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我很喜欢东周时代的春秋君子风度

 胡萝卜upup 2014-10-10

春秋人的独立人格 

我始终最喜欢春秋战国时期,和那时期的人有共鸣,理解那个时代的人。

那个时期还没有皇权和儒家三纲五常的约束。人之间更多的是平等,更多的是个性的张扬,更多的是独立的人格。

魏国宰相公叔痤病危的时候,魏王问他谁可以继任,他推荐了门下舍人商鞅,魏王说相国老糊涂了,公叔痤见魏王不用他,就劝他把商鞅杀了,别让他辅佐别国,魏王笑而不语。

魏王走后,公叔痤召来商鞅,说我推荐你接替我的职位,魏王不愿意,我就劝他杀了你,免为别国所用,我尽了臣子和宰相的义务,现在我要尽我主人和朋友的义务,告诉你魏王要派人来杀你了,你快逃吧。

晋国发生反乱,一对兄弟(东周列国志里作 羊舌,可能是叔向 叔鱼)也被牵连,被老臣祁奚保了下来,弟弟想去登门感谢,哥哥说人家不是为了私交,你去肯定不让进门(“彼为社稷,非为我,往谢,必不纳”)。果然弟弟去了之后被人轰了出来。“我跟你们没有什么私交,我保下你们纯粹是为了国家利益。你们不必来谢我,走吧。”后来明朝晚期徐阶也碰到同样的情况。

晋悼公问祁奚:你看谁适合做中军元帅?(当时也是最高执政官,春秋时期文武不分)。祁奚说:“解狐不错”。晋悼公问:“他不是你的仇人吗?”祁奚回答:“你问谁适合当中军元帅,没问谁是我仇人。”(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然后问一个职位的时候,又推举了自己的儿子。之后不论唐宋明,都有大臣拉帮结派地斗,像这样的君子,已经没有了。

廉颇蔺相如的事迹应该所有人都知道,廉颇作为大将不服蔺相如耍作外交使节的功劳,到处侮辱他,蔺相如怕惹事也就回避,他的门客就怪他太胆小,蔺相如说,廉颇再厉害也不如秦王吧,我在绳池会和和氏璧的事上当场喝斥秦王,我不怕秦王还怕廉颇吗,我和廉颇斗,对赵国不好,这话传到廉颇耳朵里,廉颇自己背着打人用的荆条去找蔺相如道歉,光着上身让他打。后世好像还没见到有人像蔺相如这样顾全大局的,也没见像廉颇这样自省自我惩罚的。

相传周武王打仗的时候,鞋带散了,专门给他系鞋带的人不在,旁边的人都看着他系鞋带,没人敢上去越俎代庖。

《左传》文公六年记载:贾季逃到狄国,赵宣子赵盾派臾骈把他的妻小送过去。贾季曾经在阅兵时羞辱过臾骈,臾骈的随从要杀贾季的家小,臾骈阻止说:“《前传》说,和别人的仇恨,不波及他的后代。”赵宣子出于对贾季的礼貌,派我护送他的家小,我依靠赵宣子信任我,借机自己而报私仇,这不勇(不是自己独立报仇),报自己的仇增加自己的敌人,这不明智,以私怨搞砸公事,这不忠。我失去这三个特点,怎么为夫子(赵宣子)服务?因此把贾季妻小家用全部整理好,自己亲自送到边境。

原文摘录:《前传》有之曰:“'敌怨敌惠,不在后嗣。’忠之道也。夫子礼于贾季,我以其宠报私怨,无乃不可乎?介人之宠,非勇也;损怨益仇,非知也;以私害公,非忠也。释此三者,何以事夫子?”

