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完关于西文字体设计的一些基础材料,还是发现有几个在视觉设计领域里不得不关注的问题,当时并没有过多涉及。在这里做一个补充,并以此配合目前课堂里的一些内容,以俟同学:
色块 A 和 B 是完全相同的,但我们的眼睛却会告诉我们:A 要比 B 暗了许多,处在暗部阴影处的 B 在周围环境对比下,明亮感大幅提升。实际上,A 和 B 的明度值完全相同。我们的感觉欺骗了我们。 美学有时候与哲学,仅一步之隔。美学里强调的一些诸如对比与调和、局部与整体、矛盾与统一这样的概念,往往相辅相承,就像美与丑、大与小那样形影不离,多么典型的哲学思维呵。视错觉的概念也同样如此,他是双刃剑,一边是人眼的弱点,另一边就要利用这样的弱点去调整我们的设计。想当初印象派就是高举着科学色彩理论的大旗,开一代先河的,那个理论的本质,恰恰就是建立在视错觉的发现上。 如果没有印象派的探索,电影与动画这些与视觉残像息息相关的东西,会如何来到这世上,不得而知。 也正因为这些奇妙的视觉现象,我们做设计,也变得非常有趣。下面这张图,本来是跟同学们讨论 grid 这个话题而贴到豆瓣上的,结果豆友们见了,很不解,都问:“它怎么歪了?”大家看看,它歪了么?
不信的话,大家可以看看带栅格的这张图:
其实,吾国吾民早就利用了这样的视觉现象,进行了很多卓越的设计,比如国宝级的宋体字:
但是,这里的事实是:看上去有倾斜感的第二张里的两个点,它们是水平的。而第一张右点上升,第三张右点下降。宋体字里“抑左扬右”的规律,就是因为这个视觉现象,而做的这样的调整设计,横画的饰角既如此。
不论是西文字体设计还是中文字体设计,都有一个问题:西文里叫字谷,中文里叫中宫。也很有意思,也是这样,与外力、内力相互碰撞纠结着。字谷与中宫,说白了就是字体的分间布白。自文字来到这世间,这分间布白的讲究就一直存在了。 |
|