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机的真相:刘伯温的神奇预言(转帖连载25)

 笑熬浆糊糊 2014-10-10

 

 他的名字,叫做廖永忠

  廖永忠,安徽巢县(今巢湖)人。跟冯国用、冯国胜两兄弟相似的是,他也是以兄弟二人的形式出道的,并且跟冯国胜一样,也是兄弟中的老二。

  他的哥哥叫廖永安,他叫廖永忠。光听这两名字,就知道他们要建功立业——一个安邦定国,一个忠君爱国。这都要感谢他们父母起名字有文化。

  名字都起成这样,不建功立业都没天理。注定,廖氏兄弟要干出一番大事业。

  廖氏兄弟有勇有谋,武艺高强,特别能打,天生就是打仗的好材料。两人凭借一身本事,谋了份巢湖水师将领的差事,如果照这么下去,他们一辈子也就是看看船,业余时间打打鱼,一生也就这么过去了。

  然而,天下大乱之后,他们看到了时机——出手大干一番事业的时机。

  当彭和尚(彭莹玉)拿起屠刀立地不成佛时,他们看准时机果断出手,跟随彭和尚一起起义,自此与朝廷势不两立。后来朝廷大军围剿天完国,彭和尚不幸战死,廖氏兄弟就与“双刀赵”(赵普胜,因善于拿两把大刀跟敌人拼命而得此绰号)在巢湖结窄与元军展开对抗,拒不投降。

  革命是艰难的,形势是严峻的,战斗是惨烈的。在一次与元军的激战中,眼看干不过,再干下去就要丧命,好汉不吃眼前亏,双刀赵干脆跑去投奔了徐寿辉,廖氏兄弟却没有跟他一条道,带着水师跑去投奔了朱元璋。

  朱元璋喜出望外,热情地迎接了廖氏兄弟(要人有人,要船有船,不热情才怪)。

  当时廖永忠是所有人中年龄最小的一个,也就二十几岁,朱元璋打算试探试探这个毛都没长全的小伙子,问道:“你也想享有富贵吗?”

别看廖永忠虽然年纪小,志气却相当大,只听他不假思索,慷慨豪言道:“侍奉明主,扫除外患和内乱,青史留名,这就是我的愿望。”

  朱元璋和手下人自此对廖永忠及廖永安刮目相看,对他们相当器重,仍然让廖永安全权掌管巢湖水师,廖永忠负责打打下手,小弟嘛,先磨练磨练。

  年纪太小,资历太浅,廖永忠可以盖过哥哥的时机可以还没有到。

  这支水师从此成为朱元璋手下的一支力量强大的水师。几年以来,他们在攻打采石、集庆(南京)、镇江的战役中,都立下了赫赫战功,深得朱元璋认可。

  然而,跟冯氏兄弟只能保全一个的命运相似的是,老天似乎毫不仁慈,让廖氏兄弟也同样遭此厄运,并且都是死掉长兄,留下弟弟。

  在奉朱元璋之命率军攻打宜兴时,廖永安不幸被张士诚俘获,张士诚诱降无效,一怒之下就把他给杀了。

  廖永安牺牲之后,朱元璋相当痛心,大明开国之后,特意追封他为楚国公,表彰他的功劳。

  像冯国胜一样,死了长兄之后,廖永忠得到了朱元璋更大的重用。当然,这都是基于他们的长兄因公殉职,也算是厚待革命烈士家属

  然而,廖永忠要是知道几年之后自己的下场,还不如现在就跟他哥一起死算了,好歹也能追认个“公”,不用死得不明不白。

  但是,谁都看不到自己的未来,没办法,廖永忠只有一步步踏上光荣的不归路。

 至正十八年(1358年),廖永忠继承兄职,任行枢密佥院,总领水军。
  .
  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他跟随朱元璋一起攻打陈友谅的江州。