《左传》里的子就表示某先生,因尊称只称第一字,《僖公三十二年》秦穆公说“孟子”指的是孟明视。还有一个也是这样的。左传原文是宣子,应该是赵宣子,就是夏天的太阳赵盾。

周天子割让八座城给晋文公,有一座叫“原”的城不肯归顺晋国,晋文公就说,攻城三天,三天攻不下就放弃了。到第三天,眼看就要攻下了,时间到了,晋文公舍不得,但还是依照诺言撤走了,那座城的人感慕晋文公高义,也就找人追上离开的晋军请求归顺。

魏文侯和部长虞人约好打猎,喝到一半的时候想了起来,当时下大雨,他也不顾,两个人在林中相遇,跑了一天,累死。当时没有手机。所以,尾生这样的人也之在春秋有,秦汉以来两千年未有。

天下为重

晋灵公派人行刺赵盾,刺客看到赵盾早上早早起来穿好朝服考虑国事,累得睡了,觉得这样国家栋梁不该杀,不杀又不能完成任务,就触树而死。

卫国一次内乱,大夫石碏平定了叛乱,他的儿子参与了叛乱,卫国人念他功大,都想免了他儿子的罪,可他力排众议,一定要当众处死自己那个参与反乱的儿子。相比之下,之后的赵盾就不如他了。

管仲临终前,齐桓公问继任者,也不推荐自己的好友鲍叔牙,而是推荐了隰朋。

秦国护送公子夷吾回晋继位后,公子夷吾恩将仇报打击秦军,恰巧晋国发生饥荒,秦国一致认为晋国活该,秦穆公说:晋国是活该,晋侯如此恶行,但是受饥荒的是晋国老百姓,晋国老百姓并没有错,所以还是大量送粮食给晋国度过难关。

晋国的国君信了谗言要杀儿子,人家劝儿子反抗,儿子说,我要是反抗了,国家就会起内乱,我要是出逃了,诸侯间都知道了我国国君父子不和的丑事,这两种做法对国家都不好,既然国君要抓我,我还是待在家里吧,春秋早期很多王子都这样。

楚国的国王要杀一个王子,王子在往前走,有个人为了救王子就冒充王子去让他们杀了,结果王子又折回去找到他们说你杀错了,那个不是我,再主动就戮。

卫国也发生同样的事,那时候的王子们受的教育就是这个风格,诗经《乘舟》中“二子乘舟,泛泛其景”就是为他们而做的。

那时的人就是如此纯真。

尊重史官

赵盾族弟赵穿杀了晋国国君,史官董狐写“赵盾弑其君”,赵盾去跟他解释,当时赵盾在晋国的权势,想杀谁杀谁,先、狐等从亡重臣也被他清洗,但是他就是不敢动董狐,只好让他这样写。

同样在齐国,崔抒因为齐国史官写“崔抒弑其君”就杀掉他,换他弟弟来写还是这句依旧杀,杀了兄弟三个人,第四个人依旧如此,甚至邻国的史官跑过来要接替岗位,他也终于屈服了,不再杀史官兄弟的第四个弟弟。其实以庆封的权势完全可以做到,而且让后人不知道庆封弑其君,但他还是给历史留下了一份光彩。所以有一段评论说:我们要极力赞美的不是太史一家子犟种,而是崔杼这个怂货。秉笔直书固然可敬,但让“崔杼弑其君”这一笔留史的,正是崔杼自己。

晋国一些贵族对董安于不满,就对执政的赵文子说,范、中行两家族的叛乱,是赵氏的谋臣董安于引起的,晋国有命,始祸者死,请杀了董安于,换晋国安宁。这很像后来晁错的剧情。当时范、中行两家正在进攻赵氏。这董安于就是董狐的后代。董安于听说后说,人谁不死,我的死能换取晋国安宁,赵氏安定,那一定值得,于是他果断地上吊了。后来智伯攻打赵氏,后来的赵襄子赵无恤根据老爹赵简子的嘱咐,不论多远都逃到晋阳,晋阳就是董安于给造的,城墙使用青铜取代了传统的木质,墙骨也用坚韧的植物(坚果?)建造,抵挡了知伯的水攻。

智伯瑶以国士待豫让,智伯瑶覆灭后,豫让要去行刺赵无恤,被赵无恤发现后,说:智伯死后,党羽很多都投降了,还有一个人肯单独为他报仇,敬佩他是个有理想的勇士,他爷爷又是全晋国闻名的侠客,就放了他,以后自己躲开他这个刺客就是了。

