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6)魏伯阳与参同契及其版本比较

 金菊傲霜 2014-10-10

【题目为整理者加。另:文中“道本”指道枢本《参同契》,“今本”指今日通行版《周易参同契》】


魏伯阳与参同契

【卡片上的内容】神 3520   列 1220

【铅笔字:“汉(待?)考”】   葛洪《神仙传》中《魏伯阳传》考

太平御览》道部天仙。卷六百六十二,引葛洪《神仙传》十二条,计苏林,沈文泰,沉羲,陈安世,吴睦,董威辇,x史,河上公,黄子阳,王生,刘根,阴长生,等。而魏伯阳条却出自《三洞珠囊》:“魏伯阳者,吴人也。好道不仕,封己养高,后入山饵神丹仙去,撰《参同契》。其说以周易爻易论作丹之意,而世不知神丹之事,多作阴阳注之,殊失其旨”。卷六六二,二九五七页。

 隋志》神仙传十卷,葛洪撰,卷33/979页  道藏(缺),旧唐书 志,卷46/204页 x志》158/5189 同   x传一卷

【卡片完】

 

【单页手稿,无标题】

今道藏最早的今本《参同契》托名阴长生的唐注本序说:“盖闻《参同契》者,昔是古龙虎上经,本出徐真人”。(621册)今本《参同契》上篇有“古记题龙虎”之说。阴序中还说:“后因越上虞人魏伯阳造五相类以解前篇,遂改为《参同契》。更有淳于叔通补续其类,取象三才,乃为三卷。叔通亲事徐君,习此经夜寝不寐,仰观乾象,而定阴阳”。按陶宏景《真诰》十二卷注淳于斟时,说:‘ 易参同契》云:“桓帝时,上虞淳于叔通受术于青州徐从事,仰观乾象,以处灾异,数有效验。以知术故郡举方士迁洛阳市长”。’陶说《易。参同契》或即阴长人【生?】注《周易。参同契》。阴序又说:“余所注颇异诸家”,可见唐七世纪时今本《参同契》已有多种注本。葛洪《神仙传》说的

 

五代彭晓“分章通真义”序云:魏伯阳,“得古人《龙虎经》,尽获妙旨,乃约《周易》撰《参同契》三篇,复作补塞遗脱一篇。。。。密示青州徐从事,徐乃隐名而注之。桓帝时,公复传授于同郡淳于叔通,遂行于世”。(623-624册)彭说与阴、陶说稍有不同,传授系统为魏伯阳-->徐从事-->淳于叔通,徐从事注,魏伯阳撰。而阴陶说为徐从事-->淳于叔通,徐作《龙虎上经》,魏撰《五相类》【此处插入:“解《龙虎上经》,两者,”】,改名为《参同契》,先后次序时徐从事,淳于叔通。。。。。魏伯阳。。。。。魏同徐和淳于并无师授关系,仅著作先后而已。但彭说的徐淳于为师授关系,则同阴注和陶注。据俞嘉锡《四库提要辨证》考:《搜神记》卷二:“桓帝即位(147年),有大蛇见德阳殿上,洛阳市令淳于翼曰:。。。。乃弃官遁去”。又袁宏《后汉记》卷二十二,记“上虞长度尚于元嘉元年(151年)访淳于翼”。

 

【划去了“道枢本”】《参同契》时代与作者的质疑---兼论内丹术的起源--- 88.4.22

道枢》,参同契上,中(后汉娄敬著),下(云牙子(魏翱,字伯阳)著,元阳子注,)

《参同契》在今道藏中有多种名同实异的著作,除了今本《周易参同契》及其【此处有一空格,似是待查有多少家注本,结果未加入】 家注本外,还有今本的真伪,古今学者肯定者居多;当代始有疑者也,如钱钟书,陈国甫。否定者也有之,如马叙伦。这里暂且不论,先说道本(下),作者认为它不是东汉魏伯阳所作;很可能是南北朝初期神仙家的托名之作。

一,现在已知的史料能够说明的在南北朝到唐初确有多种据称是魏伯阳火淳于斟著的《参同契》及其注本。

      1,经过严格论证的,有陈国甫考,系唐代托名阴真人注的《参同契》(621册)(出世于650年以后)

      2,陆德明在 至清初(583)《经典释文》中,引虞翻(164-223)注《参同契》。按此注本六世纪尚存,今佚。为何此本疑点甚多?因为东汉黄老(??)经学家、易学家虞翻注本【此处有插入:“后世所有《参同》注家无一应用;再为何多家注本失传(??);最不可信的是从三世纪初到陆引文时三百多年中,至今没有发现任何史料证实虞翻注参同契”】消失了,而而据陈考唐代托名阴真人和xx无名氏(624册)两种注本,道藏中至今仍保存完好。疑此虞翻注云云,也系仙家惯计托名之作。但这一史料至少可说明,在唐代以前还有《参同契》的其他注本。