  就在徐达下令让他全力攻打江州城池后,廖永忠发挥自己本事的时候到了。

  鉴于江州城十分坚固,守卫十分严密,廖永忠不准备做无谓的牺牲。此时他想到了一个办法——利用“航空母舰”的结构优势攻下城池。

  其实这个办法陈友谅之前也用过,就是用船的尾部当吊塔,人顺着船尾往上爬,爬到城墙上去(不知道廖永忠是不是学过陈友谅)。

  看来,有先进的船还是很有用的,先不管船能不能打仗,至少能当爬墙的工具用,已经是物有所值。

  在估算了城墙的高度之后,廖永忠请来大批工匠加班加点在船尾造了一座“天桥”——木制,宽五尺多,可装可拆(不用时可拆下来,免得行船不方便),可增减高低(伸缩性好),含机关(送敌人礼物)。

  造好“天桥”,安装好这些装备之后,廖永忠选择在晚上下手,下令让船尾朝前,乘风前进,抵达城下,把船尾的桥搭在城墙上,又抛过去钩索紧紧套住城垛的位置。

  好了,爬墙开始!

 鉴于是在大晚上,伸手不见五指,一大批“蜘蛛侠”开始纷纷往城墙上爬。等城头的守军发觉时,仓皇之间已经被干倒大片,赶紧召集更多人手前来迎敌,但为时已晚,全部加起来也才百把人,根本不是“蜘蛛侠”的对手。

  “蜘蛛侠”爬上城头开始大杀特杀,廖永忠眼看自己一方已经占据优势,立即加大攻势,将全部船只首尾相连起来,将士如履平地,顺着吊塔爬上城墙与敌军展开拼杀。

  很快,城池就被廖永忠攻占,汉国都城就此被朱元璋夺占。

  而此时,陈友谅对此毫无察觉(大半夜在睡觉,而且也没有电话、电报,消息传得太慢),还不知道江州已失。

  当然,他更不知道是廖永忠攻下了他的江州,更不知道两年后自己就将死于他之手,他要是知道廖永忠是自己的致命杀手,估计一定会想办法早点除掉他。

  没办法,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不管你多么牛,总有人会是你的致命克星。

  对于陈友谅来说,他的克星实在太多了——刘伯温是的,朱元璋是的,徐达是的,常遇春是的,就连现在的这个才刚过而立之年的区区一员部将廖永忠也是的。

  这一次,除了常遇春这个克星没来,陈友谅其他的克星都来了。陈友谅要是知道自己有这么高档次的待遇,估计都要感动得流泪。

  但当江州已丢的消息传到陈友谅耳中时,他来不及感动,来不及流泪——赶紧跑,再不跑命都没了!还享受什么高档次待遇!

  不过没事儿,这次没时间享受到没关系,两年后还有机会享受到,并且到时克星一个不少,全部到齐,并且将是最后一次机会。

  陈友谅的跑路功夫实在不赖,听到江州城池已失的消息的第一时间,他就迅速带上妃嫔(老婆还是要随身带几个的,以保证逃难也有得享受,更重要的是不能让朱元璋得手)和五百多卫兵赶紧溜出东门,连夜奔逃武昌。

  武昌也是他的地盘,太尉张定边就在武昌水域统帅水师,陈友谅相信,去了那里就安全了,胜败乃兵家常事,败了就败了,大不了从长计议。

  陈友谅根据自己以往一次次死里逃生的成功经验,相信自己此次也必能逢凶化吉,然后卷土重来,胜利最终将属于他。

  陈友谅不愧是领导,只管自己跑路,根本不管下属的死活。江州城丢了之后,陈皇帝自己逃之夭夭,连告诉都没告诉丞相张必先

  张必先不知道皇帝大人已经跑了,督战了一晚上,与朱元璋的大军一直周旋到天亮,半天看不到皇帝那边的动静,也没收到他的指令,一想情况不对,是不是皇帝大人跑了?于是赶紧放弃指挥作战,召集残军,收拾金银财宝,迅速出东门而去,直奔武昌。

  江州至此全部被攻下,汉国都城被朱元璋占领。

此战陈友谅失去战船两三百艘,兵力损失几万,朱元璋几乎没什么损失,缴获战马两千匹,粮三十万石。

  此战朱元璋轻易而举取得了胜利,陈友谅再次遭遇失败,经过分析,我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