豫让为了伪装自己,化妆变声整容,他从前的同事在智伯瑶覆灭之后投靠了赵无恤,看到他,认了出来,说你何苦自残,如果投靠赵无恤,肯定能飞黄腾达。

豫让回答:我要是侍奉赵无恤,再刺杀他就是不忠,我要让以后怀二心背叛主君的人,提到我而感到羞愧。可是,多少年过去了,可有哪个乱臣贼子内奸反贼被豫让感动过。为此,豫让不惜毁容,结果声音被老婆认出来,又自己吞碳变声。

再次被抓之后,赵无恤跟他说“豫让,你上次行刺我的事,全晋阳城无人不晓,列国豪侠之士提到你的事迹也肃然起敬,你还要行刺于我,是为什么?”他说为智伯瑶报仇,赵无恤问他:以前作为范氏、中行氏的家臣,为什么不为他们报仇,豫让回答:范氏、中行氏以众人礼待我,我以众人礼报答,智伯瑶和我同吃同穿同睡,以国士待我,故我以国士报之。

赵无恤说,之前我敬重你是个勇士,所以放了你,并且避着你。这次你自行了断吧。(算是最客气的死刑)豫让知道自己这是最后一次行刺并失败了,感谢赵无恤前次的宽舒,并认命这次的死罪,还有最后一个愿望,就请赵无恤把衣服给他刺,算了却他为智伯瑶报仇的心愿。

赵无恤感慨于他的执着,就把自己的衣服脱下来让他用刀刺,豫让用力连刺三下,大声喊为智伯瑶报了仇,了却心愿,随即自刎。

秦穆公护送晋公子夷吾入晋国继位,公子夷吾曾许诺割河西五城,但是继位后就和秦国对着干,被秦国打败后,秦穆公知道夷吾不愿意割让五城,也就不勉强他了。

晋国大夫士会逃难到秦国,想回晋国,他设计出使晋国,并先让秦穆公对着黄河发誓好好对待他的家人,秦穆公事后发现上当,虽然不情愿,也就把他的家属送回晋国。

秦穆公最喜欢的马跑丢了,追到的时候发现被农民吃了,按当时的法律和观念是可以治罪农民的,但他想想,马已经死了,人家也不是故意的,就还给他们酒喝,说吃马肉不喝酒不好,你们吃了吧。

楚国围攻宋国,晋国使者要进城被楚国捉住了,楚庄王让使者喊丧气的话,使者却大喊说晋国马上就来救你们,后世很多人这样都是被杀的,但是楚庄王很佩服他的勇气,没有杀他。

春秋时期,杀使者、关押使者的事很少,晋国先轸干过一次,都被认为是不道德的,这个规矩被秦国屡次破坏,在春秋之后,打仗杀使者很常见。

吴国公子庆忌像吕布一样勇猛,矮小瘦弱的要离去当他的侍卫,乘机杀他得手,重伤的要离拎起他的脚把他泡在水里再提上来三次,卫士要杀要离,庆忌说不要杀他这样的勇士,要离当场自杀了。

公而忘私

鲁国在一次国际纠纷中抱错了大腿,得罪了晋国,后来准备重新抱上晋国的大腿,就派大臣婴齐去交涉。晋国接见的是权臣郤犨,不愿意就此原谅鲁国,但是很欣赏鲁国大臣婴齐,觉得对方人不错,就说要为对方请封邑,婴齐说,感谢您的厚爱,我此来奉寡君之命来达成外交任务,如果您能让我完成任务答应我主君所请,那就是您对我最大的恩赐了,我怎么还好意思开口问您索要其他东西呢。(承寡君之命以请,若得所请,吾子之赐多矣,又何求。)

知恩图报

楚国一次宴会,一个姓唐的小将调戏了妃子,妃子抓了他头盔上的红缨,楚王让所有人摘下头盔,以保护这个小将,后来这个小将努力冲锋,报答楚王恩德。

当然也有晋惠公这样的人,以德报怨,但是是遭到全天下人唾弃的。当时晋国人都不服他。

淡泊名利

介子推看不惯狐偃等人,于是在护送晋公子重耳回国继位后,隐居了起来,他邻居写了诗赞扬他的功德,晋文公重耳围了那座山要找他出来答谢,最后魏姓武士放火想引他出来,可是介子推被烧死了。晋文公每年这时候纪念他,这也是寒食节的来历。

