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军人,怎样守护好我们的个人信息2

 军休强军路 2014-10-09


    近年来,军人个人信息被篡改、滥用甚至被非法转卖牟利的现象愈演愈烈,已呈现出专业性、多样性和隐蔽性等特点。而军人个人信息泄露,不仅直接危害到军人的合法权益,也给部队的安全稳定包括军事秘密的保守造成负面影响。

    就军人个人利益的损害而言,现代社会,军人的家庭住址、手机号码、家庭电话、医疗档案、职业情况、婚姻状况甚至个人财产记录、银行借贷记录、保险记录、人际关系等,都成了一些不法分子的猎取目标。一旦得手,他们往往采取“钓鱼”等方式,通过欺骗短信、骚扰电话和垃圾邮件等吸引军人上钩。随后,不法分子会使出种种招数骗取钱物。此外,冒名办理信用卡恶意透支、筛选银行卡密码划走钱财等,则是不法分子使用的威力更大的“定时炸弹”。调查中,许多官兵反映都曾有这样“被钓鱼”的经历。

    就国防和军队利益的损害而言,当前国内外,特别是境外情报机构多将我军建设发展等情况作为情报信息收集的重点内容。而他们一旦从非法渠道获取大量军人个人信息,诸如姓名、服役时间、所在部队、工作性质等,就可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比对和演绎归纳,进而推测出我军某些重要军事单位的详细地址、部队种类、基本任务、部署情况甚至活动规律等。一旦战时为其所用,必然对我国防安全产生重大威胁。二战期间,德国一名间谍就是从美军一位水兵的家信邮戳上发现并准确锁定了美军某舰队的详细行踪,并最终将该水兵所在的舰艇击沉。这足以警示我们,军人个人信息事关重大,万不可抱有无所谓的轻视心态。

    给军人信息上把安全锁

    调查中,有关专家认为,造成军人个人信息泄露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意识淡薄、保护缺位、利益驱动等。他们呼吁,要内外结合、双管齐下,切实给军人个人信息安全上把保险锁。

    预防为主,提高军人个人信息安全防范意识,从源头上切断泄露渠道。目前,部分军人自我保护意识薄弱是造成个人信息泄露的内因。鉴此,首先要加大信息安全宣传教育力度,通过参观见学、观看警示片等,使广大官兵认识到军人个人信息泄露的危害性。

    其次,为官兵办理有效的身份证明。据了解,全军近年来陆续为广大官兵办理了公民身份证。因此,在能使用身份证办理相关事宜,如乘坐飞机、购买汽车、网上购物等时,要尽量不用军人证件,确保身份的隐蔽。

    第三,在日常生活中,提倡广大官兵“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拒绝信息泄露”。对于无用的个人信息,自行粉碎或将重要部分删去;在被要求填写住址、年龄、单位、身份证号等个人信息时要警惕;内部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的使用要严格限制;个人信息在使用后应及时删除或严格限制可能接触到的人群。

    建章立制,加强监管,堵住军人个人信息泄露的各种渠道。军人个人信息泄露的背后,是一条隐藏于权钱等之间的利益链条。在低成本、高利润的驱使下,许多不法分子铤而走险,不顾军人个人权益甚至国防利益,这是军人个人信息泄露的外因。只有建立健全规范细致、可操作性强的法律法规,在军地多部门通力合作的基础上,才能将这个巨大的利益链拦腰斩断。

    当前,我国军人个人信息保护方面的法律规范还相较欠缺,军人个人信息保护较难落到实处。为此,要尽快将军人个人信息置于国家法律的保护之下。最近,《个人信息保护指南》正在进行最后的技术审批,预计今年上半年正式出台。该《指南》将个人信息分为个人一般信息和个人敏感信息,并提出了默许同意和明示同意的概念、阐明了对两种个人信息的使用要求。这无疑是一个进步,对于军人个人信息的保护将起到很好的指导和示范作用。

    对于那些专门吃信息饭的“内鬼”,国家近年也在《刑法修正案》中,对出售或者非法提供给他人个人信息的行为做出了处罚规定。军队有关部门平时要积极联系、协同地方执法部门,对非法兜售和泄露军人个人信息的犯罪行为进行严厉打击,令泄露者为此付出沉重代价,从而使军人个人信息的合理保护真正落到实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