  一是龙湾之战陈友谅一败涂地之后,已经转攻为守,朱元璋趁胜追击,直捣黄龙,本身就占据了优势。

  二是朱元璋缴获了陈友谅的大批战船后,掌握了他造船的核心技术,水军力量大为壮大,有了跟陈友谅对抗几把的硬件资本。

  三是刘伯温在朱元璋重夺安庆受阻之后,建议陆军继续围困安庆,主力沿江而上攻打江州,给予陈友谅出其不意的袭击。

  四是陈友谅的巡江水师本来在沿途打探敌情,一旦掌握情报就会报告陈友谅,却意外地掉进去了刘伯温布置的埋伏圈,江州守军寄希望于巡江水师提供情报而放松了警惕,导致被朱元璋的先锋部队轻易偷袭。

  五是陈友谅沉迷美色,以此疗伤(兵败的心理打击),根本没有用心防守江州,最后导致老巢被占了。

  活该,活该。

  朱元璋对于如此顺利地占领汉国都城相当惊奇,也相当满意,但事还没完,陈友谅的逃跑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只要你没跑到外星上去,都能追到你,要知道,解决问题只有一个——死。一死百了,就啥问题都没了。

  如果说之前陈友谅一败再败只是点皮肉小伤的话,那么,这次都城都丢了,就是心脏的重伤,虽然还没到致命的地步,但已经离死亡不远了。

 既然他已经离死亡不远,那就送他上西天吧。于是,朱元璋命令徐达率领水师迅速前往武昌追击陈友谅,不要给他一丝喘息之机,而自己则坐镇刚刚占领的江州,指挥接下来攻占江西其他地盘的战役。

  这时,刘伯温又不失时机地走到朱元璋旁边,告诉他已攻占江州,攻占江西全境不在话下,但此时最重要的不是占领江西,而是要提防一个敌人。

  这个敌人,虽然一直以来比较保守,没多大的野心,但也还是会捡便宜,尤其是看到别人露出空子来时,他也会钻上一钻,毕竟有空不钻那是傻子,更何况他身边有别人的撺掇,更何况他还是元朝的人。

  这个人虽然保守了点儿,但不是傻子,看到朱元璋大军出动攻打陈友谅,留下应天府在背后,所以他很有可能会采取偷袭行动。

  这个人就是张士诚,必须防。

  朱元璋一点就明,立即致信驻守应天的常遇春加强防备,并密切注视张士诚的每一丝风吹草动,万不可掉以轻心,一旦应天有失,人头是问。另外致信此时在家休养生息的朱升,着他立即前往应天帮助常遇春守城,不得有误。

  徐达奉命率军急速杀奔武昌,陈友谅大气没来得及喘一口,索命的又来了。

 Chapter03 初露锋芒:陈友谅的噩梦开始 
  ◆军师上任 
  刘伯温将自己拟好的完美答卷,包括口头答卷,全都毫无遗漏地交给了朱元璋。 
  对于他而言,他交出的不仅仅是自己的答卷,更是自己的新生。 
  他在元统治下的生命已经结束了,元朝廷的那个刘伯温已经死了。如今,他在乱世,在这个新的真命天子的面前,即将获得新生。 
  对于他而言,这是他出山后迈出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奠定自己在朱元璋心目中地位的lp 
  Wnmo关键一步。他不仅要朱元璋接受他,还要朱元璋将他放在举足轻重的地位。但这个地位并非一定要是多高的职位,只要能让他发挥出自己的才能,他就由衷地感到心满意足。 
  朱元璋的反应没有让他失望。 
  看过煌煌万言的“时务十八策”,朱元璋拍案叫好,赞叹不绝:“好!好!好!刘先生不愧是举世无双的高才,不愧是我的张子房!天底下也只有你一人能想得出如此绝妙计策!刘先生所建议的,大合我意,我一条不漏,全都照办!” 
  刘伯温听了大为欣慰:此番出山,果真是正确的选择!自己出山并非为名,也并非为利,更非为高官厚禄,只求能被人赏识、重用,以不负平生所学。人活一辈子,总得办成一两件事,不然就算白来世上走了一遭。 
  “我在想,给先生一个什么样的职位合适呢?万不可委屈了先生。”朱元璋手舞足蹈地问。 
  “伯温何德何能,蒙吴国公如此器重,伯温好生惶恐。”刘伯温谦虚道,“伯温不求高位,只求能伴随吴国公左右,为吴国公出谋划策、解忧去愁,在吴国公需要我之时助吴国公一臂之力。” 
  “伯温先生高才,不必谦逊。我寻思着将刘先生留在身边,当我的军师,不外派,不下派,刘先生意下如何?”
武昌,这个地方大家都知道——位于长江中游。无论是在古代的湖广,还是在今天的湖北,武昌都是咽喉地带。湖北素来被誉为“鱼米之乡”,武昌就相当于装这些鱼和米的袋子——钱粮赋税都交到这里来;湖北素来被誉为“九省通衢”,武昌就相当于南北中转站,至今还是京广线必经之地——交通位置相当重要。

