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坏苦与行苦

 kevingiao 2014-10-10
坏苦与行苦

好友说,想要我写一下坏苦、行苦;
这是有意义的话题,导向离苦的,于是便遵命写下面的文字。

1、三种苦

苦,是佛陀宣说的首要的真谛。
在后期阿毗达摩论典时代,苦被划分为苦苦、坏苦、行苦。
基于感受层面,《相应部》里也提到过:苦(身体感受的不舒服)、乐(身体感受的舒服)、忧(心理的不愉悦)、喜(心理的愉悦)、中性感受这五种,其中“苦、忧”——就是“苦苦”,也就是说,纯粹是苦。
那么,除了“苦、忧”,还有“乐、喜”的感受呢!它们本身不是“苦类”的受,但是所有的“乐、喜”都会变化,都要变坏——这就是“坏苦”。
因为一切苦、乐乃至中性的感受,都在“行苦”的范围内。

2、 一切行苦

范围更广的苦,在《尼柯耶》里,提到——“一切行苦”,所谓“一切行”,就是指一切因缘和合而成的事物。
为什么说一切因缘和合而成的事物,都是苦呢?
因为任何由因缘和合而成的事物,都是无常的——变化着,会导致变坏的。
这种没有常恒性的变异法则,是完全不因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具有其自身的不可协商性,因此是一种逼迫。
这种逼迫,无常变化的逼迫性,就是“行苦”。
那么,凡是出生的,就必然会被老、病、死所掌控,这也是因为行苦——无常变化的逼迫。
而求不得、怨憎会、爱别离,都是在这无常变化之上的不如意,因此说:行苦,是苦苦、坏苦的低基与根源。

3、行苦难以亲见

人们在普通意识下,体会到的都是经过概念、主观信念加工过的——概念世界。人们对自己认知的事物,已经贴上了标签,把它们当做是凝定、可以抓取的个体,也把自己认为是自我,二者之间则有“我的”关系。所以,人们多看到的:是符合自己主观意识的“常、乐、我”。而不是“无常、苦迫、无我”。

借由禅修,我们的心从喋喋不休的主观心念中摆脱开来,就能真实、客观的观照当下所有经验的生灭更替,这样才能真实的看到——行苦:逼迫性的无常之事实;也以此得以亲见无我的真相,从而放下执取。

4、味、患、离

对引起乐受的事物,产生爱着,叫做“味”;看到事物的无常之本质,认识到危险,叫做“患”;摆脱爱着的牵连,叫做“离”。

我们经验到的物质现象、精神现象(感官辨识、感受、概念认知、思维及其意图)——合称五蕴,我们对这些经验时时刻刻发生爱着,也叫做“五取蕴”,然而这“五取蕴”时时刻刻都在生灭更替,有变异、变坏的趋势,那么,爱着它们的心,就会随着那变异、变坏的趋势而紧密变化,这变化占据了这颗心,就有忧悲恼苦...人们不知道摆脱这样的情况,就无法出离于痛苦的系缚。

为了缓解痛苦,人们只懂得向五蕴中寻求新的乐趣,创造所谓更好的存在状态,但这状态依然是行苦——不可避免的无常变化。每当拥有一个新的生存状态,但依然还会遭受痛苦,因为这个状态,还是会变坏,而内心又被这状态占据,痛苦。

5、总之,五取蕴是苦

那么,我们当下的这个存在状态,一定是要败坏、毁坏的;一旦出生,所有的物质现象、感官辨识、感受、概念认知、思维及其意图,我们所抓取的这五蕴——五取蕴,必然要去向老、病、死。

因此佛陀说,一言以蔽之,只要有存在,就有苦。我们的全部存在,就是五取蕴,因此说,五取蕴即苦。

6、取——系缚

《相应部》中,舍利弗长老与迦旃延长老探讨了,什么是系缚(捆绑、缠结)。
一头黑牛与一头白牛,两牛共同拉一套牛轭牵引的车,是黑牛捆绑了白牛,还是白牛捆绑了黑牛?
答案:都不是!而是牛轭捆住了两头牛!
同样,不是美色捆绑了眼,也不是眼捆绑了美色,而是二者之间的贪欲。

我们被自己贪欲、嗔恨、愚痴所捆绑,捆绑在色、声、香、味、触、法等现象之上,喜爱攀附其中的一切经验——物质现象、感官辨识、感受、概念认知、思维及其意图;因此导致各种存在状态(生),从而也遭受苦(老、病、死)。

7、行苦就在当下

我们现在所有经验的一切,都是行苦。虽然你正在享受喜悦、安乐、舒适,然而这其中的无常的逼迫性,就叫做行苦。

因为爱着,我们和行苦,被系缚到了一起。
我们只要执取任何物质现象、感官辨识、感受、概念认知、思维及其意图,我们就是在喜爱苦、背负苦、承担苦。

每个人都不想受苦,却明明在喜爱苦,看不清楚这其中的来由与成因,就叫做“不明白”——无明。因此说,人们像一只驴子,被无明的眼罩遮住了眼睛,被渴爱的套子拴住了脖子,在苦的磨盘四周兜圈子,总是走不出苦况。

8、苦的止息

佛陀教导弟子们透过止观的修习,亲身看到无常、苦迫、无我;
如此就会在任何经验升起的时候,不再承受、负担起它们来——只是将它们立即舍去。

任何物质现象、感官辨识、感受、概念认知、思维及其意图,它们只是升起和灭去,没有任何东西是我,是属于我的,当能够彻底这样如实知见的时候,它们升起的一瞬间,就被放下了。

