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约翰·沃森的演讲

 雪峰读书 2014-10-10

约翰·沃森(John Watson1850-1907)笔名伊恩·麦克莱伦,苏格兰牧师,幽默作家和神学家,1850113日出生于英格兰东南部埃塞克斯郡的一个公务员家庭,早年在斯特林和爱丁堡大学接受教育,后来在爱丁堡和蒂宾根学习神学,1874年成为苏格兰长老会的牧师和爱丁堡巴克莱教会的助理牧师,随后曾到佩思、格拉斯哥等地担任牧师,1880年成为利物浦塞夫顿公园长老会牧师,直到1905年退休;期间于1894年以“伊恩·麦克莱伦”的笔名第一次发表作品《Beside the Bonnie Brier Bush》,1895年出版《The Days of Auld Lang Syne, 1896年曾到耶鲁大学讲学,同年发表《Kate Carnegie and those Ministers》,1898年出版《Afterwards and other Stories》,并写有布道作品《上面的房间》(1895),《主人的心灵》(1896)和《匠心之轮》(1897)等,1900年担任英国长老教会主教会议的调解人;190756日在美国旅行时病世。

 

1896-1897年间约翰·沃森在美国各大学的巡回演讲——苏格兰人的幽默:

 

女士们,先生们:

 

我很高兴对诸位谈谈我国人民性格中的一些特点.第一个特点就是幽默.我们是——我希望是信奉基督的人民;但我可以肯定,我们的基督教信念已经屡屡受到西德尼·史密斯所说的那句格言的考验——需要通过外科手术,才能把笑话塞进苏格兰人的脑袋.

 

最近有一位作家断言——我不知道这位作家是谁,也不想知道他是谁——我们的幽默没有任何轻灵,巧妙和优美的感觉.而是显得十分严厉和笨拙,令人厌倦和不快.

 

先生们,各个民族都是以自己的方式对待幽默的,有的表现为欢快,有的则是严肃,但若论认真二字,那就非苏格兰人莫属了.

 

英国人老远见到一个笑话,立即会全盘接受并开怀大笑.他把笑话带回家,让全家都乐一乐,也许,邻人透过门窗也听到了这个笑话.然后,接连好几天,他与同车的乘客共享这个笑话,也许还会使乘客们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但苏格兰人不同.当一个笑话发生时,他的脑子里会闪出疑问:"这到底是不是个笑话?"他会仔细地进行分析.如果过了24小时,它似乎仍然是个笑话,它才会被恭恭敬敬地接受下来.即使到那时候,它可能还不会引起笑声.就像过分悲伤反而欲哭无泪,人们在欣赏有些幽默时也会不动声色;同样,就像所有的土地长不出相同的果实,因此,每个国家也有自己的特定的幽默.要理解一个国家的幽默,就要了解这个国家的性格和传统,甚至还要有所深入地了解它的悲伤.

 

如果你想摘取最美丽的幽默之花——风趣,你就必须到法国去.法国人的风趣,尤其是巴黎人的风趣,最为微妙,精致和完美.在那里,你可以发现不妨称之为贵族气派的风趣.

 

举一个例子.有一天,两个人骑马穿过巴黎,一个聪明绝顶,另一个愚笨无比.像往常一样,后者成了谈话的主角,就在笨人的喋喋不休几乎要使聪明人忍无可忍的时候,聪明人看见远处街上有一个人在打呵欠."," 他叫起来,"我们的话被别人偷听到了!"

 

这个故事可以试出一个人的水平高低.有一次,我对一位苏格兰女士讲了这个故事,她问:"既然离得很远,他们的话怎么能听得到?""夫人," 我回答说,"我从未想到这个问题."

 

苏格兰人没有风趣可言.对他们来说,生活是紧张而艰苦的搏斗,不可能产生法国式的幽默.他们也不善于解嘲,因为解嘲把人的理解能力颠倒过来,常常逆向思考问题.这是爱尔兰人的属性.但我不是指北爱尔兰人,他们仅仅是生于爱尔兰的苏格兰人;而是指南爱尔兰人,他们常常倒过来看待事物.正因为具有解嘲的天性,这些可爱而善良的人们才变得不可压制.

 

有一次,一个爱尔兰人去送一只活兔子,可是兔子逃了,开始奔向自由了.那个人没有追赶.他一边大笑,一边说:"你跑吧,不停地跑吧.跑有什么用?你又没有地址!"

 

我们苏格兰人不善"逗乐儿",尽管这是最民主的幽默形式.逗乐儿似乎是英国人的属性,是约翰·布尔所说的幽默,不需区分智力高下.它切合实际,人人都懂.不仅如此,它把各阶层人士联系在一起,甚至还使政治生活变得盎然有趣.

 

要研究英国幽默的基础形式,你必须观察学童.逗乐儿始于恶作剧,但需顺其自然,否则在英国人看来,就无幽默可言.在一个英国家庭里,逗乐儿无时不在进行,整幢屋子其乐融融.父亲回家了,全家人各显其能,津津乐道;双关语,俏皮语,大实话,空话废话满天飞,人人尽情享受.苏格兰人没有这种性格,美国人恐怕也没有.

 

如果我有权给予各民族幽默,那么我不给予他们解嘲,因为那不切实际;也不给予他们风趣,因为那过于贵族派头,以致多数人无法理解;我要心满意足地给予他们逗乐儿,即不分智力高下,没有隐晦曲折,无论老少或受教育与否都能享受的英国式的自然幽默.

