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莫让城市规划走向误区

 mrf 2014-10-09

从事城市规划工作已多年,而近些年来却是越工作越惶恐:我们在为谁规划城市?我们要为后人留下什么样的城市?

偶读加拿大著名城市学者简·雅各布斯于1961年出版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后更加重了我的这种忧虑。雅各布斯几十年前针对美国大城市所提出的种种问题,几乎都能与我市现今的城市问题相对应:看似理性的城市规划把城市各个功能分区安排,带来各个功能区之间的大量交通需求;机动车优先的规划方法,让太多、太宽、太快的道路把城市再次肢解,并改变了城市的尺度,人行道不再被重视,在慢速的步行中人的交往也减少了;那些超大的广场更多的是为了城市形象而并非认真考虑社会大众的日常需求;城市的街区形式还在,但住宅社区的建设又造成了新的反社区的大院文化,而大院文化的规律之一,又是社会成分的必然分解;旧城改造不仅造成了城市特色的消失和城市历史的断裂,同时,也是在变本加厉地扼杀城市的活力,是社会结构的大迁移,其带来的城市问题大概还不仅仅是一个拆迁补偿问题吧?雅各布斯对以往城市规划理论的质疑让人深思。

我们该如何建造属于我们自己的有灵魂和特色的城市?我国的城市规划理论是在照搬西方经典的理论与方法,这能否解决中国自己的问题?目前我国已有的城市规划方面的法律、法规,又是大江南北一个标准。中国地域辽阔,地理差异及气候差异均较大,同一部规范能否解决各地的实际问题?而我市的情况更是:规划任务来时常常是在速度上要求只争朝夕,质量问题呢?只争朝夕能否创造精品?规划在机械地套用一些数据,如住区规划中的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究竟哪种密度的小区是成功的小区,更适合住区的发展,更能带来魅力与活力,恐怕还没有人对此调查过。在规划设计中,哪些规范、哪些数据才是属于我们这个城市的?这些年来,我们一直在模仿,模仿那些大城市的建筑造型,模仿大设计院的设计理念与方法,在模仿中我们忽略了属于我们这个城市的本质。我们不知道设计中哪些是属于这个城市的,这个城市的文化体现在哪儿?城市特色该如何体现?我们一直在闭门造车,我们在规划设计中展现的是领导的旨意、开发商的意图或设计者飞扬的个性,却从未关注过广大民众、弱势群体的意愿,没有考虑过他们希望住什么样的住区想建什么样的城市?我们一直在强调话语权,但现实生活中,开发商、掌权者或有钱的业主与设计者之间仍存在着能量极不对称的言语词库。在近几年的棚户区改造工程中,我们是否隔断了历史文脉?在几十年甚至是百年后我们城市的老面孔是否也只能在老照片或史料中才能找寻?

我们希望在规划设计中能把项目做 “好”、做“细”、做“精”,能精雕细琢城市的细节,打造精品城市,但现实却常常难如人愿。

回忆工作中经历的种种,茫然、彷徨、无助。如何规划宜居城市、有个性的城市、活力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是我迫切想学习的。我不希望城市的历史文脉在我们的手里断裂、城市的活力在我们的手上消逝。我希望我们的城市经过我们的手能成为适宜居住和创业的幸福家园,为后代留下能引以自豪的文化遗产,不要让我们的“无知行为”给城市带来遗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