心智清明

找介子推时烧山的魏姓武士有个年轻的婢女,他曾吩咐自己的儿子们为婢女找个好人家嫁了,但是临死前改主意让婢女殉葬。他的儿子魏颗主张从遵从他神智清醒时的话,就为婢女嫁了个好人家。

遵守古制

燕国被北方异族攻灭,齐桓候为他们复了国,燕君相送不舍,不知不觉就出了国境,齐桓候说:“自古国君相送不出国境,你现在送到这里,我们不能违反了古礼,这块地送给你,就不违反古礼了。”此地以后就叫做燕留。

项羽后期形势很不利,他的一位部将早已投降了英布,看到故主在阵中艰苦地左冲右突,很是同情,就建议英布进行一些部署,等英布部署完,才发现部将是为了缓解项羽压力而设的计,英布心理虽然有些气,但也不怪罪他,反而感觉他思念故主是有义气的人,英布自己也曾经是项羽的先锋大将。

郑国的公子出奔逃到晋国,正好晋文公要讨伐郑国,郑国公子说,郑国是他的故国,不想参与对故国的围攻,晋文公同意了。后来晋郑和解,郑伯捷要不行了,这个公子回去做了郑国的世子。

楚国有一次打败陈国,想借机吞并,有个大臣(字太难打了)劝谏楚王不听,于是威胁了楚王,楚王听了他之后,他说,自己威胁国君是罪(春秋时期不是死罪),砍自己一只脚作为惩罚。楚国以前的规矩,没打胜仗的部队不许进城,他守城的时候就没让国君进城,等国君重新打了胜仗才让他进城,但是国君伤势没能及时治疗感染扩散去世了,他也自杀了。

晋国元帅先轸听说晋侯放走了被俘的秦国将领,对主君吐了唾沫,然后他说:“侮辱了主君的人怎么可以不受惩罚。”就脱去甲胄奋勇杀到狄阵求死。

公平作战 骑士风度 任义待人 按规则打仗

在崤山伏击战之前,春秋诸侯国之间的战争,全是堂堂正正地行军到指定地点比武,堂堂正正地比试,三军依次一对一打,叫“观兵”。不偷袭,不搞计谋。

宋襄公是最后一个维护规则的人。

当时的史书都赞扬宋襄公。

秦国要撤退,晋国准备伏击打歼灭战,晋国将军赵穿趁着秦国使者在的时候大声喊了出来,表示自己不乘人之危,打赢对方靠堂堂正正的正面对决。

晋国和齐国打仗,齐国将领去晋国大营挑战,按规矩不能多带箭,达成任务就撤回。晋军小分队追击,齐国将军的箭因为按规矩带得少射完了,就最后一枝箭射了旁边一头鹿,献给追击的晋军。晋军因为对方是来献鹿的,就不抓对方,拿了鹿放对方回去。

欧洲教廷有一次迫害一些不信基督教的德国人“阿米须”族,追的人落水了,这个逃的人回身救了他,但是教廷的人还抓他了。要是在春秋,这个追的人获救后是绝对不会再抓他的,画地为牢这种自觉,也只有春秋时期才有,唐朝不可能有。

《左传·昭公二十一年》记载的宋国公子城与华豹之战十分典型。双方战车在赭丘相遇,华豹张弓搭箭,向公子城射来,结果却偏离目标。华豹动作敏捷,又一次搭箭上弦。公子城一见,对他不屑地大喊:“不更射为鄙!”意思是战争的规则是双方一人一箭。你射了我一箭,现在应该我射你一箭了。你不守规则,岂不太卑鄙了!华豹闻言,就放下弓,老老实实地等公子城搭弓,结果公子城一箭射死了华豹。史书并没有嘲笑华豹愚蠢,相反却肯定他以生命维护了武士的尊严。

现在很多人说项羽鸿门宴不杀刘邦失算什么,这完全是扯谈。

古代日耳曼人都有规矩,即使有仇,但人家是客人,招待客人,是不可以伤害客人的。

要抓人,以后堂堂正正地以后去抓。所以李小龙第一次去个美国的日本酒馆,要找对方比武,对方说他是客人,拒绝和他比武,说等他下次以比武者的身份次来才肯比武。

项羽当时也是如此,他何尝不想杀了刘邦,但是绝对不能请人家来吃饭做掉他,太下作了,项羽当时志在得天下,当然不能用小人的手段。范增作为亚夫,不好当面阻止,自己不出面组织项庄,已经很给亚夫面子了。