       3.陶宏景在《真诰》十二卷(693.12.8)中提到“易。参同契”,并云:“桓帝时,上虞淳于叔通受术于青州徐从事”693.12.8)作者经余嘉锡考可信。但《易。参同契》是否即《周易参同契》;再有其人,未必即其作,仙家知名之作托名者十之八九,论作者确有其人,但非其作者,比比皆是。不过说可以证实当时已有一种叫“易。参同契”著作。

       4.道本有元阳子注,据陈考元阳子即羊参微,可见道本出世最迟当在前。

       5.今本葛洪《神仙传》魏伯阳传中说《参同契》,此说矛盾甚多。一,“近世注家多以   注之”,既如此说葛洪时已看到有多种《参同契》注本,何以《抱朴子。遐览》列举了六百多卷道经之名包括魏伯阳内经,唯独不把《参同契》?二,今本《神仙传》据余嘉锡考已非原著,是否上说系后人增补,三,《御览》引此条:出处系出自《集仙传》,《御览》中引《神仙传》  条,但未见此条,是否宋初以前此说来自《集仙传》,反映了南北朝和隋唐之间的注本的情况,而后人又取之补入《神仙传》,也未可知。不过从中也可看出正是上述时期出现了《参同契》的众多注本。

       6.道枢。运火篇》(643.17.1):“吾火之数,盖与红金子魏伯阳火之数同焉”。这里又出现了红金子魏伯阳,未见他书引证。今本《参同契》有“《火记》六百篇”之说。参照两者也可说明在道本《参同契》出世时代还有一种名为红金子魏伯阳的《火记》。

综上所述可以肯定的是一,从南北朝到唐初,即五世纪到八世纪三百多年间曾经出现过多种据称是魏伯阳的以《参同契》为名的著作及其注本【删去了“很有可能是托名之作”】,但许多已经消失了。二,如果假定这些著作中有一种比如今本《参同契》确实是东汉末年魏伯阳所作,那么它的学说的产生总是有来源和一定的历史背景的。【删去了“作为划时代的丹经之祖(?),总是会有若干代传人的”】这样论证的要求应该是合理的,并不是过分的。

今本《参同契》的发展的炼养理论最主要的有两条:一是三道合一即王明引证过的宋陈显微和俞琰分析的大易黄老,和炉火同契同道,所谓三道合一的思想。二是首创用外丹的术语作隐语【划去系统】公开建立房中行气的理论。《参同契》讲的三道由来已久,即以最迟兴起的炉火而言,至汉武帝时已经盛行,但合一之势,在东汉末并未形成。至今论证今本《参同契》思想渊源最详的王明亦只有三者分论证明,未能举出合一起源之旁证。东汉末阴长生的神丹说,xx渊源所谓无为合神,可以度世成仙【此处似漏一号】,并说行气导引服气x”“可以延年,不能成仙,虽算作神丹【这一句看不清楚,另外是插入,不知插入之处是否正确】,但这是汉代【或是字,不太清楚】的房中行气的说法,又说黄白(??)已成,指外丹黄白术,另据《云笈七笺xx传,从xxx授以《太清金液神丹》,这些都没有与易象【划去了和外丹联系起来】的痕迹。

或说三道合一首倡自《参同契》,故前此丹经和神仙家炼养著作无一述及。但【此处手稿里有一插入号指向以下文字:五符经》有金液神丹么?,但似乎并不匹配】从东汉末至晋代所有道经,尤其是各大的流派的代表作【划去了太平经》、《黄庭经

【此页边有文字未标明插入何处:《参同契》的基本xx和表现形式起源于东汉末至今缺乏可信的史料。 1)宋代的通儒理学家朱熹注今本《参同契》是把握住这个要点。从藏内外有关记载来看朱熹不仅x研究(??)参同学,而且访xxx身体力行四十余年,这是有记可查的2x以儒解道这方面并没有错(?)xx”。 他认为坎离水火龙虎铅汞之属只是互换术名,其实只是精气二者而已。。。。其x以神运精气,结而为丹。又说此与上篇知白相表里,言人之始生亦以阴阳交合而成。今欲为丹,亦由是也】不仅有陈国甫列举的《抱朴子》,《真诰》还有《太平经》《黄庭经》《五符经》及晋张湛编《养生要录》十卷的遗文,见今《医心方》【此处行间有xxxx字样,不知插入此还是插入上一行《真诰》后】引文和道藏《养性延命录》作者考证系汉代出世【作者考证。。为插入,边上还有“xxxxxx养生经》《大清导引xxx《养生xxx,不知是否该插入此处】都没有事实说明受到三道合一学说的xx(陈国甫在《说周易参同契与内丹、外丹》《道藏源流考下428页》已有论及)。也没有任何应用《参同契》隐语系列的例子。

作为否定《参同契》东汉说的这一论据,我看是能够成立的。试问一个划时代的总结了前人所有各种炼养理论的古代气功经典的著作,这一点已为后世许多学者公认。虽然从出世的汉末到晋代中间间隔了三百多年,【划去了既无传人】又没有任何扩散,更无确实可信的引文,一下子到南北朝至唐初,突然流行起来,有了众多的各种本子和注家,这难道不正是说明今本《参同契》产生的时代不是汉代而是南北朝吗?

