧阳修的《秋声赋》,这是一篇抒情散文,文章的声律方面很有特色。文章开头即不同凡响:“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作者在听到从西南而来的声音以后,发出“异哉!”的感叹,这种感叹,声音感极强,好像已经被我们听到一样,大有振聋发聩的效果。文章接着写道:“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於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这几句话,用“惊”、“鸣”、“兵”、“令”、“声”来押韵,声律感很强。文章最后写道:“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这几句话,用“情”、“零”、“灵”、“形”、“精”、“能”、“星”、“声”来押韵,声律感很强,尤其是朗读的时候,就像是天籁之音,读完以后,仍有余音在耳的感觉,真是不可多得的好文章。

以上都是在修辞的层面所做的讨论。

    三、结构。

结构不能凌乱,要井然有序。结构,是文章技术的第三要求,是文章谋篇布局的方法,也是文章的骨架。文章的结构,必须安排得当,井然有序,才是成功的文章。相反,结构不好,文章读起来就会有乱乱的、不连续的感觉,就不是成功的文章。尤其对长文章而言,更是如此。下面举例来讨论这个问题。

这里我们先来看刘基的《卖柑者言》,这篇文章篇幅较短,但是作者却把文章安排的非常完美,文章开头先写故事的缘由,接着写卖柑者的议论,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这一部分,又是用层层推进的方式写的,先写“吾子未之思也”,再写当时的统治阶级是如何的无能和腐败,接着写“今子是之不察,而以察吾柑”,最后写作者反省的结果,原来是卖柑者愤世嫉俗的讽刺言论而已。文章短小精悍,结构合理,堪称绝作。再看袁宏道的《徐文长传》,这是一篇人物传记,文章基本采用的是叙述式的流水结构(同时兼有并列式的结构)。文章开头先写徐文长的才华、才略与其主要的事迹,中间部分夹叙夹议,写到他的诗文与书画,接着写他晚年的悲惨状况,又提到他的作品的刻本,又写到他最后如何“抱愤而卒”,最后是作者的评论。整体来说,这篇文章篇幅较长(有八百多字),可是作者却把它安排的条理分明,思路清晰,的确很好,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以上都是在结构的层面所做的讨论。

                                        

最后的结论是:不要小看了《古文观止》这部书,可能还有很多人没有读透它,读懂它,所以大家应该抱着谦虚的态度,看这部书,不要自以为是,认为它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或者不懂装懂,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这部书,那就大错特错了。而如果要真正读懂这部书,首先应该从本文所列举的精华篇目下手,下功夫把这些文章,仔仔细细地吃透,熟读熟背,使它变成自己的东西,变成一种学问,跟随自己一生,只有这样,你才有资格做一个中国人。

                                                                                             二〇〇七年十二月三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