后代就不管那么多了,各种“鸿门宴”计谋数不胜数。其实吴国公子光暗杀吴王僚已经是打破这种规矩了,因为吴王僚平时包得粽子似的,一般办法已经无法除掉他。

诚信待人

楚国围攻宋国,宋国撑不下去了,宋国司马华元潜入楚营劫持楚国司马,告诉他城内易子而食,希望楚军撤退,楚国司马告诉他说他们自己粮食也差不多了。楚王知道后怪他泄露军事机密,司马说“匹夫之交尚不欺人,况我大国司马乎,人家已经告诉我了,我怎么还可以欺骗人家。”宋国说,可以投降,但不能是屈辱地像郑国一样作城下之盟,如果楚军能撤出城外十里,宋国自然恭恭敬敬地投降,如果楚国要城下之盟,那么对不起宋国要血战到底。后来楚军依言放弃围城工事,撤出十里,宋国也按照诺言投降。

齐桓候会盟的时候被曹沫劫持,要归还田地,这种劫持时的许诺是可以作废的,但是齐桓侯还是归还了。

曹操的老朋友许攸去看他,曹操就不对他说实话,虽然也有战场防间谍的考虑。

注重诺言

吴国雄起之后打败齐国,和晋国在黄池争霸会盟,期间虽然为争先歃血,但是诺言中有“好恶同之”,吴王夫差老窝被越王勾践掏了,被越国攻城奄奄一息。晋国赵无恤(《左传》作赵孟,度娘说是赵鞅,根据上下文看可能是赵无恤)听说后,自减饮食三等,别人问起他,他才说了当年和吴国会盟时的承诺,我晋国无法出兵救援吴国,我只有降低饮食来表达自己的心意。于是派人去慰问吴王。勾践也很爽快地让他进城见吴王。

赵无恤的母亲是狄人被俘虏的女子,他是庶子没地位的,后来算命先生跟他父亲赵简子赵鞅说,赵无恤才是将才,真正的继承人。后来经过寻宝等一系列考察,赵鞅确立赵无恤世子的地位。赵无恤后来也知道,他死后把家主之位回传给侄子,也就是赵鞅本来的继承人的继承人,这种古风在春秋时期虽不常见,但是吴国、宋国也有过类似的让贤情况。

郑庄公被母亲讨厌,他母亲帮助小儿子要颠覆郑庄公,他很气地说:“不及黄泉,勿相见也。”在颖考叔的劝说下,他原谅了母亲,但自己说的话不能反悔,于是找人挖了地道,黄色的泉水作“黄泉”。与母亲相见,后来“大隧之道” “其乐融融”这样的成语也从此流传至今。

吴王阖闾大军伐楚,楚王逃到曾经的附庸国随国,吴军也追到随国宫殿附近,要随国交出楚王,说如果交出,可以分给随国汉阳之田地。楚国公子子期长得像楚王,他自告奋勇冒充楚王去被捕让真楚王逃出去。随国人回复吴国使者说,楚与随世代盟约,不能因为朋友有难而出卖盟友。

同时,楚臣申包胥到秦廷搬救兵,秦王说您远道而来先去旅馆休息吧,申包胥说,我的主君现在还在草丛中躲避吴国追兵,我怎么好意思睡旅馆!秦国本来不肯出兵,不符合秦国利益,申包胥靠着秦庭的柱子一直哭,哭声不绝,不吃不喝,也是以他个人的毅力感动秦国公卿,既然人家这么努力付出,也必须给人回报,于是“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兴于师,修我戈矛”成为诗经中最著名的歌。

卫国被北方异族攻灭了,卫国的大臣找到卫国国君暴露在外的尸体,国君肢体破碎,心脏也暴露在外面,他为了让国君尸体的心脏有安葬,就挖开自己肚子把心脏挖出来,然后把国君的心脏放进去。