历史告诉我们只有在玄学盛行的六朝,出现过向秀这样儒道合派的宣扬者,以及葛洪的内神仙,外儒术的道教思想,并大力鼓吹,毕生xx的金丹术(外丹)。另有在这样的儒道合一的潮流下,既产生了对儒道释三家采取兼容并包的著名道教徒和学问家陶宏景,也产生了范缜的综合两汉魏晋以来所有的唯物主义观点的神灭思想【这句有插入,还有不太确定的文字,比较难辩认】。这是产生《驯(?)子》《阴符经》的托名之作的时代。如果说这个时代产生形形色色综合应用易经黄老炉火理论《参同契》不是更符合历史的逻辑和已知的史料吗?

三,据上所述如果仍然认为今本《参同契》是东汉末魏伯阳所作,那只有可能就是这本著作一直是由一个组织很严密,代代相传只在很小范围里散布,一直到南北朝时才公开出来。著名道经各仙经中有这样历史断层的例子是有的。同时代的有自授自神人左慈,葛玄,郑隐道葛洪五代的外丹术《太清丹经》,《九x丹经》和《金液经》共五卷。葛洪曾说江东先无此书余周旋徐豫荆襄江广数州之间,阅见流移俗道士数百人矣。。。。余问诸道士以神丹金液之事,及三皇内文召天神地祇之法,了无一人知之者,。。。,《抱朴子。金丹》但此事传人二百多年中有四代已确凿无疑,并不如《参同契》在三百多年中并无授受的史事。再据陈国甫考张陵是先得《黄帝九鼎丹法》,故左慈所传授,虽江东道士先无知者,而他处道士必有已得之者矣。《陈考下。376页》而《参同契》传人为何一个不见。再上述外丹经的授受据葛洪说都要椄【应是字加字,打不出来。】血为盟,而《参同契》因系应用隐语,未闻有此立坛盟(?)受”xxx。何以反而不闻其传授来源。

再一个可能就是散落在某处不为人知的地下,山间,数百年后如出土文物样又重见天日。如是这样的发现者及其情况总会有xx传闻,为何史料中无一述及。这样的假设还可列举一些。但是这样种种可能性,从今天已知情况来看虽则还不能完全排除,但应该说是很小很小的。

【从此以下,手稿上有一个大叉,似有意全部删去】四,道本《参同契》与今本《参同契》隐语比较。今本《周易参同契》被朱熹誉为“文章极好”【划去了“不仅从内容而且从文字形成看”】确系熟悉汉代词章的“能文者为之”,【划去了“可惜并无可信的史料说明这个作者是否汉人”】所以蒙蔽了历代许多学者,但是道枢本《参同契》下文字比较简朴,并没有文字的障碍,一般道经的发展文字上总是由简朴到x直到基本(??)严谨工整,道本的出世,当不会迟于今本。试比较两种《参同契》应用隐语的异同,也有助于断定它们【划去了“是不是东汉末的著作”】出世时代。今举例说明:

【划去了“基本相同的”】隐语

          今本

相同   道本 金水 1.金能伐木,为之起(?)返  又“金木相克” 1.金伐木荣

            2.合金水之精者,其下功也                        2.金水相处

    

不同  1.水生金  (水)其生气是为金,   1.“金为水母,水者金子”。“金化为水”

  2.“金者,阴也,月也”“x月(?)则金之气,” 2.“金本从月生”,“金来归性初”,今 

“金者在于西北                               本不直接讲“金本从月生”

  3.“金之气乃阳中止阴,又金威白虎”           3.金为阳为男,而称之为性初,比道     

 金者,其气化血,其血化精,谓之汞,乃阳 本更为确切

     ,白虎之真气也盖金之气,出入于离宫,

下转于肾,而为血,血化为精,其名曰金精

【下面又有34,但看不出该入于道本或今本】

3.金气亦相胥朱熹注:金气,即谓雄阳白虎也铅即上文所谓金气”“金即铅也

4.金者精也”“金之津金津者精也精从离宫下而产铅


【整理后记,本文有几页手稿比较散,句子的插入关系难以确认,可能会影响文章的结构,上两张手稿照片,实际体会一下】

魏伯阳与参同契及其版本比较

魏伯阳与参同契及其版本比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