  陈友谅一直就占据着这块宝地,让朱元璋相当羡慕嫉妒恨。

  要知道,朱元璋占据的应天(南京)是位于长江下游的,虽然是六朝古都,物产也富饶,但朱元璋只要一想到陈友谅占据着武昌,顿时就有仰人鼻息的感觉。

  单从地理位置而言,相信不用我多说,你们都知道朱元璋完全处在劣势:看陈友谅要仰视,而陈友谅只要吐口唾沫到长江水里,朱元璋得喝他的唾沫;陈友谅在江里洗个脚,朱元璋得喝他的洗脚水。

  对此朱元璋一直痛心疾首,但没办法,人家就是在上游,自己只能在下游。

  要想改变这个现状,只要两个办法:一是陈友谅和朱元璋互换位置,一是朱元璋自己跑去抢,占据他的位置。

  前者想都别想,除非陈友谅是个傻子,后者想了却不白想——只要肯努力,够拼命,还是可以抢一抢的。

曾经无数次,朱元璋在心里暗暗发狠:娘的,同样都是人,凭啥让他陈友谅踩在老子头上胡作非为,老子只能任他欺负,忍气吞声!老子偏不信邪了,非要改变这一切!

  在等待了无数个日日夜夜之后,朱元璋等待的机会,终于来了——陈友谅攻打应天偷鸡不成蚀把米,不但惨败,还差点把命给丢了,还把都城给丢了,最后跑回了这个最后的避风港避避风头。

  然而,对于陈友谅来说,这里真的是个安全的避风港吗?

  徐达将用他的实际行动,告诉陈友谅一个让他意想不到的答案。

  陈友谅陈皇帝一逃回武昌就立刻派沔阳水师在上游布防,阻止朱元璋的追击,然而徐达徐先锋实在太猛,突破所有防线,很快就杀到了武昌城下,堪称神速。

  陈友谅一听到消息,当时就懵了——虽然知道该来的都会来,但没想到他们来得如此之快。 

  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该面对的还是坦然面对吧。

陈友谅用信念告诉自己:自己吉人自有天相,上天一定会保佑自己渡过难关!朱元璋只是一时侥幸获胜,笑到最后的还不知道是谁!

  所谓“兵来将挡,水来土掩”,陈友谅相信凭借武昌城的坚固和城里充足的粮草,只要自己坚守不战,扛上个一年半载没问题,朱元璋只能望城兴叹,最后当他粮草不足时只能退军。

  陈友谅很清楚,武昌城不比江州城那么脆弱,可以让朱元璋用船一晚上就能攻下来。 

  武昌绝对不能成为第二个江州,也绝对不会是第二个江州!一旦失去武昌,自己将再无去处可去,再无地盘可守,再无避风港可避!

  武昌一定不能丢,坚决不能丢!

  他的信念没有错,武昌果然一时半会儿丢不了。因为,上天似乎也不忍看到他这么快就完蛋,毕竟主角如果死得太快太早的话,戏就没啥看头了,于是打算让他再活上两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