郑庄公和周天子有了矛盾打仗了,周天子战败受伤,郑庄公还派人去慰问。

鲁襄公四年,陈国不想当楚国小弟,楚国出兵讨伐陈国,半路上听到陈国国君死了,于是礼不伐丧撤兵了。

穆叔前往拜见晋国大臣,晋侯让乐器奏《肆夏》第三乐章,他不拜,让乐工唱《文王》第三乐章,他不拜,让歌手唱《鹿鸣》三曲,穆叔拜了三拜,韩献子问他“你因为受主君的任命而受辱地到我们这破烂地方来(自谦说自己地方烂,春秋习惯谦虚如此,原文:子以君命辱于鄙邑)”,大曲不拜拜小曲,是为什么?穆叔回答:《肆夏》是天子招待诸侯的礼仪,我不敢听到,《文王》是两国国君相见的礼仪,我也不敢参与,《鹿鸣》是君王嘉奖寡君的,《四牡》是国君慰劳使臣的,《皇皇者华》是教导人咨询疑问的,我受到这样的教导,怎么敢不再三拜谢呢。

晋悼公的弟弟杨干扰乱队伍,他的仆人被魏绛正法了,悼公很愤怒要灭了魏绛,魏绛也知道了,去请罪,留了封信,说大王的军队不威武,是我这执事失职,我教导不好,以至于用了刑罚。下臣罪过大,怎么敢不服从主君的话而激怒主君?请让司寇惩罚我吧。晋悼公听到后,鞋子也顾不上穿,跑出去赦免了魏绛,说:“我的弟弟不能遵守行伍,扰乱了军纪,也是我的过失,你不要让我再犯错。”

秦汉之后,有过大量的全族株连,再也没有人像程婴和公孙杵臼那样的舍人家臣。

晋国和楚国交换战俘和尸体,晋国被俘的人知瑩将被送回晋国,楚王问他你怪我吗?(子其怨我乎?)他回答说:两国交兵,我没有本事,被抓,没有拿我像别的俘虏一样用血途在鼓上,已经是大王开恩,又敢怨谁。“二国治戎,臣不才,不胜其任,以为俘。。。”

楚王又问那你感激我吗?(然则德我乎)他说两国交好互换俘虏,可惜我并没有参与和谈作贡献,又敢感激谁呢?

楚王又问他:子归,何以报我?他说我不被人恨,您也不被人感恩,无怨无德,不知所报。楚王说:那你总有想法说说吧。他说如果我回去被杀了,死且不朽,如果他们安排我任务,我将全力完成,即使遇到大王的部下也不退缩,竭尽全力不惜生命来完成任务,以报答大王的不杀之恩。

楚王说“晋未可与争。”厚待这个俘虏,让他回晋国。<左传 成公三年>

自尊人格

潇水也曾说(大意):春秋时期,国君侮辱臣子,臣子有的忍受不住,当场就做掉国君,比如宋国南宫长万。汉之后儒家强调忠君思想,君主无论怎么侮辱臣子,臣子也只能撅起屁股默默忍受,没有了独立的人格。

让贤

虽然有兄弟相争,但是宋国子鱼兄弟、吴国季札四兄弟等让贤也有。

赵简子鞅的车右少室周业余时间锻炼武艺,和牛谈比武,几个回合下来大败,于是就把牛谈推荐给赵简子取代自己的位置。为了自己的职位上能有更好的人能履行职责,不顾自己就此失业,敬业如此!

属下公平

赵简子攻打卫国,自己拿着盾牌在安全处指挥,他是主帅,但是旁边的人不满意,他知道了,于是撤掉盾牌,走入敌人的射程之内。

敬重勇士

齐国太后羞辱晋国使者郤克,双方打了一仗,齐军作战很猛,齐顷侯组织了一轮齐射,晋军主帅郤克都身上中了箭,血一直流到鞋子上。他说他撑不住了,敲不动鼓了,这时候驾驶员解张说,我的手臂和肘被射穿,左边的车轮全红色了。我们车上有帅旗,全军根据我们的舞旗敲鼓指挥进退(师之耳目,在吾旗鼓),是全军关注的地方,如果我们撑不住,帅旗一退,全军就溃退了,整场战役战败了我们就是罪人。说完拔掉身上的箭,把缰绳合到一个手里,另外一个手也拿起骨槌帮着敲鼓,越敲越响,鼓舞士气,终于又顶住了齐军一次猛攻。解张一个手控制不住缰绳,马乱跑,高高的帅旗冲入对方阵中,晋军以为中军突破了,跟着往前冲了出去,最终终于把齐军给打垮了。

