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蔺“文化建设年”扬帆起航

 浣溪沙5689 2014-10-09
初春的大寨乡生机盎然,悠悠芦笙响起,寂静的宝佤山被装扮得绚丽多彩。农历正月十三至正月十五,“2012·中国·古蔺·大寨宝佤踩山节暨非物质文化遗产颁布仪式”在古蔺县大寨苗族乡宝佤山举行。来自古蔺县及毗邻省、市、县的苗族同胞数万人,身着苗族盛装,喜气洋洋,成群结队或乘车或步行,相约在“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古蔺大寨苗族乡宝佤山中国踩山节,走进苗寨,共同体验苗家踩山文化的欢快盛宴,探寻神秘的宝佤山,共同分享苗族封存了数千年的文化大餐。(四川在线泸州频道消息 2012年2月6日 )

  “苗族的文化很吸引人,她们的衣服很漂亮,姑娘也很美丽,歌声也很动听,我非常高兴参加这样喜庆的节日。” 德国游客兰丽说。由此可见,中国·古蔺独特的苗族传统文化,底蕴浓厚,也充分体现了苗族同胞生活富裕,苗寨群众精神文化丰富。列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苗族舞蹈”和“苗族踩山节”,活动内容紧贴生活,完整有序的展现苗家人的传统文化和民间习俗,即有艺术形态的表现手法,也有原汁原味的文化韵味,更富有民间本土文化气息,是必深受国内外游人的广泛青睐和赞赏。

  笔者认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踩山节,是古蔺县的地方特色文化品牌,古蔺县将传统的中华民族文化元宵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化“苗族舞蹈”、“苗族踩山节”融会贯通,充分发挥地方特色文化品牌效应,提升民族文化品质,弘扬民族文化精神,是古蔺县“文化建设年”的开年盛事,将领航古蔺县域文化的繁荣、发展,进而影响泸州乃至四川民族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

  一是国家政策大环境的引领。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精神,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的方针政策。古蔺最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文化将依托“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品牌有机融入酒文化、生态旅游文化等拓宽领域向纵深发展。

  二是群众文化活动基础牢固。泸州古蔺苗族踩山节,之所以被批准列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由因是古蔺县属于杂散居少数民族地区,25个少数民族成分中,苗族为第一大民族,彝族次之,苗族传统文化保存相对完好,苗族同胞自发组织的民族风情文化活动,成为古蔺地方特色文化的一道靓丽风景。每年大寨苗族乡的苗族踩山节庆祝活动、箭竹苗族乡的苗家风情节大型文艺活动均为苗家儿女自编自演展现其苗族文化风采,传承和弘扬苗族传统文化,在川颠黔渝等周边地区引起强烈反响,中央电视台《乡土》栏目、新华网等多家主流媒体前来拍摄报道。中外旅人亲临活动现场参与体验。经常性的群众文化活动为古蔺县民族文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是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县委《关于加快文化建设的意见》以2012年一号文件出台,制定了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跨越发展的措施办法。加强民族民间文化建设,挖掘传承苗族歌舞、彝族文化,建设优秀的文化传承队伍,整合资源,强化创意包装、宣传推广,吸引一流艺术家来蔺开展交流、创作、汇演等活动,打造古蔺名家汇集、艺术氛围浓郁的艺术高地,引领古蔺县域文化的跨越发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