 

让我告诉诸位为什么英国人只讲一种语言.英国人坚信,英语是各国人民都应该讲,而且迟早都会讲的语言,因此,学其他语言有什么用呢?他还认为,上帝已委派他成为全人类的主宰.从苏格兰人的立场来看,英国人每一个毛孔都散发着他是属于统治民族的信念.他虽然不想把各国人民置于自己的监护之下,但是,既然贤明的上帝让他这样做,他就必须尽到责任.这种理论没有使他对其他人,包括对和他一样的人变得亲切可爱,但那不关他的事.他之所以不学其他语言,因为他知道自己说得很糟,唯恐别人耻笑,而像他那样重要的人是万万不能成为别人的笑柄的.

 

有一次,一个英国人与一个德国人谈论起这个话题.那个德国人问,为什么英国人讲法语不如德国人讲得好,那个英国人答道:"我来告诉你为什么.如果拿破仑两次来到我们的国家教法语,我们就会讲得同你们一样好."

 

这里还有一个英国幽默的例子.有一次,法国国王路易·菲利普把威灵顿公爵介绍给一位元帅,元帅的部队曾遭到威灵顿的鞭打.元帅粗暴地拒绝了威灵顿的手,转过身就走.这时公爵说:"让他走吧,陛下,我教训过他了."

 

如果我可以斗胆说一说美国幽默,我就把它归纳为两个显著的特点.第一个特点是博大.贵国的幽默是一种气派很大的幽默,我以为,这是因为从旧金山到纽约有3000英里的缘故.我们生活在一个既小又穷的国家,我们的幽默也很节约;贵国又大又富,所以贵园的幽默也很奢侈.第二个特点是省略.这也许是因为贵国太辽阔了,以致你们无法在白天走完全程.所以,你们的幽默总是给出开头和结尾的若干内容,就像你们乘火车穿过辽阔的国土,大部分时间在睡觉,却又常常惊醒.

 

不过,诸位是否想过,你们美国人也是一个非常严肃的民族。比如,贵国的连环画报就几乎没有真正的逗乐的成分.它们有一种苦味;娱乐是为着某种目的,而且辛辣无比,近乎恶毒.各期内容不但引人发笑,而且令人深思,从不缺乏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你们太忙碌了;你们太全力以赴了;你们的生活太紧张了,以致不能像我国的《笨拙周报》那样,纯粹地为逗乐而逗乐.

 

到现在为止,我还有一个部分没有谈到,也许这是思想性最强的部分,这就是讽刺.在讽刺中,事物表现出似是而非,不可逆料,苦乐并存,无法明察.

 

苏格兰文学和生活中特别富于讽刺,这与苏格兰人民目睹过许多荒唐和谬误,因而悲愤填膺有关.因此,苏格兰人的笑是一种悲愤的笑,不是挂在脸上,而是发自内心深处的笑.讽刺是最深沉的幽默,在这方面,苏格兰人是无与伦比的.苏格兰人不得不在山石比泥土多的土地上耕种,他们不得不在暴风雪的间隙收割,长达3个世纪的加尔文主义跟随着他们,他们的生 活充满了斗争和意外,所有这一切,都教会他们生活就是讽刺.

 

有一次,一个英国人和一个苏格兰人在一起戏谑.英国人问,为什么那么多苏格兰人远走他乡,从不思归.苏格兰人回答说,那样做对世界有好处.接着,他进行了反击.他告诉那个英国人,就在边境外不远处有一座苏格兰城市,城里住着3万英国人.那个英国人感到大惑不解,这时,那个苏格兰人才接着说,那座城市名叫班诺本,在那里,英国人已居住了几个世纪之久, 他们一直是苏格兰最热爱和平的,最守法的公民.然后,那个苏格兰人要求单独呆一会儿,品味一下刚才说那番话的乐趣.

 

苏格兰人的幽默历来是严厉无情的,因为他总是接触到生活的悲惨一面.有一次,一个苏格兰人去打高尔夫球,他的前面有一个动作缓慢的球手.他发火了,于是,他叫球童把球杆收拾好,准备回俱乐部,因为他不想花一整天跟在送葬队伍后面.球童想了一想,:",别走!不能着急!他也许打不到3个洞就会倒地死的."

 

世界上难道还有另一个认为天意一直在对自己起作用的民族吗?苏格兰幽默永远是苦涩的,而不是甜蜜的;永远是刺人的,而不是安慰人的.有一次,一位苏格兰妇女的丈夫生病了,她虽然是到诺曼·麦克劳德神父的教堂做礼拜的,但她却请了另一位神父来为丈夫做祷告.神父来了,发现她丈夫患的是伤寒.他问她到哪个教堂做礼拜,她说她到诺曼的教堂."那么你为什么不叫他来呢?" "哎呀,"女人回答说,"您认为我们因为伤寒就会冒险让诺曼人来吗? "

我所听到的最无情的苏格兰式幽默,是一个关于被判死刑的罪犯的故事.在执行死刑前,律师前去看他,以便让他快活起来.律师告诉他,判决已经宣布了,而且是完全公正的,所以他不能指望得到饶恕.接着律师问可以为他做些什么.犯人表示感谢,说律师非常善良,还说他只有一个请求. "什么请求?"律师问."我想请您把我衣橱里的黑色安息服拿来." "你要安息服干什么?" "我希望穿上它,表示对死者的尊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