齐国战败,保卫齐侯的车右保镖逢丑父和齐侯换装,让齐侯去取水,逃了。

韩厥的战车追上了齐侯的战车,把他逼停,韩厥慢慢下车走到齐侯战车前,手中端着酒杯和玉,采用外交时拜见其他诸侯国君的礼节,对齐倾侯道歉说,下臣不幸,不能逃避军役,又不能临阵脱逃害两国国君蒙羞。国家没有其他人,就让我这样不称职的人来作战,害贵君受惊了。(臣辱戎士,敢告不敏,摄官承乏。)。下臣我韩厥是军士,愿意为君侯您驾车,请您不吝往我们这里来一趟。(厥忝在戎行,愿御君侯,以辱临于鄙邑。)古人请人家来都很客气,显示自己这里不好,让别人来这里是羞辱别人,以自谦自己这里不好。抓对方的主君也是很有风度的,但是本职工作俘虏对方主君的任务不能不完成。但他其实摆了个金馆长的表情,说:“请跟我走一趟”。

请跟我走一趟

请跟我走一趟

齐顷侯的车右逢丑父见保护不了主君脱险,就先和主君换了衣服,韩厥到了之后,使唤齐顷侯去为他取水。晋军主帅郤克认得齐顷侯,发现金蝉脱壳逃了,说:“欺三军者,按军法罪应死”。逢丑父很自豪地说:“我逢丑父今天虽然战败,也尽了保护主公的责任,保住了我家主公性命,自古以来还没有人这样,请大家记得,古今第一个牺牲自己保护主君脱险的人是我逢丑父。”。晋帅非常敬佩他的勇敢,就免了他死罪。齐顷侯逃出来后,为了救逢丑父,亲自带残军突入晋军阵中,齐国重臣劝他不要这样,他说“逢丑父代寡人陷于阵中,未知生死,寡人坐不安席,是以求之”。后来晋军大举反击,攻势太猛,齐顷侯才不得不撤退回临淄。

公而忘私

春秋中期的主旋律是晋楚两国一百多年来围绕郑国宗主权进行的中原争霸战。一共进行了三次大规模会战,第一次城濮之战晋军后退转向二打一打败楚军,第二次邲之战晋军冒进被楚军赶到河里大败,第三次鄢陵之战,双方再度决战。

之前晋军大将范文子不想打,郤至说:“我大晋有三耻,韩原之战被秦军反败为胜(惠公不振旅),箕之战元帅先轸被敌军斩首,邲之战被楚军赶到水里淹死无数,这都是我国家的耻辱,这次躲避楚军又会增加耻辱。”范文子说:“之前是有原因的,对手秦、楚、狄、齐都是列强,现在他们的后代弱了,三强都买我国的帐,只有楚国不服我国,自古只有圣人能无内忧外患,我们哪比得上圣人,外宁必有内忧。有楚国这样的外敌,我国诸臣会团结起来对付他,而不至于内斗。”

楚军趁着天蒙蒙亮的时候,摸到晋军大营之外,准备包围并偷袭晋军。晋军已经来不及出营布阵了,眼看就要被无阵法地群殴,众人正没有办法的时候,范文子的儿子在军中,说“把井灶填平了,把营帐收起来腾地方,就在营中列战车阵。”众将都觉得他说的有道理,他爹想得更远,如果战败了,大家还能团结一心对抗楚国,要是打赢楚国,晋国在中原独孤求败,那些大臣就更恣意妄为争权夺利了。所以抄起长矛就往他儿子身上刺,被其他将军们拦住。

于是晋军也开始在营内布阵,楚共王爬到一个很高的瞭望台上观察晋营动向,把看到的情况告诉一个晋国外逃的叛臣,叛臣了解晋营规则,告诉他先是众将在商量问题,决定交战,然后占卜,战前宣誓,调度军队。同样楚国也有叛臣在晋国,也同样把楚军的动向解释给晋国将军们。晋国占卜结果是复卦,坤上震下。