尤其是烦恼:贪嗔痴,它们也只是升起、灭去,不再被习惯的抓起,而是一改往常的癖好——将贪嗔痴也舍弃。

更细微的是,任何幽微、巧妙、难以捕捉的现象,它们也被舍弃——这里不再有任何爱好。这些现象如:升起想——无我想、解脱想、禅修想,这些看似正确的“法”,也是升起灭去,没有自我、我的。即使是最细微的概念,也被放下。

总之,与五蕴之间的联系,任何的渴爱、拾起、背负,都被舍断;乃至修行的概念,也是如此。一切属于五蕴范畴的,都在无常、苦迫、无我的遍知下,被舍弃。

那么,这颗心彻底止息。不再有任何五蕴的负担,与任何事情都没有关联,不渴望任何生存——这就是空、涅槃、乐。

9、涅槃是乐

舍利弗尊者说,涅槃是乐。
其他僧侣很疑惑:涅槃之中,有乐的感受吗?
舍利弗回答:涅槃正是没有苦、乐、中性的感受,所以才说涅槃是乐啊!

一颗没有任何系缚的空无之心,完全的没有苦、乐、不苦不乐的负担,这就是解脱之乐,无负担之乐。一旦你经历过这个乐,你会知道卸下重担的快乐,虽然不是乐,却超过了任何的乐!

这样的心,不再装任何的货物,不再承担任何的衰败,不再对任何现象动摇。
一旦成为你的常态,那么,你的心就彻底的离苦了!

10、一颗正常的心

一颗正常的心,
是无论什么升起,
都不牵扯其中。

当条件具足,
有感官辨识升起,
接着,感受升起,
与感受混杂的,是根据回忆而命名,
以这命名为对象,产生判断,
并将自我意识也卷入其中,
——这就是“牵扯其中”。

如实的看到愤怒升起,
贪着升起,
乃至,细微的概念——“想”偷偷升起,
甚至仅仅是还没有形成为概念的模糊习性升起,
接着,把任何都认同为有实体的,并认同为与自我有关的,
——这就是“牵扯其中”。

透过禅修而能如实观察、具有觉知的人,
只是经验到——上述经验在本身更替着,
不断的,不断的,更替着,
全部都没有任何“实体”,以及任何可以抓住的“自我”,
于是,觉知与觉知的对象——两者分开,
——这就是“不再牵扯其中”。

不再认为有我、我的,
不执取那升起、灭去的体验:意图、想法、感受、辨识——是我的,是我,
它们只是在当下的觉察中,
不被牵涉的离去,
丝毫没有“自我”的空间对之进行挽留,
那是随时的舍、舍、舍弃,
——无论什么出现,
当即知道、
明了无我、
放掉。

从色上放掉,
从声、香、味、触、法上放掉,
从贪、嗔、痴上放掉,
从感受、想法、意图、辨识上放掉,
从每个当下升起的经验上放掉,
不再与任何勾结,
乃至最细微的想——概念、珍爱或反对的价值观,
统统在升起时就放掉。

通达了无我的心,
时刻准备好了放掉一切,
甚至放掉“放掉”的概念——
当这个“概念”升起,如实的觉知它升起,灭去,
即使是这属于“法”的“想”,也不是我,我的,
它当即被放舍。

就在任何五蕴升起的一刹那,
就把它们放掉,
不再“珍爱”。

那么,这心该如何来形容呢?
因为放掉了想,所以无法形容,
因为放掉了自我,所以没有一个谁,
它无法说,不再抓取。
当这不牵扯、不背负、不扛起——
经由信乐、精进、正念、正见、正定,
而成为习惯,成为常态:
甚至是连苦,也只是在这个经验中,出现,
然后被没有执取的放舍在原地,
——当这成为这颗心的常态,这就是一颗“正常的心”。

它不再失态,不再疯狂,不再抓取,不再怨恨,
免除于自我的负担,
不为任何所动,
舍弃争论和傲慢的高见,
——这是离苦的心。

任何听,任何看,任何闻,它们因缘而出现,
任何受,苦乐,因缘而出现,
但是它们不再被背负起——
那里没有人,没有想象,没有造作,
没有地水火风,
不能被臆测。

这彻底放下之处,
不再对任何“负担”抱着不放,
对“不执取”已习以为常——
就是正常的心。

最后的正常之心,
是彻底没有牵连的空无之心,
不再灌注、背负、承载任何,
无可言说,不受动摇,
宁静的休息,
接触,也不接触,
品尝,也不品尝,
这被叫做涅槃、无为,贪嗔痴的灭尽,不动心解脱,
无所谓,可以卸去任何的头衔、帽子,
只是如此。
如果有人要问,那就回答:
这里是不可思议的空无,
是全然的一无所有!
是坚固的不动金刚!

11、舍利弗的欢乐

《相应部》记载,舍利弗尊者,从禅修中起身,去拜见佛陀。
佛陀看到他肤色明净、五官澄澈、喜悦安详,于是就问:“你究竟发生了什么,而如此的庄严安乐?”
舍利弗尊者恭敬的回答:“大德,我刚从‘空三摩地’中起身呢!”
佛陀于是赞叹舍利弗尊者——“很好啊,舍利弗,你从空三摩地中起身,你善于住在空三摩地之中,要知道,这是最无上的禅住(上人禅)啊。”

离苦,住于“不再担负”,这“不动的空”,卸去任何执着的重担,的确是无上的安乐!
这里,便是一切行苦的结束之地。


最后:
感恩佛陀,以及他留下的《尼柯耶》(尤其是《相应部》),它保留了解脱者真正的思想,给后来的学人指出明路;也感恩阿姜查尊者、阿姜敦尊者等大德,经由实践,再阅读他们留下的教法,你会真正懂得什么是无为、涅槃、离苦。
人彻底的离苦,真的是有可能的,这是基于实践的信心,不是说说而已——只要他不再背负任何。
愿这个世界的众生,离苦!

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2682268255_1_1.html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