楚共王还在盘算要不要和晋军决战,晋军完成了战前一系列动作后,在营里列完阵就往前冲锋了。栾书和范文子的私人部队护着晋厉公的战车从左右两边轰隆隆地开出,晋厉公的战车没地方拐,前面有个水坑也无法规避,陷进去了。

楚共王的一个王子看到了,率领亲兵冲了过来,要活捉晋侯。晋军元帅栾书看到了,要把主君接到自己的战车上,元帅的儿子是君主的保镖,乘着车大喊“书,我的任务是保护国君,你的任务是指挥军队,我会尽好责任,你也要尽你的责任,你是中军元帅,你去接主公,谁来指挥部队,我是主公车右,主公由我来保护。”其中直接称呼了父亲的名字,在一般场合是不允许的,但是战场上战事为大,为公事而直呼对方姓名,而不顾两人私下的父子关系,事后也都因为理解先公后私,没有人怪罪他的行为。

栾书听了之后就停下,他儿子跳下车,奋力把晋侯的战车从水坑里推上去,栾书则活捉了冲过来的楚国王子。

楚共王要去救儿子,被晋将吕锜射中一只眼睛,他急忙叫来养由基,给他两支箭让他射对方,别人的界面大概像某某无双basara,养由基的界面是CS,养由基按下4、3换上重狙,打开瞄准外挂,对准吕锜,一箭爆头。战前训练的时候养由基射箭非常好,楚共王不喜欢,把他的箭没收了,所以他没箭,要给他箭才能射。

楚国仍然遵守春秋时期三军一对一作战,而晋人当时已经学会了后退转向二打一,所以分别打残了楚军两翼,对楚中军进行合围。

楚共王也就只能边打边退,楚兵一边撤退一边朝后射击,晋军战车排成一字阵往前压,举起盾牌护住车上三人,像一堵墙一样黑压压地扑过来。楚军靠养由基的连续放箭和另外一个人把人当手榴弹扔过去阻滞了晋军进攻的步伐,楚军暂时稳住了阵脚,楚王虽然受了伤,但一直在擂鼓没有停过,之前郤克与齐国打仗,由于齐国兵武艺高强,渐渐支撑不住,就是他始终在擂鼓和指挥,晋军最终守住撑到齐军先崩溃。

郤至在混战中遇到了楚王,仍然遵守古代外臣(其他诸侯的臣子相对某一诸侯称为外臣)见诸侯的礼节,站到下风头。楚王也派人去跟他按诸侯见外臣的礼节打招呼,因为还在打仗,郤至就把本来要拜诸侯的礼节朝使者拜了,和使者告别。

韩厥的部下说快去追楚王,韩厥说“不可再辱国君。”

郑国在楚国一边作战,郑伯的战车要逃不出去了,车右唐苟对御者(驾驶员)说,你比我能干,带国君逃到安全地带的任务交给你了,我去拖延他们时间,跳下战车挡住敌人,战死了。(子以君免,我请止)

栾碱(金字旁)曾经碰到楚国大夫子重,跟他说晋军作战特点整和暇,如今晋军队伍也混乱不堪,食言了,就派使者去跟他说,我之前跟你说的话,没有做到,说错了,罚我请你喝酒。于是子重也受酒喝了,短暂停战保护使者安全,等晋军使者回到晋营后,双方再度擂鼓再战。

这有点像一战的时候,德国和英法军人在战壕前共庆圣诞,还有一个英国兵逃不回去,对面一个德国兵跑上来帮他解开勾住他的东西,双方都很默契地像绅士一样停火,等德国兵安全回到自己的战壕之后,双方才再度交火。

主要参考《左传 鲁成公十六年传 晋楚鄢陵之战》 《东周列国志 五十八回》 《青铜时代的蜥蜴战争》

所以我很欣赏东周时代的君子风度,看似傻傻的一根筋中透露着一种不敢说公平正直,但是说不上来的可爱,这也不是魏晋的颓废可比的。他们和伪满清治下的中国人根本就不像同一个物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